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5 个结果
  • 简介:伊斯兰日常生活伦理是由伊斯兰教特定的道德观念、善恶标准和行为规范构成的道德思想体系,其主要内容体现在《古兰经》、圣训和伊斯兰教法中。作为人与人相处的道德准则,伊斯兰日常生活伦理蕴涵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它对穆斯林道德人格的培养,健康社会风气的形成具有指导性作用。

  • 标签: 伦理 健康社会 《古兰经》 善恶 伊斯兰教 圣训
  • 简介:信任只能发源于人们的共同生活实践,尤其是日常生活实践。个体的生活经验(自己或他人的生活经历)是生发信任的内在根基;日常生活中的规则、制度等社会机制是生发信任的外在之源。日常生活中,信任的惯性和排他性可能对信任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人们需要判断对象的可信任性和可信任度,需要结合具体的情境,根据日常生活实践本身的内在规律,来推断已有的信息,做出合理的结论。

  • 标签: 日常生活 信任 惯性 排他性
  • 简介:一、要爱惜光阴(弗5:16)。今日能做的事,决不要推至明日。人生的全部学问就在于和时间打交道。二、要常常祈祷(路18:1)。犹太谚语云:“不断的祈祷能行万事。”“祈祷能使你家四周围上铜墙铁壁。”三、要和气待人(西4:6)。用微笑传递基督的爱。言语要用盐调和。四、要留心作美事(罗12:17)。见别人遇难处不袖

  • 标签: 日常生活 基督徒 谚语 犹太 尊长 圣经
  • 简介:卢卡奇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是在美学的视阂中,从微观层面对人的异化问题的探讨。他看到了在发达工业社会,异化已经渗透到了人赖以存在的经验生活层面,而异化的深入是由于从日常生活中分离出来的非日常生活无法重新回归到日常生活中去,使得日常生活停滞不前造成的.他把唯一能使非日常生活回归日常生活的希望寄托在艺术身上,因为艺术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最为微妙,既从日常生活中分离了出来,也没有丧失掉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 标签: 日常生活:非日常生活 审美 艺术
  • 简介:商品一物的世界是产生商品拜物教的日常生活世界。在商品交换普遍化的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关系获得了永恒性的幻象形式,人与物的抽象化、社会关系的抽象化产生了看不见的“幽灵”,形成了拜物教意识。这种拜物教意识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无意识活动层面,而且体现在感性经验和形而上学中。只有在“自由人联合体”中,人们才能真正摆脱拜物教的束缚。

  • 标签: 商品一物 幽灵 抽象化 形式化 形而上学
  • 简介:从一定意义上说,儒学伦理与儒学日常生活伦理是合二为一的。儒学的日常生活伦理不是通过概念的抽象演绎或建构形而上的体系得以证实,其价值体现于"日用即道"中,即形而下的日常生活伴随着形上的终极关切,在日用生活伦理中蕴含着"知性、事天、立命"与"知天命"的终极追求。儒学日常生活伦理之形上方面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日常伦理生活的人生意义与人生价值。在儒家的内在超越和伦理认同的理论与实践中,人的生命与道德终极根源、个人日常生活与伦理责任始终是联系在一起的,在"天道"与"人道"的统一中遵循着"中"与"和"的人生价值,并通过"诚"与"信"对超越人类自身的形上本体进行确认与体认,从而为日常生活伦理提供形而上的途径与担保。

  • 标签: 儒学 日常生活伦理 形上之维
  • 简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日常生活及其与大众审美文化的关系问题,显得日益重要并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这些年来的学术研究成果,虽然大都从各自不同的视角、层面与问题域,进行了有意义、有价值、有成效的探讨与阐发,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少有待于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 标签: 城市日常生活 大众审美 文化研究
  • 简介:在当代,日常生活已充分审美化,我们也无时无刻不在体会着日常生活审美化给我们带来的便利。然而在日常生活审美化逐渐扩散的同时,也显现出一些我们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日常生活的高度审美化所带来的艺术和生活界限的逐渐消失,日常生活的高度审美化同时也带来了经典艺术的缺失,让艺术品沦为机器复制的艺术,从而导致艺术缺失了艺术的独特性和情感性,进而让我们丧失了对艺术应有的崇敬之情,更剥夺了我们通过欣赏真正的艺术品而获得审美愉悦的机会。

  • 标签: 日常生活审美化 经典艺术 审美愉悦 艺术品 情感性
  • 简介:日常生活世界的道德秩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理所当然的,但这种道德秩序是如何可能呢?本文以先秦儒家的努力来尝试回答此问题:从先秦儒家对传统社会的伦理结构的认识,道德秩序的建构所应对的"欲"、"恶"的基本焦虑,以及传统道德秩序的"仁"-"礼"运行模式等方面来见证日常生活世界道德秩序的稳定性和规范化并非自然而然的,而是有一个自觉努力的建构的过程.

  • 标签: 日常生活世界 道德秩序 儒家 基本焦虑
  • 简介:列斐伏尔引入“节奏分析”,将时间和空间作为一个整体,以节奏概念为中介,分析了日常生活的节奏化组织及其产生的根源,并从规训、媒体和资本三个方面阐释了社会时间的生产,揭示了现代日常生活日益被模塑为单调乏味的线性重复的深层机理。

  • 标签: 节奏分析 日常生活 列斐伏尔
  • 简介: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列斐伏尔的核心贡献在于他首次提出了日常生活批判这个概念,但前后期有明显区别.本文概括了这种前后观点的转变.总体来说,他早期对日常生活主要采取了一种相对比较哲学化的与乐观化的立场:认为被异化的日常生活世界既包括着被压迫的因素,也包括着解放的因素;日常生活是各种社会活动与社会制度结构的最深层次连接处,是一切文化现象的共同基础,也是导致总体性革命的策源地.而他后期则对日常生活理解得更加微观(即社会学化),也相对悲观了一些:认为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现代日常生活被全面地组织到纳入到生产与消费的总体环节中去.现代社会成了一个"消费被引导的官僚社会",而不是一个可供人们自由选择的休闲社会、丰裕社会.

