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起搏是一种生理性的起搏模式。较传统右心室起搏相比,能够改善-机械活动的同步性及血流动力学,有较好的临床获益。本文就起搏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希氏束起搏 阈值 生理性起搏
  • 简介:房室传导阻滞(简称AVB)在体表心电图(简称ECG)上无法判断其精确部位,只有依赖才能确诊,而(简称HBE)阻滞合并支复合系统病变报道甚少,我院自1985~1999年共做了444例心内生理检查,其中386例是AVB、支阻滞(RBBB)的病人,但阻滞只有28例(7.2%)。1资料与方法

  • 标签: 希氏束电图 复合系统 心电生理 四川省人民医院 心血管病 束支阻滞
  • 简介:摘要常规血管路径通畅是经静脉永久起搏器植入的重要条件。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或上腔静脉的狭窄或闭塞会增加起搏器植入难度。本文介绍1例尿毒症左上肢血管造瘘患者,因起搏系统感染行导线移除术后双侧锁骨下静脉和颈内静脉闭塞或严重狭窄,成功完成经肝静脉永久起搏的病例。

  • 标签: 血液透析 肝静脉 希氏束起搏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起搏(HBS)和右心室心尖起搏射线暴露的差异。方法回顾性记录无锡市人民医院2018年8月至2020年1月并分析30例起搏患者(HIS组)的手术总体及各阶段皮肤表面累积入射剂量(CD)和透视时间,并与同期右心室心尖植入心室电极的双腔起搏器(RVA)的32例患者(RVA组)对比。结果HIS组和RVA组的手术操作时间为(76.8±13.1)和(66.0±10.8)min(t=3.386, P<0.001)、透视时间为(698.2±113.7)和(293.3±63.9)s(t=14.709, P<0.001)、透视剂量为(391.3±70.0)和(162.3±40.5)mGy(t=13.694, P<0.001);与右心室心尖电极植入过程相比,电极植入过程的透视时间[(501.2±112.3)和(103.4±30.6)s]及透视剂量[(279.9±65.0)和(57.3±13.8)mGy]明显增加(t=15.864, Z=-6.524, P<0.001)。结论与右心室心尖起搏术相比,起搏手术时间更长,辐射剂量更大,需谨慎选择。

  • 标签: 希氏束 起搏 心血管介入 剂量 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起搏(HBP)术中需要临时心脏起搏(TCP)保护的适应证。方法入选2016年3月至2019年12月在北部战区总医院接受永久HBP的患者。将入选患者分为3组。Ⅰ组:HBP纠正左支传导阻滞(LBBB)治疗心力衰竭组;Ⅱ组:持续性高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或心房颤动(房颤)伴缓慢心室率组;Ⅲ组:间歇性高度AVB组。HBP术中TCP方法:①经股静脉植入临时起搏导线进行临时起搏;②应用待植入其他部位的永久起搏导线临时放置在右心室作为过渡进行临时起搏。结果共入选398例患者,年龄(65±12)岁,年龄范围11~94岁,男227例。其中Ⅰ组64例,Ⅱ组296例,Ⅲ组38例。HBP术中起搏导线找寻HBP位点或导线旋入固定过程中,Ⅰ组43.8%(28/64)的患者发生了高度AVB需要TCP保护完成手术。Ⅱ组43.2%(16/37)的有晕厥史的患者在HBP术中启动了TCP;无晕厥史(0.4%)的患者需要应用TCP比例显著低于有晕厥史(43.2%)的患者(P<0.01)。Ⅲ组中47.4%(18/38)的患者由基础窦性心律或间歇高度AVB转变为高度AVB,需要在TCP保护下完成HBP。结论HBP术中,对于LBBB、间歇性高度AVB及伴晕厥史的高度AVB或房颤伴缓慢心室率患者均应施行保护性TCP。

