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自从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以后,中国的关税主权就逐步落入到了列强的控制之中,中国人民开始为争取关税自主不断努力。20世纪二三,中国政府为了实现关税自主进行了不懈地努力,最终取得了国际共认的关税自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列强对中国的财政控制。在此过程中,中国虽然没有摆脱外交弱国的形象,但是在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上是一个重大突破。

  • 标签: 中国政府 关税自主 突破
  • 简介:山西属于内陆省份,鸦片战争后,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之下,封建的经济基础逐渐解体,但依然维持着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1892年,山西布政使胡聘之在东南各地近代工业的推动下,动用资金2万元在太原设立了火柴局,成为山西近代工业的起点。之后,机器、纺纱等工业相继在各地创办,但是,因资金、技术、管理等因素制约,发展极为缓慢。

  • 标签: 西方列强 近代工业 侵略 年代 鸦片战争 东南
  • 简介:200多年以前,由于汉调北上,徽班(四位负责人中有湖北罗田的余三胜)进京而形成了京剧。从此,京剧在全国有三个主要区域:京津地区,沪宁地区,武汉地区。京津演员的南下,沪宁演员的西上。加之以下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在汉:“关派”艺术的创始人关肃霜与华华于上世纪二三出生和成长在武汉;赵燕侠学艺也在武汉;

  • 标签: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京剧表演艺术家 武汉地区 京津地区 负责人 创始人
  • 简介:摘要缪凤林是一位在民国时期学术界相当有影响力的史学家、教育家。在二十世纪二三,缪凤林的史学研究经过了两次转向,先是由较纯粹的学术史研究转向研究日本史,再转向研究中国史。缪凤林史学研究转向日本史是为了应对日本的侵略,再转向中国民族和中国通史则是为了鼓舞当时国人民族自信心。这两次学术研究的转向都受到了时代的深刻影响。

  • 标签: 缪凤林 史学 学术与时代 转向
  • 简介:本色化崇拜礼仪的讨论主要集中在20世纪二三,本文分别从崇拜礼仪本色化的目的和实践两方面对史料进行梳理和分析。笔者认为,在学者的讨论中,崇拜礼仪本色化的主要目的是得到中国人的认可,并促进信徒的灵性增长。在实践过程中,有人主张将礼仪佛化、儒化,也有人投入到礼仪、诗歌、祷文的创作中。最后,笔者对建立当代中国教会的崇拜礼仪有一些思考。

  • 标签: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中国教会 本色化 崇拜礼仪
  • 简介:摘要:纵观国际关系史,不同的国家间经常会结成不同类型的联盟关系。按照斯蒂芬·沃尔特的联盟理论,外部威胁是联盟建立的主要原因。然而最初基于共同制衡威胁目的建立的联盟却可能会走向破裂。联盟为什么会破裂?国家在面临外部威胁的挑战时,可能会出现两种行为:制衡或追随强者。这两种行为背后有不同的逻辑,同时也对应着不同的政策。采取制衡或追随强者的行为具有相对性。在一个追随强者的世界里,如果遵循制衡的逻辑、采取制衡的政策,联盟就会有破裂的危险。本文拟以20世纪20、30年代法国与“小协约国”的联盟以及联盟破裂事件为案例,对该联盟破裂的原因进行详细分析,以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这一历史事件以及联盟关系。

  • 标签:
  • 简介:我想解释一下我理解的文学的时代精神。鉴于它一直是一个社会意味较浓的民族意识集体观念,所以文学中也很难将它与个人的文学写作联系起来,渐渐地,本应是多个人集合汇聚的文学风貌——承认在一共名创作状态下仍有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演变成了单纯只承认共名写作,这里由于理论归纳的要求删节掉了时代精神中的个人性,即

  • 标签: 人的文学 共名 曾卓 个人性 创作状态 单纯
  • 简介:1950年代,京剧经历了禁演、戏改、跃进这三个重要过程,每一个过程都导向1964年的京剧现代戏汇演,继而走向“样板戏”年代。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三个过程的梳理,对京剧这一“大众化”重要议题作出新的评价,这也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京剧同步运作的其他文学和文化现象。

  • 标签: 京剧 戏改 大众化
  • 简介:在1950年代戒严体制下,台湾的经济、教育、文学和艺术的发展,都受到“反共复国”方针的钳制。在诗歌创作上,出现了许多反共的“战斗诗”。1950年代中期,台湾诗坛的一些诗人想打破现状,提出“新诗再革命”的口号,试图朝现代主义迈进。1960年代的台湾新诗属西方现代派狂飚突进时期。当“创世纪”为代表的激进现代主义与以余光中为楷模的温和现代主义汇成一股巨流,并生成新的典律的时候,诗坛的另一角,出现了一股反现代主义的力量,这主要以标榜乡土的“笠”诗社为代表。

  • 标签: 台湾新诗 战斗诗 现代主义 乡土文学
  • 简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邦德国(西德)和美国在共同抗苏的基础上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但是,两国关系是不平等的主从合作关系,西德扮演的是“伙计”的角色。进入60年代,德美关系起了变化。这种变化对西德来说是痛苦的。一方面是美国不顾西德的利益寻求同苏联合作;另一方面西德与苏联关系的僵局还没打开,而对美国的背弃又无可奈何。西德对外政策已到了非变不可的关头。决定和影响这一时期德美关系发展变化的主要是以下三种因素:国际形势、实力对比和国家利益。

