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环境正义问题研究呈现出两个可喜“转变”:从侧重抽象学理分析逐渐向应对解决现实问题转变;从追随西方研究范式逐渐向建构本土研究范式转变。这个转变历程具体表现为三个阶段:第一,中国学者积极普及并大力介绍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推动了中国对环境正义问题的关注。第二,很长一段时期,与西方学者致力于解决其国内环境正义问题,更多强调国内正义实现的特点不同,我国学者更多关注国际环境正义实施中的中国问题,围绕着全球层面如何公平分配环境权利与义务进行自己的话语表达与理论建构。第三,随着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理论需求以及受环境群体性事件激增等现实问题的倒逼,环境正义研究出现本土化意识和本土化努力,由注重一般学理意义研究、关注国际正义的实现转向应对本国环境冲突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正义视野扩展到我国区域层面和群体层面。另外,与西方环境正义主要表现为环境利益与环境风险在不同种族之间的不平等配置不同,中国环境正义问题更多体现在不同区域之间的“正义”分配,学者研究的关注点更多转向制约环境正义实现的政治决策与制度建设。但研究同时存在环境正义理论基础单一、环境非正义根源单向以及理论自觉不足、整体性和系统性缺乏的问题

  • 标签: 环境正义 中国 成因 路径
  • 简介:针对近些年来畜牧养殖过程中所呈现出的环境保护问题进行客观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与优化方案,以期改善畜牧养殖业发展现状,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 标签: 畜牧养殖 环境保护 控制对策
  • 简介:环境问题上升到文化哲学的角度来探讨,能够以更广阔的理论视野来把握生态环境问题.该文在诸多深层次的理论问题中选择了两个问题进行探讨.首先,文化哲学把生态文明看作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种文明.农业文明对应于自然占支配地位的社会;工业文明对应于社会历史因素占支配地位的社会;生态文明对应于后工业社会--社会历史因素占支配地位的工业革命破坏自然,生态文明则是在保持工业文明积极因素的前提下回归自然.由此人类历史将呈现为"自然一超越自然-回归自然"的螺旋形上升.其次,当前生态问题成为诸多价值观念冲突的场所,该文仅涉及三个观念冲突:市场价值观与人文价值观的冲突,类价值观与群体(国家、民族)价值观的冲突,绿色祟拜与为人的生态主义的矛盾.

  • 标签: 生态文明 生态领域 价值冲突 生态环境
  • 简介:环境的治理和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在分析三明市水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水环境问题的对策措施。

  • 标签: 三明市 水环境 对策措施
  • 简介:畜牧养殖过分注重经济效益,也就顾此失彼的忽视了环境的保护,随着近年来我国环保意识的逐渐强化,在畜牧的养殖过程中,如何能保障经济利益的同时,缩减养殖带来的环境破坏,是较为关键的课题.目前应结合现有的主要污染根源,强化畜牧养殖环境管理,使得畜牧养殖契合未来的发展指标.

  • 标签: 畜牧养殖 环境保护 问题研究
  • 简介: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西方神学界内部产生了生态神学,其神学背景是面对现代社会“环境悬崖”问题,对传统神学对人一自然一上帝关系的重新梳理与反思,淡化传统神学对人与其他受造物之间关系的割裂,构建一种全新、和谐的整体受造界与永恒上帝之间的关系.生态神学通过重新审视基督教神学教义,重新阐释创造论、三一论、末世论等基督教基本教义,强调受造物的整全性,对传统神学可能导致人类高于自然界并因此肆意开发自然界的思想进行批判,要求现代基督教抛弃人类中心论;生态神学强调遵守“安息日”等于创造,并借休息的契机去理解上帝创造的伟大,理解盼望带来的是对末世更新创造的期待,并因此获得全体人类的团结等观点,不仅表明现代基督教对生态问题的基本态度是与传统神学相区别的,更创新地提出盼望伦理,指明为了盼望上帝国的来临,人类应该将这世界变得更有益于全部受造物紧密联系起来,形成和谐的受造物整体,并最终成为迎接上帝与受造物整体共同寓居之所.“环境悬崖”问题实际上是过度依赖理性、人类中心主义、取消超越维度等诸多现代性问题的集中体现与放大器,生态神学对这一问题的反思与回应绝不仅限于此,而是希望通过对这种神学内部的更新来应对世俗化世界的挑战并进行自我转化与发展.

