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侧鼻导管吸氧导管插入深度对氧疗效果及病人舒适的影响.方法将胸外普胸手术病人58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常规组鼻导管插入长度为鼻尖至耳垂的2/3(8cm左右),实验组为导管插入3~4cm,观察SpO2、Bp、R、HR、口唇甲床颜色、病人舒适度及鼻导管堵塞情况.结果两组在生命体征、SpO2、口唇甲床颜色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人舒适度及鼻导管堵塞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侧鼻导管吸氧插入深度以3~4cm较为适宜.

  • 标签: 鼻导管吸氧 插入深度 血气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腔气管导管用于食道癌手术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食管癌切除手术患者,常规施行硬膜外麻醉,全麻诱导后采用腔气管导管插管,气管导管插管到最佳深度,即双肺呼吸音一致,记录为Ⅰ;放气囊后将头向右偏,并缓慢置气管导管的同时听诊双肺呼吸音,当左肺呼吸音消失,右肺呼吸音清晰,尤其是右上肺呼吸音清晰时,此时导管深度记录为Ⅱ;退气管导管到Ⅰ,打开胸腔后置管到Ⅱ至左肺萎缩;关胸前,退管到Ⅰ,把萎缩肺完全扩张。结果本组40例,右支气管插管均成功,一次到位29例,两次到位10例,需多次调整到位1例,SPO2一般能维持95%以上,左肺萎缩良好,术后恢复顺利,无麻醉相关并发症。结论腔支气管导管可以安全用于食道癌切除手术的麻醉。

  • 标签: 单腔气管导管 单侧肺通气 肺萎缩 食道癌
  • 简介:通过观察腔气管导管用于儿童肺通气(OLV)的应用,探讨其在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14例行胸科手术患儿,全麻诱导气管插管后,将腔气管导管在纤维支气管镜(φ:2.8mm)引导下置入健侧主支气管,并经听诊后确定封堵效果。观察肺通气前(T1),肺通气5mim后(T2),肺通气结束前(T3),肺通气结束后(T4)的心率HR、血压BP、SpO2、动脉血气分析、气道压力(PAW)变化。结果:左侧肺通气5例,右侧肺通气9例,肺通气时间40~210mim。全组病例PaO2:T2较T1明显下降(204±102.2),T3持续小幅下降(202.9±112.3);T4基本恢复至肺通气前水平(393.6±88.3)。PaCO2:T2上升(36±4.8),T3持续升高(39.6±5.2),T4降至术前水平(36±5.1);PAW:T2升高(22±2.9),T3维持较高水平(21.4±2.3),T4恢复术前水平(17.9±1.9)。全组病例pH值各时间点数据无明显变化。结论:腔气管导管能够安全的用于儿童的肺通气。

  • 标签: 单腔气管导管 单肺通气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可视双腔气管导管肺通气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河南省人民医院需行肺通气的胸外科择期手术患者6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双腔气管插管操作,观察组采取可视双腔气管导管。比较两组操作时间、插管情况、麻醉诱导前(T0)、诱导后插管前(T1)、双腔气管导管进入左侧支气管即刻(T2)、插管后(T3)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SaO2)、局部脑氧饱和度(rSO2)。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观察组声门显露时间[(36.65±13.17) s]、气管插管时间[(130.55±27.69) s]短于对照组[(74.82±14.25)、(187.62±29.15) s,t=10.774、7.775,P<0.05];观察组首次插管成功率(96.67%)高于对照组(70.00%),甲状软骨按压率(3.33%)、术中气管导管异位重新定位率(0)、因重新定位气管插管导致低氧血症率(0)低于对照组(30.00%、23.33%、20.00%,χ2=7.680、7.680、5.822、4.630,P<0.05);观察组T1、T2、T3时刻HR、MAP波动小于对照组(t=0.013、3.143、3.093、2.822、2.669、2.085,P<0.05);插管后即时观察组PaCO2(33.79±2.46) mmHg(1 mmHg=0.133 kPa)低于对照组[(36.18±2.37) mmHg,PaO2(85.76±7.39) mmHg、SaO2(98.47±0.54)%]高于对照组[(80.34±6.80) mmHg、(97.06±0.42)%,t=3.832、2.956、11.289,P<0.05];观察组T2、T3时刻rSO2分别为(66.16±5.04)%、(64.33±6.19)%,高于对照组[(63.59±4.61)%、(60.18±5.92)%,t=2.061、2.654,P<0.05]。结论可视双腔气管导管应用于肺通气患者,能缩短操作时间,提高操作成功率,降低低氧血症率,减小血流动力学波动,改善局部脑氧饱和度。

