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8 个结果
  • 简介:传统协商思想是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理论的重要理论来源.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理论对传统协商思想的融合发展经历了一个从继承、内化到逐渐超越的渐进过程.其中,借鉴继承方面,主要体现为发掘传统文化中有重要价值的协商思想;内化吸收方面,主要体现为将传统协商思想与现代协商理论相统一;发展超越方面,则主要体现为对传统协商思想从多层面进行丰富和完善.

  • 标签: 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理论 传统协商思想 继承 内化 超越
  • 简介:协商决策是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动员干群力量、化解社会矛盾、走出治理困境时运用最多的领导艺术。经历了早期开创性的萌芽、探索中的成长、理论上的成熟、制度化的完善的不断发展过程。毛泽东从主体类型与范围两个维度对协商决策主体进行构建,强调将协商思想始终贯穿政治决策过程,并以"三三制"政权建设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创立等实践形式有力地推进了协商决策制度化建设。毛泽东协商决策思想对当今党和国家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完善民主决策制度、健全社会协商民主制度有重要现实意义。

  • 标签: 毛泽东 协商决策 民主协商
  • 简介:邓小平的协商民主思想渗透着深深的民生关注取向,对民生问题的处理贯穿了协商民主的参与精神、稳妥意识和人民价值归宿。从抗日战争时期的'三三制'政权组织原则到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与中国协商民主的发展进程息息相关,其协商民主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为重要的思想根基和理论来源。邓小平的协商民主思想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协调优化社会关系,减少和化解社会矛盾,增进共同面对困难和挑战的社会共识;强化民主监督,有助于提高民主质量,推进国家在协同治理中不断趋向善治;促进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有助于在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中实现公共决策的最大效能。结合邓小平的协商民主思想,要在以促进民生为重点推进协商民主的制度安排、以开放包容的统一战线为协商民主壮大发展载体、以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协商民主开拓发展空间、以融入市场经济元素为协商民主注入发展动力等方面推进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未来发展。

  • 标签: 邓小平 协商民主 民生关注 民主决策
  • 简介:祖国统一后,由于国共合作将重新成为统一战线的重要问题;由于维护祖国独立、统一和促进祖国繁荣富强将成为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由于在“一国两制”下香港,特别是台湾将保留很大的独立性,所以,统一战线应当采取新的形式。

  • 标签: 国共合作 协商 谈判 对等 祖国统一 统一战线
  • 简介:通过阐释在最近的组织美学研究中社会学议题的原则,本文揭示了组织美学与组织民主的关系问题;讨论了组织社会学和组织理论中多样化的创新性方法和研究模式,特别是讨论了日常工作生活中具有艺术和美学特征的组织分析方法。通过将组织生活美学维度涵括进来的方式,作者认为组织美学的社会协商研究,暗示着我们应扩大日常工作生活中组织的公民和民主的标准。

  • 标签: 组织美学 社会协商 组织民主
  • 简介:习近平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思想是完整的理论体系,生动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从唯物论视域而言,人民政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专门机构和重要渠道;从辩证法视域而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间相得益彰、协同发展;从本体论视域而言,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从实践论视域而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从价值论视域而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方式手段;从制度论视域而言,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朝着制度化法治化的方向发展。

  • 标签: 习近平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人民政协
  • 简介: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有独特、独有、独到优势的论断,是2014年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所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反映了党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规律的深刻理解。协商民主的优势,建立在其具有的深厚的文化基础、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制度基础之上。本文通过对这四大基础的探析,深化对协商民主优势的认识,以期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提供更加新颖的现实视角和理论素材。

  • 标签: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独特 独有 独到 文化基础 理论基础
  • 简介:毛泽东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不仅包括创造性地把革命重点放在农村,而且能够适时地夺取全国政权并创造夺取全国政权的民主形式。而民主建政是'夺取全国政权'的基本要求,协商民主则是毛泽东和我们党独创的民主建政形式。

  • 标签: 毛泽东 夺取全国政权 民主建政 协商民主
  • 简介:目的:本文从当事人的视角,深入研究团体辅导对于团体成员所产生的作用。方法:采用协商一致的质性研究(CQR)方法,对15个来自不同团体的当事人的深度访谈材料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与团体辅导效果相关的域有4个,即团体辅导的过程效果、团体辅导效果获得的过程和体验、团体辅导效果的影响因素,团体辅导的后续效果。结论:当事人眼里团体辅导效果的内容广泛且丰富,团体依恋既是团体辅导效果的内容也是基础性的疗效因子。

  • 标签: 当事人 团体辅导效果 CQR
  • 简介:愿景工作坊体现着协商民主的精神,是落实社会协商的一种制度设计,为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商业部门代表和普通居民这四个群体提供一个直接对话与协商的机会,使社会共同体面对决策问题构建出共同的愿景,并寻求共识的解决问题方案。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要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次制度化发展,完善包括社会协商在内的协商民主体系,本文对愿景工作坊的制度设计和具体案例的分析,可以为我国开展社会协商提供借鉴和启发。