  • 标签: 心脏起搏,人工 希氏束起搏 适应证 房室传导阻滞 左束支传导阻滞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回顾已发表的关于起搏(HBP)用于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文献,并评价该治疗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从数据库建立至2019年12月,以确定相关研究。感兴趣的临床结局指标包括植入成功率、QRS时限、起搏阈值、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心功能,并发症和病死率。对数据进行提取和汇总,应用Revman5.3软件进行荟萃(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项研究,涉及503例患者。永久性HBP可导致QRS时限明显缩短,从(165.5±8.7)ms降至(122.9±12.0)ms(MD=43.5,95%CI 36.34~50.56,P<0.001)。与基线起搏阈值相比,随访时起搏阈值有上升趋势(MD=-0.24,95%CI -0.38~-0.10,P=0.001)。心功能(NYHA分级,MD=1.2,95%CI 1.09~1.31,P<0.001)、LVEF(MD=-12.60,95%CI -14.32~-10.87,P<0.001)、LVEDD(MD=4.30,95%CI 3.05~5.55,P<0.001),在>3个月随访时较基线明显改善。10项研究报道了安全信息,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起搏阈值的增加。结论HBP用于CRT是可行的,具有较高的成功率。HBP可显著缩短QRS时限,改善随访期间左心室功能。

  • 标签: 心脏再同步治疗 希氏束起搏 荟萃分析 系统回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三尖瓣环显像技术指导下的远端起搏的可行性。方法入选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19年8月至12月共30例有起搏适应证的心动过缓患者,年龄(64±15)岁,其中男15例(50%,15/30)行远端起搏。使用鞘管在三尖瓣隔叶下方造影显示三尖瓣环,并以此为影像学标志,将起搏导线植入三尖瓣下方心室侧区域(即远端区域)。评价手术成功率,术中及随访期间起搏参数、起搏特点、导线对三尖瓣功能的影响以及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等。结果共28例(93.3%,28/30)患者成功完成远端起搏。术中起搏阈值为0.4~1.9(1.00±0.42)V/1 ms,R波振幅为(5.4±2.7)mV。成功完成起搏的病例中,92.9%(26/28)的患者为非选择性起搏,夺获和周围心室肌的阈值分别为(1.03±0.43)V/1 ms和(1.05±0.73)V/1 ms。另外2例选择性起搏患者的夺获阈值均为0.7 V/1 ms。随访(19.5±3.5)个月,患者起搏阈值[(0.97±0.41)V/1 ms对(1.00±0.42)V/1 ms,P=0.643]和R波振幅稳定。未发现手术相关的并发症以及三尖瓣反流加重情况。结论三尖瓣环显像技术指导下的远端起搏具有较高的手术成功率。远端起搏多数为非选择性起搏,随访期间起搏参数稳定。三尖瓣显像技术可帮助定位远端,完成目的性心室侧起搏导线植入。

  • 标签: 心脏起搏,人工 远端希氏束起搏 非选择性希氏束起搏 三尖瓣隔叶 造影 放射影像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Carto系统指导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ablation,RFA)治疗附近间隔部心动过速(septaltachycardia,ST)的价值。方法21例ST患者,包括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12例、间隔部房室旁道(SAP)4例、房间隔下部房性心动过速(AT)5例,应用该系统,建立三维电解剖,标识及放电部位,并测量两者之间的距离,消融时实时观察导管位置、方向。结果21例均消融成功;试放电部位、有效靶点与之间的距离分别为(8.9±3.5)mm、(8.7±3.3)mm;AVNRT12例有效放电过程中均出现间歇性结性心律,1例AT心动过速终止后偶见结性逸搏;无房室传导阻滞(AVB)并发症;随访3~16个月,无心动过速发作。结论应用Carto系统指导RFA治疗ST,可清楚显示靶点与之间的距离,实时观察导管的位置及方向;通过标识有效放电部位,避免出现无效放电,降低发生AVB的危险性。

