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3 个结果
  • 简介:邻苯酸酯类污染物(PAEs)在环境中普遍存在,可沿食物链富集,危害人体健康。本文利用荧光光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探究了邻苯(DMP)在离体人红细胞内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红细胞在310nm、490nm和609nm处各具有一个荧光特征峰,其来源分别为:红细胞内的蛋白;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核苷酸磷酸(NADPH)、黄素腺嘌呤核苷酸(FAD)和膜脂;锌卟啉和原卟啉。DMP染毒后,310nm处的荧光峰出现明显下降,其原因为进入红细胞内的DMP与蛋白发生了结合;490nm和609nm处的荧光峰变化很小。高效液相色谱(HPLC)实验结果表明,DMP能透过红细胞膜进入细胞内部,其进入量随暴露量增加而增加,进入量和暴露量的比值随暴露量增加而减少。上述研究成果能加深对PAEs在血液运输过程中与红细胞毒性作用的理解,可为PAEs的危险性评估和相关疾病预防提供数据参考。

  • 标签: 邻苯二甲酸酯 红细胞 污染物分布 荧光光谱 高效液相色谱
  • 简介:邻苯乙基己(DEHP)作为重要的聚氯乙烯塑料增塑剂在工业上应用广泛。目前,DEHP在海洋、大气、饮用水及动植物体内均被不同程度检出,对生态环境造成日益严重的污染。结合国内外毒理学研究成果,概述DEHP的人体暴露及代谢途径;并从肝脏、心脏、生殖发育系统和呼吸系统等方面详细探讨DEHP对动物健康的危害及其可能的毒性机制,以及对人体健康潜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 标签: 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酯 生殖发育 呼吸系统 健康效应
  • 简介:为探讨邻苯G一乙基己谓自(DF_HP)和邻苯酸单乙基己基(MEHP)长期暴露对海水生物的内分泌干扰效应及机制,将孵化后1周的海洋青鳉(Oryziaymelastigma)分别暴露于DEHP(0.1mg·L-1和05mg·L-1)和MZrW(0.1mg·L-1和05mg·L-1)6个月。结果显示:DEHP显著增加了雌性和雄性海洋青鳉的肝指数,而MEHP只在高剂量时显著增加雄性青锵的肝指数。对于雌性青鳉,DE-HP暴露后肝脏雌激素相关基因ERα、ERβ、ERγ、VTG1、VTG2、ChgH和ChgL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而对于雄性青鳉,DEHP暴露后,只有肝脏ERB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相比之下,MEHP暴露对雌性和雄性青锵肝VTG和Chg基因表达无显著影响。DEHP激活了雌性和雄性青鳉的肝过氧化物增殖激活受体PPARα和PPARγ,而MEHP只在低剂量时上调了雄性青鳉PPARl的表达。在雌性和雄性青鳉体内,VTG和Chg的表达与ERα和ERγ的表达显著相关,并且ER与PPAR也显著相关。研究表明,DEHP长期暴露可通过激活肝性激素受体调控肝雌激素响应基因(VrG和chg)和过氧化物增殖激活受体(PPARα和PPARγ)的表达而对海洋青锵产生内分泌干扰效应,并且显示出性别特异性。MEHP对海洋青鳉的内分泌干扰效应弱于DEHP。

  • 标签: 海洋青鳉(Oryzias melastigma) 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 邻苯二甲酸单乙基己基酯(MEHP) 雌激素受体(ER) 卵黄蛋白原(VTG) 卵膜蛋白原(Chg)
  • 简介:用一定量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混合对天然沸石改性,制备了CTMAB改性沸石和SDS/CTMAB改性沸石两种有机改性沸石。采用静态吸附法研究了水中痕量邻苯在天然沸石、CTMAB改性沸石、SDS/CTMAB改性沸石上的等温吸附情况和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天然沸石对邻苯的吸附等温线呈非线性,为表面吸附;两种有机沸石的等温吸附曲线呈线性,主要为分配作用所致,分配作用的大小与有机碳含量、改性的表面活性剂种类有关。

