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计娩出法在位剖宫产取困难中的应用。方法2013年1月-2015年12月剖宫产术中取困难者286例,采用助娩。结果286例徒手娩失败后,改用助娩成功280例,无新生儿产伤及死亡,无子宫切口下段撕延,产后出血无增加。结论剖宫产术中取困难时使用助娩,可取得良好的效果,且使用方例便,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剖宫产 取头困难 压肠板托胎头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位剖宫产产妇术中出现高浮情况时使用改良式法(简称IMHFH)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21年11月-2022年8月在我院进行剖宫产的106例产妇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将其随机分作手入组与改良组,每组各有53例,对手入组中产妇行手入宫腔取法,对改良组中产妇则行IMHFH,记录两组产妇的子宫切口撕裂情况、术中出血量以及娩出时间,统计后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改良组中产妇的子宫切口撕裂情况较手入组更少,术中出血量及娩出时间均少于手入组,组间比较结果存在差异(P<0.05)。结论:位剖宫产产妇术中出现高浮情况时使用IMHFH能够有效减少产妇子宫切口撕裂的情况及术中出血量,同时还能够缩短娩出所需时间,值得推广。

  • 标签: 改良式托取胎头法 头位剖宫产 胎头高浮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位剖宫产产妇术中出现高浮情况时使用改良式法(简称IMHFH)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21年11月-2022年8月在我院进行剖宫产的106例产妇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将其随机分作手入组与改良组,每组各有53例,对手入组中产妇行手入宫腔取法,对改良组中产妇则行IMHFH,记录两组产妇的子宫切口撕裂情况、术中出血量以及娩出时间,统计后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改良组中产妇的子宫切口撕裂情况较手入组更少,术中出血量及娩出时间均少于手入组,组间比较结果存在差异(P<0.05)。结论:位剖宫产产妇术中出现高浮情况时使用IMHFH能够有效减少产妇子宫切口撕裂的情况及术中出血量,同时还能够缩短娩出所需时间,值得推广。

  • 标签: 改良式托取胎头法 头位剖宫产 胎头高浮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负吸引器助产术的可行性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产科2008年元月2012年12月间行吸引器助产分娩的病例107例,吸者按分娩时所用负压分为高负吸引组(A组负150~180ml空气)和低负吸引组(B组负80~110ml空气)。结果A组新生儿头皮损伤及血肿的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A组发生新生儿颅内出血1例,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而两组吸引器滑脱率无明显差别,两组新生儿阿氏评分亦无明显差异。结论低负吸引器助产术可减少新生儿损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助产方法。

  • 标签: 低负压 胎头吸引 高负压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对98例足月孕吸引分娩助产的初产妇运用间歇抽吸的办法形成负压进行配合,以总结此方法的可行性。结果全组行吸引术的产妇可减少胎儿头皮损伤,头皮血肿及颅内出血,表明间歇抽吸形成的负可以减少对胎儿的损害。

  • 标签: 胎头吸引 间歇性 负压 胎儿损伤
  • 简介:摘要本文报告2006-2008年对我院住院分娩500例孕妇中42例吸引术的适应症分析,认为吸引助产术是产科常见的阴道助产手术之一。随着破宫产手术率的上升及产钳术的应用,低位吸引助产术仍占重要位置。

  • 标签: 胎头吸引术 阴道助产
  • 简介:汽车的轮胎相当于我们的鞋。如果运动鞋磨破了,不仅会影响运动员的比赛成绩,还有可能致使脚部扭伤。汽车在高速行驶中出现爆往往会导致严重的车祸,其中相当一部分有人员伤亡。由于偏低或漏气是爆的原因之一,因此现在很多轿车都装备了监控功能以求防患于未然。本文介绍的是中高档轿车中广泛采用的成本低廉却很实用的软件监控系统。

