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阿替普酶联合丹参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抽取南阳市中心医院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5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给予阿替普酶溶栓,研究组患者给予阿替普酶联合丹参多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神经功能缺损状况、生活能力、脑灌注参数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48/50),高于对照组的76.00%(38/50),P<0.05。治疗后,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Barthel指数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研究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脑灌注参数(脑血流量、脑血容量)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脑血流平均通过时间、达峰时间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研究组治疗后脑血容量、脑血流量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脑血流平均通过时间、达峰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替普酶联合丹参多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且安全可靠,可有效提高患者脑血灌注量,从而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并提高生活能力。

  • 标签: 阿替普酶 丹参多酚酸 急性脑梗死 脑灌注参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温和应激(chronic mild stress,CMS)抑郁症模型大鼠血液及脑中端粒长度的变化及丹B对其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5只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CMS组、氟西汀组、丹B组、联合用药组,每组9只,CMS共6周;在抑郁症模型造模成功后(入组后第22~42天),分别按照分组给大鼠腹腔注射0.9%生理盐水、氟西汀(每天20 mg/kg)、丹B(每天40 mg/kg)。每组在入组前和入组后每周末检测体质量,分别于入组前(第1和第2天),造模后(第21、22天)、干预后(第42、43天)通过检测强迫游泳测试和蔗糖偏爱测试评估抑郁症样行为。通过RT-PCR分析各组大鼠外周血、海马、皮质和小脑的相对端粒长度。采用两因素重复方差分析5组体质量、蔗糖偏爱值和强迫游泳不动时间的差异,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5组相对端粒长度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不同部位端粒长度与体质量、蔗糖偏爱值和强迫游泳不动时间的相关性。结果干预3周后,与CMS组相比,丹B组、氟西汀组、联合用药组大鼠体质量增加(P=0.049、0.008、0.036),蔗糖偏爱值增加(P=0.089、0.094、0.041)以及强迫游泳不动时间缩短(均P<0.01)。与对照组相比,CMS组外周血相对端粒长度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8.53(3.95)与0.12(0.23),P<0.01,Bonferroni校正P=0.002],双侧海马、皮质和小脑的相对端粒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CMS组相比,丹B组(P=0.005,Bonferroni校正P=0.051)、氟西汀组(P<0.01,Bonferroni校正P=0.005)和联合用药组(P=0.001,Bonferroni校正P=0.007)外周血相对端粒长度显著增加,但在不同脑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pearman相关分析不同部位的端粒长度与干预后体质量、蔗糖偏爱值、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均无相关性。结论CMS抑郁症模型大鼠外周血端粒长度缩短并不能反映脑内端粒长度的变化,丹B可使大鼠血液中端粒长度缩短,与氟西汀效果相当。

  • 标签: 抑郁症 端粒 大鼠
  • 简介:【摘 要】目的: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小儿氨黄那敏颗粒中的马来氯苯那敏的含量,并分析其混匀度。方法:采用C18柱色谱柱为岛津(250mm×4.6mm,5μm),并用0.3%的已经进行溶解,将甲醛值调整为-0.5mol/L,磷酸二氢钠-三乙胺(60:40:0.02)为流动相,磷酸调节至PH2.3,流速为1Ml/min,检测博长度为215nm,温度为25℃。结果:马来氯苯那敏在0.08~0.24μg·ml范围内效果非常好,平均回收率高达98.9%以上,RSD为1.19%。结论: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小儿氨黄那敏颗粒中马来氯苯那敏有着操作简单、准确度高、重现性好、检测速度快的优势,值得推广。

  • 标签: 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 高效液相色谱法 马来酸氯苯那敏 测定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丹参多联合依那普利治疗缺血性心肌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1年1月治疗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84例,按照盲箱抽取奇偶方式分为实验组(n=42)和参照组(n=42)。参照组使用依那普利治疗,实验组使用丹参多联合依那普利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显效17例、有效22例,总有效率为92.86%,参照组显效17例、有效15例,总有效率为76.79%,实验组高于参照组,统计学具备意义(P0.05)。结论:将丹参多联合依那普利治疗缺血性心肌病的治疗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尚可。

  • 标签: 丹参多酚酸 依那普利 缺血性心肌病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富马替诺福韦(TAF)与富马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对血脂的影响。方法检索有关数据库(截至2021年8月31日),收集采用TAF(试验组)和TDF(对照组)治疗乙型肝炎病毒(HBV)或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随机对照试验(RCT)中血脂异常的数据。采用国际通用的Cochrane协作网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效应值为危险度(RR)及其95%置信区间(CI)。结果共纳入11项RCT,治疗乙型肝炎的研究4项(HBV亚组),治疗艾滋病的研究7项(HIV亚组),质量评价结果均为低偏倚风险。11项RCT共涉及患者11 888例,试验组6 273例,对照组5 61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3级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和三酰甘油(TG)升高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其中LDL-C和TC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DL-C:2.9%(157/5 347)比0.8%(37/4 727),RR=3.39,95%CI:2.35~4.89,P<0.001;TC:0.7%(36/4 880)比0.1%(6/4 397),RR=4.25,95%CI:1.91~9.45,P<0.001;TG:0.5%(16/3 157)比0.3%(8/3 102),RR=1.83,95%CI:0.81~4.15,P=0.140]。对2组患者治疗后血脂变化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试验组LDL-C升高值(14.00 mg/dl)明显高于对照组(4.00 mg/d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结论TAF可明显升高LDL-C和TC水平。

