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在对中国花蝽科昆虫多样性分布统计的基础上,构建数据库,采用特有性简约分析方法,对中国花蝽科昆虫的地理分布格局和物种多样性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风蝶在中国8个生物地理大区均有分布,且表现出南部比北部丰富、北部比南部原始的特征,华南区和西南区的凤蝶多样性最为丰富。

  • 标签: 花蝽科 昆虫 物种多样性 分布格局
  • 简介:摘要: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综述,本文全面描述了黄土高原红桦林分布范围、林分类型、群落结构、演替规律及生长状况。用生物学、生态学、演替学的理论分析了黄土高原红桦林在区域植被带谱中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奇特特征,进一步解读了为什么喜光、喜温凉、不耐庇荫的强阳性树种红桦承担强耐荫性树种云冷杉的角色——亚顶极树种占据顶极树种的地理位置或取代其功能而独立成带的主要原因,即红桦自身特性、环境特点和反复干扰。

  • 标签: 黄土高原 红桦林带 分布 演替 解密
  • 简介:对张广才岭西北麓次生林内槲寄生的寄主树种和数量分布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张广才岭次生林中槲寄生的主要寄主树种为杨树、椴树和榆树,其他树种很少;单株簇生是槲寄生的主要着生方式,2,3,4和5株簇生有一定数量,6株以上簇生的已经微乎其微;槲寄生主要着生在寄主树体的上、中部和侧枝上,不同树种的表现不尽相同;阳坡、坡下部、平坡和农田边的次生林中槲寄生的数量相对较多。

  • 标签: 槲寄生 寄主树种 簇生 数量分布 立地条件
  • 简介: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oryzophilus(Kuschel)]是我国植物检疫对象。采用Taylor幂法则及Iwao回归分析法对江西省双季稻区早稻田稻水象甲越冬代成虫及晚稻田禾苗上取食斑的分布型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双季稻区早稻田间成虫主要呈聚集分布,晚稻田间禾苗上新一代成虫的取食斑也呈聚集分布

  • 标签: 稻水象甲 水稻 空间分布型
  • 简介:应用聚集度指标法对湿地松上松褐天牛的分布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在湿地松上松褐天牛幼虫、成虫分布型都为聚集分布。松褐天牛蛀入孔、羽化孔分布与树高有关,在(5.1±2-3)m的树干上松褐天牛幼虫蛀入孔数最多,羽化数量最多的部位在(5.3±2.3)m。

  • 标签: 松褐天牛 湿地松 分布
  • 简介:分布式能源项目建设厂址位于工业园内,不同于其他热电项目,编写水土保持方案时应根据其项目特点正确划分其水土流失防治分区,确定土壤侵蚀模数,区别和明确各部分水土保持补偿费的缴纳金额和缴纳主体,合理布设水土保持措施。

  • 标签: 分布式能源项目 防治分区 土壤侵蚀模数 水土保持补偿费
  • 简介:为了解园林植物冠层内外的光合有效辐射(PAR)的空间分布特征,以钻石海棠为例,利用光合有效辐射测定系统,对钻石海棠冠层上部、下部以及交叉重叠三种情况下的PAR强度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PAR值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增加而增大,观测期间,最高值可达1500μmolm-2s-1;2)随着冠层的加厚和叶片的阻挡,从冠顶到冠下,树冠截取到的PAR呈递减趋势;3)8月-10月间,交叉重叠下的PAR透光率日平均为21%,而遮蔽条件下的PAR透光率可达32%。另外,在条件允许情况下,有必要进一步增加观测仪器数量进行长期观测,从而消除或减弱短期枝叶摆动、云层变化、冠层内透光空隙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并进一步反映冠内PAR透光率随叶面积生长的动态变化。

  • 标签: 园林植物 冠层 光合有效辐射 空间分布
  • 简介:描述了国产早竹Phyllostachysviolascens(Carr.)A.etC.Riv.的1个新变型——黄皮早竹P.h.violascens(Cart.)A.etC.R_iv.f.chrysodermaT.G.Chen,以秆和枝黄色,基部节间偶有绿色纵条纹而不同于原变型。同时还首次记录了金桂竹Ph.bambusoidesSieb.etZucc.f.holochrysa(Pfitzer)在我国的分布

  • 标签: 竹亚科 刚竹属 黄皮早竹 金桂竹 新变型 分布新记录
  • 简介:以上溪省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作为调查区,对调查区内的森林资源、植被和野生动物进行调查监测.共记录298种乔木和大灌木植物,其中海南特有种29种;共记录野生动物79种.调查结果说明上溪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动植物资源丰富、特殊,记录有较多的海南特有植物和保护动物.保护区东边,特别是香根、天山、加润和兴隆等区域的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需要针对这些重点保护区域开展相应的巡护管理、监测评估等措施.

  • 标签: 上溪省级自然保护区 野生植物 野生动物 空间分布 保护管理
  • 简介:选取晋西黄土区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幼龄苹果(Maluspumila)+花生(Arachishypogaea)间作地作为研究对象,在花生生长季的不同时间对苹果+花生间作地和对照花生单作地的土壤水分进行定位监测,研究苹果+花生间作系统间作界面上土壤水分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水分效应,及其对花生生长状况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间作地土壤平均水分含量生长季逐月变化显著,水分耗用最大的时间为7月;2)在垂直方向上,土壤含水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在水平方向上,土壤含水量最低值出现在距离果树行最近的区域,并随着与树行距离的增加而增加;3)间作地种间土壤水分耗用量最大的区域为靠近苹果树的表层土壤;4)在当前树龄下,苹果+花生间作系统相对于花生单作土壤水分在整体上表现为负效应,对花生的产量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并限制了果农间作系统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建议采取适当的调控和管理措施缓解种间水分竞争并提高花生的产量。

  • 标签: 苹果+花生间作 土壤水分时空分布 土壤水分效应 晋西黄土区
  • 简介:通过利用surfer软件强大的绘图功能,结合牡丹江林区山脉走向,对牡丹江林区土壤腐殖质的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利用surfer软件等值线绘图功能所形成的图对了解牡丹江林区土壤腐殖质变化趋势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腐殖质 牡丹江 SURFER软件
  • 简介:2011年2月~2012年7月,对海南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内的海南锯腿树蛙(Rhacophorushainanus)种群分布进行了调查,用野外观察与室内饲养的方法对其繁殖生物学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海南锯腿树蛙分布在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内海拔800m以上的溪流边或是季节性水潭附近;该蛙具有明显的性二型特点;繁殖季节为每年的3月至6月,繁殖地为季节性水潭,繁殖包括鸣叫求偶、抱对、产卵三个过程,每次产卵量为126±77枚,蛙卵约7d孵化为蝌蚪,57d蝌蚪变态成为幼蛙。该蛙唇齿式为I:4+4/1+1:II,与云南部分蝌蚪标本以及越南采集的蝌蚪标本有差异。

  • 标签: 鹦哥岭 海南锯腿树蛙 分布 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