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藏药是起源于我国藏族人民的一种药学理念,其在内容上吸收融合了我国传统中医药、部分印度药学理念以及古阿拉伯医药和食疗医药理念等多种药学内容,通过长期实践所形成的独特的医药体系,迄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是我国较为完整、较有影响的民族药之一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不断结合现实情况对自身相关知识进行提炼和升华,从当前藏药发展情况上来看,其已经成为了具有较强自身特色以及良好功效的民族药。藏药的整体加工制作过程有其自身的体系,而且藏药对于药材本身以及技工工艺有着较高的要求,我们想要不断提升藏药的影响力和治疗功效,就必须从藏药药材采集以及加工炮制这两方面来进行研究,本文将针对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和探究。

  • 标签: 藏药 药材采集 加工炮制
  • 简介:摘要:通过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卫生检测等方法,对陕西某饲料加工企业工作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与分析,并针对检测结果提出相应的职业病防护措施与建议。

  • 标签: 饲料加工业 职业病危害因素 防护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食用超加工食品与全因死亡的关联。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背景西班牙Seguimiento Universidad de Navarra (SUN)大学毕业生队列,1999—2018年。参与者1999年12月—2014年2月对19 899位(女性12 113位,男性7 786位)年龄为20~91岁的受试者的膳食和饮品消耗情况每2年进行1次随访,根据NOVA分级标准对食品的加工程度进行分类,利用已经确证的136项食品频率问卷进行评价。主要结局测量利用多变量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能量校正的超加工食品食用量(分为4个水平:低、中低、中高、高)与全因死亡的关系。结果在全部200 432人年的随访期间发生了335例死亡。与食用低水平超加工食品的受试者相比,食用高水平超加工食品的受试者其全因死亡的风险较高(多变量校正危险比为1.62,95%可信区间为1.13~2.33),并且具有显著剂量依赖性(趋势P=0.005)。每多吃一份超加工食品,其全因死亡的风险相比增加18%(校正危险比为1.18,95%可信区间为1.05~1.33)。结论食用较多超加工食品(每日大于4份)与全因死亡风险提高62%独立相关。而每多吃一份超加工食品,全因死亡的风险增加18%。研究注册ClinicalTrials.gov NCT02669602。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临床阶段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认知加工的眼动特征及其与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5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首发组)、46例慢性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慢性组)、36例精神病临床高危综合征患者(临床高危组)和26例健康对照组采用眼动追踪技术记录四组被试对人际互动图片的眼动轨迹。采用SPSS 17.0进行协方差分析和偏相关分析。结果在观看人物交流图片时,四组被试的注视时长分别为:对照组(294.6±36.7)ms,临床高危组(280.0±54.0)ms,首发组(268.5±34.9) ms,慢性组(315.7±75.7) 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8,P=0.027)。观看无人风景图时,四组被试的平均跳视幅度分别为:对照组(5.3±1.1) °,临床高危组(4.7±1.1) °,首发组(5.2±1.0) °,慢性组(4.4±1.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7,P=0.021)。慢性组患者在观察人物交流图片、人物无交流图片和无人物风景图片时的注视时长均与PANSS总分成正相关(偏相关系数=0.313,P=0.039;偏相关系数=0.320,P=0.034,偏相关系数=0.372,P=0.013)。慢性组患者在观察无人物风景图片时平均注视时长与PANSS阳性症状评分成正相关(偏相关系数=0.321,P=0.034)。慢性组患者在观察任意一类图片平均注视时长与PANSS一般症状评分成正相关(人物交流图片:偏相关系数=0.385,P=0.010;人物无交流图片:偏相关系数=0.409,P=0.006;无人物风景图:偏相关系数=0.465,P=0.001)。首发组患者在观察人物无交流图片时的跳视幅度与PANSS阳性症状评分成正相关(偏相关系数=0.555,P=0.049)。临床高危组患者在观察人物交流图片时的平均跳视幅度与SOPS阳性症状评分成负相关(偏相关系数=-0.373,P=0.030)。结论精神分裂症不同临床阶段患者社会认知加工的眼动特征具有明显差异。与平均注视时长相比,跳视幅度对于临床高危期患者症状严重程度的预测更灵敏。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社会认知加工 眼动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将特质性事后加工过程量表(post-event processing inventory trait,PEPI-T)进行汉化并验证在高中生群体中应用的信效度。方法首先,对问卷进行翻译、预施测、调整语句并回译,并确定最终中文版问卷。共有947名高中生(15~19岁)接受问卷施测,选用青少年社交焦虑量表、简化情绪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作为效度指标。结果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PEPI-T中文版(Chines version of PEPI-T,PEPI-T-C)仍沿用原量表的三维度结构:自我评价、频率和强度,呈现出良好的结构效度(χ2/df=2.59,RMSEA=0.04,CFI=0.97,TLI=0.95,SRMR=0.03)。PEPI-T-C及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78和0.44~0.75;PEPI-T-C及各分量表与社交焦虑和抑郁呈现出显著相关(r=0.22~0.43,均P<0.01);强度评分与自我效能感呈显著相关(r=-0.11,P<0.01),PEPI-T-C及自我评价、频率评分与自我效能感没有显著相关(P>0.05)。结论PEPI-T-C在中国高中生群体中的信效度尚可接受,可用以测量高中生的特质性事后反刍,在未来研究中需进一步在其他青少年群体中对PEPI-T-C进行验证。

