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正确释读文字是墓志整理和研究的基础工作。文章对新出北朝墓志中的16个俗字试作考释。

  • 标签: 北朝 墓志 俗字 疑难字
  • 简介:狗是人类亲密的好伙伴,也是最忠实的好朋友,大同北朝出土有两对陶瓷犬,神态毕肖,颇具神采。

  • 标签: 北朝 出土
  • 简介:济宁是黄易的第二故乡。自乾隆四十三年(1778)至嘉庆七年(1802),他在此为官生活了二十余年,直至去世。其间他以济宁为出发地,调查山东诸多文物石刻,发掘武氏祠、寻访汉魏碑刻、北朝佛教摩崖刻经等等,通过各种方式拓取、收集大量碑刻、摩崖拓片,并进行研究题跋。

  • 标签: 摩崖刻经 佛教 北朝 黄易 邹城 第二故乡
  • 简介:先秦魏晋南北朝诗歌的发展史,是民歌向文人诗发展的阶段。从先秦至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政治多变,文学创作丰富繁盛。从时代侧重点来看,其内容大体包括:《诗经》《楚辞》,先秦歌诗谣谚;汉乐府、汉古诗;魏晋文人诗;南北朝民歌等。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选录了《诗经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诗三首》等代表作品。探究民歌和文人诗的不同特点能纲举目张。

  • 标签: 魏晋南北朝时期 先秦 教学策略 诗歌 《诗经》 文学创作
  • 简介:本文对北宋时南北朝七史首次校刻过程中的诸多环节展开考辨,包括诸史校成奏上时间、刊刻成书时间、各史目录序的相关问题,主要利用晁说之、韩维等宋人文集中新见之线索,对前人观点有所推进和订正。并以此为基础,重新勾勒所谓“嘉佑七史”校刻始末,指出嘉佑末年,南朝四史校毕进上;治平时期,校、刻并举;熙宁中,北朝三史相继校毕进上;自熙宁中七史全部校毕迄政和中,纯是刊刻阶段。继而对熙宁以後诸史刻印迟缓之缘由提出新说,认为学者历来将此归因于书多脱误,校雠艰难,未中肯綮,实因受北宋後期政局、时风的影响,王安石新学成为当时学术的绝对主流,七史地位边缘化,王氏新学经解大量占用了刊书所需的物资、人力,以致七史的刊刻迁延日久。

  • 标签: 南北朝七史 校刻 晁说之 韩维 王安石新学
  • 简介:魏晋南北朝这个时期虽然只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中短暂的一瞬间,但它是中国的书法发展极其辉煌的时期,有着极高的地位,对我国书法的发展有着突出的贡献。这个时期的书法发展达到历史的高峰期,对中国书法的发展长河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从这一时期书法社会背景、兴起原因、发展过程、艺术特征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几个方面来诠释魏晋南北朝的书法艺术。

  • 标签: 魏晋南北朝书法 碑刻 书体
  • 简介: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出唐代“始有意为小说”这一论断,学界一直承袭其说。若细细究之,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一些作品已经与唐传奇颇为类似,初现“有意为小说”之端倪,如《搜神记》《幽明录》《拾遗记》中的部分作品,无论在创作动机、内容虚实、艺术手法等方面都可以说明魏晋南北朝小说已经出现了“有意”的痕迹,鲁迅先生的说法值得再商榷。

  • 标签: 小说 魏晋南北朝 鲁迅
  • 简介:自司马迁、班固之后,史学体裁已较完备;至魏晋南北朝,史书和方志更是大量编纂而成,体现了强烈而鲜明的方法意识。《三国志》体例创新、裴松之首创以史证史的史学方法,开辟史书注释之路;范晔《后汉书》博采众书,裁成典籍;僧祐《出三藏记集》建立起佛经目录学基础体系;刘义庆《世说新语》借语录体展示了魏晋名士风度和玄学思潮发展情况;《华阳国志》以编年史和人物传相结合,开创方志史效法正史的写法,且在结构上采用佛教典籍“合本子注”体式;郦道元《水经注》通过“迳见”方式订正和取舍材料,具有很强的实践精神。这一时期史志创作因而盛况空前。

  • 标签: 史志编纂 方法意识
  • 简介:北魏宗室元荣在统治敦煌期间,将北朝的事佛之风带到敦煌,积极推动敦煌地区佛教的发展,同时他带来的中原文化使得莫高窟的艺术风格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并对其后的建窟艺术产生深远影响。中原和西域文化元素的融合、中原式石窟艺术体系的形成等内容促成莫高窟石窟艺术在北朝时期发生具体改变,最终形成了以敦煌本土传统文化为基础的中原式莫高窟佛教石窟艺术体系。

