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3 个结果
  • 简介:研究了程序石墨消解系统消解样品,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土壤中硒的方法,建立了测定土壤中硒时石墨消解过程中的消解液、消解温度、消解时间和消解程序,确定了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仪的仪器工作条件及最佳氢化反应条件,获得了满意的分析结果。方法在1~10μg/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15μg/L,相对标准偏差为3.2%,加标回收率在92%~108%之间。石墨消解一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土壤中的硒具有操作简便、消解时间短、消解液用量少、消解过程自动化、精密度高、准确性好等优点,大大减轻了检测人员的劳动强度、减少了对检测人员身体的伤害,并适合快速测定大批量土壤样品中的硒。

  • 标签: 石墨消解 原子荧光法 土壤
  • 简介:通常情况下,利用李萨如图形可进行两同频信号的相位差测量,但无法同时直接利用李萨如图形进行两信号超前或滞后的判断。本文给出了利用“辉法”从李萨如图形的扫描方向来判断两信号之间的相位超前和滞后。当改变示波管中阴极和控制栅极之间的负偏压时,就会改变电子束的强弱,而电子束的强弱,又会改变荧光屏上光点的亮度,这就是通常的“辉度”调节,若在阴极和控制栅极之间加上

  • 标签: 李萨如图形 相位超前 控制栅极 相位差测量 扫描方向 同频信号
  • 简介:选用30个结构多样的CaM抑制剂分子作为数据集,采用多元线性回归(MLR)方法及主成分回归分析(PCA)方法对每个化合物的194个分子参数进行回归分析,分别建立了各自的最优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所建模型与主成分回归所建模型相对比,发现逐步筛选法为最优建模方法.该方法所建模型统计结果良好(R^2=0.952,SEE为0.289),应用于检验集时结果也比较令人满意(R^2=0.941,SEP为0.295),模型表现出较强的可靠性和预测性.

  • 标签: 钙调蛋白抑制剂 分子参数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主成分回归分析
  • 简介:为满足复杂航天光学系统对精度的要求,克服传统基准传递技术与计算机辅助装技术对多于3片反射镜的复杂光学系统进行装时存在的局限性,提出了两种技术相结合的装方法。采用提出的方法对三镜消像散(TMA)空间相机进行了装,结果显示:三镜在Y向和Z向的失调量分别由18.651和9.879mm降低到1.036和0.102mm,系统波前差达到全视场平均值1/14λ(RMS)。结果证明:此方法能有效缩短装时间并达到系统要求的精度指标,对于多镜复杂光学系统装具有指导和参考价值。

  • 标签: 空间光学 计算机辅助装调 三镜消象散系统 定心 失调
  • 简介:阐述了“光纤惯性测量装置”的测试要求、测试系统的功能特点和设计方案,对该系统进行了软硬件设计,分析了测试程序的特点。通过对软硬件进行部分修改,该系统可以完成不同类型惯性测量装置的误差建模和综合测试。

  • 标签: 开环光纤陀螺 惯性测量装置 测试系统 设计
  • 简介:在部分饱和与部分干的层状多孔介质中,建立了一维渗流问题的数学模型.在自然的条件下,证明了一类退化抛物方程弱解的存在唯—性.揭示了一个重要性质,即当下层介质的孔隙比上层更粗时,层状交界面具有隔水作用.这一作用将会在层状交界面不均匀时导致指状湿峰的出现.同时也说明,较粗孔隙的上层具有防止水分蒸发的作用.

  • 标签: 退化抛物方程 唯—性 弱解 一维 渗流问题 多孔介质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也带动了国家电网的整体发展,为了能保证国家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对电力系不断进行维护,而电力自动化继电保护作为当前电力系统中较关键的组成结构,直接影响到国家电网的安全问题,从这面来看,如何对我国电力自动化继电保护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给予一些解决措施,深入分析了电保护装置的基本要求,不断优化电力自动化继电保护方案提出了一系列相关的安全管理策略,希望能给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帮助。

  • 标签: 电力自动化 继电保护 安全管理 策略分析
  • 简介:在部分饱和与部分干的层状多孔介质中,建立了一维渗流问题的数学模型.在自然的条件下,证明了一类退化抛物方程弱解的存在唯一性.揭示了一个重要性质,即当下层介质的孔隙比上层更粗时,层状交界面具有隔水作用.这一作用将会在展状交界面不均匀时导致指状湿峰的出现.同时也说明,较粗孔隙的上层具有防止水分蒸发的作用.

  • 标签: 渗流问题 层状多孔介质 非线性扩散
  • 简介:对于一个复杂光学系统,使光束从入射端沿光轴准确地传输到出口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在光路中增加一个轴偏置镜或耦合镜是常用的一种方法。提出了一种其于几何光学的偏置计算方法,该方法对自偏置镜起、至物镜止的各个环节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对固定镜和旋转镜改变光线的方式与程度分别进行了严格而定量的几何计算,从而建立偏置镜旋转量与所需轴量之间的正推和反推方程组。

  • 标签: 光学计算 几何光学 自偏置 光轴 统调 光学系统
  • 简介:本文通过测试中模高强炭纤维的比电阻与测定温度的关系,分析了炭纤维的电性能,并给予了微观解释.

