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通过分析大量气象资料,系统地统计分析近30年山东石岛地区春季气温,从日、月、季三个方面寻找气温的变化规律,以期为海洋气象业务服务、科研提供有益的参考。

  • 标签: 石岛 春季 气温 分析
  • 简介:摘要:本文利用南疆气象局提供的1980~2019年逐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资料,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法和5年滑动平均法对南疆地区气温和降水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近40年南疆气温的平均值为10.3℃,气候倾向率为0.325℃/10a,增加趋势较为显著;春、夏、秋、冬四季的平均气温均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尤以春季增温趋势最为显著,其次秋季,夏季和冬季增温幅度相对较小,说明春季和秋季的增温对年平均气温的贡献最大;1980~2019年南疆地区降水量整体呈现出增加的趋势,气候倾向率为32.195mm/10a,增加趋势较为显著;1987年以前南疆地区降水量偏少,属于“暖干型”气候;从1987年往后南疆地区的降水量普遍增多,气候由“暖干”向“暖湿”型进行转变;南疆地区年内降水主要集中在春季和夏季,这段时间的降水是全年降水量的76.5%,秋季和冬季降水量相对较少。

  • 标签: 南疆地区 气温 降水
  • 简介:采用1951-2003年26个气象台站的夏季气温资料对我国东北地区夏季气温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0多年来我国东北地区夏季气温主要经历了冷期、相对正常期和暖期3个阶段,夏季升温趋势达到0.15℃/10a。远超过全球、北半球、东北亚夏季的增暖程度。其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一方面表现在夏季变暖、平均气温升高;另一方面表现在夏季气温变率加大;第三。气候变暖使东北夏季低温冷害明显减少、异常高温气候明显增多,但在变暖形势下局部发生低温冷害的现象仍然存在。

  • 标签: 东北地区 夏季气温 气候变暖 低温冷害
  • 简介:使用太平洋海表温度资料、南方涛动指数和招远国家气象观测站气温常规观测资料,对1981—2010年ENSO事件与气温的影响及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ENSO事件强度呈现剧烈起伏波动的特点。年平均气温呈现在波动中明显上升的趋势,冬季最为显著。ENSO事件的强度与年平均气温的变化呈明显的正相关性。春季气温和ENSO强度两者间呈正相关特征,暖事件年的前一年,气温明显偏低,暖事件年气温升高明显:夏季气温和ENSO事件强度主要呈正相关特征,但90年代末期后,气温和事件强度呈负相关特性:在秋季暖事件年气温偏低,冷事件年气温偏高;冬季气温与ENSO事件强度呈明显正相关特性,中等强度的ENso事件对冬季气温的影响更大。

  • 标签: 冷事件 暖事件 ENSO事件强度 相关分析
  • 简介:宣恩地处长江中上游,具有山地、水系、气候等方面的区位特殊性,利用1959~2009年的观测资料,分析宣恩平均温度、平均最高温度、平均最低温度和平均日较差的变化趋势和特点。结果表明,近51a来宣恩平均温度(除冬季)1980年代中期前降温,后增温,冬季呈持续增温趋势。最高温度与平均温度变化趋势相似,不同的是1980年代中期以后的增温幅度要大于平均温度。不同于平均温度和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呈持续升高趋势。年平均日较差先减小后增加,冬、夏季日较差减小,而春、秋季却呈增加趋势。分析认为,小城镇的增温现象不可忽视,宣恩最低温度变化受人为影响更加显著。

  • 标签: 山地 温度变化 MANN-KENDALL法 湖北宣恩
  • 简介:利用玉树地区1957-2007年的逐月气温资料用气候均值和均方差方法计算了线性趋势系数,并采用蒙特卡洛显著性检验对玉树地区近50年来冬季、秋季、春季和夏季气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玉树地区气温变化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其中秋季、春季气温上升趋势最为明显,年平均气温以0.23℃/10年的速度升温,高于青海省年平均气温变化线性趋势系数为0.16℃/10年。