  • 标签: 列斐伏尔 日常生活批判 西方马克思主义 现代性
  • 简介:日常生活批判是现代西方哲学发展的总趋势总问题之一。亨利·列斐伏尔是此思想转向的重要推动者及其代表人物之一。但作为一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列斐伏尔与众多的现象学家、生命哲学家以及存在主义者的学院派生活哲学研究有所不同,他始终坚持用辩证法研究批判现代社会中的日常生活现实问题,这也是我们研究其思想的最重要原因。他在其漫长一生的不同阶段,分别为我们提供了几种日常生活的辩证批判视角。其前期基于一种总体性辩证法立场而提出了瞬间性日常生活革命想象,后期则明显站在消解总体性的立场上,而分别提出了差异性的都市生活空间生产辩证法与身体化的生活节奏分析哲学。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哲学从总体性革命想象向差异性的空间—节奏分析之视角转换过程,一方面表明了西方激进左派所面临的现实理论困境,但另一方面也彰显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在研究重大社会生活问题中的强大优势与持久生命力。他的日常生活革命、空间的生产与节奏分析三个视角已经成为当代西方生活哲学研究中广为采纳与运用的理论方法模型。

  • 标签: 日常生活批判 列斐伏尔 辩证法 空间 节奏
  • 简介:美学理论在列斐伏尔的思想体系中,既起到了承接其各个时期思想理论的作用,又构成了列斐伏尔日常生活解放性乌托邦思想的重要环节。列斐伏尔的美学研究,起到了引领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重要作用。列斐伏尔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美学日常生活和身体研究两种研究路向,号召对日常生活的审美价值和革命意义进行探索,扭转了文艺理论对日常生活、身体感官经验的偏见和蔑视。但国内外学界对其美学思想的解读尚有待深入,对美学理论在其整个理论体系中的定位与评价尚待研究。

  • 标签: 列斐伏尔 日常生活 美学
  • 简介:列斐伏尔美学研究自始至终遵循人道主义原则。他把审美理想贯注在日常生活中,把消除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的异化的希望寄托在审美上,提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他还把审美作为现代性批判的武器、作为抵制现代性消极作用的解毒良药,力图借助于审美、感性回归、节日和狂欢来超越现代性带来的种种弊端。

  • 标签: 审美 人道主义 日常生活 现代性
  • 简介:过堂,是出家人吃饭的别名;因为出家人原则上过午不食,只吃早餐与午餐,所以又可以称为“二时临斋”。“斋”从广义来说,指清净身心,而慎防身心之懈怠;从狭义来说,则指八关斋戒,或特指过午不食的戒法。所以,能持守过午不食的戒法,称为“斋戒”;持斋期间所吃的食物,或法会时所供养的食物,称为“斋食”。另外,以食物供养僧侣,也称为斋,这类法会则称为“斋会”。

  • 标签: 佛教寺院 食物 出家 身心 斋戒 供养
  • 简介:现代性代表着迄今为止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最为深刻的文化转型,它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理性的、启蒙的、民主的、契约性的、批判性的思维机制。在中国的历史境遇中,现代性的思维机制对传统日常思维的文化转型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从日常思维的基本图式出发,探讨现代性思维机制对日常思维的改造问题.这是实现日常思维转型与重建的核心与关键。

  • 标签: 日常生活 日常思维 现代性
  • 简介: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的追问和解答,是千百年来所有思想者无法回避的宿命。罗丹的著名雕塑《思想者》中那个低头沉思的人。凝眉枯坐,似有所悟。他究竟悟出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的思索一定与人生有关。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在其《伦理学演讲》中也曾提出过“什么使生

  • 标签: 人生理想 人格精神 艺术修养 心灵境界 生活方式
  • 简介:“普佛”一词来源于隋代信行所创立的三阶教。三阶教将佛法分为普法与别法。所谓普法,即于法不分大小,于人不辨圣凡,普信普敬,不尊此法而斥他法.所以名为“普”;所谓别法,是分别大小乘法和圣贤凡夫,所以名为“别”。信行认为在佛灭后初五百年的正法时期,众生的根机只能学一乘法;第二个五百年的像法时期唯学三乘法,所学各别,所以称为“别法”,全称为“别真别正法”。

  • 标签: 佛教寺院 三阶教 乘法 “别” 普法 佛法
  • 简介:周六傍晚,亲戚送来六条鲫鱼。我将鱼养在盆中,怕它们缺氧而死,就把水龙头拧至最小,滴答、滴答……区区弹丸之地,鱼游得挺欢。

  • 标签: 哲思 生活 鲫鱼 水龙头
  • 简介:我认为写作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有人问我:“你可知道你在台湾是很有名的人吗?”我说不知道,因为我一直是在国外,他又问:“你在乎名吗?”我回答说,好像不痛也不痒,没有感觉。他就又问我:“你的书畅销,你幸福吗?”我说,我没有幸福也没有不幸福,

  • 标签: 生活 幸福 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