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主要人物:高友信男,年龄跨越不同时代。至诚馆老板,业公会首领.有高深的书法造诣。

  • 标签: 风雨 主要人物 侨批业
  • 简介:《闽南大全》编委会整合了闽南地区个人与公共收藏单位的资源,编撰出版了这一珍贵的世界记忆遗产,《闽南大全》资料全面详实、分类明晰,内容丰富。本文根据《闽南大全》的相关内容,对产生的缘起、丰富的可研性及其重要价值做出阐述,并根据自己在博物馆工作的实践,对批文物征集和保护提出粗浅看法。

  • 标签: 侨批 华侨 文物 征集
  • 简介:<正>信、侨汇的俗称。《辞源》对“子”条的解释是“支取银钱的宇条”,现代汉语中已经很少采取这种用法,但在福建的各种方言中,特别是闽南话中,“”作为银钱解释却是一种基本用法。“”即华侨的信,是华侨既寄钱又寄信,因此业就是为华侨汇款送信的行业,是一种特殊的邮政业务。经营这种业务的机构叫“馆”、“银信局”或“局”等,1934年后邮局则规定其统称为“信局”。它具有民营信局、邮局、银行

  • 标签: 侨批业 水客 客邮 华侨汇款 信汇 盘局
  • 简介:<正>,是海外侨胞通过民间渠道及后来的金融邮政机构寄回国内、连带家书或简单附言的特殊汇款凭证,其基本特征为"银信合一"。2000年11月,兼任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顾问的饶宗颐教授在研究中心举办的潮学讲座上,对作了精辟的论述:"徽州特殊的是契据、契约等经济文件,而且保存很多"",潮州可以和它媲美的是,等于徽州契约,价值相等。价值不是用钱来衡量的,而是从经济史来看的。"

  • 标签: 汇款凭证 潮汕 陈集 居住国 就这样 远走他乡
  • 简介:闽南研讨已经不仅仅局限在的历史回顾与实物的文本释读之上,而是在更为广阔的视角下,对历史上的人、事、物等方面展开更为广泛且细致的探究,这应该就是历史研究与文化阐扬的新视线和新领域。本文着重从批文献的整理、研究,从文献学专业的视角切入论题,力主批文献资源共享,阐释了历史文献学之于研究的方式、方法,对批文献的系统研究和实物文献的征集整理,作了有益的探究。

  • 标签: 侨批 闽南侨批 文献学 档案文献遗产 征集
  • 简介:说起,很多人可能会打个大大的问号.那是什么东西?其实,它离开我们的生活仅仅几十年而已。天津市档案馆开展归国华侨档案征集工作的时候.有归侨捐赠了当年使用过的信件和信封。借助这些档案,我们可以对以前的华侨历史有个整体的了解。

  • 标签: 档案征集工作 天津市档案馆 归国华侨
  • 简介:<正>作为原生态"草根"档案文献的档案,尽管已成功列入《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仍然是需要进一步做深度"开发"的文化"富矿"。而准确地把握的基本属性,就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它的历史作用和文献价值。在的诸多属性中,除了突出的跨国性,就是鲜明的民间性。现在,根据对潮汕的初步分析,其民间属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发韧于民间潮汕是发轫于民间,即源于海外移民。潮汕地区早就是一个人口大州府,人多地少的矛盾甚是尖锐,土地不堪重负。据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统计,当时潮州府的人口为218万多人,

  • 标签: 潮汕 文献价值 潮安 人口集中 海外移民 侨户
  • 简介:,仅福建、广东、海南3省特有,是海外华侨通过民间渠道或金融机构,主要寄给中国国内侨眷的书信或简单附言的汇款凭证。是研究华侨史、中国近现代金融史、侨乡民间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珍贵档案文献。

  • 标签: 侨批 价值 华侨华人
  • 简介:<正>是清代以来在广东、福建、海南、广西沿海侨乡出现的一种乡村文书,它是由海外华侨华人通过民间渠道及后来的金融、邮政机构寄给家乡亲人的侨汇凭证和书信的结合体,所以乡村民众又俗称其为"银信"。根据现有的档案遗存,最迟出现于十九世纪初期(清朝道光年间),直到1979年业务归口中国银行管理,历时150多年。

  • 标签: 遗产价值 海外华侨华人 银行管理 乡村民众 海外移民 十九世纪
  • 简介:<正>潮汕的,专指海外潮人通过民间渠道寄回国内,连带家书或简单附言的汇款。2013年6月19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世界记忆遗产。是广东、福建两省侨乡特有的文化现象,当中以广东为突出,广东又以潮汕最为著名。潮汕作为一种珍贵的民间文化遗存,是潮汕华侨历史上具有独特文化色彩的事物,承载着潮汕地域文化,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蕴含着丰富的人际和谐理念。

