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康昕来自中亚粟特康国,从其姓名、著籍地和书法技艺看,他是一位汉化程度很深的胡人。安开则是一位来自中亚安国的粟特人,他祠神的行为应与粟特人传统的祆教信仰有关。虽然康乙并不一定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但这条记载反映了农业生产也是东晋流寓南方的粟特人谋生的手段之一。

  • 标签: 东晋 南方 粟特人
  • 简介:"诗"在东晋分析"中古文学在东晋的历史命运","东晋"的诗阐释"东晋文学在中古的历史地位"。两晋之际,缘情派已往,赏意派方兴,浮竞心消沉,逍遥游盛行,体现在行文风格上,那便是"绮靡"风光不再,而代之以"忘言"的甚嚣尘上,因此"诗"在东晋,重"理"而轻"文"。然而,若论"东晋"的诗,从文学的创作机制、阅读的趣味诉求与文学发展的实际进程而言,"赏意忘言"是"缘情绮靡"的必要补充与支撑。至于"赏意忘言"对后世文学发展的正面意义,便是陶渊明体与谢灵运体的问世。

  • 标签: 缘情绮靡 赏意忘言 抒情机制 阅读趣味
  • 简介:东晋的北府兵在政治中扮演重要角色,与之紧密相关的城市——京口也随之走上历史前台,在东晋及刘宋前期政治中扮演重要角色。但这一繁荣的背后却隐含着危机:这座近乎完全依赖政治及军事扶持发展起来的城市,其经济情况极不理想,多山的地形决定了其宜耕土地较少且土壤贫瘠,在传统农业经济下无法保障其编户数量,这就决定了它注定只能依靠政治的扶持。随着南北局势的变化,政权无力从江北抽调居民充实京口,这座此前耀眼的重镇地位也随之直线下降,直至最终被取消军府,成为江南防御的薄弱环节,直接沦为都城建康的附属区域。

  • 标签: 东晋南朝 京口 军府 流民
  • 简介:<正>东晋南朝时期是江南农业生产长足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学术界对此略无异辞。然而何以这个时期农业生产会得以迅速发展?过去论者多以北方人口之南移加以解释。这固然是其重要原因,但是农业生产的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有它自身的规律,如果旧的农业生产结构不发生变化,则新的农业生产面貌的出现也是不可能的。我们注意到,在这一时期

  • 标签: 东晋南朝 旱田作物 农业生产结构 学术界 江南 迅速发展
  • 简介:东晋初年,迁居我国北方内地的匈奴、羯、鲜卑、氏、羌等少数民族豪酋,经过长期的战乱,相继建立起许多封建割据的政权,史称“五胡十六国”。其中羯人石勒、石虎建立的后赵国占有北方大部分地区。他们为强化对汉民族的统治,一方面动用动用酷刑,奴役几十万民工,大造行宫殿宇,供其昼夜荒淫;一方面征集百万流民挥戈沙

  • 标签: 佛图澄 五胡十六国 五台山研究 羯人 中国佛教史 竺法汰
  • 简介:<正>在我国的东晋,玄言诗与门阀政治这两者最为后世所熟知。而玄言诗的出现,绝大部分原因都是因为门阀政治的存在以及它的发展演变。在门阀政治的斗争中,文人志士们的心态以及追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反映在他们的诗歌创作上就是诗风的"玄言"化。在东晋诗坛上,虽然只有陶渊明和郭璞这两位诗人为人所熟知,但这并不能说明东晋诗坛的荒芜与沉寂。因为实际情况是,存在仅一个世纪左右的东晋,有玄言诗在独领风骚。只不过因为

  • 标签: 玄言诗 文人志士 诗歌创作 东晋时期 文人士大夫 谢氏
  • 简介:东晋十六国时代,南北对峙,中国历史步入了大分裂的时期。这一时期,在中国的北方,先后有匈奴、羯、鲜卑、氐、羌等民族所建立的二赵、三秦、四燕、五凉及夏、成(成汉)等十六国。与此同时,在中国的南方,晋元帝司马睿于公元317年在建康(今南京)建

  • 标签: 佛教 十六国时期 统治阶级 佛图澄 鸠摩罗什 东晋
  • 简介:征讨都督是在西晋末年出现的.在东晋,征讨都督为当时国家广泛使用,并且,在征讨都督的设置上,表现出明显的特点.东晋国家严格控制征讨都督的设置权力.征讨都督实际上是国家中央和地方官员的兼领职.征讨都督具有比较明确的等级区分,具有持节的权力和比较明确的称号.征讨都督可以统率中军、外军以及州郡兵,可以行使军事惩罚权,可以有效地指挥参与征讨作战的将军.征讨都督与当时国家的各种名号的将军以及都督诸州军事有密切的关系.由于都督诸州军事兼领征讨都督职,因而,就使它具有在都督区外作战、统率都督区外的军队的权力,并且,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扩大都督区的范围.对征讨都督在战争中起到的这种作用,是不应该忽视的.

  • 标签: 东晋 征讨都督 将军制度 都督诸州军事
  • 简介:漆器是指表面涂有生漆的各种工艺美术品,生漆是从漆树割取的天然液汁,主要由漆酚、漆酶、漆胶质及水分构成.漆器具有色泽明亮、光彩夺目、装饰自如、防腐耐酸、坚固耐用等特点,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兼具,是我国一种古老而优秀的传统工艺产品,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艺术特色.