  • 标签: 生态神学 环境悬崖 基督教思想 环境伦理 生态文明
  • 简介:本文简要说明水土流失对我国生态环境的严重性和危害性,提出水土保持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根本措施。结合秦皇岛的实际情况分析了秦皇岛水土流失的危害及原因,总结了秦皇岛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旨在为秦皇岛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参考。

  • 标签: 秦皇岛市 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 生态安全
  • 简介:随着养猪生产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环境污染的压力越来越大。公众对环境污染的关注目益强烈,养猪生产者不得不考虑采取某些措施,尽可能减少猪粪便所带来的环境污染。

  • 标签: 环境污染问题 养猪生产 集约化程度 生产者 猪粪便
  • 简介:中国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自然环境先天不足,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面积呈扩大趋势,水资源紧缺、污染严重,森林覆盖率低、增长缓慢,生物多样性减少,大气污染严重.为改善生态环境,中国各级政府采取了加强法制、强化监督与监测、增加环境治理资金及提高技术水平等一系列对策

  • 标签: 生态环境 生态建设 综合治理
  • 简介:通过调查研究,阐述了青海湖环湖地区生态环境的现状,并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了造成环湖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6点对策建议.

  • 标签: 青海湖 环湖地区 生态环境
  • 简介:民勤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是我国干旱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缩影,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与统一化的政策与管理方式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是改进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将节水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先进生产方式及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结合在一起,通过建设生态功能特区的方式对该地区采取特殊政策。

  • 标签: 民勤 社会经济 农业用水 节水农业
  • 简介:我国的环境伦理学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后期才得到了稳步的发展.工业革命和经济全球化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日益加剧,滋生出-系列环境问题,人类开始觉醒并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于是,环境危机促使环境伦理学把人类的道德关怀延展到整个生态环境.环境伦理学研究的开展,对人类道德的完善和进步、地球文明的繁荣以及重构人与自然新的和谐关系产生有利影响.国内对环境伦理学的研究逐渐步入学术化、规范化进程,文献产出数量稳步增长,研究的主体从西方主要学者观点分析转向国内实际情况的多元题材的研究,研究中心也在不同阶段有所转移.本文主要针对我国的环境伦理学现有文献进行计量和可视化分析,探讨国内环境伦理学研究的演进历程和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笔者认为,未来我国环境伦理学的研究应关注规范化研究,形成环境伦理学研究范式,强化环境伦理学史研究;开拓新视角,研究对象多样化发展;跨领域协作,推进环境伦理学国际化研究.

  • 标签: 环境伦理学 CiteSpace软件 科学计量
  • 简介:国家认同是一种重要的国民意识,人们只有确认了自己的国民身份并将自己归属于国家,才会关心国家利益,才会对国家发展自愿地负起责任。当今中国,各种内外综合因素影响了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的形成,应该注意却没引起注意的生态环境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国家认同的重要因素,包括对大学生国家认同物质环境、人际氛围、政治环境以及对大学生国家认同中重要部分的政府认同的影响。只有我们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对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影响,才能采取相应措施提升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从而增强国家的团结稳定和和谐发展。

  • 标签: 生态环境 大学生 国家认同 物质环境 人际氛围 政治环境
  • 简介:该研究旨在探讨心理学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作用,总结心理学中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研究以及可以用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心理学成果,并探索心理学在环境保护的问题上如何发展自己.通过对文献进行质的分析,得出结论:环境保护工作中亟需心理学的研究,而现有的心理学中可以直接用于环境保护的成果很少.虽然在环境心理学、生态和绿色心理学的研究中,已经开始了对环境保护中的心理学问题的研究,但是研究在量和质两方面都很不足.国内在该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为服务于环境保护,心理学在理论上应采取新的系统和生态学的范式,在实践上应探索具体的环境保护的心理学方法.

  • 标签: 环境保护 生态心理学 绿色心理学 环境心理学
  • 简介: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日益推进,北京作为我国首都,在森林保护和建设方面的意识较为突出。森林公园作为生态建设的主要载体,在推动自然保护、开展环境教育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实现此目标的有效途径就是环境解说。本研究选取北京市森林公园的相关指标(距市中心距离、交通、开放时间、门票及森林体验活动的具体形式)结合大众点评网游客对森林公园的评价,确定西山国家森林公园、松山森林旅游区、八达岭国家森林公园和西望山森林公园为调研对象。通过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分析北京市森林公园环境解说系统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从解说内容与解说媒介两方面提出环境解说的优化对策,以期为北京市其他森林公园环境解说系统的构建形成参考价值。

  • 标签: 森林公园 环境解说 发展现状 优化对策 北京市
  • 简介: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飞速发展,城市规模日益扩大,而城市建设所引发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也越来越多。本文对城市建设中的主要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如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供水条件及水资源保护、城市地区的人为物理化学场等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述。

  • 标签: 城市建设 环境工程地质 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