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采用SSR标记对云南地区的8个长尖叶蔷薇天然居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所选用的14对SSR引物,共检测到77个等位位点;在物种水平上,总居的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胁)和香农指数(1)分别为0.3139和0.4747;该居内遗传变异(65.47%)大于居间遗传变异(34.53%),说明居内变异是其居的主要变异来源;利用Popgene计算出两两居间的Nei’s遗传一致度(1)和遗传距离(D),其范围分别为0.7879~0.8986和0.1070~0.2384,依据遗传距离可将8个居分为3组,8个居并没有严格依据地理距离的远近而聚类;海拔与Nei’s基因多样性的相关系数为0.8771,呈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云南地区的长尖叶蔷薇居遗传多样性较高,居间遗传变异存在中度的遗传分化。基于得到的居遗传信息,建议采取就地保护为主的保护策略,但"-3个别居野外的生存环境被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破坏时,建议采取迁地保护的保护策略。

  • 标签: 长尖叶蔷薇 居群 遗传多样性 SSR
  • 简介:【背景】豚草于20世纪80年代入侵广西省来宾市兴宾区,现已扩散至该区的部分乡(镇),2009年5月通过在广西来宾市高岭村释放广聚萤叶甲和豚草卷蛾防治豚草,3个月后释放点豚草的死亡率达98%以上。【方法】实地调查豚草卷蛾的扩散、建群情况和对当地作物的安全性。【结果】豚草卷蛾在来宾市已形成稳定种群。豚草卷蛾在对豚草的控制过程中,能在豚草生长区迅速定殖、建,在定殖区豚草被完全控制或呈现零星分布后,该虫又会迅速向邻近成片生长的豚草区扩散、定殖。在调查中未发现豚草卷蛾对周边农作物产生为害。【结论与意义】豚草卷蛾对作物安全,可以在广西大范围释放。

  • 标签: 豚草卷蛾 生物防治 安全性
  • 简介:《生物技术世界》杂志以传播生物技术前沿科学,引领生物技术发展潮撇为目标,是涉及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微生物学及相关领域的专业性期刊,报道我国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及生物学相关领域的重要成果和国内外生物技术产业进展。向中国生物及其相关行业的企业家、技术决策者、生命科学的技术人员、生物产业的投资人提供国内外全面及时的生物技术、产品、市场等方面的信息,促进生物研究成果市场化,

  • 标签: 生物技术世界 生物研究 前沿科学 生命科学 专业性期刊 技术人员
  • 简介:本文首先介绍了固定CO2的意义及方法,然后分析了微生物固定CO2技术流程,接下来阐述了微生物种群及生物反应器类型,最后重点讨论了微生物固定CO2的应用(以微型藻类在CO2吸收与资源化中的应用为例),以期为同行提供有益借鉴与参考。

  • 标签: 微生物固定CO2技术 应用 微型藻类
  • 简介: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各种高科技的产品也层出不穷。现代社会,教育也越来越信息化,信息技术逐步在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又具有形象性,主观性,直观性这些特点,而高中的地理教学的课堂也充满了丰富的时空变化与各种各样的人文风光,运用信息技术,给高中的地理课堂带来了趣味与活力。而如何有效的运用信息技术是个需要深入探讨的话题。本文就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有作一简要探究。

  • 标签: 信息技术 地理 教学 应有
  • 简介:中国药用植物研究中运用到很多技术,但其中生物技术发挥了主要的功能,其在中药的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也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因此结合生物技术在中国药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提出该领域的研究重点,并结合分析了其应用前景。

  • 标签: 生物技术 药用植物
  • 简介:【背景】番茄潜叶蛾是源自南美洲的一种最具毁灭性的世界性入侵害虫,其适生区范围广,且与其他潜叶类昆虫难以准确、快速识别。【方法】以田间常见的其他6种潜叶类害虫为对照,采用基于mtDNACOl基因的种特异性SS—COI方法,研究番茄潜叶蛾快速分子检测技术。【结果】种特异性检测结果显示,SS-COl引物只对番茄潜叶蛾mtDNA具有扩增能力,对美洲斑潜蝇、南美斑潜蝇、三叶草斑潜蝇、葱斑潜蝇、豌豆潜叶蝇、桃潜叶蛾等其他潜叶类害虫不具有扩增效果。该引物不仅对成虫和单粒卵具有很好的扩增效能,对单根触角、头部、胸部、腹部以及翅和足等成虫残体亦具有同样的扩增能力,其最低检出阈值为312.5Pg·μL^-1。【结论与意义】该方法在有效防范番茄潜叶蛾侵入我国,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意义重大。

  • 标签: 番茄潜叶蛾 潜在入侵生物 种特异性SS-COⅠ引物 分子检测 快速鉴定
  • 简介:由中国生理学会主办、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承办、成都泰盟软件有限公司协办的“生物机能实验技术理论与实践学习班”于2013年8月3—11日在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机能学实验室如期举办。来自23个省48个单位的106名生理科学工作者参加了学习。

  • 标签: 中国生理学会 实验技术 机能 生物 培训班 中山大学
  • 简介:目的:构建一个牛dSl酪蛋白调控序列指导人溶菌酶(hLYZ)基因组序列的杂合基因座。方法:采用本实验室发明的连续3步缺口修复技术。将6个无痕连接的同源臂插入以pBR322为载体的骨架中,构成能进行3次连续基因抓捕的载体,利用Red同源重组系统介导的缺口修复技术,分别抓捕牛aSl酪蛋白3’端调控序列(9kb)、hLYZ基因座序列(5kb)、牛axSl酪蛋白5’端调控序列(20kb),使这3个基因片段自动无痕地连接在基因抓捕载体上,形成牛oLSl酪蛋白一hLYZ杂合基因座。结果:实验经过PCR扩增、限制性内切酶酶切验证和序列测定,验证了hLYZ的基因组序列对牛仪S1酪蛋白编码基因组序列的精确置换。结论:这种修复技术为乳腺生物反应器高效表达大载体的制备提供了可行的思路及方法。

  • 标签: 牛αS1酪蛋白 人溶菌酶 杂合基因座 缺口修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