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房颤)已成为仅次于高血压、冠心病的心血管疾病,长时间房颤导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心功能不良,以致出现呼吸困难和心力衰竭(心衰)症状,甚至形成严重并发症——脑卒中,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增加患者家庭医疗负担。经冷冻消融房颤技术是近几年房颤治疗的创新技术,在临床推广普及过程中,操作、治疗参数及并发症的预防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共同倡导并组织撰写了此指南,旨在规范与推广该消融技术的临床应用。

  • 标签: 指南 心房颤动 冷冻球囊 导管消融术
  •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经导管消融已成为房颤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经冷冻消融房颤技术是近几年房颤治疗的创新技术,在临床推广普及过程中,操作、治疗参数及并发症的预防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共同倡导并组织撰写了"经冷冻导管消融心房颤动中国专家共识",旨在规范与推广该消融技术的临床应用。本文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国内外房颤处理指南、共识和最近相关文献,对其重要内容进行解读和评述。

  • 标签: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 冷冻球囊 专家共识 解读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冷冻消融术(CBA)与射频消融术(RFCA)治疗老年心房颤动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老年心房颤动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CBA组与RFCA组,每组45例。RFCA组采用RFCA治疗,CBA组采用CBA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情况、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脑钠肽(NT-proBNP)水平、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情况。结果两组肺静脉电隔离成功率、透视时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但CBA组消融时间短于RFCA组,冷冻最低温低于RFCA组(P<0.05)。术后6个月,CBA组LVEF高于RFCA组,LVEDD、LVESD低于RFCA组(P<0.05)。CBA组hs-CRP、NT-proBNP水平低于RFCA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CBA组术后6个月复发率(11.11%,5/45)低于RFCA组(28.89%,13/45),疾病无进展生存率(71.11%,32/45)高于RFCA组(33.33%,15/45),P<0.05。结论与RFCA比较,CBA术式治疗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冷冻最低温低、消融持续时间短,可减轻炎性刺激、改善心功能,且安全性和预后效果良好。

  • 标签: 心房颤动 老年 冷冻球囊消融术 射频消融术 心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射频消融冷冻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连续入选2014年9月至2018年10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首次行射频消融冷冻消融的阵发性房颤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和手术器械分为普通导管组(A组)、压力感知导管组(B组)、一代冷冻组(C组)和二代冷冻组(D组)。观察各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X线曝光时间、手术相关并发症及术后1年房颤复发情况。结果共有582例患者完成术后1年随访。4组患者基线资料相关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D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分别为(163.6±49.3) min、(142.4±40.5) min、(136.6±30.4) min和(114.6±24.2)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C、D组患者的术中X线曝光时间分别为(22.2±8.4) min、(13.6±8.7) min、(31.5±7.3) min和(26.5±8.5)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并发症方面,行冷冻消融的C组和D组的膈神经麻痹发生率明显高于行射频消融的A组和B组(P<0.05),其他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和D组患者术后1年房颤复发率分别为23.8%、15.4%、15.1%、11.6%,其中B组和D组的房颤复发率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阵发性房颤患者,使用二代冷冻及压力导管射频消融的疗效均优于普通导管射频消融。无论是射频消融还是冷冻消融,手术均是安全的。膈神经麻痹是冷冻消融需要特殊注意的一个并发症。

  • 标签: 心房颤动 射频消融 冷冻球囊消融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心房颤动治疗中采用CBA(冷冻消融术)与RFCA(射频消融术)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年限跨度范围为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择取病例样本为本院收治120例心房颤动患者,行电脑随机抽签模式分组,划分为研究组、对照组,样本各60例。对照组患者为RFCA治疗,研究组患者为CBA治疗,对比分析两组各项指标。结果:对比两组左下肺静脉、右下肺静脉、左上肺静脉、右上肺静脉PVI(肺静脉隔离)即刻成功率,无显著差异(P>0.05),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消融时间存在差异(P<0.05);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对比两组术后1年窦性心律维持率,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房颤动患者采用CBA、RFCA行PVI成功率接近,CBA治疗可缩短消融时间及手术时间,有助于改善预后效果,且未显著提高并发症发生率,远期疗效优于RFCA,可全面推广。

  • 标签: 冷冻球囊消融术 射频消融术 心房颤动
  • 简介:摘要冷冻消融凭借其快速、高效的特点,已成为心房颤动治疗领域广泛应用的技术。然而与射频消融相比,冷冻消融发生膈神经麻痹的风险明显升高。本文对心房颤动冷冻消融术中膈神经麻痹的现有认识做一综述。

  • 标签: 心房颤动 冷冻球囊消融 膈神经麻痹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冷冻消融术对房颤的治疗效果、安全性。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治疗的患者80名,对照组(40例)采取传统的药物治疗,观察组(40例)采取冷冻消融术治疗。结果:冷冻消融术治疗效果为95.0%,传统治疗的对照组有效率为82.5%,并发症少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0%(2/40),对照组为10.0%(4/40),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冷冻球囊消融术 房颤 治疗效果 安全性
  • 简介:摘要冷冻消融作为安全、有效且操作相对简便的介入操作,导致的支气管及肺损伤报道较少,但术后出现咳嗽、咯血的病例并不罕见。虽然多数预后良好,但也可能出现大咯血等严重并发症,应该引起重视。本文从发生率及表现形式、解剖学基础、发生机制、治疗及预后、预防等方面,对冷冻消融相关的支气管及肺损伤进行综述。