  • 标签: 潮汕 人际和谐 民间文化 文化色彩 潮人 地域文化
  • 简介:,潮汕人称为"番",是指海外侨胞通过民间渠道及后来的金融机构寄回国内,并连带家书或简单附言的汇款凭证。它是粤闽两省侨乡特有的华侨文化现象,尤其以潮汕最为著名,有"史敦煌"之誉。广东澄海的收藏家邹金盛收藏了约3.5万件封,并先后撰写论文30多篇。在的收藏和研究中,其收藏数量之多、年代之久远、涉及地区之广、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罕件之珍贵、研究之深入、成果之丰富,实属全国之最。20世纪90年代以来,

  • 标签: 潮汕人 汇款凭证 小伙伴 金融机构 海外移民 邮票博物馆
  • 简介:也谈的起源及其它李天锡《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6年第3期发表了陈训先先生的文章《论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该文认为,“为海内外潮人共同创造的”,“是潮人‘根’意识的特殊递变,‘智’潜能的优化组合,‘商’思想的灵活实用。”①对于其关...

  • 标签: 水客 侨批局 侨批业 华侨汇款 陈先生 《起源》
  • 简介:明清以降,大量的福建人越洋前往东南亚及日本、朝鲜半岛等地谋生。他们在海外或以苦力开荒垦殖,或事货殖,常常数年一返,并以海外营生所得接济尚在家乡的父母妻儿。出洋营生的侨胞家中通常有老父母亟待赡养或妻儿嗷嗷待哺,因此,常常托返还的同乡或者相识之归侨,捎带银钱及信件返乡回家。

  • 标签: 侨批业 侨批局 朝鲜半岛 盘局 解付 汇款人
  • 简介:<正>指的是信,是一种海外侨胞通过民间渠道,将钱款和货物连带家书捎回故乡的特殊"汇款凭证"。的历史之长,规模之大,文化色彩之浓郁,令世人惊叹。那么对客家文化的影响如何呢?

  • 标签: 客家文化 汇款凭证 文化色彩 物质文化 张弼士 客家民居
  • 简介:"一封,银二元,叫妻刻苦勿愁烦,仔儿着支持,教伊勿赌钱,田园着缴种,猪仔哩着饲,待到赚有猛猛归家来团圆。"这首具有浓浓的潮汕韵味的民谣,曾在广东地区广为流传,歌谣既是当年下南洋华侨心态的流露,也是国内侨属生活状态的描述。其中,"一封,银二元"则道出了潮汕地区旅外华侨向国内亲眷寄信汇款的一种特殊形式——

  • 标签: 潮汕地区 广西师大出版社 金融机构 泰中友好协会 海外移民 民间机构
  • 简介: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我接触了'千面女郎'[1],从相识、相知、相交、相得,一晃十来年,而今已达到一刻不离,如痴如醉,脑子里几乎都是她的形象,她给我带来了好运、带来了极大的荣誉。相识——偶遇和'千面女郎'的相识,还得从2003年说起。彼时的我,正好从事华侨谱牒研究,在翻阅诸多华侨族谱的过程中,一条谱载信息令我疑惑。它记载着这

  • 标签: 侨批情缘 千面女郎 女郎侨批
  • 简介:日前,福建省档案局副局长马俊凡受邀带队随同福建省“中国·福建周”代表团赴日本长崎和美国纽约开展经贸文化交流活动。期间,在日本、美国举办的中国·福建周文化艺术展中,省档案馆精选的70多件(组)档案和34幅反映清末民国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福州的山水风貌、城市街景、人文风俗的历史照片以及闽茶文化等展品,

  • 标签: 福建省 档案馆 新中国 交流活动 周文化 代表团
  • 简介:<正>跨越一个半世纪的广东,是源于民间的原生态档案文献,也是人类记忆遗产。现已收藏的14万封广东,涵盖了广东省的潮汕、梅州、五邑等著名侨乡,寄自东南亚和美洲等国。这一"草根"档案文献,内容真实、丰富,系统性和完整性很强,从中不仅可以了解到海外侨胞家

  • 标签: 档案文献 侨批业 潮汕 人类记忆 市档案馆 国家档案局
  • 简介:5月16日在泰国曼谷闭幕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委员会第5次全体大会传出佳音:中国广东、福建两省联合申报的“档案”成功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档案”成为广东首个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项目。同入选的还有“元代西藏档案”。这是继2010年2月“档案”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后又一重大进展。据介绍,今年3月.广东、福建两省档案局已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申请,

  • 标签: 《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亚太地区 记忆 世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