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日本冈山县生物工程大学科学家正在开展一项独特研究,该大学基因学家设想出一种将普通植物叶子变成花蕾的方法。现已清楚有3种基因负责花蕾的形成,日本科学家发现了第4种基因,它能使叶子转变成花蕾。在实验过程中,研究人员将第4种基因添加到这三种已知基因中,并将新的基因组合移植到荠菜叶子中,荠菜叶子很快变成了白

  • 标签: 花蕾 基因学 叶子 科学家 生物工程 组合移植
  • 简介:为建立适合于大葱花蕾总蛋白的双向电泳体系,本研究以大葱花蕾为材料,对大葱花蕾总蛋白提取方法、IPG胶条梯度范围、上样量、等电聚焦等双向电泳的关键步骤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适宜大葱花蕾总蛋白的双向电泳条件为:TCA-丙酮沉淀法提取大葱花蕾总蛋白,选择24cmpH4~7的IPG胶条,上样量800μg,按聚焦程序Ⅰ聚焦后进行双向电泳并采用考马斯亮蓝染色。采用该体系可以获得分辨率高、重复性好的双向电泳图谱。

  • 标签: 大葱 花蕾 蛋白质组 双向电泳
  • 简介:本文采用间接酶联免疫(间接ELISA)测定技术测定、比较了辣椒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花蕾发育过程中内源激素IAA、GA3、IPA和ABA的变化.结果表明:不育系和保持系内源激素含量动态变化差异明显;不育系内源激素的相对含量随着花蕾的发育下降,保持系和恢复系的相对含量前期上升,后期下降,提示辣椒花蕾发育过程中前期内源激素的异常变化可能与小孢子败育有关.

  • 标签: 辣椒 雄性不育 花蕾 内源激素 小孢子败育 间接酶联免疫法
  • 简介:线辣椒是辣椒的一个重要类型。为了直观地从花蕾大小或花药的形态特征来判断小孢子发育时期,为线辣椒育种、杂交制种等提供技术借鉴,以3个不同的线辣椒育种品系(No.2、No.3和No.6)为材料,采用醋酸洋红染色法对处于不同发育时期的花药进行染色、观察,并与相应的花蕾发育大小、形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线辣椒小孢子发育经花粉母细胞期、减数分裂期、四分体时期、小孢子单核期、二细胞花粉期直至花粉成熟期,各时期特征明显;线辣椒小孢子发育时期与花蕾的外部形态特征、花药颜色密切相关,依据花蕾外部形态特征可比较准确地判断小孢子的发育时期。

  • 标签: 线辣椒 花蕾形态 小孢子发育 细胞学特征
  • 简介: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测定了湖北神农架产金银花花蕾中27种金属元素的含量。其中13种金属元素V、Cr、Mn、Fe、Cu、Zn、As、Se、Mo、Ag、Cd、T1、Pb等采用普通模式检测,14种金属元素Li、Be、B、Mg、Al、Co、Ni、Ga、Rb、Sr、Te、Ba、Bi、U等采用碰撞/反应池技术(CCT)模式测定,以消除样品溶液中潜在的干扰。实验条件下,Co、Ni、Cr、Zn、Se、Mo、Ag、Pb等8种金属元素未检出。方法检出限Fe为9.789ng/mL、Cr为2.691ng/mL,Zn为1.803ng/mL,B为2.076ng/mL,Mg为1.977ng/mL,Al为3.024ng/mL,Ni为1.824ng/mL,其它元素为0.003~0.921ng/mL,精密度的RSD为0.146%~7.627%,加标回收介于90.0%~110.0%之间。

  • 标签: 金银花 金属元素 ICP-MS 碰撞/反应池技术
  • 简介:黄胸蓟马是中国香蕉上重要害虫,生产上对该虫仍缺乏较为有效的防治手段。本研究采用香蕉花蕾注射法施用22.4%螺虫乙酯悬浮剂(SC)和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WG),研究了其对黄胸蓟马的防效,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分析了药剂在香蕉果实中的残留。药效试验表明:于香蕉现蕾初期,22.4%螺虫乙酯SC和70%吡虫啉WG分别按有效成分0.12和0.18g/株的剂量注射施药1次,对黄胸蓟马的防效分别为89%和86%。残留试验表明:花蕾注射施药后,螺虫乙酯和吡虫啉在香蕉果实中的半衰期分别为9.2和6.5d,且在施药后95d的香蕉成熟果实中未检测到其残留。本研究表明,香蕉花蕾注射螺虫乙酯与吡虫啉对黄胸蓟马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与安全性,可推荐在香蕉园轮换使用。

  • 标签: 香蕉 花蕾注射法 螺虫乙酯 吡虫啉 害虫防治 黄胸蓟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