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语汇是思想的表现,语汇的变化也是思想观念变化的反映。从先秦时期既已广泛使用的君臣之义,到隋唐之际开始出现的君臣道合,虽然二者的内涵有相通之处,但无论是语境还是语汇所折射出的政治意义都不能简单地等量齐观。这一语汇上的变化所揭示的是唐宋时期君臣双方对二者关系的一种新认识。

  • 标签: 义君臣 合唐宋 君臣义
  • 简介:宋代君臣讲、臣民进呈之风盛行,持续时间很长,因此得到封赏的人比比皆是.宋代君臣注重理,并借此评论、讽谏时政,具有学以致用的意义.这种情况对宋代易学的繁荣与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 标签: 讲《易》 君臣 易学
  • 简介:摘要“君臣”一伦,乃是政治关系中的核心关系。而其本质,则在于匡正君道以有利于民生。儒家对于君臣关系有很精要的论述,认为君臣关系处得其宜,才能振敕纲纪,整肃法令,而使得政治清明,上下相孚,社会安定,万民乐业,已收国泰民安之效。孟子在论述人臣的立身之本时,他的气象言论较之孔子而言,可谓英气逼人。如二程所言,孔子气象是“温润含蓄”,孟子则“有英气,便有圭角”。面对君主的召唤时,孔子是“君命召不俟驾”,汲汲前往。孟子在君臣观上坚持“德高于位”。本文将从孔孟初探二者之间的君臣观。

  • 标签: 孔子 孟子 君臣观
  • 简介:《管子》的君臣观初探裴传永孙希国《管子》一书,内容广博,思想深刻精到,但由于其具体成书年代一直众说纷纭、悬而不决,致使关于《管子》思想的研究迟迟不能得到深入、系统的开展,使《管子》的许多创见迟迟不能得到合理、准确的历史定位,此诚为古代思想史研究的一大...

  • 标签: 《管子》 君臣观 君臣关系 人臣 兴利除害 思想品德
  • 简介:以唐太宗为首的贞观统治集团十分注重对君主治国方略的研讨。在君臣论政中,他们借鉴隋亡之训,提出了畏天、重民、和臣、执法、纳谏、修德等一整套君主行为规范,融铸出富有特色的君道理论。君主执法论是这种君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贞观君臣对以法定制、以法施政、以法绳顽和君主尊重成文法极为重视,把贯彻法制作为保障君主政治顺畅的有效手段。中华法系正是在他们手中走向成熟的。所以,剖析贞观君臣的法治理论,对于全而认识传统法律思想和法的观念是有所助益的。

  • 标签: 中华法系 治国方略 法治理论 法治思想 理论剖析 “以法治国”
  • 简介:“本来我打算去南山游玩,但是怕爱唧责怪,所以就半路停下了。”这是《资治通鉴》里唐太宗惧怕大臣魏征的故事,而李世民也因虚心纳谏、廉政爱民被后人传为佳话。“古代反腐的实质是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华东政法大学司法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崔永东说,古代反腐既和律法制度有关,也和君臣的政治斗争密不可分。

  • 标签: “潜规则” 反腐 古代 君臣 《资治通鉴》 博士生导师
  • 简介:在《离骚》中:“美人”意象在不同的上下文中有不同的含义:即以美人自比;以神女(传说中的“美人”)比君王;以弃妇(被抛弃的“美人”)比逐臣。对“美入”意象的分析还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切地理解屈原的处境及其悲剧性格的症结所在。

  • 标签: 《离骚》“美人”屈原性格
  • 简介:现在流行的发扬国学和尊孔思潮,单方面张扬仁者爱民、社会和谐,有些学人压根否认传统社会是君主专制,放言是“中国式的民主”,这些人很少涉及传统思想观念中的君尊臣卑问题。君尊臣卑是中国整个社会的基本框架,是君主专制的基础。

  • 标签: 中国传统思想 君主专制 君尊臣卑
  • 简介:在中国封建社会专制政体中,君臣关系一直是引人注目且难以理清的问题,历代学者志士不遗余力地致力于封建社会君臣关系的解析和重构,历代文学创作形式也多样化地反映着封建社会君臣关系的样式。君明臣贤是一种比较理想化的君臣遇合,尤其在文学创作中,历代文人学者都大幅度地解读和重构着夹杂了特定历史背景和深厚感情的君臣关系,明君贤臣的思想和言行都具有深刻的审美意蕴,这一点在文学创作语境中体现得尤为突出,这也是《三国演义》君臣关系体现得较为突出和重要的地方。

