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在总结分析前人有关黄河下游冲淤平衡时不同含沙的临界流量和水体污染物质量浓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花园口、高村水文站逐日水沙资料,推算不同水文年黄河下游水沙冲淤平衡时的临界输沙为平水年6.54亿t、丰水年8.83亿t、枯水年3.95亿t,平均6.44亿t。以氨氮和全磷为指标,分析三门峡、花园口和高村断面因水土流失引起的非点源污染状况,参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得到黄河下游河道达到Ⅲ类和Ⅱ类水质标准的临界输沙三门峡至高村河段平均为7.93亿和5.20亿t。同时,以黄河下游河道水沙平衡和满足某一水质标准为河流健康的约束条件,结合水利水土保持措施减沙、头道拐水文站多年平均输沙和黄土高原泥沙输移比的研究成果,推算黄河下游河道水沙平衡且分别达到Ⅲ类或Ⅱ类水质标准时,黄土高原土壤容许流失相应为9.41亿和8.41亿t。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冲淤平衡 水质污染 输沙量 土壤容许流失量 黄土高原
  • 简介:研究长江三峡库区泥沙来源,并以此为依据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对于保障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安全运行和效益发挥,具有重要意义.在长江三峡花岗岩地区选定的典型小流域内,采用土壤剖面法及土壤侵蚀调查、坡面径流小区等方法,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现状下的土壤物理特性及其与土壤侵蚀的关系,不同土地利用坡面及沟道的土壤侵蚀.结果表明:研究区域不同土地利用状况土体内,土壤颗粒特性与土壤流失程度密切相关.随着土壤流失程度的增大,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状况下的A层土壤颗粒粒径分选系数降低.不同土地利用状况下,土壤颗粒粒径组的对称性均较低;长江三峡花岗岩区的泥沙,主要来源于坡面土壤侵蚀;坡面侵蚀的泥沙主要来源于坡耕地,25°以上陡坡耕地侵蚀的泥沙,约占坡面产沙总量的50%.

  • 标签: 花岗岩区 土壤颗粒 土壤侵蚀 地类 土壤流失量 土壤物理特性
  • 简介:文章以某供水工程为例,对水源部分建设过程中各预测单元不同时段新增土壤流失的定量分析与评价,并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 标签: 供水工程 土壤流失量 定量分析
  • 简介:摘要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水土流失预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工作环节,这项工作是采取水土保持措施的一个重要的根据,同时它也是在工程建设完毕之后防治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本文结合实例,分析了水利水电工程中水土流失的预测方法。可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防治水土流失提供借鉴和指导。

  • 标签: 水利水电工程 水土流失量 预测方法
  • 简介:        摘 要:土壤中水溶性盐量分析的合理与否,将会对土壤施肥的工作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而检测结果的准确与否与所选择的的检测方法息息相关。因此,在对土壤进行全盐检测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采取正确的检测方法。在文章中,作者将会对土壤全盐检测中电导法以及重量法的特点及具体应用进行深入探讨。

  • 标签:         土壤盐量检测 检测方法 应用
  • 简介:摘要本文以减少坡面径流作用下侵蚀土壤流失为例,采取措施对坡面径流进行过滤,滞留侵蚀土壤颗粒,排走水体,提出了边坡坡脚滤体措施设计理念。

  • 标签: 土壤流失 滤体措施
  • 简介:坡长是决定土壤侵蚀的地形因素。通用土壤流失方程中的坡长因子反映坡长与侵蚀的关系,是土壤侵蚀预报模型的重要指标,在土壤侵蚀预报和水土保持规划中被广泛应用和深入研究。从坡长与侵蚀的关系、坡长因子算法以及坡长因子在地理信息系统环境中的提取3方面,系统回顾坡长因子在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和发展历史。在此基础上,分析目前在我国土壤侵蚀预报模型的研究和应用过程中,坡长因子存在的5方面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 标签: 土壤侵蚀 坡长因子 通用土壤流失方程 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 地理信息系统
  • 简介: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不可争辩的事实,据IPCC(2007)预计到21世纪末,全球平均温度将增加1.1~6.4℃[1]。由此,在过去的20年中,全球相继开展了大量的增温控制实验,预测各类生态系统对全球变暖的响应。但是目前野外增温控制实验主要集中在温度受限制的中高纬度地区的草原、农田、冻原和森林生态系统[2-3],在30°N以南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野外增温实验很少见[4-6]。

