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中共党史大事年表记载:一九三九年二月下旬至三月上旬,周恩来代表党中央到新四军军部,敦促项英贯彻向敌后发展的指示,确定新四军的战略方针是向南巩固,向东进攻,向北发展。

  • 标签: 周恩来 新四军 军部 副主席 向北发展 叶挺
  • 简介:本书把新四军军部皖南三年的历史,从当时的大背景中去考察和研究,力求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寓评论于客观历史的记述之中.军部皖南,而新四军的活动不只是皖南,军部指挥下的各个支队主要是大江南北敌后地区作战,这是本书的记述范围.本书系统地记述了中国共产党如何坚持对新四军的绝对领导,新四军军部如何加强各方面的工作,不断提高全军的战斗力、促进全军的建设和发展,着重反映军部皖南三年的特色和优势.强调指出,不能因为项英应对皖南事变有过错而抹煞他新四军组建和发展中的贡献,更不能因为皖南事变的失败而淡化甚至抹煞新四军军部皖南三年的伟大建树和光辉业绩.新四军的历史(军部皖南是前期,军部苏北是后期)是一个发展过程.没有前期的工作基础,也就不可能有后期的更加辉煌.

  • 标签: 新四军 军部 皖南 序言
  • 简介:皖南事变与新四军军部陈始强皖南事变是抗日战争时期发生的一次震惊中外的反共事件,这次事件之所以发生和给我党我军造成极大损失,除了国民党顽固派反共灭共的根本原因外,还与当时的新军最高指挥机关──军部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关。本文拟冒昧地谈谈新四军皖南事变的...

  • 标签: 新四军 皖南事变 项英 部队 军部 敌后游击战争
  • 简介:新四军是神圣的全民族抗日战争的产物。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坚持赣粤边、闽赣边、闽西、闽粤边、皖浙赣边、浙南、闽北、闽东、湘鄂赣边、湘赣边、湘南、鄂豫皖边、鄂豫边等8省13个地区的红军和游击队,经国共双方反复谈判,商定统一改编为国民革命新编第

  • 标签: 新四军 武汉 军部 土地革命战争 国民革命军 抗日战争
  • 简介:皖南泾县云岭村外有一块空旷的平地,这里是新四军开展体育运动和娱乐活动的场所.清晨,军部机关人员,由参谋处组织出操、跑步、练步法,有时还爬山,到章家渡的青弋江学习游泳、投弹和打靶.为了防止日机袭击,参谋处还给他们讲防空知识,组织他们防空演习.成百的七八岁至十多岁的儿童团员,也模仿着部队在场上操练.傍晚,新四军指战员和孩子们在这里娱乐做游戏.战地服务团、军需处、军法处住地的三角地带,有一块空地,部队自己动手,开辟了一个篮球场,每逢夕阳含山,爱好打球的同志,不约而同地来到这里进行球赛,引来许多群众围观.后来,爱好篮球运动的人多起来了,一个球场不够用,军部又在南堡村医院边上增建了一个标准的新球场,大力发展篮球运动,并组建了新四军篮球队,不但军内经常比赛,还邀请友军进行篮球友谊赛.

  • 标签: 新四军 体育运动 皖南军部 五卅运动大会
  • 简介:2005年第4期《炎黄春秋》发表的署名王人广的文章《新四军军部设在皖南是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吗》,对于我们所写的《也谈从大局看皖南事变》(见《炎黄春秋》2004年第9期)提出不同的意见。现回复如下:

  • 标签: 皖南事变 新四军 党中央 部署 军部设置 《炎黄春秋》
  • 简介:皖南事变后不久,新四军军部于1941年1月25日苏北盐城重建。同年7月上旬,日军以7000余兵力为骨干,辅以李长江、杨仲华等部伪军,共纠集两万余人,以日军第十二旅团长南浦襄吉为总指挥,拟犯盐城,围歼新四军军部及其主力部队,新四军军部被迫撤离盐城,转移到阜宁县侉周、停翅港一带。1942年底,日军扫荡重点移至华中,日本东京报纸叫嚣:“予韩(德勤,国民党江苏省主席——作者注)总部苏省府及新四军军部

  • 标签: 新四军军部 旅团长 主力部队 南浦 阜宁 李长
  • 简介:从汉口江滩公园的永清门沿芦沟桥路往前走约三百米,胜利街与芦沟桥路的交汇处静静伫立着一排日式老建筑,这就是有“铁军”之誉的新四军首个军部旧址所在地——胜利街332—352号。两个特别的路名——胜利街、芦沟桥路告诉人们,这幢肃穆的建筑留下了七十年前中华民族八年抗日战争的红色印记,诉说一段不能淡忘的历史。

  • 标签: 新四军 军部 抗日战争 中华民族 交汇处 建筑
  • 简介:1941年1月4日,皖南新四军奉命在叶挺、项英等的领导下进行突围,结果以叶挺谈判时被扣留,项英被随从副官杀害为结局。皖南事变是国民党顽固派蓄谋已久的阴谋,应该说皖南事变的发生是必然的。中共中央对形势估计不足,发给新四军的电令不果断,对项英、叶挺分工不当;项英对中央分工不满,再加上其南征理想;军长叶挺新四军后期突围时没有听取他人意见,作战指挥方式不当;又有地势险要,天气异常等原因,导致了新四军突围失败。