  • 标签: 北朝时期 元荣 敦煌 石窟艺术
  • 简介:与先秦两汉相比,魏晋南北朝墓志支配式复音词表现出数量增多、涉及事物范围扩大、词性分布更趋复杂、用法愈加自由以及多头词语来源等特点;与现代汉语相比,魏晋南北朝墓志支配式复音词绝大多数被承继下来,少部分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 标签: 魏晋南北朝 墓志 支配式复音词 构词法
  • 简介:中国海事管理,是实施以水上安全为中心的监督管理,为国家行政管理之一。海事管理源于周代,为这一管理而建立的组织机构始于西晋。自此,历代政府对海事管理机构不断加以完善,健全职能,规范职责,逐渐形成管理体系,发展至今,成为国家行政管理机构序列之一。远古—265年海事管理的产生与一职一官约距今8000-7000年前的远古时期,先民们运用独木舟开始航运活动。在没有文字的原始社会里,无法记载他们从事舟楫活动,但新中国建立以来,各地相继发现的文化遗址与出土文物,再现了几千年之前先民们舟楫活动踪影,印证那些驾舟涉水安全传说的真实性。

  • 标签: 海事管理机构 新中国 南北朝 脉络 演进 历史
  • 简介:"子貴母死"是鮮卑拓跋部一項獨特而殘忍的制度,出現於個體家庭産生之初甥舅繼承制逐漸向父子繼承制轉變的時期,實質是舅權與父權的衝突,目的是保證父系皇權的傳遞不受母黨、妻黨的干預。漢族將舅權與父權衝突成功改造爲"先外族而後本宗"的新婚姻禮法,實現了宗族和妻黨、母黨合作。鮮卑拓跋部在孝文帝實施漢化政策之後,也隨之變舅權與父權的衝突爲合作,逐漸廢棄"子貴母死"之法。細緻分析兩者的婚姻禮法機制,不難發現北朝婚姻禮法之倚重母黨、妻黨和鮮卑貴族之抑制母黨、妻黨,表相雖異,實質相同。兩者親屬制度之源相同,鮮卑進入中原則將漢族婚姻禮法中某些原始因素唤醒了。漢族原本保留着局部交换婚姻關係之下的一系列傳統禮法得以加强化,更加重外家輕本宗,而鮮卑族也放棄了"子貴母死"之法,逐漸實現了舅權和父權的合作。漢族和鮮卑婚姻禮俗的交互影響正可當作經歷過相同家庭制度發展史的不同民族融合的最佳案例。

  • 标签: 婚姻禮法 宗族 母黨 妻黨 子貴母死
  • 简介:出土彩绘文物在环境突发剧烈变化的情况下常有变色或褪色现象,影响文物的安全及其艺术展示。为了解山西忻州九原岗北朝墓葬壁画发掘出土后色彩的变化规律,跟踪监测了该墓葬壁画红色、黄色、蓝色和黑色绘画区域的色度及相应的表面水含量,同时对颜料进行拉曼光谱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墓葬壁画所用颜料红色为HgS,黄色为FeO·OH,蓝色为(Na,Ca)_(7-8)(Al,Si)_(12)(O,S)_(24)[SO_4,Cl_2(OH)_2],黑色为C;壁画出土后轻微的褪色现象主要与环境湿度有密切关系。新出土壁画表面湿度较高,颜色鲜艳。随着画面干燥,壁画表面含水量的降低导致颜色饱和度降低,壁画色彩变浅。盐结晶的析出以及颜料颗粒脱落导致画面色彩饱和度降低,也可能导致壁画色彩变浅。

  • 标签: 色度 表面水含量 变色 盐结晶
  • 简介:史学游侠形象是由西汉司马迁塑造的,文学游侠形象最早出现在汉末魏初。汉末世积离乱,文人认识到生命的短暂,生命意识开始强烈起来。魏晋南北朝时局动荡,多家思想交融,文人们渴望利用有限的生命建立功业、实现自我价值,因此,他们视侠为情感的重要寄托。诗人笔下的侠也各具特色,游侠类诗歌人物形象逐渐丰满起来,游侠文化的繁荣深刻影响着后世传统文学。

  • 标签: 史学游侠 文学游侠 形象演变 游侠文化
  • 简介:为探讨河南巩义窑、河北邢窑出土的不同时期青瓷、白瓷的原料来源,用显微观察、电子探针(EPMA)等手段,分析其原料来源及技术工艺进行分析,并探讨两窑之间的技术联系。分析可知,两窑在瓷釉、瓷胎的原料配置上存在差异:巩义窑瓷胎均使用当地高岭土一元配方,瓷釉中加入瓷胎原料为基体并加入高钙草木灰;邢窑瓷胎在使用当地高岭土的基础上加入长石类矿物原料,瓷釉中除瓷胎所使用的黏土以外,还加入含有高钙高镁的草木灰或矿物原料。两窑还存在一些共性如:两窑瓷釉均添加石英类原料以提高SiO2含量;巩义窑与邢窑两地早期、唐中期产品形制相似,原料配方有共通之处,说明当时两地在陶瓷的原料配方、制瓷技术中有过交流。

  • 标签: 电子探针 白瓷 青瓷 原料 巩义窑 邢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