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一一次偶然的机缘,笔者在安徽省博物馆得见的行书《春楼》轴,眼前不禁为之一震,这不正是林散之书风渊源所自吗?林敖之早年致力于绘画,晚年以书法名扬天下。然而,他却自认为自己是"诗第一,画

  • 标签: 书风 姚鼐林散之 形成影响
  • 简介:作为清代桐城派古文家,人们对其文研究较多,对其诗则注意不够,对其诗论则更少有人论及.其实在诗歌理论方面也有一些值得重视的观点和主张.他的“诗境”之论、“雅正之说”、“熔唐铸宋”之旨及诗的“穷而后工”之辨等,有感而发,颇有针对性,其中也不无深刻之处.

  • 标签: 诗论 诗境 雅正
  • 简介:<正>解放后,对桐城派创始人之一的生年,一直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是各类辞书的观点,以《辞海》(1979年版,合订本)、记《辞海·文学册》(1981年版)、《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1986年版)为代表,持1732年为出生之年说,同意这一观点的有《中国历代文论选》(郭绍虞主编)、《桐城派文选》(王凯符、漆绪邦编)等;另一种则是各种文学史的观点,以《中国文学史》(社科院编写、1962年版)、《中国文学简史》(六省市十一院校合编、1980年版)、《中国文学史》(游国恩主编、1964年版)为代表,持1731年为生年说,同意这

  • 标签: 《中国文学史》 桐城派 《辞海》 姚鼐 中国历代 社科院
  • 简介:提及文章写作,至于清代,最有名的莫过于桐城文派。是桐城派的奠基者,其《登泰山记》亦作为经典课文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之中,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得以窥探作者胸中之意、心中之情,进而更加清晰地理解文章所传达的个人理想与信念。秉承自己的写作理念,从教四十余载,桐城后辈的作品或多或少都受到过他的影响。他常于言谈、书信中阐释自己的写作观点,在对学生的要求、文章的写作和评估等方面都形成了

  • 标签: 写作理念 姚鼐写作 理念解构
  • 简介:是清代散文流派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的古文创作极为丰富,其中的山水游记有较高的文学性,有自己的特色。融考证于写景之中,贴切自然、不留痕迹,并能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显示了汉学考据影响下,有清一代游记散文的特有的风貌。

  • 标签: 姚鼐 桐城派 游记散文
  • 简介:《惜抱轩诗文集》是目前所见收录作品最为完备的集子。历年来,佚文受到学者的重视,多有辑佚之作。笔者近日翻检家集、史料、谱志及相关拍卖图录、明清文人手札等文献,偶觅得佚文六篇、诗三首。经查检,实为是集未收,其中序两篇、跋一篇、尺牍三篇、题画诗三首,可补作品的缺失,对于考索他的交游与治学特点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姚鼐 集外诗文 辑考
  • 简介:方苞和都是桐城派的重要作家,在他们的文集中都有一部分游记。方苞的游记重在对义理的揭示,而的游记则融合了考据。究其因,主要与二人所处时代的学术风气有关。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学术氛围,造就了他们不同的文学观,从而使他们的游记也各具特色,各有千秋。

  • 标签: 方苞 姚鼐 游记 义理 考据 学术风气
  • 简介:不仅是桐城麻溪氏家族的标志性人物,也是桐城派的宗师。他身边,聚集着一群从其问学的家族成员。弟子依据辈行可分为四类:一是他的族叔,如兴泶、建等;二是他的族内兄弟,如羲轮、斟元等;三是他的子、侄,如景衡、宪、原绂、通意等;四是他的孙子、侄孙及从侄孙,如莹、柬之、元之等。尤以后面两类人居多。氏一门群从的风雅景观,是桐城派演进史程中的重要现象,具有特殊的文学史和文化史意义。

  • 标签: 麻溪姚氏 姚鼐 桐城派 弟子群
  • 简介:从创作心态角度分析了清代中期桐城诗派领袖对浙派领袖厉鹗的诗学批评及其原因所在。以充满阳刚气度的儒家君子人格作为立身之本,进而在文学创作中也追求一种与之相应的弘大之美;而厉鹗由于性格及生平经历等原因,一生以诗人自居,以文学创作为立身之本,故而在文学创作中求新求奇但境界不广,故此引发对其创作的严厉批评,由此可知、厉鹗两人诗学歧异的根本原因正在于其人生定位的不同。理解这一点不仅对于理解淅派和桐城派诗歌大有裨益,也为清代诗歌的心态史研究提供了一个上佳个案。