  • 标签: 心房颤动 冷冻球囊消融 并发症 咯血
  • 简介:阵发性房颤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心律失常,发病率高,其相关并发症对人体健康危害巨大。其治疗方法多样,包括药物、消融等方法,临床上均有一定疗效。冷冻消融(简称冷冻消融)效果显著,与射频消融、药物治疗相比,其优越性高,并发症少,前景广阔。现就冷冻消融在心房纤颤(房颤)治疗中的应用作一简要综述。1冷冻消融的原理冷冻消融是指通过冷冻能源来进行消融治疗的一种方法。冷冻能源有一氧化氮、氢气、氦气、氧化亚氮等,

  • 标签: 冷冻消融 阵发性心房颤动 膈神经麻痹 心房纤颤 射频消融 氧化亚氮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临床对房颤患者应用冷冻消融术治疗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随机抽选于2016年5月—2018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80例房颤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两组。研究组(n=190)应用冷冻消融术治疗,对照组(n=190)应用传统药物保守治疗。评价及对比两组的成功率、远期复发率、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同对照组对比,研究组的成功率明显提升,且远期复发率得到降低(P<0.05);190例对照组患者共有31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一过性低血压、静脉炎、头晕、恶心;研究组190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包括术中血压降低、术后引发心包填塞、穿刺血肿,各1例;所有患者通过冷冻消融术治疗以及相关并发症处理后均已康复出院。结论临床对房颤患者应用冷冻消融术治疗,治疗优势更为突出,是一种具有较高安全性及有效性的治疗手段。

  • 标签: 房颤 冷冻球囊消融术 安全性 有效性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犬大腿肌肉组织行冷冻消融,探讨消融温度、时间及冷冻损伤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6只健康成年比格犬,按照不同消融时间(60、120、150、180 s)对犬大腿肌肉进行冷冻消融,记录并比较最低温度、局部组织温度、病理改变和损伤深度。结果①消融60 s组最低温度、最低温时头端组织温度为(-59.83±1.17)℃和(-63.38±1.35)℃,180 s组为(-71.67±2.80)℃和(-76.15±2.68)℃,60 s组温度最高,180 s组温度最低,但消融120 s、150 s、180 s之间温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消融30 s时温度为(-41.96±3.63)℃,使温度降至-40℃以下,且冷冻消融前30 s温度下降速率最快,为(2.57±0.12)℃/s,消融60 s后温度下降速率明显变慢。③消融60 s组复温时间[(19.17±4.02) s]及解冻时间[(75.83±17.42) s]随消融时间增加而增加,复温及解冻速率均由快变慢。④消融150 s组最长损伤深度(6 095.2 μm)最长,>60 s组(2 985.6 μm)、120 s组(5 501.5 μm)和180 s组(5 612.8 μm),但与120 s、180 s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冷冻时间、冷冻温度与组织损伤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损伤深度与冷冻时间呈正比,冷冻温度平均下降速率由快变慢,当冷冻时间超过120 s,冷冻造成的损伤深度随消融时间的增加并无明显延长。

  • 标签: 心房颤动 冷冻球囊 消融 比格犬 组织损伤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冷冻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患者围术期的护理,全面掌握治疗过程,仔细观察病情,默契配合治疗,尽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冷冻球囊导管消融 心房颤动 护理
  • 简介:摘要本文评述了冷冻消融治疗非阵发性心房颤动在消融策略、消融难点、标测系统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介绍国内使用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 标签: 心房颤动 冷冻球囊消融 导管消融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冷冻(CB)消融术后复发的好发部位与术中因素。方法入选2017年2月至2019年11月在福建省立医院心内科接受房颤再次手术的房颤患者39例(阵发房颤21例,持续房颤18例)。术中左心房行基质电压标测,记录肺静脉电位恢复部位(GAP)。回顾性分析患者首次手术肺静脉电位记录,肺静脉电位隔离时间(TTI),冷冻30 s时的温度(T30 s)与术后复发的关系。结果①肺静脉电位恢复好发于右前三叉处,左上肺静脉顶部,左下、右下肺静脉的底部;②有记录到肺静脉电位,术后无GAP的敏感性为78%,阳性预测值为80%;③T30 s<-25℃,TTI<60 s的敏感性为84%,阳性预测值为87%;④T30 s<-25℃,术后无GAP的敏感性为87%,阳性预测值为80%。结论右前三叉、左上肺静脉顶部,左下、右下肺静脉的底部是肺静脉电位恢复的好发部位,可记录肺静脉电位、T30 s<-25℃可以预测房颤冷冻消融术效果。

