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调查成都地区城乡人群腰椎、髋部骨密度(BMD)和原发性骨质疏松症(OP)的患病率及影响因素。方法用整群随机抽样≥20岁人群共1460人,采用DEXA测量L2~4和股骨近段BMD值,按城乡、男女分别每10岁一个年龄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骨量峰值(PBM)在20~39岁,男性L2~4为(1.120±0.118)g/cm2,女性为(1.113±0.111)g/cm2。随年龄增加,40岁后各类人群BMD逐渐下降,女性明显大于男性(P<0.01)。结论年龄、性别和居住地区是影响BMD的重要因素。

  • 标签: 骨密度 骨量峰值 骨质疏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重庆地区女性体检人群密度情况,了解本地区骨质疏松的在女性人群中流行病学情况。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回顾性研究。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女性人群共计1257例,平均年龄49.8±13.6岁。依据体检者年龄段分组,共分别为5组,分别为年龄≤39、40~49、50~59、60~69、≥70。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仪(美国GE公司)检测体检者腰椎(L1、L2、L3、L4)骨密度。结果不同年龄体检者中,骨量减少分别为≤39组23例(10.8%)、40~49组71例(14.7%)、50~59组91例(35.3%)、60~69组107例(49.5%)、≥70组44例(50.6%);而骨质疏松分别为≤39组1例(0.47%)、40~49组7例(1.45%)、50~59组16例(6.2%)、60~69组33例(15.3%)、≥70组23例(26.4%)。各年龄组女性体检者的骨质疏松发病率逐渐上升,且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女性人群中,随着年龄的增加,骨量降低及骨质疏松的患病率逐渐增加,绝经后女性人群作为骨质疏松高位人群,应予以重点防治。

  • 标签: 骨密度 骨质疏松 女性 体检
  • 简介:本文对河北省农村7~19岁青少年人群5485人用单光子骨矿仪测量桡骨远端1/3处骨密度,同时测量身高、体重。结果男、女性别间7~14岁身高、7~15岁体重与骨密度差异不显著(P>0.05),其后男性均高于女性.差异显著(p<0.05);两性骨密度与年龄、身高、体重均呈明显正相关(均为P<0.001).性别间相关系数比较.男性大于女性,差别显著(p<0.01):两性在青春前期和青春中期身高、体重和骨密度增长率均高于学龄期和青春后期;生活在不同地区男、女性骨密度比较.沿海区高于平原区,平原区高于山区,差别均有显著意义(均为p<0.001)。由于青少年生长发育较快,特别在青春前期和青春中期身高、体重和骨密度增长率最快.因此应对此期青少年注意补充足蟛的营养物质和矿物质,尤其对经济、生活条件较差的地区更应加以关照,保障健康发育防止骨畸形和骨折发生。本调查对青少年医疗保健有指导意义。

  • 标签: 骨密度 身高 人群 体重 女性 青春前期
  • 简介:本文采用SD1000型骨矿物测定仪.测定赣酉地区正常人群1594名的桡骨的骨密度值。结果表明,青少年期男女12岁以前骨密度无明显差异(P>0.05),13-19岁组男性比女性骨密度稍高。成年期不论男女性的骨密度的峰值形成在20~39岁,且男性骨密度较高于女性骨密度(P<0.05).女性50-59岁年龄段骨密度明显低于40~49岁年龄段(P<0.05),表明女性50岁开始有明显的骨量丢失。老年期男性骨量丢失速度较慢而女性较快,且男性骨密度明显高于女性(P<0.01)。各期中男女性骨密度成年期最高且时间最长,成年期骨密度明显比青少年期、老年期的骨密度高(P<0.01)。研究结果为本地区的骨代谢性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可靠的诊断条件,特别为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提供了诊断标准。