  • 标签: 玉树地区 气温50年 变化分析
  • 简介:利用乌海1961-2006年的气温资料统计分析了乌海地区近46年的气温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46年来,乌海地区年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平均上升了0.5℃/10a,在不同季节中,冬季升温最为明显,平均上升了0.97℃/10a,平均最低气温的上升幅度明显大于平均最高气温

  • 标签: 气温 变化趋势 统计分析
  • 简介:利用RHtestV5和MASHV3.03软件包并结合完善的台站历史沿革信息分别对重庆地区1951-2015年的逐年、月、日平均气温序列进行了均一性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均能检验出重庆地区相关台站气温序列的非均一性,并对其进行订正。二者所得结果均表明,迁站是引起气温序列不连续的主要原因,测站周围环境的变化、观测设备的更换以及自动站的业务化运行也会对气温序列的连续性产生一定影响,且两种方法对日平均气温的订正量和订正方向基本一致,订正后的气温气候趋势相似。由于两种方法所使用的检验算法不同,导致检测到的断点数目相差较大(MASH较RHtest多)。将RHtest方法所得结果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用同样方法对重庆地区气温序列的均一性检验和订正结果对比,显示二者订正效果基本相同。最后通过对订正前后的气温序列进行气候趋势分析发现,订正后气温变化趋势的均一性较订正前有明显改善。

  • 标签: 气温序列 均一性 RHtest MASH 气候趋势
  • 简介:利用甘肃省定西地区岷县、临洮和华家岭3个站点的气温数据,应用线性趋势拟合等方法,基于10个气温指数,研究了1955—2016年定西地区极端气温变化趋势和特征。结果表明,霜冻日数、结冰日数、冷日日数和冷夜日数4个指数呈下降趋势,而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夏日日数、热夜日数、冷日日数和冷夜日数6个指数均呈上升趋势。气温变化的第一主周期为30a,第二主周期为17a。夏日日数、热夜日数、暖日日数和暖夜日数的变化在气温总体变化中起主要作用。极端最低气温与霜冻日数、冷日日数、冷夜日数显著相关,极端最高气温与夏日日数、暖日日数、暖夜日数显著相关,暖夜日数与霜冻日数也具有较高的相关性。气温指数突变大多发生在1993—1999年。

  • 标签: 极端气温 变化趋势 变化周期 突变
  • 简介:利用1981-2011年阿里河镇的平均气温及逐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详细分析了年平均气温、年极端最高气温、年极端最低气温以及年平均气温极差的变化规律和特点.结果表明:阿里河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年极端最高、最低气温都呈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极差值逐渐增大.

  • 标签: 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气温极差
  • 简介:利用1970年12月至2014年2月内蒙古呼伦贝尔市16站月平均气温资料,对全市及其3个分区冬季气温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呼伦贝尔市冬季气温增温速率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一致,近44a全市冬季气温总体以0.2℃/10a的幅度上升,1990年代以后气温波动加大,1990年代为最暖期,2000年代中期以后进入变暖趋缓阶段。其中,农区增温幅度略大于牧区和林区;全市及其林区、牧区冬季气温在1986年发生显著突变,由偏冷期转为偏暖期,而农区冬季气温并未发生明显突变;全市及3个分区冬季气温存在5~6a、11~13a及18~23a的变化周期;全市冬季气温变化具有同步性,但又存在岭东南和岭西北相反的分布形式。

  • 标签: 年际及年代际变化 气候突变 振荡周期 EOF 大兴安岭
  • 简介:近百年来,全球、北半球和我国气候总的趋势是变暖。我区作为全国的一部分,也是北半球环境和全球环境的一个局部地区,是否也有此种变化趋势呢?我根据近几十年来的气温资料,结合各种外界因素的统计分析,阐明我区气候总的趋势也是变暖,这种变化是受太阳活动、大气环流、火山活动、温室气体等各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并且在此基础上,对内蒙古地区1991-2000年气温变化趋势作了预测。

