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8 个结果
  • 简介:公民权利观念的进一步凸现,是世纪之交中国社会生活中的一大特点。探讨权利与利益、权利与权力的关系,对于确立正确的权利观十分重要。“利益”是人们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及其满足。“权利”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这种社会形态的产物,是基于人的独立性和维护人的尊严的主体对利益诉求的资格确认,是人的尊严的“护身符”。“权力”或“公共权力”则是一种支配性的强制性力量。社会主义国家的公共权力不仅不能侵犯而且要保障公民的个人权利,为此,公共权力应有所限制和受到监督,公共权力即使是出于公共利益也不能任意侵犯个人的权利。

  • 标签: 公民权利 社会形态 公共利益 公共权力 权利观念 人权保障
  • 简介:本研究旨在探讨权力和观点采择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类型的权力动机在其关系中可能起到的调节作用。实验通过图片故事练习测量被试的权力动机,使用语义启动法和书写经历法唤起被试的高低权力感.最后要求被试完成认知观点采择任务和情感观点采择任务以考察其观点采择表现。结果发现:(1)在认知观点采择任务中,权力权力动机的主效应显著,低权力者比高权力者的认知观点采择更好:(2)在情感观点采择任务中.权力权力动机的主效应不显著,说明权力不可预测情感观点采择;(3)两类任务中不同类型的权力动机在权力与观点采择的关系中均显示出显著的调节作用,相比于个人化权力动机为主的个体,社会化权力动机为主的个体的观点采择表现更好。

  • 标签: 权力 观点采择 社会化权力动机 个人化权力动机
  • 简介:<正>企业的权力文明问题,是企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加强企业的权力文明建设,对于增强企业的对内凝聚力和对外竞争力,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新秩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权力文明 企业权力 文明建设 内凝聚力 作用权 权力构成
  • 简介:政治哲学对权力的研究,始于对唯灵论政治应然的摆脱。在摆脱诸种唯灵论逻辑起点之后,政治哲学才开始对权力问题进行探索性研究。在这其中,马克思对权力问题进行了四重呈现:权力的物质性、封闭性、媒介性以及历史性。一定的历史发展水平及其现实条件,催生时代性的权力维度力量对比。对这种力量对比,只有在物质性的角度,也即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中进行研究,才能揭示真实的社会运行状况。权力是封闭性之中足够程度的关系优势。只有在封闭性之中,力量的消长才会引出权力地位的反转。并且,离开了封闭性,可逃遁的弱势群体会使权力成为无对象的空洞。关系性优势的确立,依靠的是优势社会阶级所主导的社会关系建构媒介。权力格局的更迭,伴随着社会关系建构媒介的转变。

  • 标签: 马克思 权力 物质性 封闭性 媒介性 历史性
  • 简介:<正>人是脆弱的,常常会出现喜怒哀乐;生活是复杂的,时时都有甜酸苦辣。于是,不平衡的心理时常影响我们的健康。因为我们无法避免来自外界的刺激和完全抑制自身的条件反射,这就给我们的性情修炼增加了一个任务——学会心理平衡

  • 标签: 平衡术 不平衡 我自己 我害怕 生活环 热爱生活
  • 简介:对他,好些人非常羡慕,因为他的成功、他的风光、他的大方、他的奢华。从物质角度讲,他确实是成功的:经营着好几家公司,据说,资产上千万。

  • 标签: 生活 平衡 人生观 人生态度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开始重视研究政治权力问题。人类社会系统四大类型体制结构是树结构,树—果结构,果—树结构以及果结构。在对这四大类型体制结构进行述评的基础上,阐发加快政治权力结构改革和实现政治民主化的管见。

  • 标签: 权力结构合理化 树结构 果结构
  • 简介:<正>1917年10月布尔什维克革命宣告了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全球冲突开始.它主导20世纪的政治学并重新划分了现代意识形态版图。在中心,渐进的"西方"社会民主与革命的"东方"共产主义间形成了一道痛苦的裂痕;在边缘,由于对苏联经验完全对立的解释,出现了一些分裂的群体。从此以后,社会主义便随着战争本身在组织上与意识形态上走向解体。

  • 标签: 意识形态 垄断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革命 苏维埃 马克思主义 国家形式
  • 简介:国民经济的发展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平衡和不平衡是这一工程中的两个重要考量。一般而言,平衡是相对的,而不平衡则是绝对的。国民经济能不能获得按比例和协调的发展,关键就是要看对平衡和不平衡这一对既相矛盾又相统一的事物的认识程度和认识态度。毛泽东作为新中国的开国领袖,对此一直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他认为,由于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之间经常存在着矛盾,这就意味着平衡成为不平衡和不平衡成为平衡会成为社会发展的基本问题之一,因此,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一方面必须把这种不平衡的现象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和出发点,另一方面还必须要努力把搞好平衡作为制定政策的归宿和落脚点。只有有了这样的综合平衡,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 标签: 毛泽东 平衡与不平衡 社会主义建设
  • 简介:列宁主义政党以严密的组织纪律性保证了权力的高效运作,影响了部分后发现代化国家的政党政治样态和政治发展模式,其中政党的权力授受关系是重要因素。在列宁主义政党的发展史上,民主授权与科层授权是党的权力授受的两种路径选择,共同塑造了列宁主义政党权力授权方式。考察权力授受关系有助于理解列宁主义政党权力实现过程的合理性与不足,以规范化的授权机制改善党的权力授受方式,实现政党能力的全面提升。

  • 标签: 列宁主义政党 政党权力 民主授权 科层授权
  • 简介:情境性启动法是对权力感进行内隐社会认知研究的重要方法。本研究首先对权力情境性启动的两种启动方法(概念启动和定势启动)进行介绍,接着通过两个实验对两种启动方法在中文背景下的适用性和有效性进行了验证,认为中文材料的概念启动和定势启动是适用和有效的,可以作为国内权力社会认知研究中启动权力的方法。最后对权力概念启动和定势启动的研究范式、方法差异和内在机制进行了讨论。

