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高分辨食管测压(HREM)是诊断食管动力障碍疾病的金标准。准确的诊断建立在规范的操作之上。为了提高HREM的操作质量,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胃食管反流病专业委员会牵头制定本指南。通过邀请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对国内外有关文献进行检索、讨论,并召开2次专家研讨会,确定了指南的内容。本指南内容涉及HREM的适应证和禁忌证、详细的操作指导,以及结果阐述。

  • 标签: 指南 高分辨率食管测压 操作 报告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高分辨CT(HR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5日至2月5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22例经临床及核酸检测确诊为COVID-19患儿的胸部HRCT表现。其中男12例,女10例,年龄2个月~14岁,中位年龄4岁,5岁以下患儿14例。由2名放射科医师共同观察肺部病变分布、形态、密度等特征及有无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及胸膜改变。结果22例患儿中,3例(3/22)肺部CT正常,19例(19/22)肺部HRCT见病灶浸润,其中单侧肺病变7例,双侧肺病变12例。HRCT表现为:磨玻璃影6例,其中淡磨玻璃影4例、典型铺路石征磨玻璃影2例;4例呈肺实变改变,表现为局限性条索影、斑片状高密度影;6例表现为实变影与磨玻璃影共存,呈斑片状致密影夹杂周围磨玻璃影改变,其中1例呈右侧白肺表现;3例呈类支气管肺炎改变,表现为肺叶内散在点状或斑片状密度不均高密度影。下叶病灶较上叶为重,肺外后带较肺尖部、中央区多见。全部患儿均未见肺门淋巴结增大和胸腔积液,1例见叶间胸膜增厚。结论儿童COVID-19的HRCT表现多样化,需结合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综合判断,但肺部CT表现可作为临床早期诊断和防控干预的重要依据。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儿童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首次胸部高分辨CT(HRCT)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3日至25日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确诊的106例COVID-19患者的首次胸部HRCT图像,对病灶分布、形态及周围受累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106例COVID-19患者首次肺部HRCT均发现病灶,单侧肺分布11例(10.4%),双侧肺分布95例(89.6%);肺外周分布65例(61.3%),肺外周及中心同时分布41例(38.7%);1个病灶8例(7.5%),2个病灶5例(4.7%),多发病灶93例(87.8%);结节状病灶12例(11.3%),磨玻璃状病灶94例(88.7%),条索状病灶7例(6.6%),2种及以上形态共存病灶15例(14.2%);累及一个肺叶10例(9.4%),累及2个及以上肺叶96例(90.6%);纵隔淋巴结增大24例(22.6%)(>60岁患者19例,占79.2%),胸腔积液3例(2.8%),心包积液1例(0.9%),胸膜受累/增厚2例(1.9%)。>60岁患者多表现为多病灶,多形态,肺外周及中心同时分布,累及多个肺叶,纵隔淋巴结增大。结论COVID-19患者首次胸部HRCT检查能发现肺部病灶,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胸部HRCT扫描检查在NCP的早期诊断中有重要作用。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沟通技巧在行高分辨食管测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 2019年 1月~ 12月消化内科行高分辨食管测压患者 106例 ,随机分为实验组( 53例)和对照组( 53例) ,实验组患者应用沟通技巧,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沟通方法 ,比较两组患者检查完成用时、患者满意度、不良情绪改善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者检查完成用时 31-35min患者数均少于对照组 ,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情绪比对照组有明显缓解( P< 0.05)。结论 沟通技巧在行高分辨食管测压患者中应用效果良好 ,可缩短患者检查用时,提高患者满意度 ,改善患者不良情绪。

