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在地形起伏剧烈、浅表层激发岩性多变、高速介质裸露、构造形变复杂等特定的地震地质条件下,山前地震勘探仍存在震源激发、观测系统设计优化、静校正处理等问题。本书以新疆米泉等地区的地震攻关试验资料为基础,分析了激发介质形变和地震波振幅、频率的关系;论述了倾斜界面一次覆盖长度与排列长度的关系和剖面信噪比与单炮资料信噪比、覆盖次数间的关系等等。

  • 标签: 地震地质条件 山前带 勘探实践 构造形变 震源激发 激发介质
  • 简介:在过去几十年里,在哥伦比亚丘陵地带中大部分地区进行了2D地震资料勘探。用重复处理或重新处理的2D资料无法得到好的地下成像资料。在山前地震资料处理中遇到的问题是由于地面地形陡峭,变化剧烈,地下地质条件复杂,传播到地面的地震能量较弱,采集的地震资料信噪比较低。

  • 标签: 资料采集 资料处理 叠前时间偏移 叠前深度偏移 山前带
  • 简介:中国国家地震局1978年对中国地震区、作了三级划分。其中一、二级均为地震区,分别命名为“区”和“亚区”,三级称为“”。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10个地区的30条地震带上。

  • 标签: 地震带 中国 国家地震局 地震活动 地震区
  • 简介: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云南地震特点及云南地震分布。然后具体分析了云南八大地震的地貌地质情况和历史上的地震记载。最后,就云南地震分布研究的意义做了简要总结。

  • 标签: 云南 地震带 地震分区
  • 简介:青海省及南北地震地震趋势研究1.青海省地震强度预测马尔可夫方法是研究随机事件变化趋势的一种方法,预测对象的变化常受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带有随机性,而地震事件正好符合这一特点,所以对地震时、空、强的预测可采用马尔可夫方法预测。_我们采用马氏链的方法...

  • 标签: 南北地震带 地震趋势 活跃期 地震活动水平 初始概率 最大震级
  • 简介:利用基于G-R关系基础之上的MBS法和GFT法,对比分析了1970年以来汾渭地震台站建设各阶段ML≥1.0的地震目录的完整性。结果表明:在基础地震台站建设阶段(1970-1977年),ML2.4-ML2.5级以上地震基本完整;在地震台站调整以及遥测台站建设阶段(1978—1997年),最小完整震级为ML2.2;在地震台站数字化阶段(1998年-至今),ML2.0-ML2.1级以上地震目录基本完整。从时间尺度上看,随着时间的推移,汾渭地震相同起始震级所对应的拟合优度值基本呈稳定增加趋势,表明汾渭地震地震监测能力在逐步提高。文中采用改进的b值标准差法对b值基本稳定时所对应的震级进行了识别和评价,提高了最小完整震级识别的准确性,同时还分析了汾渭地震最小完整震级的空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汾渭地震北部Mc较中南部偏低。研究结果为汾渭地震地震活动性研究、地震台网优化布置提供了基本依据。

  • 标签: 汾渭地震带 稳定b值法 拟合优度值法 最小完整震级
  • 简介:长安二中探槽是在地面地质调查、浅层地震和钻探的基础上开挖的,探槽中有丰富的砂土液化现象,根据液化砂脉的切割关系,判断有4次古地震事件的发生。根据探槽中地层没有明显错动和临潼-长安断裂带在晚更新世晚期和全新世早期活动较弱,以及历史上无6级以上地震活动记录的特点,本文认为4次古地震事件与临潼-长安断裂无关,该断裂未来发生强震的危险性不大。

  • 标签: 临潼-长安断裂带 古地震 地震危险性评价 探槽
  • 简介:本文讨论可信的历史地震资料和现代化仪器记录资料的统一使用问题。

  • 标签: 历史地震 检验 b值统计
  • 简介: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即环太平洋地震与欧亚地震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十分活跃。20世纪以来,中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

  • 标签: 欧亚地震带 香港特别行政区 强震 菲律宾海板块 太平洋板块 地震断裂带
  • 作者: 李洋洋1 2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3-04-17
  • 出处:《中国科技信息》 2023年第2期
  • 机构:1河北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石家庄,050031; 2河北地质大学河北省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石家庄,050031;
  • 简介:四川是中国地震多发省区之一。根据对全国M≥6级地震次数的统计,四川的地震活动仅次于台湾、西藏、新疆和云南,居全国第五位。统计资料表明,仅在1900年~1990年的90年间,四川境内就发生里氏5级以上有破坏的地震174次,平均每年发生5级地震2次,每10年发生7级地震1次。^[1]

