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社会生态是系统地探讨社会生态论的哲学,其提出是对社会本质深层次思考的要求,是生态发展的要求,是对人有目的的活动与世界的自然发展关系的哲学观的反思。●社会生态的范畴体系是以“社会生态”范畴为核心的一系列范畴,其研究方法是耗散结构论的自组织理论和方法。

  • 标签: 社会生态学 社会哲学 社会与自然 社会有机论 社会系统 维生
  • 简介: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批判理论谱系中,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批判具有独特的问题意识、理论气质和批判路径,集中体现为生态马克思主义基于生态危机理论展开对现代性的'生态诊断',基于资本逻辑反生态性的批判性分析展开对现代性的'生态批判'以及基于生态理性展开对现代性的'生态重建'。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批判不仅彰显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现代性批判强大的生命力,而且对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生态文明的中国道路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标签: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现代性批判 资本逻辑
  • 简介:<正>有学者认为,生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形态。"在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文化哲学和辩证法的原创性研究毫无疑问地归于西欧马克思主义哲学,惟有生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发源于北美,是北美马克思主义哲学贡献于世界的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本文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阐述这一新的哲学形态的生态理论的演变,即从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生态的关注,到莱斯、阿格尔创立生态马克思主义,再到福斯特、奥康纳建构自然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 标签: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 生态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 资本主义社会
  • 简介:<正>自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人与自然关系逐渐成为全人类普遍面对和关心的现实问题。由于环境和生态的具体现实问题,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或社会和自然关系思想的研究要比我们国内在这些方面的研究要早得多,深刻得多,而且各种观点、理论纷呈。下面分别述评以加拿大学者威廉·莱易斯(WilliamLeiss)和本·阿格尔(BenAgger)为代表的生态马克思主义,以美国学者霍华德·帕森斯(HowardParsons),德国学者瑞尼尔·格伦德曼

  • 标签: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 资本主义制度 人与自然关系 马克思主义研究 福斯特
  • 简介:<正>"对早期马克思而言,与历史的理解直接相关的自然是人化自然……马克思明智地撇开了自然界(不是人化自然)".这番话取自乔治·利希坦的有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历史的和批判的研究》。(1961年第1版)虽然利希坦不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但是在这里他的观点与他写作时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总的观念却没有区别。然而.这同一观念被今天绝大多数的社会主义者看作是荒谬的。对马克思在生态讨论方面的贡

  • 标签: 马克思主义者 生态学 唯物主义 李比希 恩格斯 资本主义社会
  • 简介:当代法国学者布鲁诺·拉图尔的名著《自然的政治》聚焦干自然、政治和科学关联域,旨在探讨如何把科学带入民主的政治生态问题。拉图尔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非现代主义等理论话语,从政治生态维度批判将公共生活划分为自然与社会的旧式两院制“洞穴政治”,精心设计新型大厦。他强调依照正当程序行使考量权、排序权和跟进权,让不同专业人士各尽所长,为人类与非人类共同集体的“宇宙政治”作出贡献。拉图尔政治生态思想对当代民主法制国家和政治体制的建设,具有重要参照性和启迪价值。

  • 标签: 布鲁诺·拉图尔 自然政治 政治生态学
  • 简介:要发展马克思主义,首先必须构建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基点和平台.实现马克思主义与生态的结合,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点之一.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试图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揭示马克思主义与生态的关联,揭示资本主义的反生态性质和社会主义与生态发展的兼容性,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试图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尝试.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生态学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 简介:生态马克思主义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生态危机及其解决途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生态问题上的阐述。在生态马克思主义的视野中,资本的增长是以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无限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将成本外在化。伴随着全球化进程,资本主义的成本外在化也获得了全球向度,在将第三世界国家卷入资本主义全球市场的同时也将生态危机转嫁给它们。中国要坚持人本和生态原则高于资本和市场原则的立场,构建生态文明,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 标签: 生态 资本 市场
  • 简介:乌尔里希·布兰德从葛兰西的霸权理论入手,对当今主流的生态马克思主义观点作了重要的修正和补充。他认为这些主流的生态马克思主义观点正是因为没有考察霸权控制下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阶级差别,忽视了国家的所发挥的作用,致使他们的生态观点有所缺失。布兰德区别分析了霸权结构与霸权策略两者之间的关系,他提出要想真正实现生态文明,就要从根本上否定帝国主义生产和生活模式,扭转国家的角色,从而实现社会生态转型。

  • 标签: 葛兰西 霸权理论 帝国主义生产生活模式 社会生态转型
  • 简介:  三门峡地区天井窑院采用就地取材的方法,应用自然材料构筑房屋,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环境自身的特征和满足人们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和与大自然融合的心理要求.注重周围环境的营造,使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宛如天成.三门峡地区天井窑院是中国建筑文化中的瑰宝,它朴素的生态建筑思想具有现代性的生态意义.……