  • 标签: 权力 无意识启动 情境性启动 概念启动 定势启动 内隐社会认知.
  • 简介:技术批判理论关注的主题包括敌托邦②(dystopia)和民主.双面的技术(即包括技术和社会两方面),技术系统的环境改造,以及社会建构主义对技术哲学的贡献。批判理论主张,工业社会的设计在政治上是偶然的,以此反对技术决定论和经济决定论。现如今从属于技术律令和需求的人类,或许在将来能够控制技术并决定技术的演化。批判理论将建立这样一种社会的过程称为“民主的合理化”(democraticrationalization)⑨,它所需要的技术进步以公众广泛参与技术决策为前提条件。这种“成本”与“收益”的根本性转变是难以预测的。

  • 标签: 民主的合理化 技术 建构主义
  • 简介:弗雷格和达米特从说者视角出发,认为语言是思想的容器和交流的工具,因而思想是静态的。戴维森则从听者视角主张:思想作为一种倾向性的语言.乃是解释者赋予说者的命题态度内容,因而思想是动态的。据此我们进一步论证:思想是解释者在交流过程中与说者所共同建构的东西,而不是说者在说话之前的现成之物;思想不是解释者的意见,也不单是说者的意图,而是话语自身的意义;思想是说者与解释者在话语交流的互动过程中一个逐步完成的过程。说者的话语与解释者赋予说者的思想之间是一种相互依赖、相互调整、相互促进的反思平衡关系。

  • 标签: 语言与思想的关系 命题态度 反思平衡 弗雷格 戴维森
  • 简介:试论邓小平对列宁权力监督思想的发展蒋逸民列宁和邓小平都重视在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强化人民群众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就提出了“计算和监督是社会主义的实质。”①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后,面对日益严重的官僚...

  • 标签: 权力监督 邓小平 群众监督 党内监督 列宁 人民群众
  • 简介:现代国家一般都声明国家权力为人民所公有,这一权力体现为占有权、使用权、支配权和受益权等.制度设计要求对国家权力进行科学的划分;坚持法治原则,做到依法授权用权和依法制约监督权力.无论是西方资产阶级革命中奉行的"主权在民",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坚持的人民当家作主,各国的政治设计和实践,都力争从自己的国情出发,体现出国家权力运行的一定规律.

  • 标签: 国家权力 现代归属 依法运行 占有权 使用权 支配权
  • 简介:权力是国家社会维持社会秩序所必需。公权力维持社会秩序的主要手段是合理配置资源。但公权力配置资源并不必然合理,腐败就是公权力配置资源的不合理现象。这就形成了公权力配置资源的二律背反。实际上,腐败早已蕴涵在公权力的私人性和增值性之中。因此,公权力配置资源是私有制或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无奈的选择。

  • 标签: 公权力配置资源 秩序 腐败
  • 简介:马克思的社会权力思想主要指向一种人对于人的支配与被支配关系。这一思想从对黑格尔的法哲学批判出发,贯穿于马克思的整个思想历程之中。对于社会权力的阐释,一方面在于将社会区别于政治,以表明个人的现实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共同体的活动;另一方面在于将权力(power)区别于权利(right)。马克思在对于权力关系的“前理性”研究中,揭示出了权力活动的感性领域,并通过异化劳动表明平等的权利关系背后实质上是不平等的支配与被支配关系。这种社会权力思想的当代意义表现为对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批判,以及对当下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权力——资本的批判。

  • 标签: 社会权力 权利 资本
  • 简介:研究考察了被试的移情特质以及权力感启动后,对个体道德思维方式的影响。通过对250名被试进行移情能力测试和高低权力感启动后,让他们在道德两难情境中做出选择。结果表明:在低移情被试组,无论是启动高权力感还是启动低权力感,被试都呈现出以规则导向为主的道德判断;对高移情被试,启动高、低权力感后,两者在道德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不显著。研究揭示了权力感是调节移情和道德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变量,这为我们合理看待社会道德冲突,解决社会矛盾提供了新的视角。

  • 标签: 移情 权力感 道德思维方式 规则导向 结果导向
  • 简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健全党的权力规则体系。党的权力规则体系是由全党共同制定和执行,并以党内法规、政治规矩与工作制度相统一的形式表现出来,旨在规范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权力的全部规则的总和。这一体系是对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历史命题、提高党领导发展能力和水平的当代命题与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现实命题的统一回应。同时,建构党的权力规则体系必须确立权力运行原则、权力运行边界和权力运行过程。

  • 标签: 党的领导 权力规则体系 理论 价值 运行
  • 简介:<正>《周易》作为中国古老的哲学著作,涵育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学术,同时也从思维的深层影响着现代世界哲学与社会的发展。《周易》之所以对中国乃至世界具有如此神奇的魅力,在于它本身蕴含着的“动”的思辨和“变”的真理。大千世界、万事万物都可以从这古老的哲学著作中寻求解释、寻找智慧、寻找到达彼岸的道路。《周易》把世界上千变万化、复杂纷纭的事物抽象为“阴阳”两个基本范畴,故《系辞》称“一阴一阳之谓道”同时,《易》伴随“阴”“阳”而产生的“动”“变”又寓于时位(时间和空间)的变通中。《周易》昭示于人们的,要“变通趣时”亦即说这种变动又要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乃指在时空交变之中,既要执常御变,又要御变求常,这便成为管理之学的不二法门。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又有自身的历史过程。当它发展到

  • 标签: 周易 发展变化 中国古代 道家思想 哲学著作 阴阳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