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令R是有1的结合环,本文中给出R上某些2×2块阵的群的存在性及表示.

  • 标签: 块阵 群逆
  • 简介:本文利用Hardy-Littlewood极大函数、光滑模和K-泛函之间的等价关系、N函数的凸性、算子矩量估计及Jensen不等式等工具,研究了由陈文忠定义的LupasBaskakov型算子在Orlicz空间内的逼近性质,给出并证明了该算子在Orlicz空间内逼近的强型逆定理.由于Orlicz空间比连续函数空间和L_p空间涵盖更广泛,其拓扑结构也比L_p空间复杂得多,所以本文的结果具有一定的拓展意义.

  • 标签: Lupas-Baskakov算子 ORLICZ空间 逼近 强逆不等式
  • 简介:利用三参数的Weibull分布分析安徽砀山气象站年最大风速数据,建立似然比点模型和回归点模型,并对年最大风速序列的点进行检验和估计.考虑非气象因素对年最大风速序列的影响,选取A气象站附近数个气象站的年最大风速序列作为参考序列,通过比值法,消除气象因素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由似然比点模型可以估计出A气象站最大风速点出现在2003年,由回归点模型估计出的点出现在2009年和2003年.结合安徽砀山气象站实际迁移和海拔变化的历史沿革,可以发现,基于Weibull分布的点模型成功检测出了2009年台站迁移和2003年前后台站迁移且海拔显著变化的情况.

  • 标签: WEIBULL分布 似然比 回归分析 变点模型 风速
  • 简介:目的:吸力基础具有投资费用低、施工时间短、无噪音和可重复使用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在海洋工程领域。本文针对吸力基础设计中的关键问题,主要综述现有设计理论,指出理论缺陷,并给出设计建议。创新点:综述砂土、粘土和成层土中吸力基础的安装、回收、基础承载力、基础沉降和服役性能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和现有设计理论。方法:1.基于文献报道的现场试验和模型试验,针对吸力基础安装过程中的沉贯阻力、临界吸力和土塞效应,评估现有设计理论的准确性;2.分析粘土和砂土中吸力基础的完全排水、完全不排水和部分排水条件下静力和循环承载力计算理论;3.针对吸力基础的长期服役性能,分析荷载引起的基础变形、固结沉降、循环再固结沉降和极端荷载下的“棘轮效应”。结论:1.现有的吸力基础安装中沉贯阻力计算理论没有普适性;对于临界吸力的计算,由于没有考虑“土拱效应”,理论计算值均低估了安装吸力。2.对于粘土中吸力基础承载力的计算需要考虑循环作用下土体的强度弱化和基础一土间空隙引起的承载力降低,而砂土中基础承载力计算需要考虑排水条件的影响。3.对于吸力基础的长期服役性能,特别是基础变形的计算,目前还缺少成熟的计算理论。

  • 标签: 吸力式基础 安装 承载力 变形
  • 简介:利用反射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测量了花岗岩的时域谱,通过提取时域谱极值得到了花岗岩的反射光谱成像图。结果表明,花岗岩中不同测试点的成分不同,反射太赫兹光谱也不同,该结果可以与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微观形貌及成分分析的结果相互印证。因此,利用反射太赫兹光谱技术可直接鉴别花岗岩中的矿物成分及其分市。该方法为花岗岩的岩性识别提供了快速的表征方法与技术支持。

  • 标签: 花岗岩 反射式太赫兹光谱 成分鉴别
  • 简介:本文利用K-泛函、加权连续模与极大函数等工具,借助不等式技巧,在Orlicz空间内研究了复系数多项的倒数逼近问题,得到了收敛速度估计的结果.

