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黄河中游地区水文情况具有极强的区域性特点。由于地处我国中部平原区域,气候较为干旱、年降水量较少、土壤中水分较少,这一地区水文预报是水文工作者关注的焦点和难题之一,而流域水文模型又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工具和关键所在。鉴于此,在本文研究进程中将针对干旱干旱地区水文特点展开研究,指出现阶段水文治理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并且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水文治理模型,促进黄河中游地区水文治理进程。

  • 标签: 黄河中游 干旱 半干旱 水文
  • 简介:摘要:用樟子松大苗造林,幼林在其缓苗期在育大苗阶段完成,从而缩短了育林周期。大苗抗旱力强,越冬后无生理干旱致死的现象发生。从而解决了樟子松造林普遍存在育苗期长及造林成活率低的问题。关键词:樟子松容器大苗移栽培育樟子松为松科松属常绿乔木,由于樟子松适应性强、生长快、材质好、耐瘠薄、耐干旱、干形直、生长快、抗性强等特点,是我国大力发展的优良荒山造林树种,也是营造防风固沙林的优良树种之一。但在恶劣的气候环境条件下,裸根苗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都很低,为解决这一问题,进行了容器大苗移栽培育技术研究。

  • 标签: 干旱区沙地 樟子松育苗 沙地樟子松
  • 简介:摘要:非洲干旱的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道路施工过程中的水土保持尤为重要。本文围绕非洲干旱道路施工中的水土保持技术展开研究,分析了干旱道路施工对水土资源的影响,探讨了有效的水土保持技术措施。文章首先阐述了水土保持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进而详细论述了土壤保持、水资源合理利用、生态恢复等方面的技术措施,旨在为非洲干旱的道路施工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通过实施科学的水土保持策略,可以有效减少道路施工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促进生态与经济的和谐发展。

  • 标签: 非洲干旱区域 道路施工 水土保持技术 土壤保持 水资源利用
  • 简介:摘要: 针对马铃薯土传细菌病害的危害问题,以提高植物免疫力,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为切入点,构建植物免疫激活和土壤微生态调控为技术核心的土传病害可持续绿色防控技术。

  • 标签: 干旱 半干旱区 马铃薯 土传病害 试验研究
  • 简介:利用“中国西北干旱陆—气相互作用实验”观测的资料,分析了大气湿度、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含水量相关的陆面参数及其他陆面参数特征。为了验证新的陆面参数及参数化公式,将新陆面参数与参数化公式输入陆面模式进行模拟,将模拟值与观测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输入新参数及参数化公式的模拟效果更好。

  • 标签: 西北干旱区 水分循环 陆面参数 模拟
  • 简介:研究了干旱河谷林生态需水的概况,并以新疆阿尔泰山前平原布尔津河出山口以下河段的河谷林为例,采用参考作物法,计算了研究区内河谷林生态需水量。计算结果表明:该区域的生态需水总量为0.8亿m2,其中6-7月份河谷林需水量较大,月需水量约为全年的25%。这些成果可为流域生态保护与水资源合理配置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

  • 标签: 干旱区 河谷林 生态需水
  • 简介: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深化,干旱的农业生产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一背景下,水资源稀缺、土壤贫瘠的环境中,杏树作为一种适应性强、耐旱性良好的果树,为干旱农业提供了一道绿色的希望。为了迅速获得丰收并满足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求,干旱杏树速成栽培技术应运而生,成为农业生产中备受瞩目的话题。

  • 标签: 干旱区 杏树 栽培技术
  • 简介:利用常规观测资料、美国环境预报中心逐6hFNL(1°×1°)再分析格点资料、NCEP/NCAR(2.5°×2.5°)逐6h再分析资料、FY-2E气象卫星资料和雷达回波资料,用天气学分析和物理量场诊断分析方法,探究了2012年6月4~5日发生在新疆库尔勒至甘肃玉门一带干旱地区60a一遇的大暴雨天气过程的水汽来源以及触发机制。结果表明:中层强盛西南低空急流和低层偏东低空急流为暴雨区源源不断地输送水汽并带来不稳定能量;前倾槽结构和低层增温增湿,形成大气层结强烈对流不稳定;低层切变线(850hPa)和其上空辐合线(700hPa)叠加,导致不稳定能量释放,诱发大暴雨天气过程发生;低空辐合高空辐散,形成整层上升运动,为大暴雨的发展和维持提供了动力条件。

