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逻辑范式,是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着力点和突破口。遵循“逻辑起点一逻辑中介一逻辑终点”这样理路,从马克思主义中国逻辑范式理论、方法和价值这三个维度来分析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逻辑进程,可以清晰地看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历史与逻辑统一性。这三个维度内在有机统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逻辑范式结构,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独特性和科学性提供了理论保证。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逻辑范式 有机统一
  • 简介:政治正当性,意味着某种政治秩序被认可价值.在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历程中,关于政治正当性解释范式,主要经历了从政治正当性伦理学解释范式、政治正当性社会学解释范式,到价值与制度安排相统一正当性解释范式演化历程.价值与制度安排相统一政治正当性解释范式,是现代人类社会安排政治生活秩序文明趋势与方向,其真正确立根本标志是宪政制度建立.因此,所谓现代政治文明,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在现代宪政制度基础上一整套政治哲学、政治理念、政治文化和制度安排集成.究政是现代政治正当性制度创制.

  • 标签: 政治 正当性 解释范式 价值与制度相统一 宪政制度
  • 简介: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囿于近代理性主义哲学研究范式,长期停留于经典原著阐释与理解史,因此建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范式是我国学术界应加以思考重大理论问题。作为一种现代哲学范式,文化哲学主张以生活世界即文化世界为基地,且承认意义是由使用语言社会实践所生成,同时,它对于近代理性主义哲学和现代性批判,有助于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其自身发展进程中与具体社会历史运动、思想运动和文化传统之间内在关联,因而成为推进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重要路径之一。

  • 标签: 文化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研究范式
  • 简介:斯大林是20世纪上半期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重要人物之一,西方学者对斯大林思想研究在苏联解体之前经历了“极权主义”和“重评主义”两种研究范式。苏联解体之后,苏联档案开放使西方学者在冷战结束背景下研究斯大林思想范式也呈现出新特点。斯大林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体制形成产生重要影响,我们在新历史务件下应该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基本方法,充分利用苏联解密档案资料,加强对斯大林思想研究

  • 标签: 斯大林思想 极权主义 重评主义 苏联档案
  • 简介:20世纪各种哲学流派和各个学科尽管没有公开表示,但从其问题认识、研究方法及视角上,我们仍会发现某种家族相似,政治学领域出现了微观政治学,史学领域出现了微观史学,哲学领域出现了日常生活批判……。

  • 标签: 微观政治 哲学研究 社会历史理论 衣俊卿 丛书 主编
  • 简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时代、大众整体性研究,是当代中国实现马克思主义发展具体体现。中国以中国实践为基础发展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时代以世界变化为依据发展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具有宽广世界意义;大众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核心内容宣传马克思主义,使理论转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巨大力量。这“三”是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理论整体,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和建设内在规律。从方法论角度说,把“三”作为有机统一整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和建设研究基本方法。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时代化 大众化 整体性研究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需要从文化维度加以深入研究和实施。既应当研究总结历史经验,包括我国近现代以来文化发展经验,也包括五千年中华文化发展经验,还应当借鉴国外文化建设经验。同时,应当研究经济全球背景下中国现代文化发展未来。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研究 文化 维度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问题,始终是当今中国学术界和理论界关注和研究重大课题。为了进一步推进其发展和研究,需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突破:一是需要有问题意识与话语系统转换;二是要有学术研究和理论视野拓展;三是需要有研究方法和手段更新;四是要对各种误读和曲解进行澄清与消弭;五是要加强对传统文化发掘与提炼。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问题意识 世界视野
  • 简介: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理论创新主线。马克思主义中国,是由其实践形态、理论形态和制度形态三种实现形态构成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过程,是在正确认识和对待世界资本主义文明成果过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过程,最重要,是要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从中国人民根本利益和振兴中华民族历史使命出发。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实现形态 出发点
  • 简介:对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研究尽管成果丰富,但是从中国语境来看也暴露出不可忽视问题。立足于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语境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语境,放眼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世界视野,以"马克思主义中国"范式对社会批判理论进行批判性研究,阐明它在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普遍性和特殊性,澄清它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之间关系,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法兰克福学派研究迫切任务。这样研究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标签: 中国语境 法兰克福学派 社会批判理论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 简介: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存在着“不到位”、“错位”和“缺位”三个突出问题。“不到位”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尚未很好地转化为人民群众思想和行为;“错位”是指中国马克思主义在一些领域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缺位”是指中国马克思主义还没有很好地融入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进程。解决对策是:要澄清认识问题,转变七种旧有观念;要探索有效方式,用“三”解决“三位”问题,即用大众化解决“不到位”问题,用现代化解决“错位”问题,用国际化解决“缺位”问题。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三位”问题 对策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在整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通过该学科博士生导师科研成果类型、专业研究方向和课程设置分类统计分析可知,从事该专业教学和研究相关教师及研究人员在知识背景上具有一定程度共通性,研究方向集中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基本经验和规律、马克思主义中国具体理论形态、马克思主义中国历史进程等方面。然而,该学科发展还不够成熟,学术队伍有待进一步整合,学术传统尚未形成,学术规范有待进一步完善。在学科建设上尤其不能简单地诠释党历史理论和创新理论,更不能与党史、党建学科雷同,混淆学术研究与一般性宣传关系。事实上,该学科基本研究取向是为中国共产党正确地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提供学术支撑,为中国特色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科学理论指导。该学科知识基础包括:中国国情、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共产党历史、近代世界史。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学科 中国化 博士点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时代、大众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重点内容,但要顺利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时代、大众需要一定方式方法。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时代、大众关键环节,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及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有力工具。毛泽东、邓小平是最好表率与典范,他们丰富方法论思想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时代、大众强有力依据。当今中国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时代、大众必须通过正确途径,采取一定方法,而精通马克思主义、熟知中国文化、把握时代脉搏、深入调查研究、进行科学抽象思维等是最有效方法。

