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骨科首次及非首次异体输血病人输血过程中体温变化情况.[方法]对骨科108例住院病人异体输血开始和结束时的体温进行收集整理.[结果]骨科首次输血病人输血结束体温达低热者与非首次输血病人输血结束体温达低热,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93,P=0.661).[结论]骨科病人输血结束时体温达低热与病人是否为首次输血并无统计学意义,针对输血病人,都应提前做好健康宣教,保证护理工作质量.

  • 标签: 异体输血 体温 护理 骨科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心理护理对乳腺癌患者首次化疗期间心理问题的影响。方法运用心理护理措施对乳腺癌患者首次化疗期间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结论有效的心理护理能减轻或消除乳腺癌患者首次化疗期间的负性心理反应,并有助于后续化疗的进行和医从性,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促进康复。

  • 标签: 首次化疗 乳腺癌 心理问题 心理护理
  •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以党务公开规范化运行工作机制为重点阐述,结合当下企业党务公开的重要性为主要依据,从完善党务公开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机制、完善党务公开的内在制度、提升党员的参与意识和民主意识这几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其目的在于完善党务公开规范化运行工作机制,从而保证党务公开监督的长期性与有效性。

  • 标签: 党务公开 运行工作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首次化疗肺癌患者的心理需求及护理对策分析。方法参与研究的94名患者,从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入院接受治疗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将94名患者分为两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的患者为对照组,接受加强护理干预的患者为观察组,两组患者在接受不同的护理模式护,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SAS评分、SDS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各项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首次接受化疗治疗的肺癌患者,针对患者的心理需求,为其实施护理干预,能有效的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负性情绪,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改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对于我国探视新型护理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以及研究意义。

  • 标签: 首次化疗 肺癌患者 心理需求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首次化疗肺癌患者的心理需求,探讨护理方法。方法以首次化疗的5例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自制问卷调查其心理需求,并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化疗前,患者最担心化疗不良反应(100.0%)、化疗效果(80.0%);化疗期间,希望医护人员面对面交流或一对一指导(100.0%)、随时解答疑问(100.0%)、介绍既往成功病例(80.0%);对于化疗相关知识,患者希望了解不良反应持续时间(100.0%)、化疗途径及疗效(100.0%)、预防不良反应措施(100.0%)、化疗时间及周期(80.0%)。结论肺癌患者首次接收化疗时,心理需求较为复杂,护理人员要针对患者具体的心理需求实施个性化的护理,满足患者心理需求,提高化疗效果。

  • 标签: 肺癌 首次化疗 心理需求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对阑尾术后首次下床活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阑尾炎患者100例,以随机分配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50例。对照组患者术后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术后行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24h内首次下床活动人数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24h内首次下床活动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结果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对阑尾炎术后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促进患者的康复,利于患者尽早下床活动而降低腹腔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该种护理模式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以帮助更多患者受益。

  • 标签: 护理干预 常规护理 首次下床活动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广州海珠区首次脑梗死(CI)、脑出血(CH)患者发病规律及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7年12月脑卒中首次发病患者经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收入我区的900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发病规律及相关因素进行探讨。其中CI860例,CH40例;昼夜按600~1200、1200~1800、18~000、000~600共4个时间段;发病季节根据广州市区的亚热带地区气候特点按一年四季进行分析。结果首次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显著高于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中脑卒中男性患者明显高于女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性脑卒中发生于600~1200时间段居多,显著高于其他间期(P<0.05),且以春冬两季相对高发,夏秋两季相对低发;出血性脑卒中发病时间段集中于1200~1800,但季节规律性不明显。结论广州海珠区脑卒中患者首次脑卒中发病具有昼夜和季节性规律,在脑卒中防治工作中要充分考虑其发病规律性,并结合亚热带地区的气候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 标签: 脑卒中 首次 发病规律 相关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个人中心疗法对首次脑卒中病患康复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病患,以盲选的方式从中选择80例进行研究,按照治疗的方法对所选取的研究对象进行平均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对照组中的研究对象使用常规的治疗方法进行干预,而对于观察组中的研究对象则采用个人中心疗法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研究对象治疗的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在经验不和谐、自责以及退避的分值方面降低的数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自我灵活性、解决问题以及求助的分值上,观察组增长的数值要多于对照组(P<0.05);而在不良反应的对比上,观察组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要低于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P<0.05)。结论使用个人中心疗法对首次脑卒中病患的康复具有良好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 标签: 个人中心疗法 脑卒中 康复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首次脑梗死与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本文共选取本院在2017年2月份至2018年3月份诊断出的脑梗死患者共256例,采用多元Logistic分析方法,将脑梗死复发与否作为因变量,将出血与否作为应变量,对性别、年龄、高血压病、高脂血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家族史等指标进行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对以上数据资料进行分析,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年龄越大,增加了糖尿病患者出现脑梗死的发生概率,脑出血及脑梗死患者出现高血压的概率较高,可知年龄大与糖尿病疾病是引发脑梗死疾病产生的主要原因。年龄、高血压病史、家族史是引发复发性脑梗死疾病产生的主要原因。结论首次脑梗死与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年龄是两者的共同影响因素。在实际的治疗过程中,需要加大对脑梗死患者的血糖及血压进行控制,要求患者应规范自己的生活习惯,以降低脑梗死疾病的发病概率。