  • 标签: CARTO系统 射频消融 间隔部心动过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与评价三维标测系统指导起搏植入的可行性与效果。方法入选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华中阜外医院拟在三维标测系统下行永久起搏的患者30例,平均年龄59.2岁,其中男性17例。对起搏手术相关研究指标进行分析,包括起搏手术时间,术中X线曝光时间,导线参数,术前、术后QRS波宽度等。结果根据导线的植入部位,将患者分为选择性起搏组20例(仅夺获)和非选择性起搏组10例(夺获旁心室组织)。采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的起搏手术时间平均为113 min。术中X线曝光时间:选择性起搏组为(6.20±4.02) min,非选择性起搏组为(5.30±4.59) min,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其中有4例患者为完全零射线手术。术中测试参数:选择性起搏组阻抗平均为(666.50±81.00) Ω,感知平均为(3.30±0.63) mV,阈值平均为(1.80±0.50) V;非选择性起搏组阻抗平均为(598.00±112.33) Ω,感知平均为(7.40±0.99) mV,阈值平均(1.21±0.41) V,两组在阻抗、感知、阈值方面比较P值分别为0.065、<0.050、0.003,提示选择性起搏组和非选择性起搏组在感知、阈值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选择性起搏组具有更低的感知以及更高的阈值。术后6个月随访患者导线的参数相对稳定。结论三维标测系统指导起搏植入可实现几乎"零X线曝光量",植入参数理想,效果稳定,是一种可行的手术方式。

  • 标签: 心动过缓 希氏束起搏 三维 标测 起搏器
  • 简介:摘要-浦肯野系统起搏作为生理性起搏模式,目前应用越来越广泛。永存左上腔静脉(persistent left superior vena cava,PLSVC)是临床上相对比较少见的1种解剖变异,由于其静脉走行扭曲,运用现有工具经PLSVC实现-浦肯野系统起搏成为1项具有挑战性的操作,本文介绍了1例患者通过主动固定导线经PLSVC实现夺获,成功实现室侧起搏。

  • 标签: 心脏起搏,人工 永存左上腔静脉 希氏束起搏 生理性起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邻近旁室性心律失常(PH-VA)的心电图特征及Ⅲ导联R/S比值(RⅢ/SⅢ)在预测消融成功和起源点距距离的价值。方法纳入2008年10月31日至2021年1月31日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经生理检查与消融治疗符合PH-VA的患者根据胸部X线片及三维标测定位分为右侧PH-VA组和左侧PH-VA组:比较不同部位PH-VA的心电图特征及RⅢ/SⅢ比值在预测消融成功和起源点距距离的价值。结果224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年龄(61.0±16.4)岁,男133例。消融成功199例(88.8%,199/224)。①右侧PH-VA组179例,年龄(61.5±15.8)岁,其中男106例;②左侧PH-VA组45例,年龄(59.4±15.2)岁,其中男27例。①若以V1导联呈R、QR、qR、qr、Qr、Qrs、qrS型及胸前导联移行<V1导联作为诊断左侧PH-VA的指标;以V1导联呈QS型作为鉴别右侧下与上方和左侧PH-VA的指标,均具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②Ⅲ导联以正、负向波为主的成功率分别为66.7%(44/66)及95.6%(151/158)(χ2=34.51,P<0.001);③若以RⅢ/SⅢ比值≤1.1作为PH-VA消融成功的预测指标,以RⅢ/SⅢ比值>1.1作为PH-VA起源点距距离<5 mm的预测指标,均具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结论不同部位PH-VA的心电图特征不同,心电图指标对鉴别诊断有价值;RⅢ/SⅢ比值是PH-VA消融成功和起源点距距离<5 mm的有效预测指标。

  • 标签: 室性早搏复合征 室性心律失常 室性心动过速 希氏束旁 射频消融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隐匿性左外侧游离壁旁路参与的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O-AVRT),在心室起搏下消融过程中,冠状静脉窦A波激动顺序由冠状静脉窦远端最早突然变为近端最早,并可诱发以心房激动顺序存在的心动过速。于右心室反复行不应期心室刺激(RS2)均未提前下一A波,似乎不支持旁路参与,左心室RS2证实为经第2条左侧房室旁路逆传的O-AVRT;消融成功。

  • 标签: 心动过速,房室旁路 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二尖瓣峡部
  • 简介:土地契约是历代民间重要的文书,鹿县张家族保存有契约文书120余张,历明末崇祯年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时间跨越300余年.契约文书中有买卖房地的地契、典当房地的典契以及分家析产的分单、日常生活来往账簿等,几乎涉及民间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反映华北农村经济生活的珍贵原始文献,有着重要的文物、史料价值.笔者对这些契约文书进行了初步的梳理.