  • 标签: 旱区大暴雨 诊断 环流形势 低空急流
  • 简介:在现有的区域气候模式的基础上构建了用于研究地气耦合模拟的区域柱状模式,其中包括了详细的物理过程,可以作为研究半干旱地气相互作用过程的工具。通过区域柱状模式与不同陆面模式的耦合,检验了不同陆面模式在非耦合和耦合两种情况下对半干旱的模拟性能。结果表明,陆面模式在耦合后对感热的模拟偏差放大,而潜热的模拟效果得到了改进,不同的陆面模式对区域柱状模式的模拟性能影响较大,耦合了CoLM后的区域柱状模式对地表气象要素的模拟得到了较大的改进。

  • 标签: 区域柱状模式 陆面过程 半干旱
  •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干旱灌区高效节水模式典型设计展开深入研究,分别对红枣、冬小麦、棉花等不同作物进行了设计,以此为依据,对高效节水典型模式进行了详细阐述,从而旨在将高效节水模式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确保高效节水的推广范围得以进一步深化。本文主要基于某一流域,对以往灌溉工程的经验进行深入分析,高效的节水方式中,滴灌技术发挥着作用,既而对滴灌设计技术和方案进行深入分析。

  • 标签: 干旱区 灌区 高效节水模式
  • 简介:摘要大豆属于需水较多的旱作物,对土壤水分的要求比较严格,土壤水分充足与否,对大豆各生育阶段的发育及产量形成,都有较大的影响。

  • 标签: 出苗期 分枝期 花期 鼓粒期 灌溉制度
  • 简介:水土保持监理工作是保证水土保持工程质量的重要内容,它有利于保障“三同时”制度的落实,提高和完善水土保持专项设计,保证水土保持设施的建设质量。本文浅析了干旱铁路工程的水土保持监理工作,旨在为同类地区或工程提供参考和依据。

  • 标签: 水土保持监理 铁路工程 工程质量
  •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干旱灌区高效节水模式典型设计展开深入研究,分别对红枣、冬小麦、棉花等不同作物进行了设计,以此为依据,对高效节水典型模式进行了详细阐述,从而旨在将高效节水模式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确保高效节水的推广范围得以进一步深化。本文主要基于某一流域,对以往灌溉工程的经验进行深入分析,高效的节水方式中,滴灌技术发挥着作用,既而对滴灌设计技术和方案进行深入分析。

  • 标签: 干旱区 灌区 高效节水模式
  • 作者: 苗志国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3-11-06
  • 机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综合整治中心  830002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立足干旱乡村振兴战略关于“生态宜居”与“生活富裕”协调发展的总要求,以新疆荒漠化治理社会经济系统耦合协调为研究对象,引入耦合协调模型以及预测系统耦合协调状况以及未来趋势情况,构建荒漠化治理评价指标体系,探索荒漠化治理与社会经济内在的时空耦合协调机制。因此,通过荒漠化工程的实施,新疆地区的社会—经济—生态系统逐步发展到协调发展阶段,新疆社会经济生态系统仍处于不断协调过程中。

  • 标签: 干旱区 生态修复 实践
  • 作者: 苗志国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3-10-16
  • 机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综合整治中心  830002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立足干旱乡村振兴战略关于“生态宜居”与“生活富裕”协调发展的总要求,以新疆荒漠化治理社会经济系统耦合协调为研究对象,引入耦合协调模型以及预测系统耦合协调状况以及未来趋势情况,构建荒漠化治理评价指标体系,探索荒漠化治理与社会经济内在的时空耦合协调机制。因此,通过荒漠化工程的实施,新疆地区的社会—经济—生态系统逐步发展到协调发展阶段,新疆社会经济生态系统仍处于不断协调过程中。