  • 标签: 愿景工作坊 社会协商 制度设计
  • 简介:《周易》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政治智慧、治国方略和人生体验,对铸造中华民族精神,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本文从顺天应人、居安思危、趋时尚中、贵易尚简、尚贤养贤、求同存异、节以制度、无为而治等八个方面作了阐述,以为《周易》所提出的许多治国方略、理政经验、治理原则,对于我们提升治理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启示。

  • 标签: 《周易》 政治智慧 治理能力
  • 简介:作为一个伦理政治问题的雾霾治理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面对共同的环境危机和不同的个人利益诉求,我们应该遵循什么样的正义原则来界定各种环境参与者所应承担的治理义务,并决定不同的环境治理参与者应当承担多少减排责任或受到多大程度的权利限制。人们试图运用污染者付费、获利者付费、人均平等责任等原则来决定谁该承担治理雾霾的成本。但这些原则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缺陷。这篇文章尝试提出一种基于机会成本的平等家务负担原则,为分配雾霾治理成本提供一个不同版本的方案。

  • 标签: 雾霾治理 责任原则 负担分担 机会成本
  • 简介:习近平金融治理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内容。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实体经济的血脉,是关乎国家安全的重中之重。习近平金融治理思想主要体现在正确认识、处理和把握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政府调控与金融市场的关系、金融监管和金融发展的关系三个方面。研究习近平金融治理思想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在于:使金融回归本源,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是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在加强金融监管的同时,亦要坚持市场导向,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只有遵循金融发展规律,贯彻落实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的三项任务,才能实现金融与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助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

  • 标签: 习近平 金融 金融治理
  • 简介:当前我国社会道德领域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必须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的专项教育和治理。道德治理承担着“扬善”和“抑恶”两个方面的社会职能,发挥着调整社会生活和人们行为的社会作用。新加坡在道德治理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做法,通过对新加坡政治、经济、社会公共秩序三个方面道德治理经验的总结,可以为我国整治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提供他山之石的借鉴与参考。

  • 标签: 新加坡 道德治理 道德建设
  • 简介:"审美制度"是关于"什么是美"以及"如何审美"的某种建构和规范,它构成关于"美"的显现与遮蔽。"审美制度"并非外在于治理实践之外,而就在治理之中并使其最终成为可能。作为一门关于"让"的学问与艺术,自由治理以保障被治理者的自由为前提,此自由并非一种自然给予,而是在批判与建构的聚集中显现出来。在很大程度上,探讨审美制度如何作为一种特殊的制度形态规范和建构社会的治理,从而将其所治理的对象及治理本身引向自由,是在当代社会中推进治理的一种不可逾越的研究路径。

  • 标签: 治理 审美制度 自由治理
  • 简介:邓小平社会治理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深入探寻邓小平社会治理思想,对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弥足珍贵的理论和现实价值。破除神治和人治思想禁锢,确立法治思想,是邓小平社会治理思想的前提和基础。以政治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模式,是邓小平社会治理思想的关键。探索权力配置机制,形成社会治理多元主体体制,是邓小平社会治理思想的核心。探索'共同富裕'的社会公平之路,是邓小平社会治理思想的价值诉求。

  • 标签: 邓小平 社会治理 共同富裕
  • 简介:邓小平国家治理思想内涵丰富,重点回答了由谁治理和怎样治理两大基本问题,有力地推进了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在国家治理的主体向度上,他强调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实行党政职能分开,调动地方、企业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在国家治理的方式向度上,他强调不搞运动,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靠制度治理国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的国家治理思想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仍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启示:党的领导是实施有效国家治理的根本保证;发挥各治理主体的作用是现代国家治理的重要标志;克服'运动式治理'是建立现代国家治理的前提;民主和法制是现代国家治理的主要手段。

  • 标签: 邓小平 国家治理 主体向度 方式向度 克服“运动式”治理
  • 简介:当社会治理成为一门学问后,表现出了对知识的依赖。在某种意义上,现代社会治理就是专业化知识的应用。社会治理体系是一个分工-协作体系,是通过把专业知识整合到一起而形成的社会治理整体效应,并在一定程度上会以艺术的形式出现,即达到社会治理的某种理想境界。但是,人类社会处在一个不停息的发展过程中,社会的变革也会引发社会治理的变革。在社会治理变革的过程中,显然会表现出对新知识的渴求,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学者还是实践者,往往会耽于旧的知识框架之中,即使新的知识出现了,也会强行地将其纳入到旧的解释框架之中。这不仅对于社会治理变革是有害的,而且会把社会变革而积累起的能量压制下来,并等待其总爆发。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革命就是因为社会治理压制了社会变革的能量而引爆的。鉴于此,在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中,我们需要自觉的知识创新,更需要社会治理去容纳和利用这些新的知识。

  • 标签: 社会治理 知识 创新 全球化 后工业化
  • 简介:国家治理的过程是生态秩序和社会秩序的建构过程,前者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后者表现为多元主体利益协调。国家治理的生态伦理价值目标是生态文明,其具象化目标即美丽中国。国家治理的善性决定于其伦理合理性,而伦理合理性又决定于明确、合理的生态伦理价值定位。顺应生态伦理的生态治理为国家治理生成合法性,不仅因为生态治理具有广泛的认同基础,并致力于实现生态正义,还因为有效的生态治理满足善治的全部条件。

  • 标签: 国家治理 生态伦理 美丽中国 生态治理 善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