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边界写作中的东方是指东方裔的移民作家在作品中塑造的母国形象,反映的是后殖民文化的混杂性和矛盾性。《午夜之子》中的主人公形象萨里姆与印度形象相互交织,纠结为一体,是印度形象的隐喻性描写,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可以解读出作者对后殖民印度文化的理解:多面性、矛盾性、分裂性、不确定性。这种“边界写作”的意义在于作家利用自己的两重文化身份制造了超越出二元对立之外的第三个角度即对立身份、对立文化和对立立场的和解地带,更大程度地接受多重自我和多重身份的概念,在跨越民族界限的基础上化解认同危机与文化隔阂。

  • 标签: 边界写作 后殖民 东方形象 印度文化 《午夜之子》
  • 简介:杜平教授所著的《英国文学的异国情调和东方》一书运用现象学、叙述学研究,多层次、多角度地展开分析,以史为主轴重点探讨英国文学里的异国情调史,系统分析东方在中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英国文学里的演变历程。该书独特的视角,新颖的观点,在探讨异国情调和东方方面,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 标签: 异国情调 东方形象 文化利用 文化想象
  • 简介: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之一是仪式化。文学目的在仪式的述行程式和符号象征中遭到蒙蔽,常用的蒙蔽手段则是大量地使用面具,“中国”和“中国人”作为面具一方面起到文学的陌生化作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西方文学中的东方观。本文以德语现代文学中的德布林和瓦尔泽中国题材文学文本为例对文学仪式和面具的现代性问题进行揭蔽。

  • 标签: 仪式 述行 符号 面具
  • 简介:长期以来,毛姆笔下的东方多被认为是受殖民主义或反殖民主义影响而产生的固定形象,但实际上,他笔下的东方应该是受到多重因素影响而不断变化的形象。从毛姆的长篇小说"三部曲"入手,具体分析书中东方的变化过程,及产生这一变化的作者因素与社会因素。反观自身东方应该突破西方视域下的局限性,将反观眼光放置在多元的世界文化中。

  • 标签: 毛姆 《人生的枷锁》 《月亮和六便士》 《刀锋》 他者 东方形象
  • 简介:本文采用知识社会学和观念史的研究视角,对晚清西方形研究这一课题涉及的问题和研究领域、研究内容和主要观点、研究方法和意义加以界定,希望提出一个研究的总体框架,为今后的具体研究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

  • 标签: 晚清 西方形象 符号
  • 简介:美国华裔剧作家黄哲伦在他的“美华三部曲”中展现了不同类型的东方。他笔下的东方有着各不相同的自我认知和生活状态。作为在美国的东方人,剧中人物身上展现了东西方对彼此的误读(文化冲突或文化摩擦)。黄哲伦在揭示其背后支配这种认知的权力架构的同时,也通过剧作中人物命运的设置表明了自己对这一问题的态度。

  • 标签: 黄哲伦 东方和西方 美国亚裔戏剧 西方主流戏剧 后殖民主义
  • 简介:保尔·克洛岱尔在他第一次远东之行中创作了以中国为题材的散文诗集《认识东方》.随着作者足迹的延伸、对东方认识的深入,创作意图的逐渐明晰,他笔下的中国形象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写实所呈现的老旧中国让位于抒情、象征带来的诗意东方.但从中仍然可以把握到《认识东方》意象选择的共性,通过看他凝视的东方、所热爱的东方,我们反向看到一个与中国社会现实保持了审美距离的、恋慕往昔和自然的诗人形象.

  • 标签: 克洛岱尔 《认识东方》 中国形象
  • 简介:著名剧作家曹禺笔下的人物个个生动形象,尤其是女性如蘩漪、陈白露、愫方等更是性格鲜明,各具风韵,极富典型性.分析剧作家笔下所创造的这些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及典型性格所形成的原因,对于揭示人物性格发展的必然性,即人物的命运,无疑会有帮助.

  • 标签: 蘩漪 陈白露 愫方 比较分析 人的形象 性格
  • 简介:在作为“三幕日本悲剧”里一幕的《蝴蝶夫人》中,普契尼使一完美的东方女子形象——“蝴蝶”深入人心。而华裔作家黄哲伦巧妙的把这部名剧容入他的剧本《蝴蝶君》,并颠覆了这一根深蒂固的东方妇女形象。本文在解析“蝴蝶”形象的同时从文化背景以及社会背蒂两个方面来探讨西方男人对东方女子形象幻想的根源。

  • 标签: 蝴蝶 形象 颠覆 幻想
  • 简介:小朋友,我们平时见到的鸡蛋都是椭圆形的,你见过方形的鸡蛋吗?按照下面的方法,你就能拥有一个方形鸡蛋了!

  • 标签: 鸡蛋 方形 小朋友
  • 简介:赛义德认为“东方主义”是一种话语,通过表征实践生产出有关“他者”的知识,为帝国主义权力的运作提供帮助。在一些美国文学作品中就是凭借这种“东方主义”话语,将华人男子制作成被“阉割”的、“女性化”的、甚至是专搞“同性恋”的“他者”,从而在法律、意识形态等方面合法地将华人移民排斥在美国公民的行列之外。这种现象在美国华裔女子中也严重地存在着。

  • 标签: “东方主义” 美国华裔文学 男性形象 他者 美国文学 话语
  • 简介:《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规定了“课题学习”的具体目标.在7-9年级这一学段中,让学生探讨一些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发展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加深对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认识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 标签: 初中 数学 学习辅导 正方形 长方形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近年来,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海派文人--被誉为'张爱玲门生'的东方蝃蝀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瞩目,本文试图以人民文学出版社中所收录的其四十年代所作短篇小说为对象,并着重以其小说中浓郁的古典情结和三大类深深沉溺于传统梦魇的女性形象为切口,揭开东方蝃蝀神秘面纱的一角.

  • 标签: 东方蝃蝀 女性形象 传统
  • 简介:“异化”是目本知名作家川上弘美独特的写作手法,在川上弘美的早期作品中,多以这种“异化”的手法来体现,被她“异化”出的事物几乎都与动物有关,给人们刻画出了一个奇幻的、似真似假的奇特形象,川上弘美的“异化”更多的是贴近了人们的生活,她将每一次的“异化”都赋予了不同的形象,而不同的形象也都有着属于该形象代表的寓言。

  • 标签: 东方卡夫卡 川上弘美 异化 浅析
  • 简介:作为侦探小说《东方快车谋杀案》中的核心角色,波洛的人物形象非常鲜明。他诙谐幽默,老于世故,观察细致,洞察人心,极端追求法制的公平和正义。但这些都无法遮掩他那一颗饱含柔情的心。

  • 标签: 东方快车谋杀案 赫尔克里·波洛 阿加莎·克里斯蒂
  • 简介:毛姆是20世纪初期英国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他一生著作颇丰。《在中国屏风上》是他的一部有名的描写中国之行的著作。本文通过仔细分析这部著作中的"中国形象",认为《在中国屏风上》的"中国形象"只是作为一种"他者"的投射,里面传达的是英国人自身的观念、价值和审美倾向,并不是真正的中国;并且从政治、经济以及毛姆个人的角度详细分析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 标签: 毛姆 他者 在中国屏风上 中国形象
  • 简介:本文通过对1912-1927年《东方杂志》商业广告中女性形象的梳理、分析,从传播学的角度探讨《东方杂志》广告文本的观念预设功能,及其对女性新型身份的建构。

  • 标签: 《东方杂志》 商业广告 女性形象 形象建构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