  • 标签: 监控系统 胎压 TPM 中高档轿车 开车 解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位难产时,手转,使难产变为顺产的恰当时机。方法在位难产枕横位、枕后位时,以手转为枕前位,使分娩结局改变。结果手转胎位成功率,以宫口开大6cm至宫口开全,或宫口开全后先露在平坐骨棘平至棘下2cm者成功率高,达93.75%;以宫口开大<6cm,或宫口开全后,先露在坐骨棘下≥2cm者成功率低,为63.15%(P<0.01)。结论手转位难产的重要方法,与产钳及吸引器转相比较,更安全、有效、易掌握。内旋转在第一产程末及第二产程初完成,选择适当的时机,手转,使难产变为顺产,可有效降低阴道助产及剖宫产率,降低母婴并发症。

  • 标签: 手转胎头术 头位难产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给予深定剖宫产产妇以不同取方法对其临床生产的影响及应用意义。方法:选择的临床资料40例为本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深定剖宫产产妇,将其以随机均分两组,即位取组(n=20)与臀位取组(n=20)。位取组产妇剖宫产时接受上推阴道的位取方法,臀位取组产妇剖宫产时接受牵引足的臀位取方法。对比分析两种取方法对产妇生产的影响。结果:经对比分析,较于位取组,产妇子宫切口裂伤率、手术出血量、胎儿娩出时间、新生儿窒息率、产褥感染率、住院时间等方面指标对比,臀位取组均更优,且组间对比指标数据差异性显著,即P<0.05,说明存在统计学意义;而产妇就手术时间方面对比,两组无明显差异性,即P>0.05,表明不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给予深定剖宫产产妇以臀位取方法,获是良好的临床效果,较于位取方法,该取方法更利于产妇生产,且其安全性更高,可有效减少产妇术中出血量,降低产妇子宫切口裂伤率,有效预防产褥感染,缩短住院时间,利于确保母婴平安,具有临床推广及应用意义。

  • 标签: 取胎方式 胎头深定 剖宫产 应用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徒手旋转成枕前位变难产为顺产。方法常规外阴、阴道消毒,导尿,术者在宫缩间歇期手握头上托旋转成枕前位,宫缩时嘱产妇屏气向下用力,同时助手从腹部配合同方向推移胎儿背部,下降不再回转时再慢慢松手。结果徒手旋转术38例,成功30例,成功率78.94%;失败8例,失败率21.06%。新生儿出生后1minApgar评分≥8分26例,4~7分4例。结论产程进入活跃期,宫口扩张6~7cm,徒手旋转成枕前位,变难产为顺产。

  • 标签: 徒手旋转 处理 头位难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第二胎儿位难产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对14例双第二胎儿位难产住院病历完整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双第二胎儿位难产中持续枕后位6例、枕横位4例、高直位、前不均倾位、核后位、复合先露各1例。新生儿存活11例合并轻度窒息5例、重度窒息3例;死亡2例结论双阴道分娩第二胎儿位难产发生率高,围产儿死亡率高。建议双第一胎儿分娩后应高度警惕第二胎儿位难产,早期发现,及时处理,以降低新生儿窒息及死亡率,改善围产儿预后。

  • 标签: 双胎 头位 难产
  • 简介:目的探讨徒手旋转术在处理头位难产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56例宫颈扩张进人活跃期出现延缓或停止的产妇随机分为两组:A组:176例为观察组,采用徒手法旋转术;B组:80例为对照组。两组在年龄、孕龄、方位、胎儿大小估计及孕产次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手术时机选择在宫口扩张7—8cm,先露在坐骨棘平至棘下1.5cm,用手法将枕横位、枕后位转成枕前位使以最小径线通过骨盆娩出。结果A组顺产率为81.25%,难产率为18.75%;B组顺产率为36.25%,难产率为63.7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产伤、产后出血及新生儿窒息等产科并发症比较有很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采用徒手旋转术是解决因位置异常而导致难产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降低剖宫产率的有效方法。

  • 标签: 头位难产 徒手胎头旋转术 手术时机 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