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概念后,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四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第一次向全社会发出了"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伟大号召。对于西藏这样的边疆民族地区而言,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体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人�

  • 标签: 共有精神家园 建设西藏 民族共有
  • 简介: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以及未来世界文化的发展中都具有特殊的伟大的意义。而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顺应时代的潮流,明确要求要“弘扬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只有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具备完成这项任务的资格和能力。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中图分类号G1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2-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要求要“弘扬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他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我们不难看出,这项任务是非常复杂而艰巨的,只有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具备完成这项任务的资格和能力。一、“精神家园”的必要性“弘扬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项要求提的十分及时、到位。它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我就从“现实需要”和“未来需要”两个方面来论证一下“弘扬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必要性。(一)现实需要首先,人类在进入21世纪以后,越来越清楚的发现,科学的发展本身并不能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诸多难题,这些难题本身还是需要文化的发展来给予解决的。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传统文化所内蕴的智慧都给出了很好的思维途径。其次,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文化是每个社会成员都自觉认同、接受、慕求和实践的生活理念和价值尺度。共有精神家园共有精神、意志、观念、理想、目标和追求。世界是物质的,同时也是精神的。没有精神,只有物质的世界是不存在的,同时也是不可以想象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再次,文化是文明的灵魂,是一种在实践中获得反过来又指导实践的日趋丰富多样的价值系统和认知系统。在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建设思路,令人如沐春风,欣喜不已。文化对一个国家而言,文化是否有生命力与免疫力往往决定着这个国家能走多远,如果说科学的生产力是阶段性的,那么文化的生产力则是永恒的,因为她决定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未来与命运。(二)未来需要首先,传统文化中的整体论观念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整体论观念的价值,对未来新的学科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传统文化中的整体论观念所构成的集体主义意识,适应了社会群体发展的需要,在历史上曾经起到过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重要作用。这种观念和意识,在今天中国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仍然能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不但有利于培养人们形成全局利益高于局部利益、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思想,而且能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团结统一,共同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精神。其次,人类在追求文明和富裕的漫长征程中越来越需要可持续的发展经济,一些经济学家、文化学家等也越来越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价值。传统的“天人合一”“以义制利”“和而不同”的思想同样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重要内容,他们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二、“精神家园”的可能性“弘扬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一项十分艰巨而复杂的任务。中国共产党有完成“弘扬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资格和能力。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民族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危难境地,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此同时,中华文化也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要消除内忧外患,解决中华民族的倒悬之危,首先必须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总之,中华民族进入近代后,面临着对整个民族生存方式进行现代化改造的艰巨任务,中国社会的各种政治思潮、政治派别的历史地位和历史命运,归根到底都要由其能否完成这一历史任务来决定。历史表明,堪当此任的只要中国共产党。无论是封建王朝内部的革新派,还是后来的资产阶级政党,都无力承担这一历史重任。其次,党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广泛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背景下诞生的,从一开始就把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当作自己的奋斗目标,从而为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无论是中国过去朝代国家的政权,还是中国近代的政治党派,只有在它能够代表中华文化的发展要求时,才能获得统治的合法性。从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在她诞生之后的28年中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最后夺取了全国的政权,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她从一开始就把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克服中国社会文化的危机,实现中华文化的现代转型当作自己的神圣使命。中国共产党除了具有“弘扬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资格与能力之外,她在各个方面与中国传统文化也具有极大的可容性,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导下,做出了许多正确的决策,对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极其深远的意义和影响。下面举几个比较典型的例子首先,我们都知道,“刑德相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刑德相养”一语中的“刑”代指法律,引申为法治;其中“德”为社会道德教化与道德提倡,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德治。“刑德相养”就是讲法治与德治并重,两者成阴阳互补的关系。这一哲理性的观点,是黄帝法哲学思想体系中的重要观点之一。中国共产党在这个观点指导下,做出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重要决策。这一方面要求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文明建设,另一方面,又要求深入进行法律宣传,加强执法力度,依法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做到德治与法治互为影响,相得益彰。其次,中国古代哲学理论认为黎民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黎民百姓的总体性根本利益为参考,办一切事情都要做到顺民心,合民意,政治生活要体现黎民百姓的根本意愿。只有明民、富民、强民,维护了绝大多数黎民百姓的根本利益,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故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在新的历史时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得到了继承创新、丰富发展。主要有这几方面要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准绳;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牢固树立“领导就是服务”的观点等等。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的一生,是最彻底地实现他“为无产阶级利益而奋斗”的崇高理想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再次,中国古典哲学特别强调内因,也就是主观能动作用的问题,“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不患无位,患无所立”“为人由己,而由人乎?”中国历代爱国志士都将修身砺志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重要的前提。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头悬梁、锥刺股的学者;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的君主,认定“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普通民众,由此构成了一部中华民族世世代代自强不息的历史画卷!在这种自强不息精神的感召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做出了许多壮举。比如伟大的长征。又比如南泥湾精神。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导下,不断取得进步,获得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各方面的建设产生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三、“精神家园”的可行性“弘扬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伟大工程,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完成这项伟大的工程呢?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首先,我们对于传统文化中具有积极意义和恒久价值的内容,在继承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清除其中的封建主义痕迹,补充以具有时代精神的先进内容。比如在爱国主义传统中,剔除忠君思想、大汉族主义思想、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而加入必要的国际主义的内容,做到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统一;从注重人际关系和谐的“群体观念”中剔除相互牵制和过分依赖的成分,而使其吸收、补充近代工业文明中的注意发挥个人作用和自我实现的内容等等。其次,在了解了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方法论原则之后,要做到运用多种方式宣传和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发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功能,开展丰富多样、健康有益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使优秀文化传统更好的渗透和融入到人们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再次,我们要大力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流传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既有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如文物、典籍等,也有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口头传说、传统艺术、民俗活动、民间工艺等。我们要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进一步加强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加大工作力度,切实保护好我们的文化瑰宝。继续实施文物重点保护工程,采取有效措施抢救濒危文物古迹,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制定专门资助办法,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编制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图谱,加强民间文学、民俗文化,民间音乐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只有切实地做好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我们才能更好的“弘扬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不仅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具有特殊的伟大的意义,而且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具有特殊的伟大的意义,更在未来世界文化的发展中具有特殊的伟大的意义。参考文献1金耀基.从传统文化到现代化.天津天津出版社.2004年版2郑万耕、赵建功.周易与现代文化.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版.3张岱年.张岱年全集.第八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4彭付芝.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出版社.2006年版.5葛存晋.儒道智慧与现代社会.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6雷海宗.中国文化的两周.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