  • 标签: 漆器艺术 东晋 江西 墓葬 艺术风格
  • 简介:东晋成帝时期的殷融曾提出时有“中兴四佐”。本文通过考证,认为中兴四佐实指晋元帝时代的刁协、刘隗、周顗、戴渊四人。学界传统上依据东晋史料,多以元帝崇尚申韩之术,所任使之心腹唯在刁、刘,而对周顗、戴渊于元帝一朝的政治施为殊少研讨,实则周、戴二人以元帝心腹的角色活跃于政坛当亦甚早。周顗之文化名望仅次于王导,据《世说新语》其人在琅邪王氏之外的主要交集者庾亮、桓彝、郗鉴、谢鲲等均是亲帝室人物,此种政治立场的巧合当非偶然;戴渊因具武干而数次被委以控制地方力量的军事要职,其对于元帝掌握政局的重要性亦不容忽视。中兴四佐缺载于此后的史籍,应当与刁、刘同周、戴在政治、社会风评上的巨大差异,周、戴奉事元帝之政治脉络的隐秘性,以及以王导为首之琅邪王氏势力对于第一次“王敦之乱”话语权的争夺及重塑等多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存有密切联系。“中兴四佐”的意涵究为“元帝的四位股肱之臣”抑或仅为“元帝时因王敦而罹厄之四臣”,明帝、成帝之世就由于上述原因而在时人观点中各有呈露,同时这两种价值判断均随着政治掣肘和时代移易,先后消逝在东晋的时人谈资与史籍记录中,故而未受到后来治史者应予的注意。

  • 标签: 东晋 中兴四佐 周顗 戴渊 王敦之乱
  • 简介:江西会昌西江东晋墓钟建华,张起清,池小琴1989年5月,江西省会昌县西江镇南星村村民在平整屋基时发现一座古墓,并出土一批文物,会昌县博物馆闻讯后即派员赴现场调查。古墓位于西江镇狮子东北麓,赣瑞公路南侧南星村村委会西南约40米处的坡地上。调查时现场已被...

  • 标签: 江西会昌 东晋墓 青瓷器 历史文物 出土器物 西江镇
  • 简介:深圳南头红花园东晋墓杨豪1981年9月广东省博物馆为配合深圳特区南头红花园的基建工程抢救发掘出汉墓与南朝墓同时,复又掘出晋墓9座(内长方形土坑墓5座,长方形砖室墓2座,叠涩式砖墓2座),计得随葬遗物60件(表一)。以下将所得情况汇述于后:一、墓葬结构...

  • 标签: 铁支架 长方形 深圳特区 新石器时代遗址 青釉 陶罐
  • 简介:东晋南北朝时,南朝的戒律是晚于北方,但却超过了北朝。这主要表现在:律本的译出和研习流传,习律者“云集波沓”,戒与禅的普遍结合,持戒与断酒肉素食连在一起,中国寺院经济的发展,比丘尼戒的传入和确立等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增众大量的增多,统治者的推动,社会主要意识形成的转化,玄学与儒学间的消长和皇权在南朝的逐步强化以及僧官体制的日益完善等。正是由于上述种种因素的交叉作用,使东晋南朝的佛教戒律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 标签: 东晋南朝 佛教戒律 《高僧传》 梁武帝 佛教发展 《比丘尼传》
  • 简介:东晋赋学理论呈现出衰微趋势.这时期的赋学理论体现了政教赋用观到审美赋用观的过渡,山水审美意识的自觉以及尚辞采、重音韵的形式追求.东晋政局的无能,赋的"体物"传统,玄谈风气的炽盛,是东晋赋学理论衰微的原因.

  • 标签: 东晋 赋学理论 衰微
  • 简介:东晋南朝丹阳尹作为京畿地方长官,地位关键、特殊,其职掌以执掌军权、掌治民政、荐举任用与掌刑政诉讼为主,并参预朝政。选任则无定制,大体以“亲信”任之。而任免权往往把握在秉实权、执大政者手中。就人选情况而言,南人任丹阳尹者远少于北人,并以高门与宗室为主,任免变更频仍,大多任期短促。

  • 标签: 东晋南朝 丹阳尹 职掌 选任
  • 简介:作为盛行一个世纪的“一代之文学”,东晋玄言诗在当时却是好评如潮。在那个“看杀卫玠”的特殊年代下,清谈的取舍决定着鉴赏的方向,本来是富于审美性的文学批评,却奇怪地依附于思理的清畅与高远;批评者皆为风流名士,批评的用语笼罩在玄学清谈的语境中;批评的取舍是重“理”轻“文”,批评的方式主要是人格赏誉和志趣品藻,批评的结果则是诗性精神的缺失。

  • 标签: 名士批评 人格品藻 诗性缺失 东晋 诗学批评 玄言诗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佛理诗与玄言诗,佛理诗与玄言诗是东晋中期并生同荣的两类诗作,那时黄季刚先生对玄言诗与佛偈的亲缘关系

  • 标签: 佛偈 玄言诗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