  • 标签: 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时代化 大众化 关键环节
  • 简介:孙兰英教授《全球网络语境下政治文化嬗变》一书A2008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影响力研究》结项成果之一,也是在原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又经数年研究积淀、充实修改后出版

  • 标签: 文化嬗变 网络化 全球化 政治 语境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 简介: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把探索中国特色市场道路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主题,通过社会整合寻求马克思主义中国主力,在国家重建中把党建设成马克思主义中国主体。通过马克思主义主题、主力、主体中国,进入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深层,重新定位市场、社会、国家结构关系,破解中国后发展难题,推动现代发展方式从片面到全面、从外生到内生、从被动到主动转变。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现代化 后发展难题
  • 简介:本实例研究以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其结构面试应用方案进行设计研究。目的在于在结构面试基础上,结合胜任特征模型,提出基于胜任特征结构面试。研究结论:相较于传统面试方法,基于胜任特征结构面试所招聘到应聘者更符合公司要求。最后指出在面试考官、模型构建、问题灵活性方面有待改进。

  • 标签: 结构化面试 胜任特征 实例研究
  • 简介:马克思主义“民族”问题实质在于如何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质规定性与其在民族国家运用过程中个性冲动之间张力关系。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与民族特色相结合,才能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和实践活动顺利开展;另一方面坚持民族特色不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地位否定和背离,坚持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是其应有之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较好地处理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原理普遍性与民族特色之间张力关系,使中国马克思主义彰显出鲜明民族特色。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民族化 民族特色
  • 简介:近代中国佛教界,在东西文化纷纭多变时节因缘中,曾涌现了一大批护教的人材,其中堪为佛教青年工作表率僧人当推常惺法师。①《佛法须社会》是常惺法师著作中一篇演讲词,其中关于教理、环境、时势和经济四大理由探讨,反应了当时佛教界对时势呼应,至今亦不乏参考和借鉴意义。本文剖析其“佛法须社会”思想现世价值。

  • 标签: 常惺法师 近代佛教 革新思潮 佛法社会化
  • 简介: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实现路径首先要弄清楚主体问题,即由谁来推动和实现问题。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大众主体无疑是人民群众,但这一观点却与人们曾长期确认“灌输论”格格不入,相互抵触。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有关论述考订和解析,我们认为,“灌输论”不仅不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来,而且还与他们一贯思想严重冲突。列宁虽然赞同并提出过“灌输论”,但他是在特殊历史背景和语境中提出来,并非其一贯思想,不具有普遍性意义。要在“大众”中真正树立大众主体观,就必须走出“灌输论”窠臼,在实践过程中大力提高群众自身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水平。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灌输论 主体观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过程,经历了五四运动前后中国人本话语兴起,以及国外发生两次堪称马克思主义史上重大人本话语转向,但人本话语长期未能在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中扎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改革开放重启现代大门,迎来中国20世纪80年代初的人道主义思潮,推动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人本话语转向,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前后提出以人为本执政理念,是这次转向重要标志。中国当代人本话语面临着对中国传统文化及现代性困境双重超越,其出路是回到马克思,实现人本话语从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人以及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飞跃。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人本话语 现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