  • 标签: 环境工程学 有机改性沸石 邻苯二甲酸酯 表面活性剂 吸附
  • 简介:为了研究邻苯(DBP)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将斑马鱼(Brachydaniorerio)暴露于DBP5个浓度组中96h急性染毒,测得其半致死浓度(96h—LC50)为8.51mg·L^-1,从而得出其安全浓度为0.85mg·L^-1.在此基础上,等对数浓度差设置4个质量浓度0.38、0.85、1.90、4.25mg·L^-1进行20d慢性染毒,期间每5d测定斑马鱼的体重、肝重和鳃重,同时测定斑马鱼肝脏、鳃中SOD酶和ATPase活性.结果表明,斑马鱼比肝重总体随DBP浓度的增加和暴露时间的延长而升高(P〈0.01),而比鳃重总体变化不大.随DBP浓度增大和暴露时间延长,斑马鱼肝脏、鳃中SOD酶和ATPase活性均显著受到抑制(P〈0.01).

  • 标签: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 毒性 斑马鱼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腺三磷酸酶(ATPase)
  • 简介:邻苯(phthalicacidesters,PAEs)是一类对人体内分泌系统有干扰作用的持续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organicpolutants,POPs)。PAEs在环境介质如水体、底泥和土壤中长期赋存会对生物体产生毒害效应,其分布广、浓度高和难降解等特点是限制有效环境治理的主要因素。作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微生物对污染物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高效的降解能力,这为PAEs的生物修复提供了可能。与物理化学修复法相比,微生物修复技术具有可控性强、修复面广和灵活性高等优势。本文综述了已报道的大部分PAEs降解细菌的种类及其代谢机制,并分析了其在PAEs污染水体和土壤修复中的应用现状与前景,以期为PAEs环境行为与生物修复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内分泌干扰物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邻苯二甲酸酯 微生物 生物降解 健康风险
  • 简介:采用急性和28d慢性暴露试验研究了海洋典型危险化学品对苯对褐牙鲆幼鱼的致死效应和生长抑制效应,并测定了遗传毒性、神经毒性以及免疫毒性效应相关的毒理学评价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对苯对褐牙鲆幼鱼的96h-LC50为45.7mg·L^-1,根据国家环保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规定的化学物质对鱼类毒性分级标准,属于中等毒性,浓度高于2.3mg·L^-1的暴露能显著抑制褐牙鲆幼鱼的生长;4.6和9.2mg·L^-1浓度组观察到对苯暴露28d后褐牙鲆肝脏中的丙醛含量与DNA损伤程度显著升高,脑组织中乙酰胆碱酶(AchE)活力被明显抑制;9.2mg·L^-1浓度组暴露28d后,褐牙鲆幼鱼体内总血细胞数量和溶菌酶活力显著降低。这些结果表明较高浓度的对苯长期作用可导致褐牙鲆幼鱼的氧化胁迫,造成其肝脏毒性损伤并产生神经毒性与免疫毒性。本实验结果为了解对苯对鱼类的毒性作用机制以及对苯的海洋生态风险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

  • 标签: 对二甲苯 褐牙鲆 急性毒性 慢性毒性
  • 简介:建立了一种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测定水中4种邻苯酸酯类化合物的分析方法,确定了最佳的色谱条件:采用梯度淋洗,流动相为水、乙腈,分析时间为16min。采用标准溶液系列进行分析,绘制工作曲线,并计算回归系数。进行了回收率、检出限实验,当取样量为1L时,4种邻苯酸酯类回收率均在85%以上,RSD〈1%。在现场进行了实际应用,结果表明:水源原水以及沿线的干渠中,检测到邻苯及邻苯(2-乙基己基),其平均浓度范围为0.4-1.8μg/L,均小于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限值。出厂水未检出邻苯酸酯类物质。

