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秦陵博物院于2000年对位于秦始皇帝陵园外城垣东北角的K0007陪葬坑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坑共出土原大青铜水禽46件。据考古发掘报告,'铜禽坑'在坍塌前曾遭受水淹以及焚烧等人为破坏,加之长期处于高温多湿的埋藏环境,因而青铜水禽出土时腐蚀、矿化、粉化情况十分严重,有的甚至仅剩残块,无法辨识原貌。在这些青铜水禽中,编号为23的水禽铜鹤尤其造型优美,形态逼真。为了对这件青铜鹤进行保护修复,从其保存现状出发,收集信息资料,检测分析病害原因,并制定保护修复方案,开展了具体实施的步骤。经过修复,达到了最终的展示效果。

  • 标签: 秦始皇帝陵 K0007号陪葬坑 23号青铜鹤 修复保护 展示
  • 简介:贾平凹古人讲“安贫乐道”,并不是一种无奈后的放达和贫穷的幽默,“安贫”实在是对钱产生出的浮躁之所戒,“乐道”则更是对圆满生命的伟大呼唤。——贾平凹陈赓1925年9月,蒋介石奉广州国民政府之命讨伐陈炯明,结果被围。蒋惊恐万状,准备吞枪自尽。

  • 标签: 名人 国民政府 蒋介石
  • 简介:近年武汉公众参与湖泊保护治理的空间特征与城市开发建设时序密切关联,主要集中于中心城区。但随着武汉湖泊时代性转变,尤其是中心城区湖泊园林化比例提升,环湖开发力度空前,城外湖相继转变为城中湖,郊区湖泊工程化景区化增多,今后武汉公众参与湖泊保护治理必将出现不同空间策略。中心城区公众参与虽仍居主导地位,但参与重心将在共治共享,从"护岸"转向"护水"和"利生"、"利民";新城公众参与湖泊共建共治将成为热点,力避中心城区湖泊老路,"护岸"与"护水"是当务之急;远城区则重在唤起本区公众参与意识,以点带面。

  • 标签: 武汉 湖泊治理 公众参与 城市化 新城 湖泊眼
  • 简介:东晋成帝时期的殷融曾提出时有“中兴四佐”。本文通过考证,认为中兴四佐实指晋元帝时代的刁协、刘隗、周顗、戴渊四人。学界传统上依据东晋史料,多以元帝崇尚申韩之术,所任使之心腹唯在刁、刘,而对周顗、戴渊于元帝一朝的政治施为殊少研讨,实则周、戴二人以元帝心腹的角色活跃于政坛当亦甚早。周顗之文化名望仅次于王导,据《世说新语》其人在琅邪王氏之外的主要交集者庾亮、桓彝、郗鉴、谢鲲等均是亲帝室人物,此种政治立场的巧合当非偶然;戴渊因具武干而数次被委以控制地方力量的军事要职,其对于元帝掌握政局的重要性亦不容忽视。中兴四佐缺载于此后的史籍,应当与刁、刘同周、戴在政治、社会风评上的巨大差异,周、戴奉事元帝之政治脉络的隐秘性,以及以王导为首之琅邪王氏势力对于第一次“王敦之乱”话语权的争夺及重塑等多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存有密切联系。“中兴四佐”的意涵究为“元帝的四位股肱之臣”抑或仅为“元帝时因王敦而罹厄之四臣”,明帝、成帝之世就由于上述原因而在时人观点中各有呈露,同时这两种价值判断均随着政治掣肘和时代移易,先后消逝在东晋的时人谈资与史籍记录中,故而未受到后来治史者应予的注意。

  • 标签: 东晋 中兴四佐 周顗 戴渊 王敦之乱
  • 简介:宋代儒士既包含在朝为官的士大夫,也有尚在科举中未取得功名的士子,他们都有共同的儒家理想的价值信仰。宋代士大夫与术士的交际,有着强烈的政治因素。这种政治的诉求是双向,既有士大夫求助于术士的卜算,也有术士主动攀附于士大夫。而术士向宋代士大夫索求诗文却多出于谋利生财,虽然有些也是出于术士卜算的应验,但更为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对术士寓儒于卜的诗文教化。这促使了"术儒"群体的出现,其具有"亦儒亦术"的双重特征。从表面上来看,宋代科举士子与术士之间的交际目的较为单一,士子无非是为了卜问功名前程,而术士则为谋利生财。正是由于"术儒"主要来源于落第科举士子,而宋代士大夫又对"术儒"的产生,又有着"以儒化术"的改造作用。这就使宋代士大夫、科举士子与术士有了相互关联,而呈现出一种"多元互动"的交际关系。