  • 标签: 可视双腔气管导管 单肺通气 声门显露程度 血流动力学 局部脑氧饱和度 动脉血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导管法射频消融青年学生频发单源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频发单源性室性旱搏的青年学生的临床资料,均施行导管法射频消融治疗。结果26例患者,成功消融26例,成功率达100%,无一例复发,且无近期和远期并发症。结论导管法射频消融青年学生频发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早搏安全、有效。

  • 标签: 单导管 射频消融 青年学生 单源性右室流出道室早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腔支气管导管(SLBT)在胸腔镜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10月解放军第九七〇医院收治的60例行胸腔镜下肺大疱切除、肺楔形切除、肺段或肺叶切除的患者,男29例,女31例,年龄(55.2±14.6)岁,年龄范围为17~87岁。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SLBT组和双腔支气管导管(DLBT)组,每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插管时间、插管后定位时间、摆放体位后定位时间、肺通气后肺塌陷时间、手术视野暴露情况,肺通气5 min后气道峰压及术中导管移位次数,患者完全清醒拔管后即刻、术后24 h、术后72 h的咽痛及声音嘶哑情况。结果SLBT组患者插管后定位时间[(78.0±6.3)s]短于DLBT组[(115.0±11.2)s],肺通气后肺塌陷时间[(331.0±25.0)s]长于DLBT组[(198.0±17.0)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LBT组肺通气5 min后气道峰压[(19.5±4.2)cm H2O,1 cm H2O=0.098 kPa ]低于DLBT组[(27.0±3.7)cm H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LBT组患者完合清醒拔管后即刻咽痛评分(1.00分)低于DLBT组(2.00分),SLBT组患者完全清醒拔管后即刻及术后24 h声音嘶哑评分(0.50分、0分)低于DLBT组(1.00分、1.0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LBT在胸腔镜手术中的插管时间、摆放体位后定位时间、手术视野暴露情况、术中导管移位情况与DLBT基本相当,可降低气道阻力,减轻患者术后咽喉疼痛及声音嘶哑的情况,但其肺塌陷时间偏长。

  • 标签: 麻醉 单腔支气管导管 双腔支气管导管 单肺通气 胸腔镜手术
  • 简介:摘要总结83例腹腔积液患者使用腔中心静脉导管留置腹腔引流的护理,包括穿刺方法、心理护理、部位选择,置管时和置管期间的护理,拔管注意事项等,认为良好的护理可提高腹腔积液患者使用腔中心静脉导管留置引流的几率,减轻病人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腹腔积液 单腔中心静脉导管 腹腔引流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腔和双腔Fogarty导管对急性下肢动脉栓塞(ALEAE)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接受腔Fogarty导管取栓组(SF组)(52例,55条患肢)和双腔导管取栓组(DF组)(25例,28条患肢)的临床资料,对两组手术死亡率、截肢率、膝下动脉开通率、并发症发生率、踝/肱指数(ABI)、手术时间进行比较。结果SF组[(0.68±0.08)vs(0.17±0.16)]和DF组[(0.93±0.11)vs(0.15±0.18)]术后ABI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均<0.001)。DF组的一条或以上膝下动脉开通率(78.6%vs52.7%,P<0.001)、ABI改善程度(0.78vs0.51,P<0.001)优于SF组。DF组截肢率(7.1%vs14.5%,P<0.01)、并发症发生率(20.0%vs51.9%,P<0.001)低于SF组。而DF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SF组[(143±15.8)minvs(85±13.5)min,P<0.001)]。结论双腔Fogarty导管取栓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更好的选择。

