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5 个结果
  • 简介:审美交流是审美人类凸显出来的重要问题。审美交流存在着三种不同的阐释维度。现代美学的审美交流是一种以审美普遍性为基础的、以想象为核心的精神性交流,企望自由境界;后现代美学突破了审美的自律性,其语境观和问性观念使审美交流的理解具有了新基础,突出了审美交流的平等性和复杂性;而审美人类对审美交流阐释注重其文化机制,从而凸显了审美的语境性、经验性和完整性。

  • 标签: 审美交流 现代美学、后现代美学、审美人类学
  • 简介:正如我们不能仅凭马克思著述中直接涉及"美"字的地方透析马克思的全部美学思想一样,马克思对于人类的兴趣在他一生的理论探索中以不同的方式持续着的这一事实也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并且要求以一种新的探讨方式对此加以把握。在关于人的思考中,马克思的美学与人类之间具有深刻的联系,并且以其对于从纯粹意识演化而来的宏大叙事以及关于"他者"的意识形态想象的批判而与传统美学和人类相区分,从而获得自身的规定性。马克思美学不在于解释"美"是什么,而是关于如何创造"美"的理论和实践,亦即一种革命的美学和人类。因此,纵深发掘马克思的人类思想及其美学意义对于我们在现代语境中更深入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 标签: “人类学转向” 需要 异化 神话
  • 简介:在经济、文化.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数码艺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数码艺术作品经常出现在博物馆.大型展览中,一些艺术收藏家也开始关注数码艺术。数码艺术以新颖、时尚和独特的魅力对绘画艺术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其实,数码艺术与绘画艺术应该能够共生,相互吸取营养,为艺术事业的繁荣做出最大的贡献。

  • 标签: 数码艺术 绘画艺术 艺术比较 大型展览 艺术作品 艺术形成
  • 简介:自然界是一个资源宝库,但它不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因此,如何实现自然资源的公正分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分配正义问题。在环境危机愈演愈烈的时代背景下,当代人类借助于"环境正义"这一伦理概念将其追求分配正义的道德价值观念进一步延伸到自然环境领域,并在追求代内环境正义和代际环境正义的名义下表达他们的分配正义诉求。

  • 标签: 分配正义 自然资源 代内环境正义 代际环境正义
  • 简介: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人类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遭遇空前严峻的挑战。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机遇为人类创造福祉,怎样有效地应对这些挑战使人类规避风险,这是全球化时代提出的现实课题,也是未来走向的变数所在。毋庸置疑,人类将何去何从,必然是由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人们的文化意识,以及与此相关的战略抉择,将在这一历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作为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主体,现代人应该顺应时代的要求,树立一种全球文化意识,以此摆脱世界文化发展的困境,推动全球文化实践的成熟,进而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好充足的文化准备。

  • 标签: 全球化时代 文化意识 人类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规避风险 文化主体
  • 简介:戏仿艺术是一种独特的艺术类型,它往往通过对前人艺术作品及其典型风格的戏谑性模仿和变形,达到一种讽刺目的。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戏仿艺术都是一种带有强烈后现代色彩的典型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实践方式,并逐渐成为当代艺术的主流形式之一。戏仿艺术与拼贴艺术既有共同的特征,也有差异之处。二者的共同特征体现在它们的寄生性、混杂性以及相同手法的运用上,而不同点则体现在互文与超文,喜剧性与非喜剧性,强烈的与淡化的主体性之间的差异和对比上。

  • 标签: 艺术比较 拼贴艺术 戏仿 艺术类型 艺术作品 实践方式
  • 简介:从诠释观点考察汉代新经学的建立和性格特征,可以证知,董仲舒《着秋繁露》新儒学哲学、人学体系的建立,是汉代新经学得以成立并成为汉代政治、伦理、道德、学术之全面指导思想的关键。董仲舒所以成功,除了政治和时代的风云际会,实有赖于其抓住了“人”这个根本,喊出了“人为贵”的响亮口号,并成功地完成了对先秦诸家学说的综合创新。