  • 标签: 骨密度 女性 正常人群 男性 成年期 青少年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背景:已有部分临床研究表明太极运动可提高中老年人群的骨密度,但是证据等级不高,仍缺乏对这些文献论据的系统评估。目的:系统评价太极运动对中老年人群密度的影响,为临床上预防和治疗中老年人群骨质疏松提供更为有效的临床指导,也为运动处方的制定提供循证医学的参考。方法:通过系统检索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ochraneLibrary和PubMed、Embase数据库,对太极运动对中老年人群密度影响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s)和临床对照试验(CCTs)进行收集分析,检索时间由该数据库建库至2018年9月,RCTs采用Cochrane风险评价表对文献进行评价,CCTs采用法国外科医师Slim等制定的临床干预研究的质量评价工具进行评价,提取文献资料后使用RevMan5.3软件和State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太极运动可以显著改善中老年人群的腰椎[MD=0.09,95%CI(0.06,0.12),P<0.00001]、股骨颈[MD=0.09,95%CI(0.06,0.13),P<0.00001]、股骨大转子[MD=0.06,95%CI(0.03,0.10),P<0.00001]、Ward’s三角区[MD=0.07,95%CI(0.06,0.09),P<0.0002]等部位骨密度。同时对跟骨骨密度测定分析,发现太极运动可以显著提高中老年人群的超声振幅衰减(BUA)值和骨超声传播速度(SOS)值等跟骨骨密度指标(P<0.05)。结果表明,太极运动可以显著改善中老年人群不同部位的骨密度,对中老年人群的骨质疏松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 标签: 太极 中老年人群 骨密度 骨质疏松 临床对照试验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技术探讨青少年儿童近视与视网膜表层微血管密度及视网膜厚度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研究。共纳入2018年5─11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7~14岁青少年近视患者105例(193眼)。对所有受检者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和OCTA检查,量化分析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和各部位视网膜表层微血管密度。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低、中、高度近视组各部位视网膜微血管密度及视网膜厚度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探讨视网膜厚度与各部位视网膜表层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Spearman相关系数用于探讨等效球镜与中心凹、旁中心凹视网膜表层微血管密度以及视网膜厚度的关系;分段多项式函数分析等效球镜度与外环及直径6 mm完整视网膜表层微血管密度的关系。结果:旁中心凹、外环、直径6 mm完整区域视网膜表层微血管密度在低、中、高度近视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11.651、14.499、14.232,均P<0.001)。年龄与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之间有较弱正相关关系(r=0.187,P=0.011),与各部位微血管密度均无相关性。等效球镜度与旁中心凹视网膜微血管密度有相关性(r=-0.301,P<0.001),与外环、直径6 mm完整区域视网膜表层微血管密度呈曲线相关(r=-0.319,P<0.001;r=-0.307,P<0.001)。但与中心凹视网膜表层微血管密度及视网膜厚度无显著相关性。此外,中心凹处视网膜厚度与微血管密度呈正相关(r=0.691,P<0.001),与其余部位微血管密度无相关性。结论:青少年近视程度数与旁中心凹、外环及直径6 mm完整区域视网膜表层微血管密度呈负相关;中心凹处视网膜厚度与年龄、微血管密度呈正相关。

  • 标签: 青少年近视 表层视网膜微血管密度 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
  • 简介:目的:研究柳州市人群血尿酸水平与骨密度间的关系。方法:对柳州市2010年12月—2014年12月进行体检的2150例居民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居民血尿酸水平与骨密度间的关系。结果:正常血尿酸水平者L,一部位骨密度显著低于高尿酸水平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50例男性体检者中,正常骨量者178例,平均血尿酸水平为(359.12±42.11)μmol/L;骨量减少者539例,平均血尿酸水平为(331.26±54.25)μmol/L;骨质疏松者333例,平均血尿酸水平为(421.25±32.25)μmol/L,正常骨量体检者的血尿酸水平明显低于骨质疏松患者的血尿酸水平,正常骨量者血尿酸水平高于骨量减少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161.43,P〈0.05)。1100例女性体检者中,正常骨量者197例,平均血尿酸水平为(298.11±62.32)μmol/L;骨量减少者592例,平均血尿酸水平为(281.12±36.52)μmol/L;骨质疏松者311例,平均血尿酸水平为(365.21±85.21)μmol/L,正常骨量者的血尿酸水平也明显低于骨质疏松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55.00,P〈0.05);而正常骨量者与骨量减少者的血尿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体血尿酸的水平与骨密度密切相关,维持一定的血尿酸水平可预防骨量的丢失,但尿酸水平过高则会导致骨密度值降低,高尿酸血症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有关。