  • 标签: 脑梗死 复发性脑梗死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将护理干预运用于阑尾术后患者中对首次下床活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6~2017.4期间该院收治的136例阑尾炎患者,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常规组,各68例。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护理干预措施,对常规组实施临床传统护理方案,并将两组首次下床活动、肛门排气、住院时间等指标进行对比,同时对比两组术后24h内首次下床活动情况。结果研究组与常规组在首次下床活动、肛门排气、住院时间等指标上对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t=-28.893、P=0.000,t=-33.017、P=0.000,t=-10.685、P=0.000);研究组术后24h内首次下床活动率显著高于常规组(X2=10.026、P=0.002)。结论护理干预的实施可帮助阑尾术后患者及早下床活动,促进肛门排气,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保障手术效果,具备临床意义与实施价值。

  • 标签: 护理干预 阑尾术后 首次下床活动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桡动脉压迫首次解压时间及总时长压迫时间对冠状动脉造影术后血管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本院行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391例,按照术后桡动脉压迫器首次减压时间及压迫总时长不同分为四组。首次减压时间分别设为1h和2h,压迫总时长定为4h和6h,每次减压时间定为1h进行对比。结果四组患者穿刺部位并发症比较,一组出血,血肿,水泡与二三四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一二组肿胀发生率、疼痛程度均小于三、四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1h开始减压,压迫时长4小时,患者肿胀疼痛程度较轻,是合适的首次减压时间和压迫时长。

  • 标签: 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 桡动脉压迫器(Radid Arlery compressor) 血管并发症(Complication)
  • 简介:摘要: HIV病毒指的是艾滋病毒,被感染者成为艾滋病患者,艾滋病毒会对人体免疫系统造成极大损伤,患者可能继发感染、恶性肿瘤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而死亡,目前临床中并没有根治艾滋病的有效药物,该病仍然属于医学中的难题。随着社会的逐渐开放,不安全性行为有所上升, HIV感染率也不断攀升,对国民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由于疾病的特殊性,如何将 HIV阳性结果告知受检者是令人头疼的问题。本文就 HIV阳性结果告知规范以及重要性相关问题进行探讨,现综述如下。

  • 标签: HIV阳性结果 告知规范 重要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优质护理在老年患者首次肺功能检查的效果。方法2016年1月—2018年1月我院行首次肺功能检查的老年患者84例均分为常规护理的对照组与优质护理的观察组,对比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完成检查时间短于对照组,依从率与肺通气、肺弥散功能一次性完成率(97.6%、97.6%、95.2%)高于对照组(81.0%、78.6%、76.2%),不良反应率(2.4%)低于对照组(16.7%),P<0.05。结论优质护理提高患者依从性、一次性完成率,降低不良反应,缩短检查时间。

  • 标签: 首次肺功能检查 老年患者 优质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人性化护理干预应用在首次无偿献血中对献血人员的影响进行调查。方法将200例首次无偿献血者随机分为人性化管理组合常规管理组,各100例。所有人员均为2017年5月-2018年5月间献血人员。对所有人员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人性化管理组仅1例眩晕病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常规管理组有4例眩晕、2例恶心呕吐、1例抽搐病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0%,P<0.05。人性化管理组人员护理满意度为94.0%,常规管理组为82.0%,P<0.05。结论人性化护理管理能够降低首次无偿献血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 标签: 人性化护理 无偿献血 首次献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首次剖宫产术式对高龄孕妇再次剖宫产手术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2月再次剖宫产手术高龄孕妇90例根据首次剖宫产术式分组。对照组首次剖宫产术切口为腹壁横切口,观察组首次剖宫产术切口为腹壁纵切口。比较两组产后出血、腹腔粘连发生率;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术中出血;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产后出血、腹腔粘连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术中出血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首次剖宫产术式采取腹壁纵切口对高龄孕妇再次剖宫产手术的影响更小,可缩短手术时间和降低腹腔粘连、产后出血发生率。

  • 标签: 首次剖宫产术式 高龄孕妇再次剖宫产手术 影响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个案管理模式对提高乳腺癌患者治疗后首次复查率的影响。方法回顾选择2015年1月至2015年3月,在我科新确诊为乳腺癌,接受常规医疗护理治疗的64例患者设为常规医疗护理组;选择2016年1月至2016年3月,在我科接受常规医疗护理治疗并同时应用个案管理模式的81例乳腺癌患者设为个案管理模式组,两组均在完成手术(或结束辅助治疗后)被告知三个月后返院首次复查,比较个案管理模式应用前后患者的首次复查率。结果常规医疗护理组的首次复查率为65.63%,个案管理模式组的首次复查率为87.65%,提高了22.02%,两组患者的复查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个案管理模式组优于常规医疗护理组。结论个案管理模式的应用能提高乳腺癌患者治疗后的首次复查率。

  • 标签: 乳腺癌 个案管理 首次复查率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实验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对妇科肿瘤首次化疗患者的影响。方法本次实验选择在2015-2017年到我院接受治疗的妇科肿瘤首次化疗80例患者为实验对象,将患者分为心理护理组和一般护理组,每组40例患者,一般护理组患者接受常规的妇科肿瘤首次化疗护理,心理护理组患者在上述基础上接受心理护理,对比实验对象在化疗前后的焦虑症量表评分和抑郁症量表评分。结果心理护理组患者化疗后的焦虑症量表评分和抑郁症量表评分,均小于一般护理组患者。结论心理护理干预对妇科肿瘤首次化疗患者而言,能够缓解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

  • 标签: 心理护理干预 妇科肿瘤 首次化疗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综合护理对首次胃镜检查患者焦虑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110例于我院行胃镜检查的病患,按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综合组各5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综合组在此基础上采取综合护理,对两组病患的焦虑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病患护理前焦虑情况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均比护理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综合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综合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都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应用于首次胃镜检查的病患中,可显著改善病患不良的心理情绪,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从而确保胃镜检查的顺利完成。

  • 标签: 综合护理 首次 胃镜检查 焦虑 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