  • 标签: 文本 儒学哲学人学 对五经的新认识与诠释
  • 简介:陶研专家胡国枢说:“生活教育随着时代的前进,环境的变化,生活的提高而不断发展,生活教育理论的科学性,整体性及其自我完善机制,使它有可能不断发展、不断完善。所以陶行知明确指出:对于生活教育,‘决不应看作完成的东西’。它寄希望于后来者的实践、提高、发展而没有自封为绝对真理,终极真理”。与时俱进是以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也是陶行知先生在教育理论的本质特征,同时也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政治品质。“陶师陶,与时俱进”。是伟大时代的召唤!人类跨入了新的千年,新的世纪、中国的教师现在面I临着许多挑战,社会变化如此之快,互联技术,数字化技术使我们这个时代日新月异。其变化的速度催我自觉、自动与时俱进。

  • 标签: 与时俱进 生活教育理论 自我完善机制 数字化技术 绝对真理 终极真理
  • 简介:本文拟针对阿多诺(TheodorW.Adorno)的《美学理论》一书,就其对艺术的审美理论省思部分进行一种文本解读,认为阿多诺从黑格尔的美学定义出发,着重对艺术之与艺术品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再思考。他强调艺术本质作为一种精神存在,精神应是艺术作品的一种内在契机,艺术作品的谜语特性则通过最为外在的形式表达出来。艺术作品作为一种精神性实体,其真理性内含(truthcontent/Wahrheitsgehalt)是对作品之谜的解答,而一种批判的意识将与这种真理性内含相关联。

  • 标签: 阿多诺 《美学理论》解读 艺术精神 作品形式
  • 简介:本文考察了19世纪末科学、技术与艺术之间的复杂关系,这种关系激发了现代主义艺术家如杜尚、克利、康丁斯基、瓦萨雷里等许多人与原型这个概念的密切啮合关系。很少有人关注到原型在多大程度上兼具有实物模型和概念策略的双重特征,以及它以何种方式横贯20世纪上半叶的欧洲艺术景观。本文通过考察20世纪早期艺术对原型的有意识的运用,拟对原型这一概念作出仔细思考。由原型所产生的美宣告了这一概念不再至关重要。

  • 标签: 艺术 收藏 设计 原型性 科学
  • 简介:艺术人类研究中,有的学者认为艺术影响力来自对艺术客体的文化语境的把握,另一些则认为来自指涉过程中的技巧展示。本文认为艺术客体必须被置放于文化选择的特定符号系统中,依靠其结构性地位才能获得理解。结构的视角既关注艺术的符号维度也重视艺术的技巧与能动性,从而在形式与意义、规范与逾距、创新与传统中找到了平衡点。

  • 标签: 艺术影响力 意义 指涉 形式 能动性
  • 简介:在公元1—2世纪,佛教从其发源地印度,向东穿过山脉和中亚的沙漠传人中国,进而传入韩国和日本,向北和向西传人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向南传人东南亚地区。随着佛教的传播,佛教造像艺术也被带到世界各地。佛教在中国及其他国家的物质遗产,

  • 标签: 中国佛教 新南威尔士州 艺术博物馆 艺术精品 澳大利亚 馆藏
  • 简介:施莱尔马赫是现代新教神学之父和著名的古典语文学家,他创造性地综合了新教神学的解释传统与古典学界的修辞和语文学传统,使解释从特殊解释转变为一般解释(hermeneuticageneralis),由此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他也因此被称作"现代解释之父"。他在1805-1833年围绕解释做了近10次学术报告和演讲课。可惜的是,与他的辩证法和哲学伦理学一样,他始终没有公开出版他全面深入论述其解释体系的专著。不过,他的解释的基本理论框架始终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保持了连续性和一贯性。他在1805年首先以格言的形式陈述了他对解释的一些随想,接着在1809-1810年以草稿的形式描述了他的理论设想,最终在1819年以更具体的纲要阐述了他对解释的比较成熟的看法,他的1828年和1832-1833年演讲都以此纲要为基础,并增加了一些边注和评论。在这个纲要的导言中,施莱尔马赫对解释的本质、目标、种类和方法等作了简明扼要的论述,基本上呈现了他的一般解释的理论框架。

  • 标签: 特殊解释学 一般解释学 艺术 语法解释 心理解释重构 解释学的循环
  • 简介:老师:目前,我正被分数所困,十分烦恼。在上学期,我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好像并没有得到太多的认可。反之,偶尔的失误,竟招来异样的目光。对于我来说,我成绩好的唯一的作用是能够让父母在入前显示。还记得春节时,亲戚朋友那势力的目光和那假惺惺的称赞。所有的这一切都让我怀疑,我是在为谁而学习,我的成绩到底是真是假?成绩不过是别人用来评价我的标准。我的同学和我说不上真心话,父母也没有文化,他们的目光只能是大众化的,正因为如此,从小到大,我不知道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您回信的话,请说一些实际性的语言。