  • 标签: 姚鼐 厉鹗 诗学批评 人生定位 创作心态
  • 简介:有关《知汝殊愁帖》的作者以及今草书创立者的确定,自唐初以来,众说纷纭。清代学者从考据的角度,为他所持观点提供了翔实可靠的证据,其论证具有较强的理性与科学性。

  • 标签: 姚鼐 《知汝殊愁帖》 草书 书体 鉴赏技巧
  • 简介:从刘大、看曹雪芹——读书札记周中明刘大(1698—1779)、(1731—1815)与曹雪芹(1715?—1763?)都主要活动于清代乾隆年间。如果曹雪芹卒于1763年(壬午)而享年48岁的话,那么,他逝世时,刘、都还健在,只不过刘比他...

  • 标签: 曹雪芹 贾宝玉 《红楼梦》 姚鼐 桐城派 学而优则仕
  • 简介:清代书法嘉道前帖学主宰,嘉道后碑学振兴。古文家书尊帖学,由董、赵而上追“二王”,以学养辅书艺,多所自得,终成有清一代帖学代表书家。

  • 标签: 姚鼐 帖学 学董 “二王” 史评
  • 简介:清乾隆间修《四库全书》,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二百卷,凡一万余篇,二百年来被誉为治学的“良师”,影响一直很大。《提要》具有明显的表扬汉学、贬抑宋学倾向,已被学界公认。但作为官修书,从《提要》经部总叙来看,仍是摆出在汉末之间不偏不倚的姿态。

  • 标签: 四库提要 提要稿 姚鼐 惜抱轩书录 异同 学术主张
  • 简介:是“桐城三祖”之一,诗文成就影响深远,书法造诣精深。其书法平和简净,萧疏澹宕,具有浓郁的书卷气。书卷气是其书法艺术的内质,这种内质又呈现出“妙”与“逸”的表征。书法书卷气与其学养胸次和山水情怀有着紧密的联系。

  • 标签: 姚鼐 书法艺术 妙逸 书卷气
  • 简介:我认识林散之,是从一则有关郭沫若的轶事开始的。说是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兼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于“文革”后期复出之后,每到一地都喜作书题字,无论什么内容,也无论什么人,他都有求必应。所以现

  • 标签: 草圣林散之
  • 简介:写字要有墨法。浓墨、淡墨、枯墨都要有,字"枯"不是墨浓墨少的问题。怀素能于无墨中求笔,在枯墨中写出润来,筋骨血肉就在其中了。王铎用干笔蘸重墨写,一笔写十一个字,别人这样就没有办法写了,所谓入木三分就是指此。把墨放上去,极浓与极干的放在一起就好看,没得墨,里面起丝丝,枯笔感到润。墨深了,反而枯。枯不是墨浓墨

  • 标签: 林散之谈 谈用墨
  • 简介:<正>1929年,林散之持老师张栗庵先生介绍信赴上海从师黄宾虹先生学山水画.在上海学了二年,因停止教书,家中失去主要收入,生活困难,乃于1931年春从上海归.回来后,林散之不忘黄先生之勉,于1934年3月,只身携一行李,一油布囊,开始了影响他一生创作的万里之行.他自河南游嵩山,观龙门,入潼关,登华山,攀太白,过剑门,至成都,上峨嵋,出三峡,沿江而下,瞻庐山,由九江乘轮船而归.此行历时8个月,越7省,跋涉1.8万余里,得画稿800余幅,诗300余首,游记若干卷.回来后,林散之相约祖父邵子退游家乡中独山,未能去成;又约游黄山,忽于翌年春,害起搭背,经过3个月的医治始愈.林老立即敦促祖父同游黄山,他们才于1935年秋和学生林秋泉一道开始了对黄山的旅游写生.

  • 标签: 林散之 黄山 文殊院 山水画 黄宾虹 乘轮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