  • 标签: 社交焦虑 事后反刍 青少年 信效度 心理测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原加工相关的转运蛋白1(TAP1)是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MHC-Ⅰ)类抗原呈递途径所必需,在肿瘤免疫学监测重要标志性作用。方法通过慢病毒转导3种胶质瘤细胞株(U87、U251和GL261)中过表达和敲低TAP1的表达水平,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慢病毒过表达空载体对照组、慢病毒敲除空载体对照组、TAP1过表达组和敲除组;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和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TAP1和MHC-Ⅰ的表达和相互关系;使用Transwell系统检测细胞增殖和侵袭功能;流式细胞检测MHC-Ⅰ在TAP1过表达和敲低的GL261细胞表面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检测TAP1对肿瘤免疫应答的作用。采用方差分析做多组比较、独立样本t检验做两两比较。结果TAP1过表达和敲低3种细胞系成功,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吸光度中G261细胞的增殖每组无变化和侵袭功能通过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65,df=4,P>0.05);TAP1的过表达和胶质瘤细胞的敲低表明TAP1和MHC-Ⅰ表达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60,df=4,P<0.05);TAP1过表达和敲低G261细胞与体内存活和CD8+的免疫化学染色相关(t=5.806,df=4,P<0.05);MHC-Ⅰ类在TAP1过表达和敲低GL261细胞表面表达。结论TAP1可能通过调节CD8+T细胞而成为胶质瘤的关键抑癌基因。

  • 标签: 抗原加工相关的转运蛋白1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I 抑癌基因 胶质瘤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食用超加工食品与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的前瞻性关联。方法基于人群的队列研究。背景NutriNet-Santé队列,法国2009—2018年。参与者年龄≥18岁的105 159位受试者。应用重复24小时的膳食记录(平均每人5.7小时)收集受试者饮食摄入情况,用以记录受试者日常对于3 300种食品的摄入情况。根据加工程度利用NOVA分级将这些食品进行分类。主要结局测量在校正已知风险因素后,利用多变量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食用超加工食品与总体心血管疾病及冠状动脉性心脏病、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的关系。结果研究的中位随访时间为5.2年,其间食用超加工食品与总体心血管疾病[1 409例患病,超加工食品在饮食中所占百分比绝对增加10%的危险比为1.12(95%可信区间为1.05~1.20);P<0.01,518 208人年;食用超加工食品量最多的受试者(Q4)其总体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为277/10万人年,而在食用量最少的受试者(Q1)中为242/10万人年]、冠状动脉心脏病[665例患病;危险比1.13(1.02~1.24); P=0.02,520 319人年;在超加工食品食用量最多和最少者的发病率分别为124/10万人年和109/10万人年]及脑血管疾病[829例患病;危险比1.11(1.01~1.21);P=0.02,520 023人年;超加工食品食用量最多和最少者的发病率分别为163/10万人年和144/10万人年]的发病高风险有关。在校正了数种膳食营养质量标记(饱和脂肪酸、钠与糖摄入量、膳食纤维或者是来自主成分分析的健康饮食模式)的影响及大范围灵敏度分析后,这些结果仍存在统计学显著性。结论这项大型观察性研究发现,食用大量超加工食品与心血管疾病、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及脑血管疾病的高发病风险相关。这些结果仍需要在其他人群或研究单位进行验证,并且因果关系仍待确定。食品加工中的多种因素,如终产品的营养成分、添加剂、接触材料和新污染物,可能在这种联系中发挥某种作用,其各自作用的大小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同时,几个国家的公共卫生当局近期已经开始鼓励人们食用未经加工或者经简单加工的食品,并且限制超加工食品的摄入。研究注册ClinicalTrials.gov NCT03335644。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泰森多边形图算法生成的不同孔隙率人工骨小梁的3D打印加工精度及生物力学性能,为骨科钛合金内置物生物力学性能的改良提供参考。方法选择1名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年龄30岁,身高175 cm,体重70 kg),采集其腰椎CT扫描数据,利用泰森多边形图算法生成5种不同孔隙率的仿生人工骨小梁,根据孔隙率的差异分为Tra_A(73.7%)、Tra_B(74.1%)、Tra_C(80.0%)、Tra_D(80.2%)、Tra_E(85.7%)5组。利用选择性激光熔化(SLM)3D打印技术将各组人工骨小梁加工成直径18 mm、高度20 mm的圆柱状钛合金材质假体,每组加工3个试样。利用工业显微镜对每组试样进行扫描,对比其实际孔隙率和理论孔隙率,评估加工质量;通过体外力学测试,对各组人工骨小梁试样的极限载荷、屈服强度及弹性模量进行测量,评估生物力学性能。结果所有试件内部无裂纹、连接杆断裂、钛合金粉末堆积等不良现象。5组人工骨小梁试件的实际孔隙率平均值分别为66.0%、65.5%、71.8%、72.5%、78.1%,与理论孔隙率相比,分别偏小10.5%、11.6%、10.2%、9.7%、8.8%。体外力学测试显示,5组人工骨小梁试件极限载荷平均值分别为23.6 kN、18.9 kN、17.0 kN、16.3 kN、10.7 kN,屈服强度平均值分别为72.2 MPa、58.7 MPa、54.9 MPa、52.2 MPa、36.1 MPa,弹性模量平均值分别为7.5 GPa、6.3 GPa、4.5 GPa、4.3 GPa、2.4 GPa,三者随着人工骨小梁孔隙率的增大均呈减小趋势。结论基于泰森多边形图算法生成的仿生人工骨小梁结构通过SLM 3D打印加工而成的钛合金试件具有较好的加工质量,且随着孔隙率增加,其加工精度更好。随着孔隙率增加,人工骨小梁的极限载荷、屈服强度和弹性模量均呈减小趋势。

  • 标签: 内固定器 生物力学 骨小梁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