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根治性肾切除术是肾癌的主要手术方法之一,于肾周筋膜外游离并切除肾脏及肾周脂肪、同侧肾上腺及区域淋巴结。其切除范围随着人们对肾癌的认识改变而变化。从单纯的肾切除术到经典的根治性肾切除术,肾癌的预后得到了显著的改善。而近30年影像学检查方法的进步和普及使得肾癌的早期诊断成为可能,在行根治性肾切除术时,无论是开放手术还是微创手术,可不再常规进行淋巴结清扫并保留同侧肾上腺,同样取得了良好的术后生存效果。

  • 标签: 肾癌 根治性切除术 肾上腺切除术 淋巴结清扫 预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甲状腺髓样癌手术切除范围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3月期间诊治的39例甲状腺髓样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9例患者中男13例,女26例,年龄26~72岁。术前基础降钙素均升高,21.5~20 000 ng/L。肿瘤分期:Ⅰ期35.9%,Ⅱ期23.1%,Ⅲ期25.6%,Ⅳ期15.4%。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比例53.8%(21/39);侧颈区淋巴结转移比例43.6%(17/39),与术前降钙素水平是否≥200ng/L相关。中位随访时间10个月,生化治愈率达66.7%,解剖治愈率33.3%;暂时性喉返神经麻痹、暂时性和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分别为2.6%、23%、2.6%。无术后出血、感染、乳糜漏,无死亡病例。结论甲状腺髓样癌建议采用双侧甲状腺全切除术,至少单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如术前影像学怀疑或降钙素水平≥200 ng/L,需要进行侧颈淋巴结清扫,可达到较高的完全生化治愈率。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癌,髓样 降钙素 淋巴转移
  • 简介:目的:探讨颜面部钙化上皮瘤的有效切除范围及缩小手术切口的疗效和临床意义。方法2012年1月至12月我们收治颜面部单发钙化上皮瘤39例,手术切除范围包括包膜内肿物切除、肿物连同包膜完整切除、包膜外1~2mm切除、全层皮肤连同肿物挖除(2~4mm),手术方式为普通切口,设为普通切口组;2013年1月至12月收治颜面部单发钙化上皮瘤45例,切除范围包括包膜内切除、连同包膜完整切除,手术方式为微小切口,设为微小切口组。比较两组肿物最大直径和切口长度,并从病理特点探讨其有效切除范围的依据。结果两组84例均恢复良好,无一例复发。病理特点:钙化上皮瘤瘤体周边界限清晰,其包膜完全为纤维结缔组织假性包膜,无上皮或内皮结构,包膜周边即正常的皮下组织结构,无增殖的瘤细胞。免疫组化:Ki67(-)。两组肿物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长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微小切口组瘢痕小,外形美观,患儿及家属满意度高。结论钙化上皮瘤经临床检查即可诊断,术中无需切除过多的组织,只要将钙化团块完全切除即可,采用微创小切口方法,疗效确切,术后瘢痕不明显,外形美观,患者满意度高。

  • 标签: 面部肿瘤 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高频电波环切术(100pelectrosurgicalexcisionprocedure,LEEP)在宫颈上皮内瘤变中的不同治疗方法及相关问题。方法2008年10月一2010年12月有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患者、细胞学检查阳性而阴道镜检查不满意的患者和ECC阳性患者共249例,随机分为A、B两组,其中A组124例,采用目前临床上普遍采取的切除病灶范围;B组125例,根据宫颈移行带的分型采取不同的LEEP刀治疗方案:I型移行带选用LEEP刀治疗宫颈管深度为切人宫颈管内7~10mm;Ⅱ型移行带选用LEEP刀治疗宫颈管深度为切人宫颈管内10~15mm;Ⅲ型移行带选用LEEP刀治疗宫颈管深度为切入宫颈管内15~25mm。结果249例均成功利用LEEP刀完成宫颈上皮内瘤变切除术。B组在术中术后出血量、宫颈塑型效果满意度、术后愈合时间上明显优于A组,而两组在感染、术后标本切缘阳性发生率上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患者,应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采取个体化治疗,使其在不影响愈合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减少手术并发症,保护宫颈机能。

  • 标签: 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LEEP术
  • 简介:主持人:胆胰肠结合部包括胆总管胰后段和壶腹、胰头及其主副胰管,十二指肠二、三、四段,以及与这些脏器相关的血管、淋巴和神经等结缔组织。这一区域在解剖上复杂多变,是连接胆道、胰腺、胃肠道的枢纽,且变异多见;在功能上较复杂,一些功能性的改变亦能引起严重的后果;在诊断和治疗上比较棘手,直观性、创伤小的诊断方法较少,恶性病变的根治范围广、并发症多,使该区域恶性肿瘤的根治率低,对于性质难以判断的肿块,在处理上更是进退维谷。近年来,胆胰十二指肠结合部外科取得了较大进展,内镜手术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上取代了传统方法;各种扩大、改良根治术和区域性切除术在原Whipple手术的基础上得以开展,其远期疗效尚有待于进一步探讨。本期特邀国内肝胆胰外科界知名专家撰写笔谈,针对该区域较新颖或者有必要重申的手术方法进行详细讲解,使之更趋规范化、科学化。同时,针对临床工作中经常碰到的难题进行解答与讨论,力图能为广大读者在胆胰肠结合部外科疾病的认识上提供一些新颖的或更清晰的思路。