  • 标签: 炭纤维 阻温特性 乱层石墨微晶
  • 简介:摘要光伏电站应用效果的体现,关系到一些因素,主要包含电站设计、设备性能与维护等,其中最重要且不可忽视的因素便是设备的运行维护与管理。关于这一点,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其一是因为光伏电站运行过程可靠性比较高,维护频率低,如果设备没有出现错误,主要是无人职守状态;其二,太阳能光伏设备比较脆弱,如果因为人为操作导致错误使用,便会对电站造成影响。鉴于此,必须要对太阳能光伏设备的运行维护工作进行重视,做好设备管理,提高其运行效率。

  • 标签: 太阳能光伏设备 可再生能源 电站 管理方案
  • 简介:由于电子离子碰撞实验多在低温极稀密度下进行,所以国内外在这方面开展的研究大多以零自由原子模型(FIAM)为主,给出的数据多为不含温度密度效应的细致组态数据。文中首先选用含有界平均原子模型(AAM)简化等离子体中大量的离子类型,使计算等离子体中离子的电子离子碰撞电离截面简洁快速,更主要的是计算结果从最基本的微观参数方面就自动包含了温度、密度效应。在碰撞公式方面采用了扭曲波波恩交换近似方法。

  • 标签: 平均原子模型 等离子体 电离截面 直接碰撞 电子 有界
  • 简介:摘要电厂热系统在电厂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够保障电厂运行环境的稳定,还能提高电厂的经济效益。为了保证电厂热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对热保护装置的故障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因此本文在分析热保护装置故障的基础上,提出几点排除热保护装置故障的措施。

  • 标签: 电厂热控系统 热控保护装置 故障 保护
  • 简介:在外加注入信号的速型相对论返波管的基础上,通过在注入腔和谐振反射器之间插入两个预调制腔,提出了一种带双预调制腔的速型相对论返波管.双预调制腔实现了对电子束的预调制,增加了电子束在双间隙提取腔内的一次谐波电流幅度.与外加注入信号的速型相对论返波管相比,功率转换效率从48%提高到57%,控制10GW输出微波相位所需的注入信号功率从10MW减少到0.8MW,注入口的泄露功率从120MW缩小到35MW.

  • 标签: 高功率微波 相对论返波管 慢波结构 相位控制 预调制
  • 简介:从理论上分析了温度变化对高分辨率A/D转换芯片输出的影响,通过静态试验建立了加速度计输出与A/D转换电路漂之间的关系,并依照这种关系对加速度计输出进行了补偿,补偿后加速度计输出精度得到了明显提高.

  • 标签: 加速度计 A/D转换 温度漂移 误差补偿
  • 简介:摘要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自动化智能控制已经开始应用到电力系统建设中的方方面面,成为电力系统发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通过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可以有效提高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质量,改善电力系统控制可靠性,提高系统反应及调整操作的有效性,对我国电力发展具有非常好的促进效果。本文主要就电力系统自动化中智能技术的应用做了简要的分析,目的在于进一步优化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性能,推动电力系统整体的发展进程。

  • 标签: 电力系统 自动化 智能技术
  • 简介:利用YAG-50型声光Q激光划片机对156+156*0.18mm的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片进行划片实验,得到了不同调Q频率和电池片电性能参数的关系,从而找出了Q开关的最佳频率范围值,并从理论上探讨分析了不同调Q频率范围划片得到的太阳能电池片电性能参数差异的原因。

  • 标签: 调Q频率 激光划片 开路电压 短路电流 填充因子
  • 简介:研究等离子体辐射不透明度和状态方程的核心问题是原子结构计算问题。平均原子一直是主流模型,但有缺陷:电子交换势一直停留在Fermi—Dirac统计基础上;自由电子与束缚电子的划分采用了经典判据;电子间的自作用和自交换作用难以真正抵消;给出的能级、电子占据数、化学势特别是基态能量,很不准确。如果温度持续降低,等离子体应逐渐凝聚成固态物质,平均原子应过渡到真实原子。而绝大多数平均原子模型都无法作到这一点。要精确计算等离子体内的原子结构参数,必须使用具有很高精度的Hartree-Fock自洽场原子结构模式。

  • 标签: HARTREE-FOCK 原子结构参数 稠密等离子体 自洽场 平均原子模型 束缚电子
  • 简介:针对硅微振梁式加速度计输出频率随环境温度漂移的问题,提出了抗漂的硅微结构设计方法及相关工艺,降低了环境温度对输出的影响,在室温条件即可达到一定精度。通过建立“硅-玻璃”和“玻璃-陶瓷”耦合模型,分析了造成硅微振梁式加速度计温度漂移的原因。然后提出了“抗漂耦合设计”的微结构和“半粘结封装”的封装工艺,降低了耦合模型中的理论漂。利用加工出的原理样机进行实验,结果显示,采用抗漂结构设计及封装工艺的原理样机,输出频率的漂系数为-3.5×10-6/℃,室温下零偏稳定性为72.0μg。实验验证了抗漂理论的可行性,可以满足室温下高精度硅微振梁式加速度计的设计要求。

  • 标签: 硅微振梁式加速度计 温度漂移 抗温漂耦合设计 半粘结封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