  • 标签: 契约文书 崇祯年间 家族 史料价值 文物 明末
  • 简介:<正>每天重复的洗脸很容易造成天然氨基酸的流失.影响肌肤正常潜能的发挥。提倡清洁肌肤无刺激.让女性拥有清透净白的肌肤。推出了全新黄泥土泡沫洁面乳和黄泥土面膜.内含微量元素锗的黄泥土成分.在去除脸部污垢与油脂的同时.温和去除肌肤表面的细小

  • 标签: 黄泥土 清透 天然氨基酸 阴阳离子 代谢平衡 含微
  • 简介:摘要起搏(HBP)常规从左侧血管路径植入,然而,临床上部分患者因其他原因需要通过右侧血管路径植入HBP,利用现有植入工具难度较大。如果这类患者还同时存在临时起搏器依赖等原因导致术中无法标测或标测不到(His)电位,手术难度将进一步增加。现报道1例利用三尖瓣环造影方法指导右侧血管路径心室侧起搏植入。

  • 标签: 希氏束 希氏束起搏 右侧植入 三尖瓣环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起搏对心力衰竭(心衰)合并宽QRS波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分别检索了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网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等数据库,搜索起搏治疗心衰的相关临床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9年08月。由2位评价人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iew manage 5.3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共纳入10个研究,总计353例患者。起搏植入总体成功率为84.4%(298/353)。与基线时指标相比,随访时QRS时限缩短[均值差(MD)=47.33, 95%可信区间(CI)38.22~56.44, P<0.01, I2=85%],左心室射血分数升高[MD=-13.12, 95% CI -16.26~-9.97, P<0.01, I2=70%],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缩小[MD=6.02,95% CI 3.15~8.89,P<0.01,I2=76%],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MD=1.33, 95% CI 1.06~1.61, P<0.01,I2=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起搏阈值增加[MD=-0.29,95% CI -0.44~-0.14,P<0.01,I2=5%],起搏阻抗降低[MD=44.06,95% CI 22.85~65.26,P<0.01,I2=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起搏是一种治疗心衰合并宽QRS波患者的有效方法,可以显著缩短QRS时限,改善心脏功能和结构。目前起搏处于初步研究阶段,尚需要更多随机对照试验评价其长期安全性及有效性。

  • 标签: 心力衰竭 希氏束起搏 荟萃分析
  • 简介:摘要-浦肯野系统(浦系统)起搏包括了起搏(HBP)和左支起搏(LBBP),是生理性的心室起搏方式,相比传统的右心室起搏可获得更好的和机械同步性,已得到越来越多的临床证据支持。近年来,国内外相继开展了浦系统起搏,尤其是国内原创的LBBP,因参数更理想、操作更简单,弥补了HBP的不足,引起广泛关注且发展迅速。但作为新技术,浦系统起搏仍处在起步阶段,其定义、操作、适应证及程控设置尚无统一标准。中华医学会心生理和起搏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共同倡导并组织专家撰写了此共识,旨在指导医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此技术,更加安全、有序地促进浦系统起搏在国内的发展。

  • 标签: 共识 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 希氏束起搏 左束支起搏 标准 适应证
  • 简介:摘要-浦肯野系统(HPS)是临床上许多室性心律失常(VA)启动和维持的基础。HPS独特的解剖结构及生理特性决定其来源VA与普通心室肌来源VA迵然不同。随着人们对VA认识不断加深,已从分子水平找到部分HPS相关VA的遗传学证据,为VA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 标签: 心律失常,心性 希氏-浦肯野系统 遗传学电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