  • 标签: 壶腹肿瘤 外科手术 切除范围 适应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节性甲状腺肿外科手术切除范围。方法总结结节性甲状腺肿252例的手术及随访情况。结果甲状腺大部切除术133例,一侧腺叶切除59例,双侧腺体大部切除46例,一侧腺体大部切除+对侧腺体全切除14例,行二次手术者15例,其中,甲状旁腺损伤和喉返神经损伤各1例,均为暂时性。全组患者术后均辅助应用甲状腺制剂,随访247例,时间6个月到7年不等,未出现甲状腺功能低下,复发病例1例。结论单侧腺体单发结节施行甲状腺大部切除术,单侧腺体多发密集型结节施行甲状腺全切除术,双侧腺体单发结节施行双侧甲状腺大部切除术,双侧腺体多发结节施行一侧甲状腺全切除术加对侧大部切除术,可有效地防止复发和甲状旁腺、喉返神经损伤及甲状腺功能低下的发生。关键词结节性甲状腺肿外科治疗手术方式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不同范围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9月—2017年9月收治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126例,对其进行不同范围的肝切除术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不同肝切除术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剩余结石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随访调查采用不同范围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患者中,左半肝切除的临床效果、剩余结石率均高于左外叶肝切除、右半肝切除和肝段切除,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中,左半肝切除的并发症发生率与其他切除术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左半肝切除术其临床效果和剩余结石率优于右半肝切除术、左外叶切除术和肝段切除术,在治疗肝内胆管结石中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肝切除术 肝内胆管结石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神经母细胞瘤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化疗、局部残留病灶放疗、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维甲酸巩固治疗、免疫治疗等,对于低危患儿需行手术治疗,在特定病例中,可随访观察;对于中危患儿,需行手术及化疗,且残留病灶可能对患儿的预后无影响,不宜使用激进的手术方式;而对于高危患儿,需采用多种方式联合治疗,瘤体切除范围对生存率的影响难以定论,但主流观点认为瘤体切除范围>90%是安全有效的。

  • 标签: 神经母细胞瘤 切除范围 预后
  • 简介:范围切除涉及多个肝段和肝叶,手术方式和过程复杂,术后较高的死亡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与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posthepatectomyliverfailure,PHLF)密切相关.目前,世界范围内PHLF的研究仍然有限.就大范围切除术后PHLF的定义、发病机制及预防措施等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肝脏疾病 肝切除术 并发症 肝功能衰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皮肤受累概率及切除皮肤范围。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00例乳腺癌患者的肿物表面皮肤作连续切片病理检查,统计皮肤受累情况。结果100例乳腺癌中,仅有3例Paget患者的皮肤受累,其皮肤受累概率为3%。结论乳腺癌患者的皮肤受累概率较低,若无受累迹象,乳腺癌手术的皮肤切除范围可酌情减少,以不影响皮瓣存活为宜。

  • 标签: 乳腺癌 皮肤受累概率 切除范围
  • 简介:目的:观察大范围切除联合新鲜羊膜移植术在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复发性翼状胬肉47例50眼在显微镜下行大范围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新鲜羊膜移植术,观察术后胬肉复发及眼表修复情况。结果:术后随访观察6~36mo,4眼复发,46眼治愈,复发率为8%。结论:大范围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新鲜羊膜移植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能够有效降低胬肉的复发,且羊膜取材方便,手术操作简单,有利于基层医院开展。

  • 标签: 复发性翼状胬肉 新鲜羊膜 移植
  • 简介:摘要近些年,能源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国民发展的动力。现在国民经济的发展迅速,天然气显得尤为重要。能源消费量迅速增长,天然气领域的投入和存储量也呈现迅速增长态势,并显示出巨大的增长潜力。但是,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各种基础设施的施工建设活动对管道造成交叉影响及占压问题的事件频发。这些施工建设活动给燃气设施的安全运行和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一旦发生事故后果难以想像。

  • 标签: 城镇燃气设施 保护范围 控制范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范围切除术后肝癌患者行过渡性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监护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48例大范围切除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进行过渡性ICU监护,分为ICU组(92例)和非ICU组(456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大量腹水、肝功能衰竭、胆漏、感染、出血等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死亡率、住院时间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ICU组患者总住院费用明显高于非ICU组[(72 019±24 516)元比(67 002±21 374)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04,P=0.046)。多因素分析显示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是患者术后行过渡性ICU监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过渡性的ICU监护不会降低大范围切除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反而会增加患者的医疗费用。