  • 标签: 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 高效液相色谱法 工作曲线 精密度 准确度 回收率
  • 简介:本文介绍用对氨基基苯胺光度法测定水样中硫化物时,如何降低空白值、提高硫化钠标液的稳定度以及提高酸化吹气回收率的原理和方法。

  • 标签: 水样 硫化物 光度法 吹气 空白值 酸化
  • 简介:硫酸是一类含有-OSO_3H基团的有机化合物。它在大气中普遍存在。异戊烯、单萜、倍半萜、芳烃、醛等均可通过大气自由基反应或非均相反应生成硫酸。本文在充分研读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总结探讨硫酸的分子结构、形成机制、分析方法以及硫酸对气溶胶有机物的贡献。最后,对未来研究的热点方向加以展望。

  • 标签: 硫酸酯 形成机制 大气 异戊二烯 单萜 芳烃
  • 简介:搜集筛选了苯对我国淡水生物的急、慢性毒性数据.物种涵盖了昆虫类、甲壳动物类、鱼类、两栖动物类、环节动物类、软体动物类、轮虫类和浮游植物类.数据分析表明,甲壳类生物对苯最为敏感.采用美国水生生物基准技术对苯水质基准进行推算,得出保护我国淡水生物的苯急性基准域值为1.41mg·L^-1,慢性基准为0.57mg·L^-1.基于获得的苯基准值对我国部分流域苯的暴露生态风险进行初步评估,结果表明苯并未对这些水体中的水生生物造成潜在风险.本研究将为苯水质标准的制修订和流域水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 标签: 水生态系统 水质基准 物种敏感度分布 生态风险评估 二甲苯
  • 简介:封闭异氰酸由于亲水性较差难以分散于水中,通过亲水改性可以使其具有优异的水分散性,但是较高的解封温度及成本使其难以投入实际应用。对水分散封闭异氰酸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其应用进行了说明,从实际出发对水分散封闭异氰酸的发展趋势做出展望。

  • 标签: 应用化学 水分散封闭异氰酸酯 分散 封闭
  • 简介:菊花,别名菊华、秋菊、九华、黄花、帝女花等,是中国传统名花。菊,亦作“鞠”,以身姿为低头鞠躬之式,故有此名。因开花于秋季,故又称“秋菊”。

  • 标签: 菊花 中国 传统文化 名花
  • 简介:磷酸钙沉淀法是从富磷废水中回收磷的主要工艺。为优化工艺,利用批次沉淀实验、热力学模拟计算和X-射线衍射法研究了溶液pH值、初始Ca/P物质的量比、碳酸根和腐殖质浓度对磷酸钙沉淀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始Ca/P物质的量比为1.67,磷酸根浓度为0.35mmol/L、0.70mmol/L、1.4mmol/L时,能够实现快速反应的最小pH值分别为9.5、9.0和8.0。最终沉淀产物以热力学上最稳定的羟磷灰石形态存在。pH=8.0时,碳酸根和腐殖质会抑制磷酸钙沉淀反应;但pH〉9.0时,它们对反应的影响甚小。提高溶液pH值和Ca/P物质的量比均可降低干扰,有效提高沉淀反应效率。调控溶液pH值和Ca/P物质的量比是利用磷酸钙沉淀工艺从废水中回收磷的关键。

  • 标签: 环境工程 磷酸钙 Ca/P物质的量比 PH值 磷回收 沉淀
  • 简介:有机磷酸酯类阻燃剂(organophosphateflameretardants,OPFRs)作为多溴联苯醚等溴代阻燃剂(brominatedflameretardants,BFRs)的替代品被广泛应用,由此带来的环境影响广受关注。目前针对OPFRs的生物毒性研究仍相对有限,需要更全面调查其在多环境介质中的暴露状况、环境归趋、生物毒性效应等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才能综合评价其可能引起的生态风险。因此,综述了OPFRs对水生生物、哺乳动物和人类等多种生物体的急性毒性、生殖与发育毒性、神经毒性、脏器毒性、基因毒性与致突变性和内分泌干扰性。OPFRs的多种生物毒性已得到证实,但相关致毒机制研究尚不完整深入。最后对OPFRs的进一步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研究展望,以期促进开展OPFRs的环境风险和人体健康风险研究。

