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如何根据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选择治疗咽旁间隙肿瘤的合理手术径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2年6月广州市番禺中心医院收治的18例咽旁间隙肿瘤患者,男10例,女8例,年龄20~64岁,平均44岁,根据术前CT和(或)MRI检查结果结合临床特征接受不同径路的手术治疗。结果经颈侧径路14例,经腮腺径路2例,经口径路1例,经口联合颈侧径路1例。术后病理诊断多形性腺瘤8例,神经鞘膜瘤8例,腺淋巴瘤和腮腺导管癌各1例。术后并发声嘶3例。17例良性肿瘤术后随访4个月到10年均无复发,1例腮腺导管癌术后加放疗、随访26个月无复发。结论颈侧径路是咽旁间隙肿瘤最常用的手术方法。良性肿瘤主体凸向口咽,位于颈内动脉内侧可选择经口径路手术,来源于腮腺深叶的巨大多形性腺瘤选择腮腺联合经口径路显然优于单纯颈外进路。神经鞘瘤囊外切除容易损伤迷走神经而出现声嘶。

  • 标签: 肿瘤 咽旁间隙 影像学 手术径路 囊内切除
  • 简介:摘要结合咽旁间隙应用解剖,对咽旁间隙肿瘤手术径路,包括经颈径路、经颈-腮腺径路、下颌骨截骨术、颞下窝径路、经口径路、经鼻径路进行概述。探讨术中保护颈动脉鞘的解剖标志,并详细介绍以上各手术径路的临床应用、手术要点,为临床开展咽旁间隙肿瘤手术提供参考。

  • 标签: 咽肿瘤 咽旁间隙肿瘤 手术径路 应用解剖
  • 简介:咽旁间隙肿瘤临床上较少见,多为良性肿瘤。由于其解剖结构的特殊性及邻近组织的复杂性,对该病的诊断及治疗造成一定的困难.我院自1985年~1995年共收治其患者18例,现报告分析如下:

  • 标签: 咽旁间隙肿瘤 临床分析 治疗 诊断
  • 简介:1临床资料男,65岁,因“持续咽部异物感2周,发现右侧颈部肿物1周”于2011年11月28日入武汉中心医院。既往无手术史。

  • 标签: 神经鞘瘤 咽旁间隙
  • 简介:摘要探讨咽旁间隙感染并发肺栓塞的护理经验。方法通过对5例咽旁间隙感染并发肺栓塞患者的早期症状、体征评估,制订护理计划,实施整体护理。结果5例均康复出;结论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护理人员预见意识,及时有效的护理,能大大提高咽旁间隙并发肺栓塞的治愈率。

  • 标签: 咽旁间隙 肺栓塞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 ] 目的:观察经口入路内镜下咽旁间隙的解剖恒定标志 ,了解颈内动、静脉及后组颅神经等解剖结构的毗邻关系,为提高经口入路内镜下咽旁间隙病变、肿瘤切除手术成功率提供解剖依据。方法: 2015年 1月 ~2016年 3月,对 10具( 20侧)灌注新鲜尸头先行 CT扫描及三维重建,观察咽旁间隙等咽旁结构,然后应用内镜口内径路行咽旁间隙解剖。结果: CT 图像上,咽旁间隙位于咽隐窝的外侧,呈低密度三角形,翼内肌、翼外肌、咬肌、颞肌位于咽旁间隙的外侧,呈中密度阴影,茎突位于咽旁间隙的前部阴影,咽旁间隙后部颈内动脉呈中密度阴影。解剖发现,经口进路可以良好暴露翼内肌外侧至咽上缩肌的咽旁间隙区域。茎突及其附着的茎突舌肌及茎突咽肌在这一解剖路径中具有关键的解剖标识作用。在茎突舌肌及茎突咽肌的后方,咽上缩肌的外侧能清楚的暴露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及 IX-XII对颅神经。 结论 内镜口内进路咽旁间隙解剖中咽上缩肌、茎突、茎突舌肌、茎突咽肌是重要的解剖标志,颈内动脉位于咽上缩肌的外侧,靠近咽上缩肌内侧能够保护颈内动脉。