  • 标签: 学习目的 扭曲 成绩 上学期 有文化 大众化
  • 简介:自然界中的一切美景都离不开光线,没有光线就没有影像艺术。自摄影术发明之后摄影就一直被称为“光与影的艺术”,影像画面表达着光影的迷离。而光线则塑造了影像的空间、影调,渲染了情感、气氛,表达着戏剧化的艺术情境。光线是影像艺术的生命和灵魂,能够灵活驾驭光线是从事影像艺术工作的必备前提。

  • 标签: 影像艺术 光线 灵魂 彩照 艺术情境 艺术工作
  • 简介:1.导言中国礼仪之争(ChineseRitesControversy)是17-18世纪天主教在华传教史上关于如何对待中国礼仪的论争。耶稣会士利玛窦(MatteoRicci)切实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影响,以及文化差异对理解教义所造成的巨大障碍,从而开始刻苦研习中国经典,制订了"易佛补儒"的传教策略,利用儒家经典中关于天、上帝等概念来论证

  • 标签: 中国礼仪之争 诠释学 利玛窦 在华传教 RICCI 中国经典
  • 简介:《论语》是一本常读常新的经典。白19世纪末到21世纪初,孔子与《论语》的命运随着国运的兴衰而上下起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兴起了一场传统文化复兴热潮,《论语》在其中居高不下。围绕《论语》而兴起的“论语”随之悄然复兴,对《论语》的研究与诵读成为风尚。不过,就“论语”史的专门研究而言,结合玄、佛思潮解读魏晋南北朝诸多的《论语》注释著作,却是个公认的薄弱环节。闰春新博士的《魏晋南北朝“论语”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10月第一版),是他十多年潜心研究的成果,是“论语史”领域的一部最新的学术力作。

  • 标签: 魏晋南北朝 论语学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论语》 19世纪末 21世纪
  • 简介:后苍是汉代礼传承中的重要人物,为中国儒学史上的第一位礼经博士,其学术活动历经武、昭、宣三朝。他制定《仪礼》十七篇次第,又校书讲礼,著有《后氏曲台记》。其弟子闻人通汉、戴圣参与石渠阁会议讨论,清代学者辑录的《石渠礼论》有闻人通汉材料七则;弟子戴德遵守其《仪礼》十七篇次第,并致力于丧服研究,著有《丧服变除》,又选辑礼、记等史料编为八十五篇的《大戴礼记》,有弟子徐良,传徐氏;弟子戴圣重新拟定《仪礼》十七篇次第,并选辑四十九篇《礼记》,有弟子桥仁、杨荣;弟子庆普有弟子夏侯敬及庆成,东汉曹褒传习庆氏礼,并参与朝廷礼制改革。后苍及其弟子的礼传承,既促进了《仪礼》、《大戴礼记》、《礼记》等典籍的整理、形成和流传,又对西汉后期匡衡、师丹等人的郊庙礼制改革及东汉的朝廷礼制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后苍 闻人通汉 戴德 戴圣 庆普
  • 简介:前言从1976年到1983年,在韶关南华寺,蔡文在拼搏中完成了可拓的第一篇开创性论文“可拓集合和不相容问题”并发表于《科学探索学报》上,一门横跨哲学、数学的学科开始了漫长而又艰难的发展之路。而今三十多年的时间过去,这中间开了12届年会和各种研讨会,以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文俊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幼平为首的鉴定委员会作出了鉴定,出版了“可拓丛书”取得了重大的科研成果,但我们仍觉得它发展缓慢,可拓目前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没有自己的学术刊物,筹备可拓国际学术会议也是一议再议,一直拖了下来。究其原因,笔者认为,

  • 标签: 可拓学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鉴定委员会 创新 国际学术会议
  • 简介:朱熹的《诗集传》是《诗经》史上的重要著作,其中对三家《诗》的征引,表明了朱子的三家《诗》思想。朱熹对三家《诗》的运用,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学术环境、《诗经》研究的状况和朱熹本人的学术追求等各方面紧密相关。它传达了很具有影响力的讯息,吹响了对三家《诗》关注的号角,引起了后学的广泛关注,与王应麟的《诗考》一道,影响了有清一代三家《诗》的发展。

  • 标签: 朱熹 《诗集传》 三家《诗》 《毛诗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