  • 标签: 有机磷酸酯 阻燃剂 生物毒性
  • 简介:利用生理毒物代谢动力学(PBTK)对小鼠静脉注射农药氰戊菊后,氰戊菊在体内分布转化代谢过程进行模拟,为评价农药暴露风险提供依据。小鼠静脉注射氰戊菊的PBTK模型构建分为5个房室:肝脏、肺、肾脏、充分灌注室和不充分灌注室,各房室内氰戊菊的浓度变化率由质量守恒微分方程表示。根据欧拉数值计算方法,对小鼠静脉注射氰戊菊后的毒物代谢动力学数据进行模拟。结果模拟预测了小鼠静脉注射0.5mg·kg-1、2.5mg·kg-1、10mg·kg-1氰戊菊后血液、肝脏和肺中氰戊菊浓度变化曲线。为验证该模型的准确性,对小鼠静脉注射0.77mg·kg-1氰戊菊后血液、肝脏和肺中氰戊菊的浓度值变化模拟值与前人的实验测量值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模拟值与实验值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利用该方法可以估测小鼠静脉注射氰戊菊的毒物代谢动力学数据,为评估农药暴露体内剂量数据提供了便利途径。

  • 标签: 氰戊菊酯 生理毒物代谢动力学模型 小鼠 欧拉数值法 静脉注射
  • 简介:参照SY/T5405-1996《酸化用缓蚀剂性能试验方法及评价指标》,采用静态失重法评价咪唑啉硫酸盐缓蚀剂1-羟乙基-2-油酸基咪唑啉硫酸盐(ISES)与丙炔醇(BCC)、非离子表面活性剂OP-10组成的元和三元复配缓蚀剂体系对N80钢的缓蚀性能,考察元和三元复配缓蚀剂体系的协同增效作用。通过动电位极化扫描和电化学阻抗分析对ISES及其复配体系的电化学行为进行研究。

  • 标签: 咪唑啉 缓蚀性能 协同增效
  • 简介:联苯菊是农业、园林等领域应用广泛的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然而有关联苯菊对鱼类生殖毒性的研究却很少。以常见的近海鱼类褐菖鲉为受试对象,探讨联苯菊对鱼类卵巢发育的影响及机制。褐菖鲉在以环境相关浓度(1、10、100ng·L^-1)的联苯菊暴露50d后,各暴露组卵巢生殖细胞发育均受到显著抑制,卵巢17β-雌醇与睾酮含量均出现下降,caspase-3活性呈剂量依赖性上升。相对定量PCR分析显示,卵巢雌激素受体(ERβ)mRNA水平下降。结果表明,联苯菊诱导细胞产生凋亡,导致雌、雄激素水平和雌激素受体表达下降,环境剂量作用下对褐菖鲉卵巢发育具有显著影响。

  • 标签: 联苯菊酯 褐菖鲉 生殖毒性 细胞凋亡 卵巢 机制
  • 简介:在现今世界范围内,拟除虫菊杀虫剂已被广泛应用于防治农业病虫害以及用作室内杀虫剂,因此对人类日常生活产生重要影响。拟除虫菊杀虫剂的急性毒性研究已经有较多成果和进展,但对其长期慢性影响至今仍缺乏明确论证。此综述从PubMed、EBSCO和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收集了国内外已发表的、有关拟除虫菊杀虫剂的动物实验、人群调查和实验室检验的长期、慢性影响的典型研究论文,并从中筛选出拟除虫菊杀虫剂的神经毒性、生殖发育毒性、免疫毒性与肿瘤研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长期接触拟除虫菊杀虫剂可能对人体产生的神经、生殖及免疫系统方面的危害,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无害化农药杀虫剂提供参考思路。

  • 标签: 拟除虫菊酯杀虫剂 健康危害 毒性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