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冷战结束,随着文化在国际关系中作用的日益凸显,国际社会围绕文化主权问题展开了激烈的博弈。文化冷战取代意识形态冷战成为和平与发展新时代国际社会的重要特征,它虽然是意识形态冷战在当今时代条件下的延续和变种,但却呈现出一些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文化冷战是美国文化霸权同世界多元文化主张者之间矛盾不断加剧的必然结果。它反映和体现的不仅仅是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较量,更是国际关系中文化权力与文化权利的斗争。

  • 标签: 冷战 意识形态 后冷战 文化权力 文化权利
  • 简介:摘要:国际体系的研究作为国际关系学科重要的研究领域,一直是学界经久不衰的研究课题。不管是中文还是英文,对“体系”这个词的认识和主要意思是一致的,即体系是由其组成部分的互动所构成的一个整体。本文对国际体系的空间分布现状进行了研究,得出只有认识到国际体系这种多重性和复杂性,确立多元并存的国际体系视野与战略,我们才能更好的结合自身国家利益,更好地有选择地融入具体领域的国际体系。

  • 标签: 后冷战时期 国际体系
  • 简介:冷战结束,美国出于提升地缘政治影响力、和平演变越南等方面的考虑,不断强化与越南的关系。在此背景下,越南社会西化程度加深,其依靠美国抗衡中国的信心大增,成为美“重返亚太”的重要支点,美在东南亚的影响力增强。但也应看到,越南的“大国平衡”战略决定了越美合作的有限性,同时,美国内对美越关系的不同认知制约了美越关系的深入发展。

  • 标签: 后冷战时期 美国 越南 美越关系
  • 简介:东亚地区是世界经济中最活跃、发展最快的地区,经济上已出现相当明显的相互依赖,局部经济合作也有较大进展。但东亚与欧洲不同,至今尚未形成全区性的多边协调与合作机制。现在,东亚格局正在经历根本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已在许多方面影响该地区各国的重大利益。一、冷战结构的瓦解对东亚安全形势的影响

  • 标签: 经济合作 全区性 经济发展水平 后冷战时期 东盟国家 世界经济
  • 简介:印度与日本之间的双边关系是影响亚洲地区格局的重要因素。冷战结束以来,印度的“东向战略”与日本的“南下战略”在相动的基础上找到了共同点,印日关系获得迅速发展,尤其两国在经贸、亚洲与印度洋战略安全、联合国改革等一系列重要领域出现引人注目的突破。印日关系将继续保持发展的态势,但由于受制于一系列不确定的因素,印日关系的未来发展不会一帆风顺。印日两国同为中国的重要邻邦,其双边关系的走向势必将对中国的安全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 标签: 印度 日本 地区安全 战略关系 中国
  • 简介:冷战,马来西亚与美国展开一连串激烈交锋,两国关系一度非常紧张。马来西亚对美采取强硬政策的原因,包括冷战后国际政治格局变化,美国东南亚政策的改变,以及金融危机马来西亚的政治和经济安全面临的严重威胁等。但马美经贸关系继续发展,美国还跃升为马来西亚最大的出口市场和外资来源,这与马来西亚成功的外交谋略不无关系。对美政策有效地捍卫了马来西亚的政治和经济利益,提高了马来西亚的国际地位,基本体现了马来西亚当时的国家利益,充分显示了小国外交的智慧。

  • 标签: 后冷战时期 对美政策 外交智慧
  • 简介:中国西北、东北地区与苏联接壤,边界线长达7600公里。两国存在边界问题历史久远,但中苏友好时期边境上一直是安宁的。随着中苏两党两国关系日益紧张,从20世纪60年代初起,中苏边界纠纷不断。为了缓和边境紧张局势和解决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从1964年2月开始,中苏两国进行了边界谈判。

  • 标签: 边界谈判 中苏 冷战时期 边界问题 中国西北 东北地区
  • 简介:本文就美国政委“9·11”提出的所谓“冷战代”观进行了评析,认为此一提法既是美国政委对当前时代的一种概括,也包含潜在的战略意图,即借机整合世界,塑造反恐新形势下美国主导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对于“冷战代”观,各国虽认识到其中的合理性,但也多少看清了美国背后的战略用心,因而并不积极呼应,致使这一概念未广泛流行。对于中国,“冷战代”观能否成为国际通用的“范式”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体悟其背后的战略内涵,制定更为合理的对外战略。

  • 标签: 9·ll事件 后后冷战时代 美国政委 战略意图 国际政治
  • 简介:冷战结束以来,在世界格局大转折的时代,社会党和社会民主主义也出现了深刻的调整和变化,其曲折历程反映着国际政治思潮博弈的一个缩影。在苏东剧变20年之际,跟踪和分析这种变化对我们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 标签: 后冷战时期 各国社会党 社会民主主义 考量
  • 简介:冷战日本和东盟间的经济合作为冷战代双方的安全合作奠定了物质基础。日本为了成为一个政治和军事大国,在安全上减少对美国的依赖并制衡迅速崛起的中国,在冷战后积极加强与东盟的安全合作。双方在传统和非传统安全方面都展开了深入的合作。而日美同盟及东盟对日防范心理则是双方安全合作的主要制约因素。