  • 标签: ORLICZ空间 加权连续模 逼近 多项式
  • 简介:探究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和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传统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论证了大学物理实验开展探究教学的可行性,并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教学目标,结合石油学科特色,从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模式探索、教学内容改革、师资队伍培养、网络资源建设、评价体系完善、硬件设施配套等七个方面详细论述了实施探究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所采取的具体措施。

  • 标签: 探究式教学 大学物理实验 创新人才 教学模式
  • 简介:针对同一类问题学生在课堂上听懂,可是课后又做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没有反思.由于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存在着抽象的数学内容,严谨的逻辑推理,复杂的数学语言,因此,高中学生不能一次性直接洞察数学活动的本质,必须要经过多次反复思考、深入研究、自我调整.新的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能不断反思自己的数学学习,改变学习方式,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 标签: 高中数学 互动式 数学学习过程 中学生 数学内容 逻辑推理
  • 简介:为实现多枚导弹协同攻击机动目标,基于具有推力可控能力的导弹,提出了一种带落角约束的多导弹分布协同制导律。将制导律的设计分离为视线方向和视线法向上两个部分:视线方向上基于多智能体协同控制理论和超螺旋控制算法,设计制导律控制导弹剩余时间在有限时间内趋于一致;视线法向上运用零化视线角速率思想和有限时间滑模控制理论,设计制导律控制导弹击中目标的同时满足落角约束。并针对两部分制导律中存在的目标机动信息,分别设计非齐次干扰观测器进行估计。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制导律能够有效完成协同攻击任务,脱靶量和落角误差分别控制在0.13m和0.02°以内,并且有效抑制了抖振现象,有利于提高导弹自动驾驶仪的跟踪精度。

  • 标签: 协同制导 落角约束 机动目标 分布式通信拓扑 滑模控制 抖振
  • 简介:基于氢气的旋转爆轰发动机研究较多,而碳氢燃料与空气混合较为困难,导致基于乙烯的旋转爆轰发动机燃烧技术难度很高.使用宽视野范围的可视化燃烧室观察旋转爆轰波的研究在国内尚未开展.在同一燃烧室内进一步开展了乙烯或氢气的吸气旋转爆轰实验,来流总温为283~284K,燃烧室壁面有140°石英玻璃观察窗,便于观察旋转爆轰波运动过程.空筒燃烧室爆轰环腔外径为100mm,轴向长度为151mm.燃料通过150个直径0.8mm圆柱孔进入燃烧室,空气通过喉部1mm宽的收敛扩张环缝流入环腔.高速摄影和低高频压力传感器均验证了旋转爆轰波的存在和速度值.以氢气为燃料的旋转爆轰波速度最高可达理论值的101%,爆轰波增压效应可达40%左右,乙烯旋转爆轰波速度可达理论值的89%.旋转爆轰波结构容易发生变化,不规则.氢气旋转爆轰的维持对燃烧室的结构要求比碳氢燃料要低,比乙烯旋转爆轰波更加稳定.

  • 标签: 吸气式旋转爆轰发动机 乙烯 氢气 爆轰速度 可视化燃烧室
  • 简介:提出了一种高性能氮化铝(AlN)差分谐振加速度计结构。通过引入两级微杠杆来放大质量块的惯性力,提高灵敏度;采用"I"形支撑梁来降低横向灵敏度;利用差频检测方案降低温度共模误差的影响。该加速度计主要由质量块、支撑梁、双级微杠杆和谐振器组成,并通过理论分析和有限元仿真优化了它们的结构参数。模态分析表明两个谐振器的基频大约为373.3kHz,与干扰模态的频率差大约为9.4kHz,有效地实现了模态隔离。根据灵敏度的仿真结果,AlN差分谐振加速度计的灵敏度64.6Hz/g,线性度为0.787%,横向灵敏度为0.0033Hz/g。热仿真的结果表明单个谐振器的温度灵敏度约为490Hz/℃,加速度计输出差频的温度灵敏度为–0.83Hz/℃,证明了差频检测方案可以降低温度共模误差的影响。上述所有仿真结果验证了该加速度计结构设计的可行性。

  • 标签: 谐振式加速度计 氮化铝 微杠杆 支撑梁 差频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