  • 标签: 沟通技巧 胃食管反流病 高分辨率食管测压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出口梗阻型便秘(OOC)与非OOC患者的高分辨肛门直肠测压结果,探讨肛门直肠动力异常和直肠感觉功能障碍在OOC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消化内科就诊的103例功能性便秘患者的高分辨肛门直肠测压检查结果,根据诊断标准将其分为OOC组(56例)和非OOC组(47例)。比较OOC组与非OOC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构成),以及肛门直肠动力(肛管静息压、肛门括约肌长度、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持续收缩时间、肛门残余压和直肠排便压)和直肠感觉功能(初始感觉阈值、初始排便阈值和最大耐受阈值)指标。统计学方法采用配对t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OOC组患者的年龄与非OOC组比较[(63.5±14.2)岁比(61.6±13.4)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OC组的男性比例高于非OOC组[41.1%(23/56)比23.4%(11/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07,P<0.05)。OOC组患者的肛管静息压、肛门括约肌长度、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持续收缩时间、初始感觉阈值、初始排便阈值和最大耐受阈值与非OOC组比较[(71.77±26.28) mmHg比(69.98±24.18) mmHg(1 mmHg=0.133 kPa)、(4.13±4.10) cm比(3.51±0.74) cm、(170.75±51.13) mmHg比(175.50±64.80) mmHg、(18.44±7.27) s比(16.39±7.98) s、(55.96±40.90) mL比(47.70±24.77) mL、(77.13±39.97) mL比(77.11±36.12) mL、(133.92±62.85) mL比(142.15±48.68) m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OOC组患者的排便时肛门残余压和直肠排便压均高于非OOC组[(67.00±21.13) mmHg比(51.43±0.74) mmHg、(51.52±23.70) mmHg比(36.49±12.55) 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734、-3.909,P均<0.01)。OOC组和非OOC组中直肠感觉功能障碍者分别占46.4%(26/56)和51.1%(24/47)。结论OOC患者普遍存在肛门直肠动力异常和直肠感觉功能障碍,其中排便时肛管松弛不足可能是OOC特有的重要的发病相关因素。

  • 标签: 出口梗阻型便秘 高分辨率肛门直肠测压检查 功能性便秘 肛门直肠动力 直肠感觉功能
  • 简介:摘要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被逐步应用于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评估,给临床工作者评估颅内动脉瘤的稳定性提供了更全面的信息。文章对近年来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用于评估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的指标进行了总结。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破裂 磁共振成像 危险因素 危险性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床旁经胸超声(TLU)对间质性肺疾病(ILDs)不同胸部高分辨CT(HRCT)征象鉴别的准确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北京朝阳医院首次诊断为ILDs的患者50例,其中男21例,女29例,年龄42~73岁,平均年龄(56±14)岁。TLU扫描前外侧胸部和后胸部共计16个扫描点,记录A、B线和胸膜异常;胸部HRCT按照上中下肺野选取3个层面,每个层面需要评估的范围与超声扫描的范围逐一对应,记录胸部HRCT的常见征象;ILDs早期病变定义为胸部HRCT评分≤1分并且没有蜂窝影。计算A、B线和胸膜异常与胸部HRCT征象的关系,Spearman相关系数评估B线和肺HRCT评分的相关性。结果A线诊断CT征象为正常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9%和84.9%,符合为84.6%。B线诊断CT征象为异常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9%和83.9%,符合为84.6%;小叶中心性结节影较其他HRCT征象B线数量更少、间距更窄,其他的HRCT征象B线无特异性表现;B线发现ILDs早期病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3%和83.9%,符合为84.0%。B线数量(R=0.827,P<0.001)和宽度(R=0.951,P<0.001)与胸部HRCT评分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B线间距与胸部HRCT评分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R=-0.831,P<0.001)。肺部超声诊断胸膜病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0%和90.0%,符合为93.6%。结论肺部超声诊断患者是否存在肺部间质性改变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为临床早期诊断ILDs、评估病变严重程度和随诊治疗效果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未能发现肺部超声能够区分不同间质性病变。