  • 标签: 心房颤动 冷冻球囊消融 肺静脉电位恢复 消融温度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75岁以上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射频导管消融(RFCA)及冷冻消融(CB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连续选取2016年8月至2020年12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心内科应用三维标测系统行环肺静脉电隔离及二代冷冻消融隔离肺静脉的年龄>75岁的房颤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RFCA组(33例)及CBA组(70例)。术后随访至少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手术即刻成功率、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单次术后房颤复发率。结果共纳入103例房颤患者,年龄(77.26±2.28)岁,其中男38例。RFCA组(33例)中持续性房颤患者病程长于CBA组[70例,(45.00±31.07)个月对(18.92±25.19)个月,P=0.027]。RFCA组合并其他心律失常比例高于CBA组[39.4%(13/33)对5.7%(4/70),P<0.001]。其余基线资料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FCA组及CBA组两组的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1.8%(27/33)对78.6%(55/70),P>0.05]。CBA组患者出现迷走神经反射比例高于RFCA组[24.3%(17/70)对3.0%(1/33),P=0.008]。CBA组发生膈神经损伤2例,RFCA组无膈神经损伤。两组患者心包积液、脑梗死及假性动脉瘤等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75岁以上房颤患者,选择RFCA及CBA均可获得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CBA中需加强迷走神经反射及膈神经损伤的监测。

  • 标签: 心房颤动 射频导管消融 冷冻球囊消融 疗效 安全
  • 简介:摘要第2代冷冻用于肺静脉电隔离的成功率显著高于第1代,在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消融手术中使用广泛,在持续性房颤消融中的使用也越来越多,但其应用于肺静脉以外心脏组织的消融仍处于探索阶段。

  • 标签: 心血管病学 冷冻球囊 消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房颤动(房颤)冷冻消融术中影响肺静脉电位(PVP)实时记录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在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首次使用2代冷冻消融治疗房颤的病例,所有患者术前均已完善左心房CT血管造影检查,收集其肺静脉内径(长径、短径)、椭圆度、术中Achieve电极位置和形状等信息,根据是否记录到肺静脉电位分为记录组、未记录组,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影响肺静脉电位记录的因素。结果共计对102例患者中的408根肺静脉进行了冷冻消融,年龄(64.9±7.3)岁,其中女58例(56.9%,58/102)。记录组共有262根(64%,262/408)肺静脉实时记录到PVP,不同的肺静脉PVP实时记录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77,P=0.009),其中记录率左上肺静脉(LSPV)最高为75%,右上肺静脉(RSPV)63%,左下肺静脉(LIPV)66%,右下肺静脉(RIPV)最低为5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chieve电极位于肺静脉近段、呈环状更容易记录到肺静脉电位(χ2=7.566,P=0.006;χ2=8.706,P=0.003);多元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仅肺静脉分类对于PVP记录率有影响(P=0.044),与RSPV相比,LSPV更易记录到PVP(OR=1.938,95%CI 1.028~3.654,P=0.041)。根据肺静脉类型行亚组分析显示:LSPV、RSPV、RIPV组肺静脉内径(长径、短径)、椭圆度、Achieve电极形态及位置在记录组和未记录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仅LIPV两组间椭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结论肺静脉电位记录率在不同肺静脉有明显差异,Achieve电极位置和形态对此均有影响。

  • 标签: 心房颤动 冷冻球囊消融 肺静脉电位 实时记录 肺静脉解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冷冻导管消融治疗阵发性房颤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235例采用冷冻治疗阵发性房颤的患者加强围手术期护理及并发症的观察,落实健康指导。结果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措施严密到位,并发症得以早期发现并及时处理,均无严重后果出现,235例患者均安全出院。结论充分的围手术期护理是冷冻消融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 标签: 冷冻球囊 阵发性房颤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二代冷冻消融隔离犬上腔静脉(SVC),探讨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开展冷冻消融SVC提供证据。方法本研究共选取14只犬,通过二代冷冻消融SVC,根据冷冻消融时间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90 s组和120 s组。术前行SVC造影显示SVC-右心房交界处,将28 mm冷冻放置于SVC-右心房交界处进行冷冻。术后观察40~60 d后再次行电生理检查,之后处死行组织学病理检查。比较术中冷冻参数、并发症及术后窦房结恢复时间等指标。结果2组犬均成功隔离SVC。90 s组与120 s组犬在SVC隔离时间[(24.3±8.1)s对(22.7±9.0)s,P=0.297]、隔离温度[(-23.4±12.5)℃对(-21.5±11.1)℃,P=0.370)]及最低温度[(-51.2±6.2)℃对(-53.3±7.0)℃,P=0.195]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90 s组1只犬出现暂时性膈神经损伤,120 s组1只犬出现一过性窦性心动过缓。术后平均观察51 d,90 s组有1只犬出现SVC电位恢复,120 s组全部犬SVC电位均保持隔离(85.7%对100.0%,P=0.299)。术后组织病理显示所有隔离的SVC均达到环形冷冻透壁损伤,高倍镜下未发现窦房结及膈神经损伤。结论二代冷冻可安全有效的消融SVC,且有效冷冻剂量为90 s。

  • 标签: 心房颤动 冷冻 消融 上腔静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