  • 标签: 下肢 动脉栓塞 FOGARTY导管 取栓术
  • 简介:摘要传统的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通常需要建立一主一副2条动脉入路及1条静脉入路。该文报道了国内首例使用血管入路技术完成TAVR病例,将传统TAVR手术需要的“两动一静”3条血管入路简化为仅需1条动脉血管入路。

  • 标签: 主动脉瓣狭窄 单血管入路技术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腔中心静脉导管治疗胸腔积液及自发性气胸的临床价值和注意事项.方法我科(淮阴医院胸外科)2010年1月到2015年共收住120例患者,其中胸腔积液64例,自发性气胸56例,均采用腔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留置治疗,并对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胸腔积液组、自发性气胸组与传统方法治疗的住院时间、费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的前提下,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留置引流治疗胸腔积液及自发性气胸是一种安全、方便、经济、创伤小、痛苦小的方法,值得临床应用.关键词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积液;自发性气胸.中图分类号R56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088-02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肿瘤患者使用双腔抗感染中心静脉导管腔抗感染中心静脉导管治疗相关并发症差异。方法回顾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肿瘤中心2011年1月至12月接受中心静脉置管治疗的223例患者临床及随访资料,分析临床特征及置管相关并发症情况,比较两种中心静脉导管治疗相关并发症差异。结果223例患者均为右颈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入导管导管内回流发生率高于双腔导管组(P<0.05);其与穿刺处渗液、导管移位、穿刺处红肿、导管相关性感染及导管堵塞等并发症在两组中发生情况均无明显差异。结论两种中心静脉置管在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对于肿瘤手术或化疗病人,这两种均是安全有效的置管方式并可在临床安全使用。

  • 标签: 中心静脉置管,肿瘤,化疗,并发症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7-0014-02
  • 简介:目的探讨导管标测指导下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RVOT)频发室性早搏(VPC)、室速(VT)射频消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行导管指导下射频消融治疗的特发性RVOT室早、室速患者共40例,男女比例1.0∶1.2,平均年龄(42.3±16.3)岁,发病时平均年龄(38.1±16.1)岁.结果40例中导管激动顺序标测和起搏标测确定起源于间隔部24例,游离壁16例.射频术中及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手术即刻成功率为92.5%,随访(17.7±3.6)个月,复发6例(复发率16.2%),总成功率为77.5%.结论特发性RVOT频发VPC、VT间隔部起源多于游离壁.导管标测指导下射频消融RVOT室性心律失常有效、安全.

  • 标签: 射频消融 右心室流出道 室性心律失常 单导管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TAVR)术式简化的中心临床经验。方法2020年10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开始有计划地对经股动脉途径TAVR(TF-TAVR)的术式进行进一步简化,开展超声引导主入路穿刺,桡动脉副入路、无导尿,左心室导丝起搏等策略。本研究回顾性连续收集2020年10月之前3个月(2020年7—9月,常规组)和之后3个月(2020年10—12月,简化组)患者的基线特征、手术相关数据、术后30 d随访结果,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共纳入患者93例,常规组42例,简化组51例。简化组中计划应用超声引导入路穿刺51例,成功应用51例(100%);计划应用桡动脉副入路49例,成功应用45例(92%);计划无导尿48例,最终无导尿35例(73%);计划左心室导丝起搏12例,最终成功应用11例(92%)。两组患者在基线资料、器械成功率、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术后瓣膜功能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简化组的平均手术时间[(62.5±17.9)min 比(78.3±16.7)min,P<0.001]、手术室时间[(133.7±25.1)min 比(159.2±42.6)min,P<0.001]、X线照射时间[(17.2±6.5)min比(20.2±7.7)min,P=0.027]均短于常规组。结论本中心针对TF-TAVR术式的简化方案安全、可行,有效提高了手术效率。

