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对藏族传统造像典籍作了初步探讨,尤其对“碗”成书的时代及其于何时被译成藏文的问题作了考证。

  • 标签: 造像艺术 “三经” “一疏”
  • 简介:密又叫重,是与相对立的章法格局.它的处理难度极高,究其原因,个笔画稀疏的字很容易在印面形成不规则的留空,章法上的不稳定因素过多,处理上面临着很大的变数.在汉印式的作品中,由于印制的规定,不允许在章法格局上做大的变通,这类作品往往在字法上巧做安排.比如汉"挺令之印"(图1),"挺"属于密的字,所占面积最大,笔画粗细也与其他字类似,但它并不是章法上最重要的.它的字形细碎,被分具难度,它的机关往往在字法上.流派印以下,碰到密的印文,作者则往往把精力更多地投入章法,通过改变章法格局来达到印面的平衡.

  • 标签: 章法 作品 处理难度 笔画 不稳定 不规则
  • 简介:直在等着沈培回来。等过了暮春的草长莺飞,仲夏的漫天星辰.初秋的流光残霞,她终于在初雪来临的那天等到了他。

  • 标签: 故事 文学 文学作品 当代作品
  • 简介:引言关于善导所说的忏悔,已有很多先行研究,各自皆有重要的发现。不过,关于善导所说忏悔的背景及其时代性,虽多见指出其与天台智颉及道绰、迦才之接点,但与其他文献之接点却不大有所指出。此外,多见以《往生礼赞》及《般舟赞》为依据之梳理,而关于《观》所说之忏悔,则尚未进行详细分析。因此,本文概观与善导几乎同时代的道世之《法苑珠林》所说忏悔说之特征,在此基础上,就善导《观》所说忏悔之内容及其独特性,试作考察。

  • 标签: 忏悔 法苑珠林 时代性 往生
  • 简介:<正>十三本《孟子》旧题宋孙奭撰,前人据《朱子语录》、《灌园集》已辨其伪,实为宋代乡间俗师所作.伪征引典籍多有与今本不合者,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卷二《经部·四书类》“孟子正义”条据《古逸丛书》所刻卷子本《琱玉集》证伪引《史记》数条原出《琱玉集》,证据确凿.伪疏附於十三本下既久,历代刊刻印行相沿至於今,流传极广.阮元《十三校勘记》、焦循《孟子正义》对伪文夺文误字虽

  • 标签: 十三经 孟子正义 举正 《史记》 注疏 标点本
  • 简介:唐代前期佛典引用了不少《切韵》佚文,据统计有144条。从文字、注音、释义方面对这些佚文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切韵》原书的某些特点,也可以看出唐人修订《切韵》的路径和方法,揭示出“增字、加训、刊谬”的具体情形。

  • 标签: 切韵 佛典经疏
  • 简介:钱原当上局长后很注意自己的公众形象。他坐车只坐到小区门口,见到小区居民主动打招呼,还不让居民叫他钱局长,而是像以前样叫他老钱。人们都说,这个老钱,点儿局长架子都没有。钱原的口碑与日俱增。

  • 标签: 公众形象 小区居民 母亲 打招呼 松树 架子
  • 简介:做小姐的马美丽被发现死在了栋烂尾楼里,这已经是两年内发生的第五起类似的命案,于是警方将其并案侦查。经过折的排查,犯罪嫌疑人李子栋浮出了水面,但警方苦于证据不足不得不将其释放。向疼爱李子栋的堂姐也被莫名其妙地卷入其中,尽管李子栋机关算尽,自以为案子作得天衣无缝,却百密,在个几乎根本不被人注意的细节上露出了破绽,于是姐弟俩关于生与死的严重对峙出现了……

  • 标签: 李子 警察 犯罪嫌疑人 啄木鸟 证据不足 面包车
  • 简介:老比利年轻时是个浪荡子,虽然赚了很多钱,却没有人愿意跟他共度生。他老了以后,隐居在幢偏远的别墅里,仅有的亲人就是侄子凯文和侄女凯莉。

  • 标签: 故事 文学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 简介:孔颖达等《春秋左传正义》以训释经文本义为出发点,旁采旧注,对所据杜预《春秋经传集解》详加考辨,纠谬补阙,申明发挥,体现出诠释理念的多元性,对于正确解读经义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此外,孔从现实政治需要出发,故意曲解杜注中有关叙事考史的评价观点,体现出经学作为政治附庸的鲜明特征。此类实际做法说明,孔并非味“曲徇注文”,后人用“不破注”概括唐初义原则失之偏颇。

  • 标签: 疏不破注 征引别注 纠正谬误 弥补阙略 政治需要
  • 简介:明末清初,常熟隐湖(今常熟沙家浜镇)藏书家与版刻家毛晋,平生笃好藏书刻书,其珍藏善籍,雕刻佳本,时名传四海."汲古阁",乃毛氏藏书刻书之处.明天启年间,常熟名医缪仲醇编撰30卷,在毛氏大力支持下,始能雕刻刊印,其间缘起,颇多感人肺腑处.