  • 标签: 内蒙古 气温变化 气候变暖 太阳活动 大气环流 火山活动
  • 简介:摘要根据喀什地区9(排除2个高山站)个站1961~2010的年、季平均气温数据,利用趋势分析和墨西哥帽小波分析的方法讨论了喀什地区近50年来气温变化和时频特征。结果表明喀什地区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上升率为每10年0.27℃;四季中冬季升温最明显,春秋次之,夏季最弱;喀什地区年平均气温具有准2年和准21年的周期变化特征。

  • 标签: 气温变化 增温 小波变换
  • 简介:摘 要:在高寒地区,要注重做好气温气象装备保障力量支持工作,在气温气象方面有效强化和优化,这样才能为高寒地区各项工作的有序推进提供必要的支持。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的气温气象装备保障力量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或者不足,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在问题导向意识的引导之下,进一步提出和落实相对应的解决对策,进而促进高寒地区气象装备保障力量能够得到有效增强。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高寒地区气温气象装备保障力量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 标签: 高寒地区 气温气象 装备保障对策
  • 简介:杂谈“气温”许敏华大气温度是指距离地面1.5米处的自由大气的温度。气象部门规定把温度表放在一只既能通风又不能被太阳直射的白色百叶箱内进行气温测定。人们实际感觉到的温度叫体感温度。体感温度与大气温度不同,它不仅取决于大气温度的高低,还与空气的湿度等其他...

  • 标签: 体感温度 空气相对湿度 大气温度 水蒸气含量 蒸发速度 干燥空气
  • 简介:利用新疆巴州地区7个国家级气象地面基准站1961—2013年气温和降水逐日资料,通过累积距平法、滑动平均、一元线性回归趋势法及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对该地区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3a,新疆巴州地区年、季平均气温整体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增温率北部高于南部、冬季最高而春季最小,并在1980年代以后发生增温突变,南部突变早于北部,冬季突变早于其他季节。巴州地区年降水量也呈显著增加趋势,增加速率多雨季高于少雨季、北部高于南部;全区及其北部地区降水量在1980年代中前期发生突变,且少雨季突变略早于多雨季、北部略早于全区,而南部地区未发生突变。

  • 标签: 巴州地区 气候变化 趋势分析 突变分析
  • 简介:随着全球气温普遍的升高,高寒地区的季节长短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这对植物生长尤其是农作物栽培有着重大影响。一方面由于气温升高可栽培的农作物种类增多、生长成熟期缩短、作物生长发育速度加快、植株增高增粗等;另一方面农作物有可能适应不了环境变化的速度,导致农作物减产或无法生存,而且高温天气容易导致病虫害的增加、当地生态系统的破坏等。故高寒地区农作物栽培随着气候变化下的反应过程及应对措施成为国内外科学家所关注的问题。

  • 标签: 高寒地区 气温升高 农作物栽培
  • 简介:利用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及欧洲EC、美国GFS和T639数值预报产品分析了2014年1月30日至2月2日(春节期间)江苏淮北地区日最高气温预报明显高于实况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2014年江苏淮北地区春节期间对流层中低层强暖平流有利于大幅升温,期间低云较多、雾较浓且空气污染较重,减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地面气温较低,吸收大气热量,对暖平流的升温有明显的抵消作用,不利于淮北地区的大幅升温,甚至造成局地降温,垂直方向的温度层结上易出现逆温。当逆温层维持时,层结较稳定,地面风力较小,不利于空气中污染物和水汽的扩散,雾霾加重,形成一个降温正反馈机制。低云和雾霾及逆温层对地面气温的变化有重要影响。造成此次最高气温预报失误的主要原因为,模式预报的形势场与实况存在较大差异,未充分考虑近地层的相对湿度条件,预报的云量少于实况;对白天雾霾的降温效应估算过低;强暖平流增强850hPa气温时,当地面气温较低时,地面吸收大气热量,升温不明显,850hPa温度与地面气温变化的对应关系减弱,过高估算了强暖平流的升温作用;对EC和GFS等模式2m气温数值预报产品过度依赖,未对形势和要素的数值模式预报结果进行检验。

  • 标签: 预报误差 温度平流 低云 雾霾 逆温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