  • 标签: 语境 明君 君臣关系
  • 简介:曹操后人也生活在富阳市周边地区在富阳市电视台,我们意外地见到了曹操.70代孙曹觉民先生。曹觉民这一支曹操后人,是从皖南歙县雄村迁徙过来的。不过,他们一般只讲是曹植的后人,原因是《三国演义》以及戏剧里面把曹操描写成一个白脸奸臣,故以避免尴尬。此次河南发现曹操高陵,有关方面要曹氏后人派人做DNA以确证。富阳市场口镇上村村曹氏后人派了10人到复旦大学去做DNA,结果鉴定证明上村的营氏后人与上海松江、江西南昌的曹氏后人血脉是一致的。最后因当时关于高陵真假争论得很激烈,这件事不了了之。

  • 标签: 富阳市 生活 后裔 君臣 《三国演义》 周边地区
  • 简介:署名“酉阳野史”的历史演义小说《续编三国志后传》以三国之后的西晋与十六国的基本史实为依据,虚构了《三国演义》中刘、关、张、赵、诸葛等后代重新起事,建立“后汉”,颠覆西晋的复仇故事。《后传》的作者用意很明显:“今是书之编,无过欲泄愤一时,取快千载,以显后

  • 标签: 《三国志后传》 历史演义小说 人物形象 审美意识 艺术手法
  • 简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影响了东亚地区,“衣冠唐制度,礼乐汉君臣”一诗,便体现了附近国家夸耀本国所拥有汉文化的夸耀之情。但是关于此诗的来源,历来众说纷纭,有日人滕木吉说,越南人胡季雄说,明人吴伯宗说,明初日本使者说。笔者今对诸说进行考证,力求找出该诗来源。

  • 标签: 吴伯宗 胡季犛 衣冠唐制度 礼乐汉君臣
  • 简介:在《程氏易传》中到处充斥着君、臣这类字眼,可见程颐在解释《周易》的过程中特别关注其在政治思想方面的内容。而在众多的政治思想中程颐又特别强调有关“君臣共治”的思想,他常常将爻与爻之间的相应关系解释为政治世界中的君臣关系。余英时先生在《朱熹的历史世界》一书中曾指出“君臣共治天下”是北宋新兴政治文化的重要特质,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程氏易传》正是这种文化特质的反映。因此,对于《程氏易传》中“君臣共治”思想的阐发,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程颐对于《周易》的解释,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程颐的政治思想。

  • 标签: 君臣 共治 二五之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何心隐的友朋思想在明代儒家友朋观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友朋观有实践的社会意义,他期望以师友关系集聚力量,发挥以下致上的作用,从而实现与当政者逐步融通于同一个道统.他提出的“交尽于友”“君臣友朋,相为表里”等观点是之前儒家学者鲜有提及的.他的友朋思想与他的仁义论也有密切的联系.

  • 标签: 何心隐 友朋 师友
  • 简介:春秋时期,晋国太子申生因骊姬之乱自缢而死,后人对其评价纷纭。为了给历史人物以正确的评价,参照春秋时代贵族子弟的生活环境与其所接受的思想熏陶,以《论语》中所阐释的君臣父子观为参照,从申生的人子、人臣、储君三种身份的角度,对申生自缢行为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

  • 标签: 《论语》申生 人子 臣子 储君
  • 简介:君主专制政体下君臣关系问题是儒家学说中的核心问题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研究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第三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中有关“君臣关系实质”的表述,认为“君臣关系,实质上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用“主奴关系”来概括古代君臣关系的实质,应是不确切的。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微探。

  • 标签: 君臣关系 君主专制 儒家
  • 简介:康熙帝从自己的见闻与立场出发,以异于当时士大夫的标准,构建出明朝君臣两类截然不同的政治形象:开创者的英名和末世君臣的无能与自私,并把这种评价贯彻到具体的政治实践之中,将其作为构建清朝统治合法性的重要手段及抑制文官集团、强化皇权的话语权力。康熙这一评价及其意图对有清一代的政治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实为明清易代中至为重要的环节。

  • 标签: 康熙 明代君臣 形象
  • 简介:君主论是明亡前后士人的明代政治批评的重要方面.明清之际思想活跃的表征之一,即这一时期富于深度的有关君主的论述——通常认为以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为代表.本文试图将这一时期的君主论置于其时语境中,置于士大夫与“君/臣”有关的伦理实践中,分析有关论述的内在逻辑,士大夫经由“君/臣”一伦的自我界定,他们借诸君主批评所表达的自身欲求。

  • 标签: 君主 君臣 仁/暴 明代 清代 士人
  • 简介:郭店楚简和孟子所说的朋友关系是以德性为基础的平等关系。"友,君臣之道"是郭店楚简友朋观的突出体现,孟子指出君臣之间可由"友"扩展为师、友、事三种关系。他承继郭店楚简"同悦而交,以德者"的观点,提出了"友其德"和"尚友"的主张,体现了儒家"以友辅仁"和以友"证道"的思想。

  • 标签: 郭店楚简 孟子 友朋观 君臣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