  • 标签: 蒋介石 中共 新四军
  • 简介:1941年1月25日,也就是皖南事变发生后仅20天,新四军新的军部苏北盐城宣告重新成立。它对克服由于皖南事变造成的消极影响,挽救濒临破裂的国共联合抗战局面,鼓舞根据地军民抗战士气,坚持华中敌后抗战等诸方面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而作为中共中央在华中地区最高领导人的刘少奇同志,为新四军军部的迅速重建,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刘少奇 新四军 军部 华中地区 皖南事变 陈毅
  • 简介:20世纪30年代下半叶至40年代上半叶,大江南北千里抗日沙场上,驰骋着一支彪炳史册的钢铁军队.这就是威震敌胆的新四军。由于武汉抗战初期所处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对周围广大地区有着强大的辐射力和凝聚力,因而与新四军的初创建军、东进作战有着不可割裂的血肉联系。

  • 标签: 新四军 军部 40年代 30年代 20世纪 抗战初期
  • 简介:关于皖.南事变,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试验修订本·必修)下册第41页关于皖南事变有这样一段表述:“第二年初(即1941年),遵照国民党军事当局的命令并经中共中央同意,新四军九千余人从安徽泾县云岭出发,移师北上.茂林地区遭到预先埋伏的国民党军队八万余人的包围袭击.”

  • 标签: 皖南事变 新四军 《中国近代现代史》 高中 国共合作 路线行程
  • 简介:刘明德老师的文章对皖南新四军北移可以选择的三条路线作了简述,并得出结论“皖南事变中,新四军不是违令南下,而是遵令绕道北上”。我完全赞同他的观点。或许,同学们要问:三条北移路线从地图上看,其行程就地北渡路线最近.东进苏南北上路线次之,南下绕道苏南北上的路线最远。那么,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呢?为什么要让国民

  • 标签: 皖南地区 新四军 北移路线 东进路线 高中 历史教学
  • 简介:新四军是由红军主力长征北上后,分散南方八省14个地区坚持游击战争的红军组编而成的,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主力部队之一。新四军军部武汉汉口诞生的,有些记载说其南昌成立是不正确的,不符合史实。

  • 标签: 新四军 成立地点 武汉 南昌 军部 中国共产党领导
  • 简介:近年来,学术界关于皖南新四军的北移路线存在许多争论。皖南事变之前,新四军的北移有三条路线可选,即北线、东线和南线。相对而言,从北线铜陵、繁昌间渡江转移是比较安全的。新四军经该线北移路程较近、地形熟悉,掌握敌伪的活动规律,准备最为充分,具有政治优势,有敌顽矛盾可以利用,有渡江的经验可以借鉴,即使遭到拦截,可能遭受的损失也是最小的。但从北线转移也有不利因素,主要是敌顽的封锁和国民党散布了新四军北移消息。由于各种原因,皖南新四军最终放弃了从北线转移的计划。其主要教训是:项英犹豫动摇,丧失了渡江的最佳时机,高估了困难,没有舍局部而保整体的决心。无论新四军选择怎样的北移路线,大部队北渡长江和复杂的敌情迟早都是要面对的。

  • 标签: 新四军 皖南事变 北移路线 北线
  • 简介:1941年1月4日,由叶挺、项英等率领的新四军军部皖南部队(新一、新二、新三支队的各两个团)9千余人奉命由安徽泾县地区出发,分左、中、右三路纵队,经苏南向江北转移。1月6日,当部队行至泾县茂林地区时,突遭国民党第三

  • 标签: 三路 中共中央东南局 程业棠 副军长 李子芳 第三战区
  • 简介:1998年江苏省盐城市博物馆承担了修复新四军重建军部旧址中“教学楼”的任务。虽说整个军部旧址原貌的调查研究1984年已有了一些定论,但针对具体的建筑实体“教学楼”的形制特点、建筑技术手段及使用的材料等并无详尽说明,更没有对其历史变化情况进行深入探讨。因此,对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特殊环境中曾经存在后又被毁的实体进行详尽的考证,首先摆在了我们面前。我们利用了半年时间,经历了查阅资料——调查考证——初步设计——专家论证——定稿设计这五个工作过程,

  • 标签: 初步设计 形制特点 教学楼 新四军 旧址 军部
  • 简介:1937年10月,南方八省坚持三年游击战争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成新四军,成为中国人民抗日军队的一支重要力量。从战略防御阶段到战略相持阶段,经历了皖南反“扫荡”、黄桥战役、曹甸战役等多次硬仗和恶仗的洗礼。1941年,国民党顽固派发动了第二次反共高潮。1月4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中共中央为坚持抗战,反对国民党当局的倒行逆施,于1月20日,

  • 标签: 重塑 战略防御 国民党 皖南 高潮 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