  • 标签: 地震活动 四川 历史 统计资料
  • 简介:摘要:油气田构造复杂都遭受多期构造运动改造,是地质应力相对集中地区域,构造复杂、断层发育;对比标志层破坏严重,在这些区域进行地震解释,要求全面、严格、精细、缜密;思考要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技术手段要灵活、先进、针对性强。

  • 标签: 构造 复杂带 方法 应用 标志层 破坏
  • 简介:摘要地震断裂活动是使隧道破坏的主要原因,是裂缝两侧土体的不均匀沉降导致隧道的不均匀变形引起的,因此断裂对地铁隧道影响主要是隧道受应力变化产生弯曲变形。本文结合乌鲁木齐轨道交通一号线体育中心站〜植物园站区间穿越八钢-石化断裂(F1)施工实践,详细介绍了此段区间施工工艺和技术措施,提出了在遇断裂施工过程中风险控制措施,总结了相关经验,对今后类似施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标签:
  • 简介:目的是计算汾渭地震强震的震源参数。所用的方法是根据断裂力学的有关公式分析断裂扩展过程中应力和位移的变化,计算结果表明地震多数是在低初始应用作用下发生的(大约100×10^5Pa),而且该方法在原理上是可行的。

  • 标签: 断裂力学 剪切应力 弹塑性力学 震源参数
  • 简介:摘要:山前具有“三复杂”特点,即“近地表、地下构造、储层”非常复杂,地震勘探难度非常大。针对山前勘探难点,在资料采集上,基于双复杂模型正演分析技术设计观测系统,基于实际资料后评估优化观测系统,完善了西部山前井震联合激发技术,实现资料高品质;在资料处理上,发展应用了层析反演静校正和山前复合多域去噪技术,完善了山前深度速度建模和偏移成像技术,提高了偏移成像精度。利用以上技术,在准北缘山前取得了好的资料效果和勘探成果。

  • 标签: 准噶尔北缘 山前带 地震勘探 采集 处理
  • 简介:南北地震南段大震活动频繁。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大震近场范围场点的地震危险性与地震破裂面产状及其尺度密切相关。因此,在南北地震南段需要考虑潜在震源三维特征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震区划研究。本文在充分搜集大震发震构造资料的基础上,在南北地震南段构建了考虑震源尺度和产状的潜在震源模型,改进了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进而对该地区进行地震区划研究。结果表明,考虑潜在震源三维特征的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可以有效地反映南北地震南段发震构造的产状和尺寸特征,提高地震区划结果的合理性。

  • 标签: 南北地震带南段 潜在地震破裂面源模型 地震危险性分析 地震区划
  • 简介:本文采用朱介寿等(1984)提供的非均匀速度模型,使用Hypo2000地震定位方法,筛选出汶川MS8.0级地震前8年的2723条地震记录进行精定位;震源深度的优势分布介于5-20km之间,平均震源深度是12km.结合地震震中分布图、震源深度剖面图、M-T图等结果,得出汶川MS8.0级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北段地震活动性比中段和南段的活动性弱;时间越临近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发生前,周边的应力场逐步增强,靠近汶川主震区域的震群活动有增加的迹象.

  • 标签: 汶川MS8.0级地震 Hypo2000 速度模型
  • 简介:利用连续小波变换对全天山地区1790年1月至1997年12月的地震活动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全天山地震活动即存在约11O年的大震活跃周期和50年左右的地震活动幕,也存在与太阳黑子活动相关的周期,并且这些周期是随时间变化的。与此同时,新疆南、北天山等地震1893年以来也普遍存在相对比较稳定的11年和50年左右地震活动周期,只是在不同年份有较大的波动。连续小波变换揭示了新疆地震活动周期的时变性。根据新疆大震活动的11年左右周期可推测2006~2007年左右新疆地区有可能再次发生7级左右大地震,2002~2005年之间地震活动相对偏弱,Ms≥4.7级中强震次数偏少,活动强度为5级和6级地震

  • 标签: 小波变换 全天山 地震活动 周期分析
  • 简介:通过对党河南山北缘断裂的野外地貌考察,发现东段保存了长约40km的古地震地表形变,主要表现为纹沟和高漫滩断错,形成高约0.5m左右的低矮断层陡坎,且活动时代较新。经查阅相关史料和文献,结合最新冲积地貌面的估算年代,推测该地震形变可能与公元384年、419年、1000年和1297—1303年发生在敦煌附近的4次地震中的某一次地震有关。

  • 标签: 党河南山北缘断裂 地震形变带 断层陡坎 历史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