  • 标签: 主动脉瓣狭窄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术式简化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组合式支气管导管在成年人胸科手术肺通气(one-lung ventilation, OLV)中应用的可行性与优势。方法选取拟行OLV的成年胸科手术患者6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0例):双腔支气管导管(double lumen endobronchial tube, DLT)组(D组)和组合式支气管导管组(C组)。所有患者按统一标准实施全身麻醉诱导,D组插入DLT,C组插入组合式支气管导管。术中麻醉维持采用相同方案,术毕D组待患者苏醒后拔除DLT,C组在停止OLV后即拔除内气管导管,患者苏醒后拔除外气管导管。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T0)、插管前(T1)、插管完成后1 min(T2)、插管完成后5 min(T3)、拔管前(T4)、拔管后1 min(T5)、拔管后5 min(T6)的MAP、心率,记录两组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下调整定位情况、插管对位时间、/双肺通气时气道压、/双肺通气过程中最低SpO2,术中记录肺萎陷效果,术后记录口咽部和气道损伤情况,术后24 h随访气道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T2、T4、T5时点,D组MAP、心率均高于C组(P<0.05);两组/双肺通气时气道压、/双肺通气过程中最低SpO2、肺萎陷效果、口咽部及气道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插管对位时间短、纤支镜下调整定位率低,且术后气道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于D组(P<0.05)。结论组合式支气管导管是一种可以在成年人胸科手术中实现OLV的新型导管,相对于DLT,其对患者循环波动影响小、插管对位难度低、术后气道相关不良事件发生少。

  • 标签: 组合式支气管导管 双腔支气管导管 单肺通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中心前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的围手术期实施护理的效果以及影响。方法:选择样本时间在2020年4月到2022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50例进行中心前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不给予护理措施)和研究组(护理干预)各25例,比较组间围手术期中护理情况。结果:研究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主动脉瓣置换术围手术期采取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并且利于患者恢复,具有重要价值意义。

  • 标签: 中动脉瓣狭窄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围手术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食管癌手术患者中对普通腔气管导管肺通气进行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1~2013年我院收治的45例食管癌手术患者进行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将其中25例行腔气管导管肺通气者设为观察组,将20例行双腔气管导管通气者设为对照组,评估两组在诱导前(T0)、插管前(T1)及插管后(T2)等时点的血液动力学变化及术后不适症状的发生情况,总结治疗经验。结果观察组在T0和T1时点的血液动力学变化情况与对照组较为接近(P>0.05),在T2时点,前者要较之后者稳定(P<0.05);观察组术后有3例(12.0%)出现声音嘶哑、咽喉疼痛等不适,较之对照组的45.0%更占优势,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为食管癌手术患者提供普通腔气管导管肺通气治疗,能够在保证血液动力学稳定的同时,尽量避免术后不适症状的发生,是今后医院提高食管癌手术水平的关键,建议临床普及。

  • 标签: 气管导管 单肺通气 食管癌手术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纤维支气管镜定位置入支气管阻塞器与双腔支气管导管应用于胸科手术肺通气的麻醉护理配合。方法整理收集我科于2012年完成的202例胸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纤支镜定位引导置入支气管阻塞器或双腔支气管导管肺通气麻醉,总结围麻醉期的护理配合方法及要点。结果61例胸科患者采用支气管阻塞器肺通气,141例采用双腔支气管导管肺通气,所有患者均顺利插管,经纤支镜定位均取得良好的肺通气效果,满足手术中肺通气需要。使用支气管阻塞器和双腔支气管导管患者出现苏醒期躁动分别有11例(18%)和43例(30%),术后咽痛声嘶分别有28例(46%)和112例(79%),支气管阻塞器患者苏醒期躁动、术后咽痛声嘶的发生率均低于双腔支气管导管肺通气患者(P<005)。结论充分准备的护理配合有助于麻醉医师建立胸科患者肺通气麻醉,纤支镜的准备与使用是关键之一。

  • 标签: 纤维支气管镜 支气管麻醉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