  • 标签: 肺疾病,间质性 经胸超声 高分辨率CT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初诊临床特征及胸部高分辨CT(HRCT)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搜集2020年1月20日至28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经临床及核酸检测确诊的141例COVID-19患者,男77例,女64例,中位年龄49(9, 87)岁。分析141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指标以及胸部HRCT影像学表现。结果141例COVID-19患者实验室检查发现白细胞计数降低38例(26.95%)、淋巴细胞比率降低71例(50.35%)。141例COVID-19患者中发热(>37.5 °C) 139例(98.58%)、咳嗽106例(75.18%)、头痛11例(7.80%)、咳痰41例(29.08%)、胸闷93例(65.96%)、呼吸道以外症状主要有腹泻等4例(2.84%)。141例COVID-19患者HRCT均有异常,52例(36.88%)胸部HRCT图像表现为磨玻璃影(GGO)和斑片影,以胸膜下分布为主;23例(16.31%)GGO合并局灶实变影;27例(19.15%)小片状模糊影;20例(14.18%)大片状实变影;48例(34.04%)支气管血管束增粗和血管穿行征;5例(3.55%)有空气支气管征象;7例(4.96%)小结节影;5例(3.55%)纤维化、网格影或条索影;7例(4.96%)双侧胸腔积液,4例(2.84%)纵隔或双侧肺门淋巴结肿大。结论COVID-19的临床特征及HRCT影像表现多样,在COVID-19特定的流行病学背景下,应及时开展胸部HRCT扫描,对疾病做出早期预警。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颅内动脉瘤的形成、生长和破裂不仅是血管结构的被动扩张,还伴随着明显的炎症反应和组织变性等瘤壁重构。传统的影像学方法仅能显示颅内动脉瘤腔的形态特征,最新的高分辨MRI成像则能评估颅内动脉瘤壁的病理变化。笔者对该技术的现有研究做一系统回顾,并对其在临床应用中优化颅内动脉瘤风险评估及管理方式的潜在价值做进一步论述。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颈动脉蹼(carotid web,CaW)的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vessel wal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VW MRI)的信号及形态特点。材料与方法选取经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术(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诊断的10例颈动脉蹼的患者,从多序列多方位分析颈动脉蹼磁共振的信号及形态特点。结果颈动脉蹼的磁共振信号特点为T1WI表现为均匀等信号,T2WI表现为稍高信号,抑脂序列信号不减低,增强后明显强化。10例颈动脉蹼患者中出现等信号管壁增厚10例(100%),突向管腔10例(100%),管腔内分隔9例(90%),双腔征8例(80%),瓣膜征6例(60%),对比剂瘀滞3例(30%)。结论颈动脉蹼与既往无明显心血管危险因素患者的缺血性卒中事件具有很高的相关性。VW MRI在颈动脉蹼的影像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和特征的影像表现,有利于为颈动脉蹼的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颈动脉蹼 高分辨率 磁共振血管壁成像
  • 简介:摘要颅内血管壁MRI成像技术发展迅速,能够实现对多种颅内动脉管壁病变的高分辨成像,不仅明显提升了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还有助于脑血管病的预防、危险分层及制定治疗方案,高分辨MR管壁成像技术在颅内动脉病变的诊疗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应用前景。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颅内血管壁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广州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及首诊高分辨CT(HRCT)影像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2日至30日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确诊的91例COVID-19患者,其中男39例、女52例,中位年龄50(33, 62)岁,分析91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及HRCT特点。结果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70例,咳嗽57例,以干咳为主(39例)。首次HRCT有24例COVID-19患者呈阴性表现,67例HRCT有异常病灶,主要表现为肺内磨玻璃影65例、病灶内合并血管束增粗64例、病灶邻近胸膜增厚50例、间质间隔增厚47例、斑片影42例。所有患者均未见肿大淋巴结。病灶分布:双肺弥漫分布的2例,多发57例,单肺叶出现8例;病灶主要分布于胸膜下46例,肺下叶分布为著39例,上叶为著7例,在肺内无明显分布特征的有13例。结论广州地区COVID-19早期影像主要表现为多发磨玻璃影,以胸膜下及下肺野多见,多有肺间质间隔的增厚,广州地区COVID- 19轻型及普通型患者比例较高,部分确诊患者首次HRCT呈阴性表现,对于HRCT呈阴性的患者,应及时复查。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高分辨多层螺旋CT(MSCT)对孤立性肺结节(SPN)定性诊断的可行性。方法收集本院60例有明确病理结果SPN患者的临床资料,结节直径均<3 cm。所选患者先行常规MSCT平扫,发现结节后对病变区域行高分辨MSCT扫描,从结节的大小、形态、与周围组织关系及强化特点等方面分析良恶性结节的影像学特征。结果本组共60例SPN,包括良性结节23例,恶性结节37例;SPN结节直径<1 cm者共8例,均为良性;1 cm≤直径≤2 cm者共18例,其中良性14例,恶性4例;直径>2 cm者34例,其中良性1例,恶性33例。恶性结节肺外带发生(77.14%)高于肺内带和肺中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恶性结节分叶征(91.89%)、毛刺征(81.08%)、胸膜凹陷征(67.57%)、空泡征及空气支气管征(67.57%)、血管集束征(51.35%)的发生高于良性结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恶性结节增强后多强化明显,CT值增幅>20 Hu;良性结节除血管瘤外增强后多呈周边强化,CT值增幅<15 Hu。结论高分辨MSCT可以准确判断SPN的大小、形态及强化等特征,对良恶性SPN具有较高的定性诊断价值。