  • 标签: 肝切除术 重症监护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原发灶手术切除范围治疗单侧散发性甲状腺髓样癌患者的预后,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18年10月期间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的126例散发性甲状腺髓样癌患者,按照原发灶手术切除范围不同分为甲状腺全切组(A组)和甲状腺腺叶切除组(B组)。结果A组与B组患者在术后复发率(χ2=0.394,P=0.530)、死亡率(χ2=3.175,P=0.146)、生化治愈率(χ2=0.613,P=0.434)、无病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P=0.278、0.175)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肿瘤最大直径≥4 cm和侧颈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散发性甲状腺髓样癌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A组术后暂时性低钙血症(χ2=5.068,P=0.024)和永久性低钙血症(χ2=6.590,P=0.010)的发生率均高于B组。结论对于局限在一侧腺叶的散发性甲状腺髓样癌,行甲状腺腺叶切除患者的预后并不差于行全甲状腺切除术的患者,但是全甲状腺切除术后暂时性和永久性低钙血症发生率更高。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癌,髓样 预后 低钙血症
  • 作者: 毛琦 姚丹华 李幼生 黎介寿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20
  • 出处:《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20年第08期
  • 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东部战区总医院)普通外科 21000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普通外科 200011,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东部战区总医院)普通外科 21000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普通外科 200011
  • 简介:摘要目的目前尚无可以准确判断放射性肠损伤肠管活性的客观标准,如何选择最佳的切除部位是放射性肠损伤手术的最大难题。本研究首次尝试应用近红外荧光成像技术(NIRFI)术中定位放射性肠损伤病变肠管部位及切除范围,并评估其可行性。方法本研究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总结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东部战区总医院)普通外科2014年10月至2015年1月期间,10例因放射性肠损伤引起肠梗阻住院行手术治疗、小肠切除范围>100 cm且术中应用SPY成像系统(加拿大Novadaq科技公司)进行实时成像的患者的临床资料。首先,在腹腔镜下分离致密粘连,充分游离梗阻部位肠管后取相应切口进腹。手术医生根据病变肠管浆膜层颜色、肠壁厚度、肠系膜肿胀程度等确定切除范围后标记。随后,静脉推注2 ml吲哚菁绿(ICG)行术中NIRFI,观察并记录病变肠管动静脉期成像结果,最终切除范围主要评估标准以肠系膜动脉显影期的系膜血管纹路改变为准。放射性肠损伤病变肠管处,肠系膜动脉显影期系膜血管纹路紊乱,正常肠系膜血管的"梳样"分布完全消失,仅可见肠壁内云雾状表现。病变肠管组织显影期及肠系膜静脉显影期成像结果与正常肠管无显著差别。记录患者在NIRFI辅助定位下的手术及术后情况(包括手术切除范围、吻合部位、手术相关并发症、住院时间及费用);收集患者随访5年的腹部增强CT及消化道造影检查资料,评估是否存在吻合口狭窄或病变肠管切除不足等情况。结果在NIRFI肠系膜动脉显影期成像结果的提示下,本组患者切除小肠中位长度为185(120~260)cm;6例患者在NIRFI成像后决定仅切除局部病变回肠,行空肠-回肠吻合,从而保留回盲瓣。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吻合口漏、吻合口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无患者出现短肠综合征等慢性肠功能衰竭表现。中位住院时间为32(22~51)d,中位住院费用为14.2(9.0~17.5)万元,住院时间及费用主要用于患者围手术期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出院后均正常经口进食和(或)口服肠内营养液。随访5年,全组未出现复发情况,腹部增强CT及消化道造影检查均未见肠壁增厚、管腔狭窄等情况。结论NIRFI肠系膜动脉期成像可辅助手术医生确定放射性肠损伤病变肠管切除部位及范围

  • 标签: 放射性肠损伤 近红外荧光成像 吲哚菁绿
  • 简介:摘要子宫颈癌是全球第4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子宫颈癌是妇女发病率第2、死亡率第3的恶性肿瘤。子宫广泛性切除术联合盆腔淋巴清扫术是早期子宫颈癌患者的标准手术术式,术后尿动力学障碍是子宫颈癌根治性手术后最常见的远期并发症。膀胱子宫颈韧带的处理是子宫颈癌手术的关键步骤之一,不少学者对传统子宫颈癌根治性手术的术式进行改良,并对膀胱子宫颈韧带的解剖组成进行探究,以求达到更好的手术效果及更低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Querleu和Morrow于2008年提出的子宫颈癌根治性手术的分型方法(即Q-M分型)已广泛被妇科肿瘤医师接受,且2017年修订的新Q-M分型对子宫广泛性切除术中宫旁组织的切除范围作了更详细的描述,但是对于膀胱子宫颈韧带切除范围仍存在较多争议。因此。本文就子宫颈癌根治性手术术式的历史背景和研究进展、膀胱子宫颈韧带的解剖及子宫广泛性切除术中膀胱子宫颈韧带的切除范围进行综述,以进一步完善子宫广泛性切除术的手术方式,减少子宫颈癌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