  • 标签: [ ]咽旁间隙 经口入路 内镜辅助 解剖标志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青年男性咽旁间隙的结节性筋膜炎(nodular fasciitis,NF)。患者男,35岁,因“咽部异物感、睡眠时打鼾1个月”就诊。术前磁共振(MR)提示右侧咽旁间隙动脉鞘内结节状影,考虑神经鞘瘤。在全身麻醉下行肿物完整切除手术。大体检查示,肿瘤大小3.2 cm×2.3 cm×1.7 cm,无被膜,切面灰白色,质地中等,术后病理诊断为NF。术后1周出院,出院至今复查未见肿物复发,愈后良好。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与手术径路的选择。方法对23例咽旁间隙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术前常规颈部彩超及颈部增强CT、MRI扫描。手术采用经口内径路8例,经颈侧径路14例,经颈腮腺径路1例,其中2例患者切除部分下颌骨。结果良性肿瘤19例(82.6%),恶性肿瘤4例(17.3%),肿瘤主要为腮腺和神经来源。23例肿瘤完整切除,术后随访3年,恶性肿瘤中死亡2例,1例复发后再次手术,1例无瘤生存至今,现大部分病例仍在随访中。结论颈部彩超及颈部增强CT、MRI是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良好手段。根据肿瘤的位置、侵犯范围及肿物的性质选择手术的径路,达到既能充分显露手术野,完整切除肿物,又能避免损伤血管、神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 咽旁间隙 肿瘤 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20例咽旁间隙病患者进行MRI诊断,总结咽旁间隙肿瘤的MRI特点,评价MRI对咽旁间隙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确诊的咽旁间隙肿瘤20例,全部行MRI检查,一段时间后分析观察结果。结果腮腺深叶来源肿瘤9例,其中良性混合瘤5例,恶性肿瘤4例,肿瘤与腮腺深叶间的脂肪间隙消失,颈内动脉无或向后稍移位。颈动脉鞘来源肿瘤10例,与腮腺深叶间的脂肪间隙存在,颈内动脉均明显向前移位。其中神经鞘瘤8例,迷走体瘤2例,后者可见明显流空。来自三叉神经的神经鞘瘤1例,与腮腺深叶的脂肪间隙存在,颈内动脉无移位。结论咽旁间隙肿瘤主要来自腮腺深叶和颈动脉鞘,MRI是鉴别咽旁间隙肿瘤最可靠的影象学检查方法,值得面向大众推广。

  • 标签: MRI诊断 咽旁间隙病变 价值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一例严重咽旁间隙感染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分析一例严重咽旁间隙感染患者的护理经验。结果:患者经过精心的治疗及护理痊愈出院。结论:治疗过程中做好病情的观察,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引流管通畅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是至关重要的。

  • 标签: 咽旁间隙感染 护理 针对性
  • 简介:摘要报道1例经病理证实的新生儿咽旁间隙神经胶质异位。神经胶质异位是一种少见的先天畸形,多见于鼻部,咽旁间隙罕见。CT表现为左咽旁间隙软组织密度肿块,邻近颅底骨质结构完整。MRI表现为左咽旁间隙卵圆形肿块,T1WI、T2WI均呈等信号,与脑组织信号相似,增强呈中度不均匀强化,边缘可见包膜样线形强化,肿块与左侧软腭分界不清。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神经胶质异位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咽旁间隙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tumor,PEComa)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双原发恶性肿瘤的病例。患者女,54岁,因“发现左侧耳前肿物半年”入院。入院后完善穿刺活检诊断为:左侧咽旁间隙PEComa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双原发恶性肿瘤,其咽旁间隙PEComa已侵犯左侧下颌骨,经过手术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出院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及肿瘤科定期复查,现患者术后1年,恢复良好,未见明显复发征象。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经软腭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诊断咽旁间隙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7.0MHz腔内彩色多普勒超声探头对CT或MRI发现的40例(43个)咽旁间隙内可疑病变行软腭CDFI扫查.观察病变形态、大小、内部回声及血流情况,并行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FNA)病理细胞学诊断.结果40例经CDFI扫查显示病变43个,FNA细胞学诊断良性病变6个,恶性病变32个,5个病变内未见癌细胞,其中2个病变CDFI检查高度怀疑为恶性病变,经鼻咽活检病理确诊为鼻咽癌.结论经软腭超声引导细针穿刺细胞学诊断是一种诊断鼻咽部肿瘤的新方法.当病变局限于咽旁间隙内时,FNA是对常规鼻咽活检一种有益的补充,可以提高鼻咽癌的早期诊断率.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针吸活组织检查 鼻咽肿瘤 细胞学 咽旁间隙肿瘤 细针穿刺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颞下咽旁间隙原发性肿瘤 CT、 MRI影像学特点方法:选取 2017年 1月 -2018年 2月我院收治的 67例颞下咽旁间隙原发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进行 CT、 MRI影像学检查,并分析检查结果。结果: 67例患者中,良性肿瘤占比 71.64%,其中以涎腺源性肿瘤、神经鞘瘤最多;恶性肿瘤占比 28.36%,其中以腺样囊性癌、恶性淋巴瘤等最多。结论: CT/MRI影像学检查,有助于了解颞下咽旁间隙原发性肿瘤患者的肿瘤位置、大小、形态及病情等情况,有助于为患者治疗提供依据。

