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7 个结果
  • 简介: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多个方面,但是本研究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我国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呈现出单一的倾向,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这种状况势必会影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本文系统阐释了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必要性、途径和方法,并根据实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 标签: 中小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
  • 简介:父母的信任水平如果能预测子女的信任水平,就表明信任存在代际传递现象。以198个家庭中的青少年及其父母为研究对象,采用投资博弈任务分别测量其信任水平,检验父母的信任是否能预测子女信任水平。结果发现:(1)父母的信任水平能够预测子女的信任水平:如果母亲是高信任者,其子女相信陌生人的可能性是其他人的3.17倍;如果父亲是高信任者,子女成为高信任者的可能性是其他人的2.52倍;(2)父亲和母亲的信任水平存在显著关联,父母信任水平一致的家庭中半数以上子女表现出与父母相同的信任水平。

  • 标签: 信任 代际传递 议价博弈 青少年
  • 简介:江苏宜兴"双独"夫妻身亡,通过试管婴儿遗留四枚冷冻胚胎应该如何处置引发争议。人的生育权应该是一种自然权利、人权和人格权,胚胎应该具有"准人格"道德地位。"宜兴案例"的判决启示我们,应该从生命伦理学的视角,反思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儒家家庭主义价值决定着生育主体具有家庭性。因此,应该赋予家庭处置遗留胚胎的权利。

  • 标签: 遗留胚胎 自然权利 人权和人格权 “准人格” 儒家家庭主义 处置权
  • 简介:本文从新兴的弱势群体——不完整家庭子女的情感教育问题出发,结合统计数据和真实案例,阐明了他们在情感教育方面的榜样缺失及负面遗传,通过分析三个"契合"(孩子对亲子之爱与人类对上帝之爱的需求和成熟阶段相似,母爱与上帝之爱母性特征的三个层面一一吻合,父爱对孩子的正反引导作用与上帝之爱的父性特征一致),试图探讨宗教文化对爱和情感的正面引导作用,探索对单亲家庭子女弥补双亲之爱和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

  • 标签: 亲子之爱 上帝之爱 单亲家庭子女 情感教育
  • 简介:当代中国社会,每天都在不断产生新的媒体奇观。从文章、马伊琍婚姻风波事件涉及的主体和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参与、难以计数的网络跟帖、微博热评等来看,它确实形成了当下中国波及世界的一大媒体奇观,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当代家庭婚姻伦理文化的变动和亟待引导的状态。本文拟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审视中国传统家庭伦理"贵和守孝"在当代语境中的传承和变异,剖析其对婚姻家庭的种种影响,批判封建婚姻伦理在消费主义文化影响下局部领域的死灰复燃及其对道德、婚姻和家庭社会和谐的破坏,考量如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内,重新构建和广泛传播社会主义新型家庭婚姻伦理。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 “文马事件” 媒体奇观 家庭婚姻伦理
  • 简介:过去,由于受卢卡奇和苏联教科书体系的影响,我国学术界对异化(Entfremdung)、拜物教(Fetischis-mu$)、物象(Versachlichung)、物化(Verdinglichung)等概念没有做严格的区分。但是,黑格尔和马克思都曾区分过“物象”(Sache)和“物”(Ding)概念。在马克思那里,物象和拜物教基本上同义;物象不同于异化,它属于一种复杂的社会关系结构,异化则是一种主客关系结构,从异化到物象意味着早期马克思思想框架的转变。卢卡奇、广松涉、平子友长虽然都讨论过物化概念,但如何定义物化还没有定论。今天,我国学术界应该将这些概念区别使用。

  • 标签: 异化 拜物教 物象化 物化
  • 简介:11月30日至12月1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由上海交通大学欧洲文化高等研究院/人文学院哲学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世界哲学与美学研究中心及英文《中国哲学季刊》联合主办。来自全国部分高校的20余位从事中国哲学研究的学者参与,美国夏威夷大学成中英教授任大会主席。会议重点讨论儒学与现代伦理学的关系及其在全球化时代展开跨文化对话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相关论题进行诠释学方面的基础研究。与会学者围绕会议主题,从不同的视角展开了论述。

  • 标签: 现代伦理学 国际研讨会 全球化语境 儒学 现代化 上海交通大学
  • 简介: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那么,什么是国家治理及其现代?为什么要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又该如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呢?

  • 标签: 国家治理 现代化 社会主义制度 治理能力 治理体系 三中全会
  • 简介:一种经济正义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有效促进全体繁荣而建立的分配模式为指导原则。本文通过分析全球复杂而歧义的现象,得出全球经济运作的基础仍然是一国政府。因此,中国经济正义应维持甚至改善它的经济转型的可持续状态,目的是实现本国最佳分配模式,从而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提供现实根据。

  • 标签: 全球化 经济正义 经济发展
  • 简介:马克思主义俄国的历史进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影响是双重的。从积极方面看,马克思主义俄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同时为马克思主义中国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以及经验借鉴;从消极方面看,马克思主义俄国过程中出现的思想僵化、教条主义等,曾使马克思主义中国进程遭遇严重挫折。这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启示我们: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前提;理论联系实际是指导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原则;坚持独立自主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的保证。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历史进程 俄国 双重影响 理论联系实际 经验借鉴
  • 简介:与人类社会的工业进程相比,后工业进程是一场意义更大、范围更广、层度更深的社会变革运动。对于变革过程中的社会治理,人们通常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是自然演进,二是自觉规划。在工业进程中,人们选择了自然演进而经历了长期的社会动荡,所以,在后工业进程中,我们应当对社会治理进行自觉规划,以免人类陷入更大的危机和动荡,甚至走向毁灭。然而,目前的状况是,人类寻求合作的观念和呼声被淹没在了支持竞争的制度安排中,意图突破官僚制的组织设计仍维持着以往的中心-边缘结构,社会治理仍是以管理型政府为中心的。因而,在后工业进程中自觉规划社会治理,我们的首要任务是,突破旧的制度框架和思维方式,建构起全新的政府模式,引导多元社会治理主体之间的通力合作。