  • 标签: 替诺福韦 血脂异常 乙型肝炎 HIV感染
  • 作者: 王国辉 杨雄涛 杨高山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2-19
  • 出处:《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21年第12期
  • 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放疗科,石家庄 050051,北京大学中日友好临床医学院/国家呼吸疾病临床研究中心 100029,河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生物学教研室,石家庄 050200 河北省心脑血管病中医药防治研究重点实验室,石家庄 05009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丹B对人非小细胞肺癌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MTT检测丹B对非小细胞肺癌A549、H1299细胞系的毒性作用。克隆形成实验检测丹B对放射敏感性的影响。Transwell实验检测丹B对肿瘤细胞迁移能力影响。蛋白印迹法检测丹B调控射线诱导的去泛素化酶OTUD7B及迁移标志蛋白MMP-2、MMP-9、E-cadherin、AKT及p-AKT的表达。结果丹B能抑制A549、H1299细胞增殖。克隆形成实验显示丹B可增加A549、H1299细胞放射敏感性,放射增敏比分别为1.45、1.38。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丹B可抑制细胞迁移能力(P<0.05)。蛋白印迹法结果示射线诱导A549、H1299细胞OTUD7B表达并有时间依赖性,而丹B能通过阻抑OTUD7B表达进而抑制MMP-2、MMP-9、p-AKT表达、促进E-cadherin表达。结论丹B具有增强A549、H1299细胞放射敏感性的作用,其可能机制是丹B通过下调射线诱导的OTUD7B表达,抑制上皮-间质转化的进程而实现的。

  • 标签: 丹酚酸B OTUD7B基因 放射敏感性 肺癌细胞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30例患者使用注射用丹参多的临床用药合理性。方法以注射用丹参多用药患者330例为对象,分为参照组115例与研究组115例,参照组应用常规管理,研究组应用合理用药管理,对比两组患者不合理发生率、满意度。结果研究组不合理用药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

  • 标签: 丹参多酚酸 合理用药管理 常规管理
  • 简介:摘要1例48岁男性心肌梗死患者因行心肺复苏术后发生谵妄,给予丙泊1~2 mg/(kg·h)持续静脉泵入,共21 d。静脉泵入丙泊第19天,患者出现高热(体温最高40.0 ℃)、血压下降(最低90/60 mmHg,1 mmHg=0.133 kPa),尿量减少(10 ml/h),尿液呈酱油色。实验室检查示白细胞计数(WBC)17.3×109/L,血红蛋白(Hb)88 g/L,降钙素原(PCT)12.76 μg/L,心肌肌钙蛋白I(cTnI)0.342 μg/L,血肌酐(Scr)239 μmol/L,肌酸激酶(CK)34 667 U/L,肌红蛋白(Myo)58 284 μg/L,乳酸2 mmol/L,真菌(1-3)-β-D-葡聚糖457.9 ng/L;血培养结果示白色念珠菌生长。诊断:丙泊输注综合征,脓毒症。立即停止静脉泵入丙泊,更换为咪达唑仑注射液(5 mg/h)持续静脉泵入,同时给予抗感染、连续床旁血液滤过等治疗。治疗3 d后,患者体温降至正常;7 d后实验室检查示WBC 5.6×109/L,Hb 95 g/L,PCT 0.12 μg/L,cTnI 0.023 μg/L,CK 43 U/L,Myo 151 μg/L,Scr 78 μmol/L,真菌(1-3)-β-D-葡聚糖88.9 ng/L,尿量90~100 ml/h。

  • 标签: 丙泊酚 丙泊酚输注综合征 横纹肌溶解 急性肾损伤 脓毒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丙泊是一种在临床上广泛使用的静脉麻醉药,检测其血药浓度在临床应用及科研方面有重要意义。现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对丙泊的血药浓度检测方法进行总结,阐述各方法的基本原理,归纳各方法的优缺点,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对于可推向临床应用的精准、无创、安全的检测方法,还需进一步的探究。