  • 标签: 颞下咽旁间隙原发性肿瘤 CT MRI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内镜辅助咽旁间隙肿瘤切除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在2021年1月份至2022年12月份收治的40例咽旁间隙肿瘤的患者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对该例患者提供内镜辅助咽旁间隙肿瘤切除术的效果。结果 4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肿瘤残留,良性肿瘤患者的数量为32例,恶性肿瘤的患者为8例未出现伸舌偏斜,无伤口感染或者大出血。结论 为咽旁间隙肿瘤的患者提供内镜辅助切除,效果更佳,值得推广。

  • 标签: 内镜辅助 咽旁间隙 肿瘤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了1例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咽旁间隙颅咽管瘤患者,于全麻下行右侧颈外入路咽旁间隙肿物切除术。术后2个月复查CT肿物无复发,术后12个月随访时术前症状咽部异物感消失,无其他不适,口咽侧壁无膨隆。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经口机器人手术(transoral robotic surgery,TORS)治疗咽旁间隙肿瘤这一方法的效果及可行性进行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0年11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头颈科收治的7例行TORS治疗咽旁间隙肿瘤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男2例,女5例,年龄35~76岁。其中二次手术者2例次,需联合经颈入路完成手术者2例次,怀疑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拟行诊断性目的TORS者1例次。分析患者的肿瘤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局部有无出血、呼吸困难、神经功能损伤、经口进食时间等各项指标。应用SPSS 24.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肿瘤完整切除、无破裂。6例行治愈性TORS,包括5例全程TORS,病理为神经鞘瘤;1例TORS术中联合经颈入路手术,冰冻病理为多形性腺瘤术后复发。此6例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为20~200 ml,中位数为40 ml;手术时长为65.0~238.0 min,中位时长77.5 min;术后经口进食时间为3~6 d,中位时间3 d;术后住院时间为(4.2±1.6)d。1例患者术后第3天出现颈部肿胀,经抗感染、止血、消肿对症处理3 d后症状缓解。1例行诊断性TORS的病例,术中病理提示为多形性腺瘤术后复发,联合经颈入路行腮腺全切除术。7例患者术后未发现气道梗阻、大出血、颅神经受损等症状。随访2~44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复发转移征象。结论TORS治疗咽旁间隙肿瘤具有外观影响小、安全、高效等特点,对于符合适应证的咽旁间隙肿瘤是很好的手术方式。

  • 标签: 外科手术,微创性 经口机器人手术 咽旁间隙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咽旁间隙多形性腺瘤与神经鞘瘤的影像鉴别。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咽旁间隙多形性腺瘤与神经鞘瘤的CT与MRI表现。结果本组13例多形性腺瘤病灶最大径面均不位于腮腺内,但与同侧腮腺深叶分界不清,病灶向茎突前间隙内生长,同侧咽旁间隙受压变窄,向内移位,呈裂隙状位于肿块的内前方或消失;同侧翼外板及翼内外肌受压向前外移位;咽腔变窄;同侧茎突受压向内后方移位;内侧颈动脉鞘区血管受压向后移位。8例神经鞘瘤的最大径均位于茎突后间隙内。肿瘤与腮腺深叶间可见清晰的脂肪间隙。5例肿瘤最大径面位于茎突水平的茎突后间隙,咽腔明显受压变窄,茎突受压向后移位,同侧颈内动静脉受压向外移位至腮腺与肿块之间形成明显分界。3例肿瘤最大径面位于茎突下颈动脉鞘区,茎突受压向前移位,同侧颈内动静脉受压向前内移位,而对咽腔影响不大。结论虽然咽旁间隙多形性腺瘤与神经鞘瘤的影像表现相似,不易鉴别,但从两者的发生部位及占位效应与腮腺的关系进行系统而综合的分析,可以做出较准确地鉴别诊断。

  • 标签: 咽旁间隙 多形性腺瘤 神经鞘瘤 CT M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