  • 标签: 儒士 术士 宋代 交际
  • 简介:墓葬壁画经考古发掘后,墓室内原有的稳定环境被打破,在环境不断变化的作用下产生各种不同的病害。为探究环境变化规律,在陕西师范大学模拟壁画墓室内对空气温湿度、土壤温度、土壤含水率及土壤电导率等进行长期监测。结果表明,外部环境的改变对墓室内部环境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影响,距墓底高度越高,其土壤温度、含水率变化幅度越大,越易产生酥粉等病害。利用离子色谱仪、X射线衍射仪(XRD)等仪器对土壤易溶盐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中各种阴、阳离子含量与土壤埋深深度呈正相关关系;土壤表面析出盐分主要以硫酸钠和硫酸钙为主,在环境的不断变化下,易产生酥碱等病害。对壁画墓葬环境进行系统研究,为有效调控墓室环境提出合理的对策,以期为原址保护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 标签: 壁画墓葬 微环境 温湿度 电导率
  • 简介:山东青州龙兴寺遗址窖藏出土的佛教造像年代跨越北魏到北宋,距今已有1000-1500年。部分造像表面的贴金彩绘已出现不同程度的脱落和变色现象,为保存文物及其重要信息,利用三维激光扫描和成型技术获取文物的立体图像,制作造像的立体模型;再将光学照相机获取的造像表面信息复原至此立体模型上,实现造像的高保真数字化真彩色信息保存。采用三维视频显微镜、显微拉曼光谱分析、扫描电镜-能谱、偏光显微镜等仪器分析颜料成分、物相以及颜料的涂绘结构;利用色度计测量佛造像表面现存颜料色度,采用相近粒度的相同成分矿物颜料制作相近色度的颜料试块或样块,尝试性开展了23佛立像色彩重建。在不断完善方法的基础上,对24菩萨立像虚拟复原和色彩重建。同时积极开展了以文物复原初貌为目标的古代服装复原研究工作,开展菩萨主体着装形制推测、结构分析、材质推断、纹样复原、着装步骤等研究,最终以实物再现方式完成24菩萨装复原,第一次将圆雕立体彩绘图案转化成可穿着的服装,为佛教造像的服饰复原开辟了新路。

  • 标签: 青州龙兴寺 菩萨立像 彩绘分析 虚拟修复 服装复原 色彩重建
  • 简介:互联网的发展使阅读材料的获取更加容易,但是以图书馆为主的阅读模式依然是提升国民阅读水平和能力的最佳途径。就未成年人的阅读而言,图书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本文主要阐述了"图书馆+"环境下的未成年人阅读服务原则和策略,其目的就是为了从各个层面提高图书馆对未成年人的阅读服务,有效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能力和知识范围。

  • 标签: “图书馆+” 未成年人 阅读服务
  • 简介:在我国的众多博物馆中,留存着中华民族兴旺发达和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同时这些馆藏还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结合互联网科技的发展,目前有一些博物馆已经开始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借助网络数据库进行分析,选择更加新颖的服务模式,不断满足参观者日益提升的文化需求。本文对“互联网+”背景下博物馆服务创新现状和创新方法等进行了探讨。

  • 标签: “互联网+” 博物馆 服务模式 创新
  • 简介:宋元明时期以来,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出版业的发达,产生了诸多普及性史书,江贽《少通鉴节要》和曾先之《十八史略》即其典型代表。两书约在丽末鲜初传入朝鲜半岛,明人以朱熹《资治通鉴纲目》义例改订的版本迅速风靡朝鲜社会,成为朝鲜各阶层了解和学习中国历史的重要渠道。曾、江二史在朝鲜王朝前期备受推崇,出现了诸多续补之书,但到朝鲜王朝后期,士人特别是实学学者受清代学术影响,针对两书展开了系统批评,不仅抨击其义例与内容不符之类形式方面的问题,也对书中所载史实的可靠性进行质疑。即便如此,两书在童蒙教育中仍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 标签: 普及性史书 《少微通鉴节要》 《十八史略》
  • 简介:电子书包作为教育信息化大环境下的产物,颠覆了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真正实现了处处、时时可学。本文主要介绍'电子书包'在英语阅读教学方面的优势以及如何利用'电子书包'开展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 标签: 电子书包 英语阅读教学 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