  • 标签:
  • 简介:【摘要】作者一行前往内蒙古巴彦淖尔市蒙古族学校,参加了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以加强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和统编三科教材的有效实施为主线的送培进校活动。以课堂教学为阵地,以诊断示范、研课磨课、同课异构等形式,有效促进了核心素养的落地和课标的落实,助力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中华民族大团结。

  • 标签:
  • 简介: 【摘 要】中华民族是由 56 个民族组成的,多元一体格局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政治格局,中华民族作为各个民族群体的共同归宿首先是精神上的归宿。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多元一体格局的文化和精神依托,是中华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源泉和动力。如何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一项系统性且重要的工作。

  • 标签: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构筑 思考
  • 简介:听到周济的名字在一次拍卖活动中,有人议论,说周济老爷子年过70还回乡务农,以至卖画补贴家用。后来才知道一场误会。回乡者乃工商局退休干部,另有其人,但这一印象却在心中有了淡淡的痕迹。

  • 标签: 周济 生活态度 奉献精神 生活经历
  • 简介:摘要: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的过程中,中华儿女奋力拼搏,用勤劳的双手和聪明的智慧构建了属于民族发展的精神家园。五个认同是对中华民族情感的认同,是对中国力量的认同。增进五个认同有利于推进国家社会向前发展,增进五个认同是对民族信仰的坚守,增进五个认同发挥了中华文化的积极作用,增进五个认同坚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增进五个认同见证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五个认同是精神与信仰的融合,是思想和行动的统一。本文分析阐述了五个认同的核心价值和历史意义,探讨了深化五个认同构建各民族共有家园的思维和路径。

  • 标签: 五个认同 民族 精神家园
  • 简介: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内容,这一重大理论创新对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在我国社会生活局部领域中,文化现有的功能已不能满足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滞后于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如何应对现代化进程中文化的冲突与变迁,以及如何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与提升国民文化水平,已成为政界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

  • 标签: 精神家园 中华民族 价值核心 全球经济一体化 中华文化 社会主义文化
  • 简介:一、中华文化的性质、基本特点及发展规律中华文化是一个涵盖了中国国内(包括港、澳、台)56个民族,甚至华侨的多元文化。这种情况在很多历史悠久、民族构成多样化的国家或地区民族文化中是常见的。如果仔细分析任何一种民族文化,它的来源、组成也是多元的,不存在纯之又纯的民族文化。中华文化正是有了众多的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地区文化作基础,才能成为世界上具有代表性的、绚丽多彩、内涵深厚的世界文化之一。

  • 标签: 中华文化 中华民族 精神家园 民族文化 世界文化 多元文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这本书是大家熟知并喜爱的已故学者,作家王小波的一部杂文自选集。全书分文化篇,艺术篇,社会篇三部分。王小波以一种近乎残酷的坦诚与直率,道出了我们身在其中却从未虑及的生活这就是真实使我们不再浑浑噩噩地生活在世俗社会中间。因为他我们知道这世界还有智慧,还有有趣存在。

  • 标签: 《我的精神家园》 王小波 杂文自选集 当代文学
  • 简介:10年前,我在单位里无意中看到《瞭望》,觉得非常值得一看。有些文章我会反复看上好几遍。渐渐地,我就成了《瞭望》的热心读者和长期订户。

  • 标签: 《瞭望》 中国 期刊质量 编辑工作
  • 简介:细雨终于在春天临走之际,满腹犹豫与彷徨,扭扭捏捏地落了下来,淅淅沥沥,勉强滞留了春天的最后一个脚步。没有丝毫预兆,魅惑般的,在这样一个淫雨霏霏的日子里,我满腹虔诚,幽然地靠近那已沉默千年的圣地——孔圣庙。一进门,便被这清新得一塌糊涂的空气扑了个满怀。这沐浴在晚春淫雨之中的四合院,早已退却了往日在苍白日光中泛出的肃穆,反而透露出一种阴柔的南方之美,典雅、堂皇、静谧,

  • 标签: 家园 精神 四合院
  • 简介:<正>岁月如梭,一晃十年过去了。十年的风风雨雨,总有《散文选刊》相伴相随。作为一名从事高责任、高风险职业的警察来说,责任、压力,危险有时令人喘不过气来;虚假、恶俗,丑陋常常叫人憎恶不已。有幸相遇《散文选刊》这位睿智的大师,帮我构筑了一座清纯的精神家园,纯净着我的灵魂,丰富着我的精神生活,提升着我的文学素养和审美

  • 标签: 精神家园 岁月如梭 散文选刊 文学素养 大吕 仰望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