  • 标签: 血尿酸 骨密度 关系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中国成年男性人群定量CT(QCT)脊柱骨密度正常参考值和中国不同地区骨密度差异。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华中和西南6个地区接受低剂量胸部CT肺癌筛查的男性人群,采用Mindways 公司的QCT系统测量腰椎椎体的骨密度。以10岁为1个年龄段,计算骨密度均值和下降率,按美国放射学院脊柱QCT骨质疏松诊断标准统计骨质疏松患病率。结果纳入男性50 682例,年龄为(50.2±12.8)岁(20~98岁)。中国男性总体脊柱QCT峰值骨密度(173.11±28.56)mg/cm3,出现在20~29岁,然后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在70岁之前,华南地区男性骨密度相对较高,华中和西南地区较低,东北、华北和华东地区居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70~79岁和≥80岁2个年龄段各地区男性骨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国男性脊柱QCT骨密度总体下降约46.92%,40~49岁年龄段下降明显加速。≥50岁男性骨质疏松总体患病率约为11.42%,其中西南地区和华中地区患病率较高(分别为14.72%和13.87%),华北和华南地区较低(分别为8.53%和7.71%)。结论建立了中国成年男性人群的脊柱QCT骨密度范围,华南地区骨密度值最高,华中地区骨密度值最低。

  • 标签: 骨质疏松 骨密度 男性 定量CT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健康体检人群生活行为方式与骨密度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选取我院自 2017年 3 月 -2018 年 3 月检查 的 235 例健康体检者 的体检报告 ,采用 以色列超声骨 密度仪测定 骨密度,并自制调查生活行为方式问卷,分析生活行为方式与骨密度的相关性 。 结果 : 女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 9.70%)高于男性患病率( 6.93%),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骨质疏松症多发生于 >50 岁患者。运动、吸烟、饮酒、骨折病史与骨密度有相关性( P<0.05 )。 结论:不良的生活习惯是引起骨密度异常的危险因素,通过科学合理的生活行为方式,可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 标签: 生活行为方式 骨密度 骨质疏松症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原地区正常人群密度异常情况。方法使用美国产的AchillesInsight型超声跟骨骨密度检测仪对2397名健康体检者进行测定。结果正常健康体检者中骨密度结果异常者占半数,且高于内地有关报道。结论40岁以上人群骨质减少、骨质疏松发生率较高,是预防治疗的主要人群

  • 标签: 健康体检 骨密度检测 骨密度异常
  • 简介:目的调查兰州地区正常人群密度值及骨质疏松患病率,分析其变化规律。为骨质疏松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美国GE-Lunar公司生产的Prodigy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分别测试1212例20~85岁受试者的L1-4及股骨上段(包括股骨颈,Wards区,及粗隆部位)的骨密度(BMD)值。按年龄、性别进行分组,以10岁为1个年龄段。结果男女性骨密度峰值均出现于30~39岁组,且骨密度值随年龄增加而渐降低,进入50~69岁组,女性的骨量丢失速度明显加快,尤以Wards区明显,50岁后骨质疏松发病率,男性为12.1%,女性为46.7%。结论骨密度随年龄增长而下降,骨质疏松发病率也随之增加,同年龄组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

  • 标签: 兰州地区 骨密度 骨质疏松 双能X线吸收仪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OCTA)分析年轻成人中高度近视人群视盘周围血流密度及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变化特征及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系列病例研究。纳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2020年10—12月门诊近视患者90例(90眼)。根据等效球镜度(SE)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7眼(-3.00 D≤SE≤+0.75 D)、高度近视组34眼(-9.00 D≤SE<-6.00 D)和超高度近视组29眼(SE≤-9.00 D)。采用OCTA测量眼球矫正前后视盘周围平均、上颞、颞上、上鼻、鼻上、鼻下、下鼻、下颞、颞下侧浅层毛细血管血流密度(RPC VD)以及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pRNFL)厚度。3组间RPC VD及pRNFL厚度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非参数分析,RPC VD、pRNFL厚度、眼轴长度、SE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或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在眼球矫正前,与对照组相比,高度近视组在颞上、颞下侧pRNFL变厚,下鼻侧pRNFL变薄(H=14.75, P=0.001; H=11.20, P<0.001; F=11.30, P<0.001),在鼻上、鼻下侧RPC VD降低(H=6.82, P=0.033; H=10.90, P=0.004)。在平均、颞上、上鼻、鼻上、鼻下、下鼻及颞下侧pRNFL与RPC VD呈正相关(r=0.29、0.25、0.35、0.44、0.50、0.40、0.48,均P<0.05)。在眼球矫正后,平均pRNFL、RPC VD与眼轴长度呈正相关(r=0.40, P<0.001; r=0.63, P<0.001),与SE呈负相关(r=-0.29, P=0.006; r=-0.48, P<0.001),且在平均、上颞、颞上、上鼻、鼻上、鼻下、下鼻、下颞、颞下侧pRNFL与RPC VD呈正相关(r=0.48、0.40、0.58、0.38、0.47、0.57、0.29、0.43、0.56,均P<0.05)。结论:高度近视患者RPC VD和pRNFL在眼球矫正前颞上、颞下增大,下鼻、鼻上及鼻下侧减小,而在眼球矫正后平均RPC VD和pRNFL增大。

