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手背中性皮肤病(NDDH)是新近报道的一种皮肤表现,被视为急性发热性中性皮肤病(Sweet综合征)的一种亚型。作者报道5例表现为手背脓疱性和溃疡性斑块及(或)大疱和小疱的患者。其中3例还有手侧缘皮损。2例患者有并发症,1例并发慢性肾小球肾炎,采用血液透析治疗;另1例在发疹前患有链球菌性扁桃体炎。2例患者有发热,2例患者外周血中性细胞增多,2例患者血沉增快。

  • 标签: 嗜中性皮肤病 手背 SWEET综合征 慢性肾小球肾炎 血液透析治疗 粒细胞增多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外周血酸粒细胞中性细胞的粒细胞分型,评估不同表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临床特征及恶化风险对个体化治疗和预后改善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为队列研究。采用非随机对照法,收集2019年10月至2021年6月就诊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AECOPD患者448例,根据入院时第一次抽取的外周血细胞计数结果,将患者分为酸粒细胞组(n=158)、中性细胞组(n=174)、混合粒细胞组(n=46)和乏粒细胞组(n=70),比较4组患者住院期间临床特征,以出院后再发需要住院治疗的急性加重作为随访结局,对所有患者随访1年时间,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并进一步对恶化危险因素进行Cox回归分析。结果住院期间呼吸衰竭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静脉激素及高级抗生素使用率均以中性细胞组最高,酸粒细胞组较低(48.3%比31.0%,33.3%比7.0%,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中性细胞组再发急性加重率最高,其次为混合粒细胞组,酸粒细胞组及乏粒细胞组再发急性加重率较低(P=0.003)。以酸粒细胞组作为对照组,中性细胞组再发急性加重风险较高(HR=1.95,95%CI:1.13~3.37,P=0.017),其他恶化因素包括年龄(HR=1.04,95%CI:1.01~1.07,P=0.005)、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HR=0.98,95%CI:0.96~0.99,P=0.002)以及吸入性糖皮质激素(HR=1.61,95%CI:1.01~2.57,P=0.046)。结论基于外周血酸粒细胞中性细胞的粒细胞分型,中性细胞型AECOPD相比于酸粒细胞型AECOPD住院期间病情严重,且再发急性加重风险高。

  • 标签: 肺疾病,慢性阻塞性 嗜酸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 外周血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酸性粒细胞中性细胞两种表型哮喘患者炎症特点及小气道功能变化,为哮喘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将2017年7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呼吸科就诊,经诱导痰细胞学检查证实的46例酸性粒细胞型哮喘及42例中性细胞型哮喘患者纳入研究对象,按哮喘类别分为酸性粒细胞型哮喘组和中性细胞型哮喘组,比较两组患者急性发作病情严重度、哮喘控制测试(asthma control test,ACT)评分和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浓度,检测呼出气一氧化氮分数(fractional exhaled nitric oxide,FeNO)、外周血及诱导痰上清中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白细胞介素5(interleukin-5,IL-5)、白细胞介素13(interleukin-13,IL-13)、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及干扰素γ]浓度以及肺功能指标[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halation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percent predicted,%pred)、最大呼气中期流量(maximal mid-expiratory flow,MMEF)% pred、用力呼出75%肺活量时流速 (forced expiratory flow at 75% of FVC exhaled,FEF75)% pred、用力呼出50%肺活量时流速 (forced expiratory flow at 50% of FVC exhaled,FEF50)% pred]。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两组哮喘患者一般资料和ACT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性细胞型哮喘组患者急性发作重度+危重度患者比率[52.38%(22/42)]、未控制+部分控制患者比率[59.52%(25/42)]、CRP浓度[24.6(7.1,35.0) mg/L]高于酸性粒细胞型哮喘组[30.43%(14/46)、36.96%(17/46)、8.5(2.0,12.0) mg/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37、χ2=4.48、Z=4.76,P=0.036、P=0.034、P<0.001)。酸性粒细胞型哮喘组患者FeNO浓度[76(54,93)×10-9]高于中性细胞型哮喘组[27(15,41)×1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52,P<0.001)。中性细胞型哮喘组患者FEV1% pred[(56.13±21.51)%]、MMEF% pred[(62.03±23.97)%]、FEF75% pred[(54.42±20.49)%]与FEF50% pred[(66.89±26.47)%]均低于酸性粒细胞型哮喘组[(68.53±29.81)%、(72.16±23.05)%、(65.38±25.46)%、(79.86±27.61)%],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25、2.02、2.21、2.24,P值分别为0.027、0.046、0.030、0.027]。酸性粒细胞型哮喘组血清IL-4[(49.42±24.46) ng/L]、IL-5[(104.89±43.91) ng/L]及诱导痰上清中IL-4[(44.49±19.12) ng/L]、IL-5[(95.45±28.58) ng/L]浓度均高于中性细胞型哮喘组[(32.29±14.19)、(50.35±22.30)、(33.33±15.08)、(55.61±26.41) ng/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06、7.44、3.02、6.77,P值分别为<0.001、<0.001、0.003、<0.001)。而酸性粒细胞型哮喘组患者血清IL-13[(76.18±20.62) ng/L]、IL-17[(31.32±9.32) ng/L]、干扰素γ[(18.27±5.56) ng/L]及诱导痰上清中IL-13[(71.08±20.08) ng/L]、IL-17[(26.29±6.70) ng/L]、干扰素γ[(17.61±5.94) ng/L]浓度均低于中性细胞型哮喘组[(153.83±44.53)、(55.27±18.89)、(26.46±10.08)、(120.32±28.41)、(44.99±12.66)、(23.91±7.66) ng/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0.33、7.43、4.66、9.31、8.54、4.33,均P<0.001)。结论酸性粒细胞型和中性细胞型哮喘有不同的炎症和小气道功能特点,中性细胞型哮喘患者早期小气道功能改变更明显。