  • 标签: 三门峡地区 地区天井 天井窑
  • 简介: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异化消费理论被作为重要的中间桥梁和分析工具,将资本主义生态危机与其基本经济、政治制度联结起来。因而,他们强调资本主义危机概念,认为这样的危机从生产领域转移到了消费领域,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已经被生态危机取而代之,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最主要的矛盾,进而生态马克思主义学者们又以对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批判为基础,逐渐深入到了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批判的层面上来。

  • 标签: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异化消费 生态危机
  • 简介:<正>关于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的生态马克思主义应不应该纳入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谱系,在我国学术界是存在争议的。一种观点认为,生态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过程中一种重要的理论形态,自然应纳入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谱系之中。如俞吾金、陈明所著的《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西方马克思主义卷)和王雨辰所著的《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就是如此观点;另一种观点认

  • 标签: 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资本主义社会 国外马克思主义 总体性
  • 简介:透过佩珀的论述可见,他十分正确地认识到,以深生态为主要代表的生态中心主义旨在维护自然的"生态正义"是不成立的。"环境正义"本质上就是"社会正义"。人类社会所追求的目标归根结底就是两个,即社会正义与生态健康,且社会正义是生态健康的前提和保证。而因为深生态无以实现真正的社会正义,也就无以实现生态健康,所以,必须从"深生态"转向"社会正义"。这种转变有两种意义:一是在"目的"上从"生态正义"转向"社会正义";二是在"手段"上从"深生态"转向"生态社会主义"。

  • 标签: 环境正义 生态正义 社会正义 深生态学 生态社会主义
  • 简介:佩珀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分析方法,揭示了以生态中心主义为价值取向的绿色政治的内在矛盾,主张对其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和改造,实现“红绿联盟”的政治构想,进而构建以社会公正为特征、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价值取向的生态社会主义。佩珀对人类中心主义的重塑,对资本主义与生态危机必然性的揭示,在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具有重要地位。

  • 标签: 佩珀 红绿联盟 人类中心主义 生态中心主义 生态社会主义
  • 简介:发明离不开灵感,有时一个灵感就是一件发明,发明到最后往往靠灵感来完成,原因是灵感具有自创造性。发明与灵感总是结伴而行。发明家除了形象思维发达外.灵感思维也比较发达。如爱迪生平均几天就有一个发明灵感。那么什么是灵感呢?灵感是灵感思维的结果感。灵感思维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思维呢?灵感思维是自动思维、快速思维、自编程思维。

  • 标签: 灵感思维 思维形式 发明家 原理 形象思维 快速思维
  • 简介:我们已进入立体思维创造时代。客观存在是立体的,客观存在的问题也是立体的,这就要求我们用立体思维方法来解决立体问题。揭示立体思维方法、方式、形式、规律就变得很重要。那么“立体思维形式的内在逻辑结构”是什么呢?经过笔者研究,提出如下“立体思维形式的内在逻辑结构”图。其结构模式正确与否,用程式证明法来佐证。

  • 标签: 立体思维形式学 结构模式 佐证
  • 简介:<正>三、对于审美意识的人类本体论剖析人类审美意识成长的历史考察,必须置于审美意识对象化活动的完整整体之中,这活动以双向进展的发育规律展示自己的历史,向外创造了对象化产品,包括文学艺术诸多门类的作品,向内促进了审美意识

  • 标签: 审美意识 物态化 对象化活动 美学原理 立美 人类本质
  • 简介:《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下称《手稿》),对中国当代美学原理体系建构的影响,大致呈现出由整体性理论基础到批判性吸收和超越,再到内在性影响的演革。在实践美学体系中,《手稿》关于实践、"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化的自然界"和"美的规律"等命题的经典性论述,成为美学原理建构的理论基础所在。在后实践美学体系中,受对《手稿》美学思想解读差异和对实践美学批判的影响,它在美学原理建构中只是作为一个理论基点而存在。在非实践派的美学原理建构中,《手稿》的影响则是内在性地体现在学科研究对象设定等方面。当下,在文化审美实践勃兴、新兴美学体系多元发展等的冲击下,原有美学原理遭到严峻挑战。而《手稿》作为一部极具敞开性的经典文本,在新的理论维度依然具有巨大的阐释空间,可以为美学原理的重构提供新的支撑。

  • 标签: 《手稿》 美学原理 实践美学 后实践美学
  • 简介:柯汉琳教授近期出版社的《美学原理》是一部特色鲜明、颇有建树的美学著作。其体系性思考、学术性诉求、继往开来之精神,以及思辨性与可读性兼容的文风,都将给读者以新鲜而持久的美学启迪。

  • 标签: 柯汉琳 《美学原理》 美学启迪
  • 简介:传统的技术经济预测原理与方法,面对复杂和不确定性现象的发生,其局限性日益显露出来,制约了人们预测的能力。以混沌理论为代表的复杂系统理论,有着不同于传统科学的视角和思维框架,并正在促进预测范式的转换。本文介绍应用混沌理论研究技术经济系统预测所取得的成果,阐述混沌理论关于预测的基本思想和假定,给出基于混沌理论的预测原理

  • 标签: 预测 混沌 复杂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