  • 标签: 控制实验 CO2通量 全球平均温度 森林生态系统 全球变暖 中高纬度
  • 简介: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在本试验设定的土壤施硒范围内,白肋烟叶、根、茎的含硒分别为3.8~210、2.2~57、1.4~42μg/g,呈叶>根>茎的分布规律,而且均与土壤施硒呈极显著的正相关;白肋烟叶、茎、根的吸硒分别为0.208~11.343、0.143~3.682、0.032~1.000mg/pot,呈现叶>茎>根的分布规律,亦均与土壤施硒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叶、茎、根的吸硒占烟株总吸硒的比例分别为54.3%~70.8%、20.8%~37.5%、5.5%~9.5%,说明白肋烟的硒积累能力为叶>茎>根;白肋烟对土壤施硒的回收率为8.9%~18.1%.

  • 标签: 土壤施硒 白肋烟 含硒量 吸硒量 分布 回收率
  • 简介:为研究坡地物质迁移的重要过程,通过室内人工降雨模拟试验,研究不同透水状况坡地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的过程与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不透水坡地的初始产流时间比半透水和完全透水坡地提前5-7min,且土壤侵蚀总量大于其余两者土壤侵蚀之和;在二次降雨条件下,不透水坡地的土壤侵蚀剧烈,土壤侵蚀量大于其他2种状况之和的5倍;在首次降雨过程中3种不同透水状况的径流养分浓度变化表现一致,仅在降雨75min后开始呈现差异;二次降雨过程中径流养分浓度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存在不透水底层或人渗速率低的犁底层坡地,具有潜在的严重土壤侵蚀与磷钾流失趋势,尤其在初始土壤含水量较高的情况下。为合理配置坡地水土保持管理措施和控制养分流失提供参考。

  • 标签: 人工降雨 地表径流 土壤侵蚀 养分流失 透水状况 物质迁移
  • 简介:摘要对土壤的保肥能力进行判断时,就要对土壤阳离子的交换进行测定,并将其作为评判土壤保肥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在传统的测定方法中,不但测定工作繁琐、效率低下,还无法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因此就要对仪器提升方法进行改进,进而更加高效、便捷的完成土壤样品的测量。本文通过对土壤阳离子交换测定方法进行研究,希望为其优化改进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 标签: 土壤 阳离子交换量 自动凯氏定氮仪 方法优化改进
  • 简介:区域土壤侵蚀估算是土壤侵蚀调查的重点和难点,为了利用抽样调查数据定量估算区域土壤侵蚀状况,以2011年第1次全国水利普查中的水力侵蚀抽样调查资料为基础,利用中国土壤流失方程(CSLE),通过地理信息系统估算2011年辽宁省的降雨侵蚀力、土壤可蚀性、地形、水土保持措施等侵蚀因子及侵蚀,在此基础上对全省的水力侵蚀强度进行分级和面积统计,并与抽样调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全省各土壤侵蚀因子的估算结果与抽样调查结果较为接近;土壤水蚀以微度和轻度侵蚀为主,每年全省约85%的土地处于微度侵蚀(〈1000t/km2),而强度侵蚀(〉5000t/km2)面积仅占2%;抽样调查得到的独立工矿用地、果园、旱地和其他土地的侵蚀模数较估算得出的侵蚀模数大,而在草地、其他林地等土地利用类型上抽样调查得到的侵蚀模数却较估算得出的侵蚀模数小,主要原因可能是省域和抽样单元计算地形因子的DEM数据精度不同。总体上,该研究为如何利用抽样调查数据估算全国土壤侵蚀状况提供参考。

  • 标签: 抽样调查资料 中国土壤流失方程(CSLE) GIS应用 区域土壤侵蚀 辽宁省
  • 简介:几百万年以前,这里曾是一片内陆海。现在,泰国东北部蒙河流域的一项总体规划已确定,因为不断增加的舍盐对该地区构成了实际的危险。