  • 标签: 支气管哮喘 小气道功能 嗜酸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一种基于流式细胞术快速定量分析小鼠角膜组织中中性细胞的技术和方法。方法选取6~8周龄SPF级雌性C57BL/6小鼠15只,使用高尔夫样刀机械性刮除小鼠角膜上皮细胞层,生成直径2 mm的创面,在创伤后18 h切除带有完整角膜缘的小鼠角膜,采用胶原酶I和DNA酶联合消化法获得单细胞悬液,采用FACSCanto流式细胞分析仪画门技术分选角膜细胞中性细胞的数量。另取6只小鼠,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创伤组和正常组,每组3只,使用抗CD45、Ly6G和CD11b荧光抗体进行角膜细胞染色,计数并比较未创伤和创伤角膜中中性细胞的数量变化。结果建立流式细胞仪检测角膜组织中中性细胞的分析流程。CD45+细胞占角膜组织所有细胞的比例为(20.93±1.72)%,在角膜CD45+细胞群中可分选出Ly6G+ CD11b+双阳性中性细胞群,Ly6G+和CD11b+细胞在CD45+细胞中所占比例分别为(75.50±3.25)%和(93.40±4.53)%,Ly6G+和CD11b+共阳性细胞占角膜组织CD45+细胞的比例为(67.33±2.80)%。创伤后18 h,角膜中角膜缘募集中性细胞数量为(151.47±10.82)%,多于正常角膜的(15.36±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689,P<0.01)。结论流式细胞检测方法可快速、准确地定量分析创伤角膜中中性细胞群,为进一步评价不同原因造成角膜炎症反应中中性细胞的数量变化提供了一种快速定量分析方法。

  • 标签: 角膜 流式细胞术 嗜中性粒细胞
  • 简介: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是外周血中酸性粒细胞总数超过0.4×10~9/L的情况,绝对计数比百分比更为精确。比如说,一个病人的酸性粒细胞总数是0.4×10~9/L,白细胞总数是4×10~9/L,即酸性粒细胞百分比为10%,但却不能称之为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在热带医学教材中,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只是提示有寄生虫感染(通常指蠕虫),而不能明确诊断。

  • 标签: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寄生虫感染 变态反应 变态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 本问主要对于中性粒子细胞和视网膜肿瘤(RB)之间相关性研究。方法:本文主要研究时间为2011年6月--2021年6月,在这一年多时间内,在我国进行治疗的患者为60个。同时在此基础上主要分为了对照组和实验组,然后在比较两个组的实验性指标,然后在此过程中采用Logistic因素分析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二者之间临床应用价值。结果:本次比较了二组患者之间的基本材料,这些基本材料主要包含了高血压、糖尿病以及淋巴细胞等相关因素的比较,而且他们之间并没有实质性差异( P1,P

  • 标签: 肿瘤 诊断 中性粒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发热性中性皮病的临床治疗方法效果。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急性发热性中性皮病患者30例临床治疗方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0例患者经治疗均获得满意的疗效,7~10天皮损消退,体温恢复正常。住院时间10~25天,平均12天,随访1~3年复发3例。结论治疗中去除各种诱因,查明可能引起的原发性疾病并加以治疗。

  • 标签: 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 药物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重点综述了其行为活动在分子水平上的某些进展。1、趋化活动与趋化受体:现已初步分离、鉴定出趋化寡肽受体和C5a受体蛋白,属一种糖蛋白,分子量分别为55,000—70,000及144,000。趋化障碍与其受体在腹表面密减少切相关。受体表达可能受某种调节蛋白的调控。

  • 标签: 中性粒细胞 粒细胞行为 行为疾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1概念在慢性咳嗽的原因研究中,细胞支气管炎是咳嗽的一个原因.细胞性支气管炎首先由Gibson等在1989年Lancet杂志上提出[1].近几年来有大量的相关论文.

  • 标签: 嗜酸细胞支气管炎 病因 诊断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