  • 标签: 丙泊酚 血药浓度 检测方法 色谱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 离子迁移谱
  • 简介:摘要胆汁是由肝脏产生的两性分子,其主要功能是促进脂类的消化和吸收。过量的胆汁进入结肠后会通过多种途径引起腹泻,即胆汁腹泻(BAD)。目前诊断BAD的金标准是75Se-牛磺胆酸潴留试验,其他方法包括血清标志物(补体C4、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9)检测和胆汁螯合剂(BAS)的诊断性治疗。BAS是BAD的一线治疗手段,主要药物有考来烯胺、考来维仑和考来替泊等。本文就BAD的诊断与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胆汁酸 腹泻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唑来膦和伊班膦抑制破骨细胞分化及骨吸收功能特征。方法诱导C57小鼠骨髓单核细胞向破骨细胞分化。依据双膦酸盐种类不同分为3组,对照组采用α-MEM培养基常规孵育,加入磷酸盐缓冲液;唑来膦组培养基中分别加入浓度为1×10-8、1×10-7、1×10-6、1×10-5、1×10-4mol/L唑来膦;伊班膦组加入相同梯度浓度伊班膦。通过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比较细胞形成及黏附性;应用Transwell系统检测细胞迁移性;采用骨基质培养检验细胞骨吸收性,并定量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染色阳性多核细胞数[(118.5±12.7)个]比较,1×10-6mol/L唑来膦破骨细胞形成数量明显减少至(26.6±5.2)个,为其阈浓度;抑制效果优于同浓度伊班膦[(99.2±10.9)个,F=5.531,P<0.05]。而伊班膦到达1×10-5mol/L阈浓度才发挥有效抑制作用[(27.3±6.1)个]。与对照组附壁生长及跨膜细胞数[(131.7±15.3)、(111.6±13.5)个]比较,1×10-6mol/L唑来膦[(72.8±12.8)、(35.8±6.8)个]比同浓度伊班膦[(128.6±13.6)、(98.6±9.6)个]更显著抑制破骨细胞黏附与迁移性(F=2.638、3.976,P<0.05)。与对照组骨吸收陷窝数[(28.1±7.2)个]比较,1×10-6mol/L唑来膦[(5.8±2.6)个]比同浓度伊班膦[(26.9±6.6)个]抑制细胞骨吸收性更显著(F=3.215,P<0.05)。结论1×10-6mol/L唑来膦即发挥有效抑制破骨细胞作用,而伊班膦阈浓度为1×10-5mol/L。

  • 标签: 破骨细胞 分化 唑来膦酸 伊班膦酸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对乙酰氨基(APAP)是一种广泛应用的解热镇痛药,在治疗剂量时是安全有效的,但过量时会造成肝毒性,甚至急性肝功能衰竭。寻找可靠的APAP毒性生物标志物既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也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难题。临床医师在使用APAP治疗时,应考虑APAP肝毒性的存在,并说明APAP可能有一定程度的剂量依赖性。现对目前正在评估的生物标志物进行综述,阐述了它们在APAP肝毒性领域的应用及其肝毒性的线粒体损伤机制、线粒体自噬机制,从而有助于APAP肝毒性的诊断、预后、机制研究以及开发其治疗靶点。

  • 标签: 肝毒性 对乙酰氨基酚 生物标志物 线粒体损伤 线粒体自噬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过敏性紫癜(Henoch-Schönlein purpura,HSP),又称为免疫球蛋白A血管炎,是最常见的儿童血管炎,可累及皮肤、胃肠道、关节和肾脏,糖皮质激素为合并消化系统症状的HSP的常规治疗方案。鉴于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临床上常联合抑剂治疗,包括H2受体拮抗剂和质子泵抑制剂。抑剂可能通过缓解消化道症状、辅助治疗HSP继发性急性胰腺炎、抑制幽门螺杆菌、减轻激素不良反应对HSP发挥治疗作用。但目前研究较少,仍需进一步探索。

  • 标签: 过敏性紫癜 H2受体拮抗剂 质子泵抑制剂 抑酸剂
  • 简介:摘要Ⅰ型唾液沉积症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主要表现为小脑性共济失调、肌阵挛和黄斑性樱桃红斑,通过基因检测发现α-N-乙酰神经氨酸酶(NEU1)基因突变或实验室检查发现神经氨酸苷酶缺乏时,就可以做出明确诊断。现报道1例31岁男性Ⅰ型唾液沉积症患者,并结合文献复习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疾病的认识与诊治水平。本例Ⅰ型唾液沉积症患者有视力下降、共济失调、肌阵挛发作,全外显子测序发现患者6号染色体NEU1基因c.544A>G (p.Ser182Gly)纯合突变。

  • 标签: 黏脂质累积病 癫痫 NEU1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唑来膦治疗骨质疏松临床疗效。方法:将已接诊的50例骨质疏松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划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中25例骨质疏松患者,对其给予口服药物治疗,观察组中25例骨质疏松患者,对其在口服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唑来膦静脉滴注治疗,观察记录两组的治疗前后VAS评分和治疗前后骨密度并进行分析对比。结果:治疗前两组的VAS评分(包括静息痛评分、前屈后伸痛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而治疗后两组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骨密度(L1-4、Ward三角)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而治疗后两组患者骨密度均增加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唑来膦静脉滴注治疗对缓解患者疼痛感并提升治疗效果作用明显,是值得推广的一类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

  • 标签: 唑来膦酸 骨质疏松 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