  • 标签: 竞争 合作 边界融合 服务型政府
  • 简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战略构想,为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事业吹响了进军号。这一战略构想科学回答了何谓中国梦、如何实现中国梦、为何实现中国梦等重大战略问题,为马克思主义中国、时代与大众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 标签: 现代化 中国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简介:在非理性主义和主观主义流行于伦理学时,黑尔将可普遍规定为道德判断的基本特征,从语言与逻辑的角度重新解释和论证了可普遍原则,恢复了道德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为伦理学奠定了客观基础。然而,黑尔的可普遍原则却并不完全符合道德现实。

  • 标签: 道德判断 可普遍化 黑尔
  • 简介:宗教本土的过程实际上是外来宗教与本土文化之间通过某种妥协、让步而达到的一种新的合并和认同。世界宗教史一再告诉我们,外来宗教在其传播过程中必须进行自我调适,与本土文化形成交融互摄的关系从而得以传播。事实上,只有那些本色较为成功的宗教才得以产生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力。

  • 标签: 本土化 建构路径 伊斯兰教 外来宗教 美国 本土文化
  • 简介:艺术(审美活动)与人生(生命活动)之关系是中国现代美学的重要论题,以朱光潜为代表的现代美学家曾以“人生艺术”等学说及其相关论点予以观照和阐发,从而开辟了中国现代美学的人生论传统。“人生艺术”是朱光潜综合中西文化和审美思维后的再创造,并成为其人生哲学的逻辑起点。通过这一命题,朱光潜宣扬了人性的高贵,肯定审美经验的共同人性基础,追求内在超越的人生境界。其“人生艺术”理论即是以知-情-意的人生统一体为出发点,最终指向真-善-美的价值同构(幸福)。因此,向康德式的实践理性(道德理性)与共同人性的无限逼近,

  • 标签: 朱光潜 人生艺术化 真善美价值同构 幸福体验 道德理性先验本质
  • 简介:高校校园户外空间不仅是学生校园活动的场所,同时也是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完善高校服务设施、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户外公共空间要充分考虑到它的物质作用和精神作用,以提高其整体的艺术性,并能体现出高校所特有的人文精神与艺术内涵,同时赋予校园与众不同的形象和魅力。

  • 标签: 景观设计 户外公共空间 人性化设计 现代高校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是一个单称肯定判断或单称肯定陈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包括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必须同时具备两个要件:一是符合原典,二是符合国情(文情),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深刻的历史反思性、强烈的理论批判性,以及对于实践的科学指导性、纠错性。如果把"中国"当作筐,一切都往里装,便不但消解了"中国"的严肃性、科学性、正当性,而且可能将"中国"变成一个无所不包的飘浮的"能指",甚至变成一个藏污纳垢的伪命题。毛泽东之所以提"马克思主义中国"而非"马列主义中国",并非"反苏"、"反列宁主义",而是一种"去苏"、"去国际"理论策略。不过,清除了旧的教条主义,却又产生了新的教条主义,其中的教训是深刻的。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 理论品格
  • 简介:社会学家伊曼纽尔·沃勒斯坦认为“十九世纪思想史的首要标志就在于知识的学科和专业,即创立了既生产新知识又培养知识创造者的永久性制度结构”。尽管沃勒斯坦的这番评论指涉的是欧洲和美国的思想史发展情况,在十九世纪的最后十年,西方的学科模式就已经挑战并改变了中国知识分类的传统方法。科举制度在1905年被废除,皇权体系在1911年被推翻,儒家经典失去了维系它两千年之久的制度支持。这从根本上改变了儒家经典的地位、内容和生存能力。

  • 标签: 学科化 不确定性 知识分类 困境 现代 十九世纪
  • 简介:建国初期,为动员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农业合作运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毛泽东农业合作思想必须成为大众的思想。以报纸媒介为载体的“典型思想讨论”将“农村党员在农业生产合作中应发挥骨干作用”、“农业生产合作社社员应该树立集体主义思想”等作为重要内容,凸显出意识形态性、组织性、典型性和大众的特点,有效地推进了毛泽东农业合作思想的大众传播,实现了农民的自我教育,也促进了农业合作运动的开展。

  • 标签: 典型思想讨论 毛泽东农业合作思想 大众化
  • 简介:长期以来,马克思的历史道路理论在很大程度上被曲解和误读了。人们普遍地把这一理论仅仅当作一种抽象纲目,而完全忽视了其内在具有的、本质重要的具体承诺。马克思的历史道路理论实质上包括两个主要方面:其一是关于世界历史进程之诸阶段的若干概说;其二是一个必须贯彻始终的具体承诺。前者是一些必要的抽象,后者是对具体对象开展出深入于现实本身的研究要求,是使这些抽象成为科学之“指引”的根本方法。尤为重要的是,这两者在马克思的历史道路理论中是内在关联、不可须臾相失的要件。

  • 标签: 世界历史进程 道路理论 马克思 承诺 抽象化 根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