  • 标签: 干旱区 生态修复 实践
  • 简介:摘要:本文综述了干旱地区农田灌溉农业对土壤和水环境质量影响的研究进展。灌溉措施对水和土壤质量的环境影响至关重要,主要集中于研究内涝和土壤盐渍化及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另外当废水未经任何处理被用于灌溉时,药物化合物就会成为污染物。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废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显然需要深入研究有关废水使用、处理和再利用的适当技术的知识。进一步提高灌溉农业用水效率,通过节水和有效利用降雨促进旱地农业发展,维持粮食安全。

  • 标签: 干旱区 灌溉 土壤质量 环境效应
  • 简介:摘要:近些年来,我国越来越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加强生态环境工程建设,解决生态环境污染破坏等一系列问题,逐步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在我国半干旱地区,受到气候和环境等因素影响植树造林的成活率很低,森林覆盖面积小,难以涵养水源,提高土壤的质量。因此需要提高对半干旱地区的重视程度,采取恰当的森林抚育技术,加强监管工作,确保森林工程的有效建设,提高森林覆盖面积,逐步改善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文章分析了森林抚育技术在半干旱地区应用的效益,阐述几种技术的特点,并提出几点有效的应用措施,为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一定参考。

  • 标签: 半干旱区 生态公益林 幼林抚育
  • 简介:基于NOAA的全球陆地降水资料(PREC/L)1948-2003年56年的月平均降水资料、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以及英国气象局哈德莱中心的海温(SeaSurfaceTemperature,SST)资料,并根据多年降水平均图选定了东亚中纬度干旱/半干旱,对该区域夏季(6-8月)降水进行了经验正交分解(EmpiricalOrthogonalFunction,EOF)。EOF第一模态呈现出全区一致的变化类型,第二模态则呈现出以100°E为界东西相反的分布类型。通过分析干旱/半干旱以及以100°E为界的东西两部分降水异常年的环流形势和海温并加以对比,结果表明:在环流场上,对应于东亚中纬度干旱/半干旱降水偏多年,对流层中下层环流异常在中高纬度呈现为一个东西向波列,乌拉尔山东侧为正的高度异常,贝加尔湖附近乃至以东地区为低压槽所控制;不同的是,对应于100°E以西的干旱/半干旱夏季降水偏多年,波列有所东移,并且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显著北抬;而对应于100°E以东干旱/半干旱夏季降水偏多年,环流形势异常基本与整个干旱/半干旱降水偏多年一致,只是在里海附近有一高度负异常。在200hPa纬向风场上可以看到,当西亚副热带急流偏南加强时,对应于1000E以西的干旱/半干旱降水偏多;而当东亚、西亚风急流都有显著北抬且加强时,对应于100°E以东干旱/半干旱的夏季降水偏多,这可能与急流所激发的次级环流有关。进一步对SST的分析表明,海温与100°E以东或以西干旱/半干旱降水异常的关系也不一样。当前冬、前春赤道中东太平洋都有正的海温异常,而到夏季转换为负的海温异常,且南太平洋在前冬和前春呈现显著负海温异常时,整个干旱/半干旱夏季降水偏多;当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在前冬、前春有正的海温异常并一直减弱,但能维持到夏

  • 标签: 干旱/半干旱区 夏季降水 西风急流 波列 海温异常
  • 简介:盐碱尘暴是富含细粒硫酸盐和氯化物的化学尘暴,是大气颗粒物PM10的重要来源之一。盐碱尘暴的产生、输送和沉降对区域甚至全球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具有重大影响。本文分析了盐碱尘暴的化学组成及其危害,对盐碱尘暴的形成、输送及其环境效应作了研究综述。结果表明:干旱干涸湖床是盐碱尘暴的发源地,风蚀作用下干涸湖床盐粒和粉尘的扩散过程主要受风场、区域气候特征和地下水埋深的影响。构建综合风动力和下垫面因子的盐粒风蚀物扩散模型,加强盐分风—水两相运移耦合作用及其与流域景观变化的关系研究是盐碱尘暴的突破方向。

  • 标签: 干涸湖底 风蚀 盐尘 环境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