  • 标签: 流域开发 泰国 内陆 地区 增加 东北部
  • 简介:系统评述了土壤微生物生物磷的测定方法、含量、周转、C/P及其影响因素.土壤微生物生物磷周转速度快,是植物有效磷的重要来源,但是易受外界影响,在土壤中含量变化范围比较大.熏蒸提取法是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磷含量最常用的方法,但是该法对于不同类型的土壤不具通用性.新鲜土样经氯仿蒸汽熏蒸24h,提取效果比较好;不同类型的土壤选择的浸提剂不同,酸性土壤宜用Bray-1提取剂,而碱性土壤宜用Olsen提取剂;转换系数K,亦需根据土壤类型进行校正.未来研究应侧重在几个方面:完善测定方法;土壤微生物生物磷与土壤供磷能力、土壤磷素转化的关系;形态组成;土壤微生物生物磷与土壤质量的内在关系.

  • 标签: 土壤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 熏蒸提取法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研究连栽方法对红心杉土壤酶活性及其林木生长的影响,在本文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为了确保研究有理有据,建立了相关试验,试验中选择广西柳州市融水县贝江河林场某地块连栽种植红心杉,并且在试验研究过程中,针对红心杉不同发育阶段的林木生长特性和土壤酶活性进行了分析对比,同时确定了红心杉与土壤酶活性之间的相关关系。

  • 标签:
  • 简介:摘要:土壤阳离子交换特性有助于调节土壤溶液的浓度,使土壤溶液成分具有多样性,又可保护土壤养分不被雨水淋失。土壤阳离子交换的大小体现了土壤的污染情况和保肥能力。因此,必须对土壤阳离子交换进行检测,为土壤环境调查和测土配方施肥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

  • 标签: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 检测技术 优化措施
  • 简介:用微量称重法可以方便地测定作物叶片的流失点(POR)和最大稳定持留(Rm),用浸渍法和喷雾法测定的Rm结果不同,引用润湿方程的概念来分析影响Rm的规律,浸渍法测定的Rm与粘附张力有关,当接触角大于90°,叶片表面不粘附液体,Rm趋于零,用喷雾法测定作物叶片Rm,结果显示与药液的粘附功[γ×(COSθ+1)有关,即使接触角大于90°时,由于粘附功大于零,Rm值也大于零,对于水稻这样难润湿的作物叶片,清水中添加表面活性剂可以提高Rm;反之,对于棉花、黄瓜这样的作物叶片,添加表面活性剂反应而会降低Rm。

  • 标签: 流失点 最大稳定持留量 粘附张力 粘附功 作物叶片 农药药液
  • 简介: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水文条件对紫色土坡面土壤侵蚀及氮和磷养分流失的影响。试验处理包括2个施肥水平(低肥和高肥水平),4个水文条件(自由下渗、土壤水分饱和、壤中流、壤中流+降雨)和一个降雨强度(60mm/h,历时60min)。结果表明:壤中流+降雨和土壤水分饱和条件下的土壤侵蚀分别是自由下渗条件下的3.1和1.7倍,同自由下渗相比,壤中流、壤中流+降雨和土壤水分饱和条件下,地表径流中NO3-N、HPO4-P的浓度和流失有显著增加;低肥水平条件下,自由下渗、土壤水分饱和、壤中流和壤中流+降雨地表径流中,NO3-N的浓度分别是0.88、58.90、698.41和87.80mg/L,对应水文条件下地表径流中,HPO4-P的浓度分别是0.252、0.322、0.811和0.383mg/L,高肥水平条件下,径流中的NO3-N和HPO4-P的浓度也有相同的趋势;土壤水分饱和条件下,地表径流中NO3-N和HPO4-P的流失分别是自由下渗条件下的27~39和1.3倍,壤中流+降雨条件下,地表径流中NO3-N和HPO4-P的流失分别是自由下渗条件下的100~114和1.5~1.7倍,同时,壤中流+降雨和土壤水分饱和条件下,泥沙中NO3-N和HPO4-P的流失也比自由下渗条件下显著增加。

  • 标签: 水文条件 紫色土 壤中流 土壤侵蚀 养分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