  • 标签: 高度近视 视盘周围浅层毛细血管血流密度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老年体检人群密度检测与骨质疏松相符性的研究及其预防措施。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18年6月到我院体检的中老年人26000人,进行定量超声骨密度仪检测和骨密度检测。结果各个年龄组男、女中老年人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上升,26000例中老年人的骨密度明显下降(P<0.05)。此外每隔一个年龄段,患者的骨质疏松发生情况明显上升(P<0.05)。结论随着中老年人群年龄逐渐增加,骨质疏松发生率日益上升,临床应通过饮食等渠道补充维生素,并加强吸收。其值得临床重视。

  • 标签: 骨质疏松 老年人群 维生素D 骨密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老年人群肝脏脂肪含量与腰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2016年3月至6月纳入184名北京社区中老年居民,其中男68名、女116名,对其进行腹部MRI mDIXON-Quant序列扫描和腰椎定量CT(QCT)扫描,测量肝脏脂肪含量和腰1~腰3椎体骨密度。根据肝脏脂肪含量的四分位数分为四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肝脏脂肪含量组间骨密度及身高、体重、体质量指数(BMI)、腰围、臀围等变量的差异,并对肝脏脂肪含量和骨密度做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偏相关分析。结果随着肝脏脂肪含量的升高,BMI、腰围呈上升趋势,而腰椎骨密度逐渐降低。肝脏脂肪含量与腰椎骨密度呈低度负相关(r=-0.203,P=0.003),校正年龄、体重之后,仍呈负相关(r=-0.291,P<0.001),男性中r=-0.283(P=0.021),女性r=-0.210(P=0.025)。结论中老年人群肝脏脂肪含量与腰椎骨密度呈低度负相关。

  • 标签: 脂肪肝 骨密度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mDIXON-Quant技术
  • 简介:目的应用放射吸收法测量云南西双版纳、西藏和内蒙古三个少数民族地区,对傣族、藏族和蒙古族健康人群的骨量分布差异和峰值骨量进行调查分析,为临床诊断骨质疏松提供参考。方法选择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健康男女1126名,年龄20~79岁。西藏藏族健康男女1531名,年龄20~79岁。内蒙东乌旗蒙古族健康男女901名,年龄20~79岁。以10岁为一年龄段进行分组。用美国Alara公司提供的Metriscan^TM指骨骨密度仪,进行骨密度测量。数据采用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西双版纳傣族男女、西藏藏族男女和内蒙古东乌旗蒙古族女性的峰值骨年龄段均在30—39岁,蒙古族男性峰值骨年龄段在4|D~49岁。傣族和藏族男性骨量丢失12%以上在60—69岁年龄段,蒙古族男性70~79年龄段骨量丢失11.04%。傣族女性50~59岁年龄段骨量丢失达20.80%,藏族女性为13.67%。蒙古族女性丢失12%以上在60-69岁年龄段。三个民族不同年龄段骨密度值比较,男性除藏族和蒙古族20—39岁年龄段没有差异外,其余各年龄段均有显著性差异。女性除傣族和藏族20-29岁年龄段没有差异外,其余各年龄段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健康成人傣族男性与藏族和蒙古族健康成人男性相比骨密度有显著差异,藏族和蒙古族男性40岁以后骨密度均值有显著性差异。傣族女性与蒙古族女性各年龄段骨密度均有显著性差异,傣族与藏族女性30岁后骨密度有显著性差异。其差异是种族、地域,还是生活习性引起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骨密度值 民族 健康人群 骨量丢失百分率 Metriscan^TM骨密度仪
  • 简介:目的探讨骨质疏松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对774例体检者进行骨量检测并按检测结果分为三组,记录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FPG)、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以及血脂[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指标。结果在体检人群中骨量减少有较高的发生率(32.69%),骨质疏松的发生率约为2.07%。男性与女性在三个骨量分组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27.070,P〈0.01)。骨量减少与年龄、HDL-C的增加及体质量指数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4.467,6.060,4.586;P〈0.05)。结论BMD是人群中需要监测的指标,骨量的变化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之间有一定的关系。

  • 标签: 心血管疾病 骨密度 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