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前直肠乙状结肠交界(直乙交界)尚无统一定义,已经发表的解剖研究、外科研究、放化疗研究分别采用了不同的定义,给直肠癌治疗指南的统一和实施带来了困难。既往直乙交界定义大多采用了距离肛缘不同长度或者固定解剖结构标志,但其受身高、年龄影响较大,在不同个体间存在较大差异。最近有学者提出了结合空间结构和力学的定义——Sigmoid take-off,摒弃了长度和解剖结构标志等因素,在不同个体间存在很好的一致性。笔者深入研究了Sigmoid take-off的特征和影响因素,并对其进一步优化,命名为乙状结肠解离点。同时参照“外科学肛管”的定义特点,提出了“外科学直肠”的新定义,该定义代表了直乙交界定义向临床应用方面的转变,也预示着直肠癌治疗理念的进步。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单纯经肛门乙状结肠直肠切除悬吊术治疗儿童直肠脱垂的疗效。方法对6例Ⅱ-Ⅲ型直肠脱垂患儿采取单纯经肛门乙状结肠直肠切除悬吊术治疗t。结果6例患儿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1.5~3h,平均2.5h。术中元大出血、副损伤,术后无肠瘘、感染、大便失禁等并发症。术后住院6~8d,平均7d。6例获随访6~24个月,平均14个月,无腹泻、便秘及排便不畅,排便控制功能正常,无复发。结论对儿童Ⅱ-Ⅲ型直肠脱垂采取单纯经肛门乙状结肠直肠切除悬吊手术,可针对性地消除复发因素,创伤小,疗效确切。

  • 标签: 直肠脱垂/外科学 结直肠外科手术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自发性直肠乙状结肠穿孔病因和诊疗策略,缩短术中寻找穿孔部位时间.方法回顾分析16例自发性直肠乙状结肠穿孔患者临床资料.结果16例自发性直肠乙状结肠穿孔患者穿孔直径大于1.5cm有9例,小于1.5cm有7例,其中4例小穿孔,穿孔部位难以发现.全部病人治愈.结论对直肠乙状结肠穿孔小,时间长,在寻找穿孔部位有困难时及时使用补胎法,提高术中确诊率.及时急诊手术,选用Hartmann术或肠穿孔修补,远端关闭加近端结肠造瘘术两种术式为宜.

  • 标签: 直肠乙状结肠穿孔 自发性 补胎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腹腔镜下乙状结肠联合直肠代阴道成形术围术期的护理重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就诊的11例先天性无阴道患者在腹腔镜下行乙状结肠联合直肠代阴道成形术围术期间的心理护理、术前准备、术后人工阴道的护理及针对性出院指导。结果11例患者全部临床治愈,随访4~48个月,所有患者阴道深度及宽度均能满足性生活需要。结论手术前的心理护理、术前准备、术后人工阴道的重点护理及针对性出院指导对手术效果保证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腹腔镜 先天性无阴道 乙状结肠联合直肠 阴道成形 围术期 护理重点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乙状结肠粘连与直肠癌患者的相关性,为下一步科研提供事实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7年2月在大连市中心医院住院的肿瘤距肛缘2-15cm的100例直肠癌患者手术视频及2016年10月大连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抽取23例尸体解剖资料,将数据进行X2相关性检验。结果乙状结肠粘连与直肠癌明确相关,统计学X2检验(p<0.05)。结论乙状结肠粘连可能为直肠癌发病的解剖学原因,值得进一步展开研究。

  • 标签: 乙状结肠粘连 直肠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Ⅱ~Ⅲ度直肠脱垂患者于治疗期间应用腹腔镜下直肠乙状结肠部分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均确诊为Ⅱ~Ⅲ度直肠脱垂,病例资料搜集时间范围于2022年1月2023年1月,共计58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样本划分为对照组(n=29)、观察组(n=29),前者应用开腹直肠前切除术治疗,后者采取腹腔镜下直肠乙状结肠部分切除术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临床指标测定数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下直肠乙状结肠部分切除术应用于Ⅱ~Ⅲ度直肠脱垂患者治疗期间不仅可以减轻手术应激,还能够促进患者及早康复,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性,具有借鉴价值。

  • 标签: 腹腔镜下直肠乙状结肠部分切除术 Ⅱ~Ⅲ度直肠脱垂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本文介绍3例不能切除的直肠癌病人,施行乙状结肠双腔造瘘的同时,2例行左侧髂内动脉插管,1例乙状结肠动脉插管化疗,取得满意效果,文中介绍插管方法,并进行了讨论。

  • 标签: 直肠癌 乙状结肠 肿瘤 肠梗阻 动脉内输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直肠乙状结肠印戒细胞癌(SRC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诊治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8年北京协和医院29例直肠乙状结肠SRC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治效果和预后。结果29例患者中,男17例,女12例,年龄为(48.7±14.3)岁。29例行术前结肠镜检查,其中20例(69.0%)呈肠壁环腔增厚表现,9例(31.0%)病变活检曾呈假阴性。在直肠超声和直肠磁共振检查中,误诊为炎性病变分别占25.0%(4/16)和17.6%(3/17)。29例患者中,13例行新辅助放化疗(NCRT),27例行根治性手术,8例行术后放疗。患者3年总生存率和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54.0%和43.0%。未行NCRT(non-NCRT)组和NCRT组患者的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9.2%和4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on-NCRT组和NCRT组患者的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39.2%和4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40岁、肿瘤纵径>5 cm为患者总生存时间缩短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直肠乙状结肠SRCC是罕见而具特殊临床表现的结直肠癌,其发病年龄轻、恶性度高、预后差。应加深对直肠乙状结肠SRCC的认识,关注分子肿瘤学进展,以期改善其诊治疗效。