  • 标签: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联邦德国 美国 苏联 外交关系 国家利益
  • 简介: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教育的发展走向正轨,发展经济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目标,空洞的政治宣传和闭国自守的状况已补适应时代的发展,西方现代文化再次被引入中国,一大批青年画家涌入了新一轮的插画艺术创作行列,他们大胆创新、继承传统、吸取西方文化精髓并融合发展,使中国插画艺术又获得了新生。

  • 标签: 发展走向 主要目标 中国社会 大胆创新 西方现代文化 发展经济
  • 简介: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主旋律,都曾经刻骨铭心地打上历史深深的烙印。一份信念,让有的人抛头颅,洒热血;一种精神,让有的人铸铁骨,显丹心;而一个荒诞的历史玩笑,却让一些人卷入暴力的漩涡,遭到致命的打击;有的人经过斗争生活的淘洗荡涤,得以重生;有的人经过激烈斗争的摧残打压,走向毁灭……多少旧梦如烟,那些厮杀的日子、那些疯狂的情怀、那些流血的伤口、那些伤感的记忆、还有呐喊的青春,一切的一切,都恍若隔世。

  • 标签: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主旋律 历史
  • 简介:1923年北京"驱彭挽蔡"运动发生后,中共成功介入学生运动并成为主导力量。五卅运动中,民族主义潮流高涨,国家主义派成为中共主导学生运动的主要对手。为了夺得学运权,中共采取了软硬两手相结合的办法:一方面在政治宣传上坚决与国家主义派及国民党右派作斗争;另一方面采取"统一学生运动"的策略,通过统一学联去争夺国家主义派及国民党右派的群众。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共的学运政策发生重大改变,青年团的主要动员对象从青年学生转向青年工农。

  • 标签: 青年运动 学生运动 领导权
  • 简介:二十世纪二三,为解决上海市贫民居住问题,上海市政府先后兴建了一千八百余套住房的平民住所及平民村。在上海房屋救助实践中,上海市政府制定颁布了一系列具有多层面、时代性、创新性等特点的房屋救助规章制度。正是在这些制度的规制下,上海住房救助事业呈现出现代性面相。回溯上海房屋救助制度化建设的历史,对当今中国社会践行的保障性住房活动颇具启发意义。

  • 标签: 上海 房屋救助 现代性 制度
  • 简介: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剑桥大学毕业的英国传教士安礼逊(ASMore.Anderson)创办泉州培元中学,解放后改名泉州二中,我是1954年从洛阳镇小学,经统一招生考试录取人读泉州二中的。鉴于培元中学的同盟会组织学生队。在泉州辛亥革命中作出突出贡献,

  • 标签: 中学 五十年代 二十世纪 统一招生考试 1904年 1954年
  • 简介: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出现了一批重要的方言小说作品.这批作品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当下中国小说的创作格局.本文通过对、、等小说文本的解读,主要从地域文化色彩、民间立场的建构与确立以及具有鲜明本土化特色的现代汉语叙事艺术探索三个方面对这一批方言小说进行分析研究.

  • 标签: 20世纪90年代 方言小说 中国 文学研究 叙事艺术
  • 简介:城乡差别、农民待遇主题在二十世纪八十和九十年农村题材小说当中得到不同程度、不同角度的重视和反映。在八十年的农村题材小说中这一主题"常常被简化为文明与愚昧的冲突从而获得叙事的完满并极大地缓解了主体的内在焦虑"。①进入九十年,随着社会改革与现实

  • 标签: 九十年代农村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农村题材
  • 简介:摘要:二十世纪三四十年正值战乱,1932年6月日本强夺大连海关,隔年1月为止短短数月间便已尽数占取东北的全部海关,可以说日本对中国东北的经济控制和攫取始于对东北海关的全面控制。日伪强取海关后,为了方便为日本的利益服务,遂制定了新的关税政策。在日伪政权建立之初,财政的主要来源几乎都来自于关税,因此为了保证日伪政权的财政收入无法废止旧关税政策,并且政府严禁增收直接税,所以开始对关税政策与税率逐渐“修正”以达到服务于日本的目的。为此,日伪政权控制下的东北地区共进行了三次关税改革,日伪政权财政部于1933年进行了第一次关税改革。该改革只限于小范围内,并没有涉及到主要进出口商品。第二次关税改革则是基于产业保护的需要,具有涉及范围广、改革商品多、以最大进口品棉及棉制品为改革重点的特点。第三次关税改革主要对日本急需的钢铁、化学品等出口商品关税进行减免,以满足日本继续侵略战争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新的税关法,运用新的税关法控制日伪政权的对外贸易,以加强日伪政权与日本的经济贸易体系的联系。

  • 标签:
  • 简介:20世纪二三是左翼文化在上海兴盛并广泛传播的关键时期,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小知识青年介入其中。本文解释了这些青年群体是通过怎样的渠道、网络和资源被吸纳到左翼文化的历史潮流,而其在上海的公共生活网络和私人生活世界是如何构建的,阶层、地缘、书店、学校、报刊等各种媒介等如何影响了这个群体的聚集与分化,最终试图阐释中国共产主义革命对城市中小知识青年的动员机制。

  • 标签: 中小知识青年 左翼 革命 空间 中间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