  • 标签: 后冷战 日本 东盟 安全合作
  • 简介:德国人和俄国人之间的交往最早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早期,人们只需要回顾一下汉萨同盟的城市在东西欧贸易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就足够了。从近代早期起,沙皇俄国和德国各个联邦国家的交往非常频繁,关系尤其密切的是普鲁士和沙皇宫廷。七年战争期间,当腓特烈大帝还在不遗余力地坚持反对由奥地利人、法国人和俄国人组成的

  • 标签: 德苏 沙皇俄国 中世纪早期 近代早期 汉萨 奥地利人
  • 简介:冷战,为取得“人心之争”的胜利,美苏两国政府都打出“宗教牌”,积极利用各种宗教组织开展对外宗教交流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两国在指导思想上都将宗教视为一种外交工具,目的是为本国外交提供“合法性”,而开展的领域主要在舆论宣传领域.

  • 标签: 宗教组织 冷战时期 外交 美苏 交流活动 舆论宣传
  • 简介:摘要

  • 标签:
  • 简介: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以英文期刊为特征的中国世界主义就终结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战后以及1949年以后,不再有传播、翻译以及跨国、跨地区的实践。更确切地说,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世界主义会产生它自己因地制宜的特殊形式。在1945年6月《二十世纪》(TheXXthCentury)杂志终刊号上,梅奈特(Mehnert)声称虽然“第三帝国已死”,“德意志民族仍在并将长存”。

  • 标签: 冷战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 香港 世界主义 1949年 德意志民族
  • 简介:早在独立前,印度国大党领导人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就曾访问苏联,并对苏联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深有感触,但同时也意识到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给苏联社会政治造成的弊端。尼赫鲁也曾置身于英国这样的西方社会,亲自目睹西方国家周期发生的经济危机及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弊...

  • 标签: 冷战时期 印苏 特殊关系
  • 简介:国家领土完整原则和人民自决原则在当代国际法中均占有重要的地位。冷战后,自决原则的进一步发展使之与分离权的联系日趋密切,在殖民主义之外,单方面分离权挑战国家领土完整原则。但包括分离权的自决原则并没有成为实在国际法规范。为避免这两项原则之间的对立冲突,应当使自决原则的适用受到领土完整原则的限制;而在国内,一国应切实保障少数民族的自治权。

  • 标签: 国家领土完整原则 人民自决原则 当代国际法
  • 简介:共产党国际团结与联合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重要问题。冷战共产党国际团结与联合,与历史上相比已经发生重要转型,逐渐走向一种“新型联合”,即回归对马克思主义的尊重,适应冷战国际共运面临的形势与要求,从在传统的“一个中心、一条道路、一种模式”思想下极力强调组织联合,变为新型的坚持从独立自主要求出发的多样化团结方式,从思想、方式和行动等方面自由开展双边和多边的合作与联合。究其原因,既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反思和理性回归,也有对冷战国际共运转型与变化的调适,同时中国共产党为其转型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 标签: 后冷战时期 共产党国际团结 转型 新型联合
  • 简介:摘要在冷战,美韩两国之间的合作是从各自的国家利益出发的,互相合作,对付共同面临的共产主义威胁,从而产生了美韩同盟。在此前提之下,美国主要追求的是自己权力的最大化,他通过美韩同盟成功地遏制了朝鲜及朝鲜半岛的周边大国,形成了海洋力量对大陆力量的相对优势;韩国则主要借助美韩同盟达到了以较小的代价实现了自己的安全与发展的目标。但在美韩同盟中由于利益和目标不同也存在一定的冲突,并且随着韩国经济迅速发展,两国的矛盾和冲突便日益加深。本文将从国家间的合作与冲突这一方面的国际理论来阐述冷战美韩同盟的发展历程。

  • 标签: 冷战时期 美韩同盟 发展历程
  • 简介:二战结束,国际上出现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对峙局面,以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出台为标志,整个世界进入冷战。日本根据《开罗宣言》和《波兹坦公告》将台湾归还给了中国。50年代初,日本政府秉承美国的意志,与台湾国民党政权建立了"外交关系"。日台成为美国围堵新中国大陆的重要伙伴,其间,在美国主导下,日台政治、经济关系跌宕起伏,但相对稳定。至1972年9月,中日两国实现了邦交正常化,同时日台"断交"。至冷战结束,日台政治、经济关系也逐渐升温。整个冷战,日本维系日台关系的最大因素是其国家利益。

  • 标签: 日台关系沿革 日台和约 日台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