  • 标签: 计算机体层摄影 高分辨率 孤立性肺结节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4日至2月10日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杭州西溪医院诊断的未成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15例首次胸部高分辨CT(HRCT)表现以及临床特点。在15例未成年患者CT表现,8例肺部阴性,为轻型患者,发病年龄4~11岁[(6.5±2.3)岁];7例表现异常,为普通型患者,发病年龄7~17岁[(11.9±3.0)岁]。胸部CT异常表现中,仅为支气管壁局部增厚2例,单侧肺病变1例,双侧肺病变4例;表现为11个病灶,其中磨玻璃及稍高密度小结节影6个,斑片磨玻璃影5个,伴少许实变2个;病灶位于胸膜下10个(两肺下叶共7个),非胸膜下1个;伴有局部细支气管增厚3例;均无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和胸腔积液。

  • 标签: 冠状病毒感染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未成年人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临床表现及高分辨CT(HRCT)影像分型和影像演变特征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日至2月8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确诊的141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和HRCT影像学分型及影像演变特征。结果141例COVID-19患者首诊实验室检查发现白细胞计数及淋巴细胞比率降低。141例COVID-19患者中临床表现以发热最为常见(>37.5 ℃)139例(98.58%),偶见呼吸道以外症状如腹泻4例(2.84%)。141例COVID-19患者HRCT均有异常,52例(36.88%)胸部HRCT图像表现为磨玻璃影(GGO),以胸膜下分布为主;23例(16.31%)GGO合并局灶实变影;27例(19.15%)呈小片状模糊影;20例(14.18%)呈大片状实变影;48例(34.04%)可见支气管血管束增粗和血管穿行征;5例(3.55%)有空气支气管征;7例(4.96%)有小结节影;5例(3.55%)呈纤维化、网格影或条索影。首次核酸检测阳性者135例(95.74%),阴性者6例(4.26%),同期HRCT结果普通型71例(50.35%)、重型47例(33.33%)和危重型23例(16.31%),各型自起病至首次CT检查平均时间分别为(2.51±1.32)、(5.02±2.01)、(5.91±1.76)d;其中首次检查为重型的病例有19例(19/47,40.43%)在第二次检查时病变分型加重、第三次检查时分型减轻。第二次核酸检查阳性者141例(100%),同期HRCT结果为普通型44例(31.21%)、重型53例(37.59%)和危重型44例(31.21%),各型距离首次CT检查平均间隔时间分别为(3.32±1.61)、(3.93±1.84)和(4.15±1.57)d。第三次核酸检查阳性者113例,阴性者28例,同期HRCT结果为普通型79例(56.03%)、重型46例(32.62%)和危重型16例(11.35%),各型距离首次CT检查平均间隔时间分别为:(5.59±1.83)、(7.32±1.37)、(7.55±1.78)d;不同时间节点CT检查影像分型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VID-19的临床特征及HRCT影像表现多样,双肺广泛的GGO、浸润影为其典型表现;病毒核酸检测阳性通常早于或与CT阳性同步出现,核酸检测存在假阴性,在特定的流行病学背景下,CT影像表现和演变特征在肺部损伤早期预警、评估病变严重程度以及帮助临床进行分型和治疗后随访中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分辨磁共振在颈动脉斑块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20年5月在我院接受检查高分辨磁共振检查,且被证实为脑梗死30例患者及同时期到我院接受高分辨磁共振等常规体检,经证实无脑梗死的25例健康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设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比两组颈动脉管壁负荷指标和颈动脉斑块情况。结果:观察组WV、WT、NWI、Stenosis与CA、LRNC、IPH及FCR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分辨磁共振可准确评价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并且可直观显现病变颈动脉的形态学特点,可为临床脑梗死防治工作的开展提供可靠依据。

  • 标签: 高分辨率磁共振 颈动脉斑块 稳定性评价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高分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甲状腺癌筛查中的应用及意义。方法:选取自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于本院接收治疗的甲状腺癌患者50例,对患者采用高分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手术病理检查为金标准,分析患者检查的诊断准确,观察患者超声显示结果。结果:超声检查后的患者诊断准确与手术病理检查后的患者诊断准确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超声检查下,甲状腺癌患者主要表现为微小钙化、边缘不规则、纵横比>1,实性低回声结节、晕圈缺如、甲状腺外侵犯等。结论:在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筛查中,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具有临床诊断准确高等优势,可清晰观察到患者病灶部位具体情况,可作为诊断甲状腺癌的诊断依据。