  • 标签: 毛晋 汲古阁 缪仲醇 本草经疏 明末清初
  • 简介:<正>孔子说:“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非也!予以贯之。”(《论语·卫灵公》。以下引《论语》只注篇名)艺能“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子罕》)这里提出了“”、“多”两个范畴。多关系,是哲学的核心问题,也是逻辑的核心问题。它以“”为本原、本体。以及整体性、统性、共性、般等,以“多”为万有、现象以及部分、多样性、个性、个别等;其相互关系构成哲学体系的逻辑框架。在古代,其特性是贵贱多,以统多,社会职能是为天帝至尊、君主专制立论。孔子哲学便是如此。从多关系分析孔子的哲学思想,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其范畴、命题乃至整个思想体系的本来意义,更清晰地分辨其逻辑结构。本文主要论述孔子的多思想,偶或兼及其后学。

  • 标签: 孔子 核心问题 统一性 思想体系 相互关系 论语
  • 简介: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次搬家,是为了让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了织布机的机杼教育孟子。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个人如果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 标签: 《三字经》 故事 学习环境 孟子 教育 织布机
  • 简介:学者讨论经学,自然离不开唐人注疏。今天我们研读经,大多采用清代阮元校刻的《十三注疏》,俗称阮刻本。根据长泽规矩也的考察,阮刻本所据底本,多为所谓“正德十行本”。十行本系、注、并附《释文》合刻本,原为南宋末年建阳书坊所创,因每半页十行而得名。“正德十行本”多为元代刊刻,经过明代正德年间修补而成。

  • 标签: 《礼记正义》 《十三经注疏》 钞本 校勘 北宋 《释文》
  • 简介:<正>《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第六册有《天子建州》篇,是有关先秦礼仪制度的文献,为研究先秦礼学提供了宝贵的材料。由于有甲、乙两个写本相互对读,且甲本较为完整,为简序编联和文字释读提供了很大便利。经过原考释者曹锦炎先生及诸位学者的研究,现在全篇文字基本可以读通。不过,由于其中关于礼制的记载多不见于传世文献,甚至有与传统说法大相径庭者,所以在具体文意上仍存在不少见仁见智之处。为便于讨论,我们依据甲、乙两个写本的图版,同时吸收学者们已有的研究成果并参以自己的看法写出通行释文如下:

  • 标签: 礼学 传世文献 战国楚竹书 甲本 简文 博物馆藏
  • 简介:本文是解读过去发表的吐蕃文献中之古词语内涵,这些典型语词,《藏汉大辞典》中末被收入,或者,即使辞典收入此语词,也不是吐蕃文献中之古词,二者只是同形字而巳,如,《藏汉大辞典》中为“主义”,但在吐蕃文献中作“为首者”解。本文所述之某些古词之汉意,有的在上个世纪80年代发表的古文献中已有定论,只因《吐蕃古藏文辞典》迟迟未能问世,致使研究者没能利用前人成果,造成二次误译,故不揣浅陋,将典型古词语梳理遍,供同行参考。

  • 标签: 古藏文 异体字 同形字 疏译
  • 简介:、唐宋《圆觉》的解经史《圆觉》,全名为《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卷),据称为唐佛陀多罗(觉救)所译。最早记录它的目录——《开元释教录》就已经对该译出时间不究其详,《开元释教录》卷九中说“此近出不委何年”。

  • 标签: 《圆觉经》 唐宋 《开元释教录》 天台 佛陀 时间
  • 简介:本文专门讨论新近发现的唐代洛阳景教幢残体第棱面的文字,通过对残存文字及其书写体例的考察,根据汉语的表述习惯,参照其他唐代景教文献和佛教文献,推测该棱面仅缺失“大智慧”字。作者分析棱面的主体文字“清净阿罗诃”,“清净大威力”,“清净大智慧”,认为是洛阳华化景教团对基督教体信条的表述。

  • 标签: 景教经幢 三位一体 阿罗诃 景碑 尊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