  • 标签: 直肠肿瘤 乙状结肠肿瘤 印戒细胞癌 诊断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和总结经阴道取出标本的腹腔镜乙状结肠直肠联合全宫+双侧附件切除治疗局部进展期结直肠癌的可行性、安全性、手术技巧,以及近期和远期效果。方法2000年1月~2014年12月,对36例乙状结肠直肠癌侵犯子宫卵巢患者施行腹腔镜下乙状结肠直肠联合全宫+双侧附件切除,标本经阴道取出。结果全组无中转开腹,无手术死亡。平均手术时间(173±13)min,平均出血量(80±12)mL。所有病人术后均无使用止痛药物,平均VAS疼痛评分:2.9±1.0,术后第一天均可下床活动。平均肛门排气时间(82±18)h,平均术后住院时间(6.9±1.8)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1%(11/36),其中单纯吻合口瘘1例,单纯阴道瘘1例,直肠阴道瘘2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3例,尿潴留2例,肺部感染2例。中位随访时间53(14~128)个月。中位生存期限63.95个月。1年生存率100%,3年生存率83%,5年生存率61%。结论经阴道取出标本的腹腔镜下乙状结肠直肠联合全宫+双侧附件切除治疗局部进展期结直肠癌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安全性是良好的。不仅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远期随访亦取得满意的肿瘤学治疗效果。

  • 标签: 经阴道取标本 结直肠癌 腹腔镜 全子宫双附件切除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治疗乙状结肠癌临床效果。方法选取30例乙状结肠癌患者。对照组对患者实施传统手术治疗。观察组运用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方法。结果观察组对此次治疗的有效率是93.33%比对照组的73.33%要高(P<0.05)。观察组在淋巴结清扫数量、复发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治疗乙状结肠癌患者效果非常理想,减少了不良症状发生,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而且术中出血量低,对脏器筋膜创伤低,彻底清扫淋巴结数,安全可靠性高,值得推广。

  • 标签: 乙状结肠癌 完整结肠系膜切除 疗效
  • 简介:摘要通过淋巴循环播散是直肠乙状结肠癌的重要转移途径,区域淋巴结清扫作为结直肠癌根治手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结直肠癌患者实现根治切除,获得无瘤生存的主要途径。乙状结肠癌区域淋巴结包括肠旁淋巴结、中间组淋巴结、位于血管根部的中央组淋巴结,根治性手术应包括上述3站淋巴结的清扫;直肠癌淋巴转移路径包括纵向的系膜内淋巴结转移途径和侧向的侧方淋巴结转移途径,目前直肠癌标准术式为全直肠系膜切除(TME),手术范围涵盖了沿纵向途径进行的系膜内转移淋巴结,针对发生于直肠侧方间隙的转移淋巴结的侧方清扫,目前尚存较多争议。直肠乙状结肠癌的淋巴结清扫范围是决定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范围过小,会导致区域转移淋巴结残留而严重影响预后;清扫范围过大会引起手术创伤增大、手术时间延长、失血量增加、并发症发生率上升,并且导致无肿瘤学获益。在规范化的基础上实施个体化原则,根据肿瘤临床分期和浸润范围,确定合适的直肠乙状结肠癌清扫范围,对于保证手术根治性、减少创伤、促进康复、保护功能和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直肠肿瘤 乙状结肠肿瘤 淋巴结清扫 第253组淋巴结 侧方淋巴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后乙状结肠造口坏死的原因及处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5~6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腹腔镜经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后乙状结肠造口坏死的2例病例资料。病例1患者于造口坏死早期在局部麻醉下拆除造口周围缝线后外提肠管重新造口,病例2患者间断拆除皮下缝线后进行热敷、换药、引流及剪除坏死肠壁等保守治疗措施。结果局部麻醉下重新造口患者的造口愈合良好,黏膜红润,排便通畅,术后1周出院。保守治疗患者的造口愈合后上缘轻度内陷及狭窄,术后28 d出院。结论乙状结肠造口坏死至腹壁内时早期在局部麻醉下拆除缝线后适度外提肠管重新造口是一种积极、可行的治疗措施。

  • 标签: 腹腔镜 直肠癌术后 造口坏死 重新造口
  • 简介:92219大肠癌及大肠腺瘤患者染色体不稳定性研究/李明烈…//肿瘤.-1991.11(5).-215~217该项研究分大肠癌组、大肠腺瘤组及健康人组.每组10例.前两组均经病理证实.每例均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观察,计算染色体畸变率(CAR)和姐妹染色单体互换率(SCE).结果:大肠癌及大肠腺瘤的CAR分别为6.0±1.5和3.1±1.2,两者与健康组的1.1±1.3比较,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染色体+12、-1p、-18、

  • 标签: 大肠腺瘤 结肠肿瘤 染色体畸变率 直肠内 淋巴结转移率 大肠息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