  • 标签: 甲状腺癌 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 甲状腺癌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高分辨磁共振成像(MRI)在直肠癌术前T分期和N分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在2016年2月-2018年9月之间行直肠癌根治术的386例患者术前MRI及术后病理资料,其中男性246例(占63.7%),年龄29~89岁,平均年龄为(61.6±11.0)岁。由2名具有腹部MRI诊断经验的观察者采用双盲法进行独立阅片。根据TNM分期系统(第7版)确定T分期和N分期。淋巴结恶性概率(低,中,高)的评估是基于淋巴结大小,边界轮廓和信号强度等因素,并比较了3种不同恶性概率淋巴结的ADC值。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MRI正确评估了351例(90.9%)患者的T分期(kw=0.90±0.08),观察者间一致性系数k=0.85±0.09。对于淋巴结分期,高概率恶性淋巴结预估值与病理之间的一致性为kw = 0.65±0.13。不同概率恶性淋巴结的ADC值显著不同(P<0.001),分别为(1.27±0.24)×10-3mm2/s(低概率),(1.19±0.18)×10-3 mm2/s(中概率),(0.79±0.12)×10-3mm2/s(高概率)。ROC曲线结果显示ADC值能够较好地区分高概率恶性淋巴结(AUC=0.872),其诊断阈值为ADC≤1×10-3mm2/s。结论MRI是直肠癌T分期和N分期诊断的较为精确的成像方法。通过结合淋巴结大小,形态和信号特征等因素可提高高概率恶性淋巴结的预测效率。ADC值识别高概率恶性淋巴结的能力突显了其在诊断过程中的重要性。

  • 标签: 直肠肿瘤 肿瘤分期 淋巴结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ABPA)的高分辨CT(HRCT)影像特点,提高诊断准确。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6月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及南京市溧水区中医院确诊的21例ABPA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HRCT检查等进行统计分析,总结HRCT影像表现。结果21例患者中,以咳嗽咳痰以及喘闷为主要临床症状,其次为发热、咯血等;有药物或食物过敏史5例。ABPA在HRCT上表现中心型支气管扩张18例,其中单纯支气管扩张10例、伴有低密度支气管黏液栓形成9例、伴高密度支气管黏液栓形成6例;11例可见斑片状实变浸润影;2例可见肿块影;3例可见小叶中心结节及树芽征;6例纵隔淋巴结增大。结论ABPA的HRCT影像诊断困难,中心性支气管扩张伴有高密度黏液栓形成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可作为ABPA影像诊断的可靠依据,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一般可明确诊断。

  • 标签: 曲霉菌病,变应性支气管肺 高密度黏液栓 计算机体层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局部放大重建在肺部小结节结构精准诊断上的价值。方法使用常规胸部CT条件扫描质控模型Catphan500体模,关闭自动辐射剂量调节技术。根据扫描和重建方式不同分为改变扫描FOV组与改变重建FOV组,改变扫描FOV组控制扫描FOV分别为500 mm×500 mm、400 mm×400 mm、300 mm×300 mm、200 mm×200 mm、100 mm×100 mm,改变重建FOV组控制扫描FOV为500 mm×500 mm,分别在扫描FOV为500 mm×500 mm的条件下使用原始数据重建FOV为400 mm×400 mm、300 mm×300 mm、200 mm×200 mm、100 mm×100 mm的图像,控制其他条件均一致。观察Catphan 500体模高对比度分辨模块,比较两组图像在不同扫描FOV或不同重建FOV下的线对数。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3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肺部小结节患者35例,均行胸部高分辨CT平扫,使用原始数据重建图像,常规重建组的重建FOV为320 mm×320 mm,局部放大重建组的重建FOV为100 mm×100 mm,分别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并采用秩和检验进行比较。结果使用质控模型Catphan 500体模扫描时,随着扫描FOV或重建FOV的逐渐缩小,改变扫描FOV组与改变重建FOV组高对比度分辨模块图像能显示的线对数逐渐增大,且保持一致。常规重建组的图像质量评分为(3.86±0.50)分,局部放大重建组(4.77±0.35)分,局部放大重建组评分高于常规重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763,P<0.05)。结论高分辨CT局部放大重建图像能取得与局部放大扫描一致的图像质量,局部放大重建图像质量优于单纯图像放大。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辐射剂量 图像质量 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