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心脏不停跳行心内直视手术已经在心外科得到应用,回顾性总结我们完成的40例手术。方法自1998—2001年12月我们采用心脏不停跳行心内直视手术治疗了40例病人。常规插主动脉灌注管和上下腔静脉引流管,预充液复温至32℃,尤其是低体重儿。视情况放置左心引流。并行体外循环者只阻断上下腔静脉,不阻断升主动脉,不使用心脏停搏液。逆行灌注者,阻断升主动脉后经冠状动脉窦逆行灌注机器氧合血,不使用心脏停搏液,灌注流量200—300ml/min,逆行灌注压45—50mmHg。主动脉灌注压80—100mmHg(1mmHg=O.133kpa),平均动脉压60—80mmHg。在心脏空跳的条件下进行手术。结果全组无死亡,术后无低心排,血尿发生率1.90—3.41%。无严重心律失常,多数病人术后不用多巴胺。无1例发生空气气栓。结论优点:1简化了操作程序,缩短了手术时间和体外循环时间;2及时发现有无传导阻滞并可立即给与纠正,简便安全;3有利于心肌保护。缺点:l不能提供安静无血的手术野,需要较高的手术操作技术,要求术者有一个适应过程;2吸引器使用较多,增加血液有形成分的机械性损伤;3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侧枝循环丰富,影响术野显露和心内操作,不宜应用此法。

  • 标签: 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 心肌血液灌注 心肌保护 手术野
  • 简介:心内直视手术后患者需呼吸机辅助呼吸,并且带有多条输液管道。由于病人病情危重,变化快,这些管道可谓生命攸关,因此,必须重视其护理。现就心内直视手术后两种重要管道的护理讨论如下。1气管插管的护理1.1心内直视手术后患者,返ICU后连接呼吸机,首先观察双侧胸廓起伏的幅度以及是否对称,并听诊双肺呼吸音,若双侧胸廓起伏不明显,常见的原因有(1)潮气量过小。(2)通气管道破损。(3)通气管道接头处松动。(4)气囊漏气。查明原因,对症处理。若双侧胸廓起伏不对称(先天或后天畸形除外),且双肺呼吸音亦相应地不对称,常见的原因为气管导管偏入一侧支气管。需立即拍床旁X片来证实。正确的位置在隆突上3cm左右。若插管过深超

  • 标签: 心内直视手术后 输液管道 通气管道 呼吸机 气管导管 正确的位置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配合经验。方法对1603例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的配合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1603例患者手术配合过程顺利,术后并发症低心排综合征12例(0.74%),血红蛋白尿67例(4.18%),急性肾功能衰竭11例(0.68%),11I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0.12%),精神症状11例(0.68%),消化道出血2例(0.12%)。死亡36例(死亡率2.25%)。结论心内直视手术做好术前心理护理,严格无菌操作,注意预防感染,术中密切配合非常重要,是手术成功的关健。

  • 标签: 心脏不停跳 心内直视手术 手术配合
  • 简介:目的:总结17例心内直视手术后出血二次开胸止血病人的出血原因及处理得失.方法:17例病人因心内直视手术后大出血行二次开胸止血术,其中男12例,女1例,年龄7~66岁,平均(27.7±16.3)岁,体重16~64kg,平均(43.37±18.5)kg.心内直视手术毕常规置纵隔、心包引流管,胸膜腔敞开者置胸腔引流管.术后保持引流管通畅并监测引流量、心率、血压、中心静脉压.记录心内直视术后至二次开胸止血观察时间,输血量及二次术中探查所见.结果:心内直视术后引流量400~2520ml,平均(1449±622)ml.心内直视术后至二次开胸止血观察时间1~27h,平均(7.1±6.7)h,心脏术后4h以内两次开胸止血7例(41.2%),8h以内二次开胸止血12例(70.1%).二次开胸术中发现活动性出血11例(64.7%),渗血5例(38.5%).输库血400~3200ml,平均(1820±919)ml.17例病人中切口感染5例(29.4%),死亡3例(17.6%).结论:心内直视手术后出血是一凶险并发症.一旦出现,尤其术后8h以内,有二次开胸止血指征,应尽速开胸止血.心内直视手术后出血大部分是由于止血或结扎不严密造成的,重在预防.

  • 标签: 心内直视手术 术后并发症 出血 二次开胸 止血 原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22例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后的护理。方法维持循环稳定;加强水、电解质及体温的监测和护理;严格气道管理。结果122例患儿无并发症发生,都痊愈出院。结论严密的监测,精心的护理,是保证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成功的关键。

  • 标签: 婴幼儿 心内直视手术后 护理
  • 简介:小儿呼吸道结构具有管腔狭小,粘膜柔嫩,缺乏弹力组织,血管丰富,肺间质发育旺盛,肺泡数量少等特征[1],心内直视手术术后易引起肺炎、肺不张等肺部并发症导致缺氧,甚至呼吸衰竭.1996年以前,我科小儿心内直视手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病率为16.7%.1996年以来,我科施行小儿心内直视手术42例,由于改进了呼吸道护理,患儿无1例发生肺部并发症.现将我们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 标签: 儿童 术后 心内直视手术 呼吸道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医院心内直视手术配合过程中,品管圈活动的应用效果,旨在提升心内直视手术成功率。方法选取我院相关人员组成品管圈活动小组,使用专业品管圈管理设备和工具加强对心内直视手术配合情况的分析和研究,对相关问题进行详细分析,找出问题出现的原因,制定相应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案和相应有效的解决对策进行解决。结果经过品管圈小组的成立和品管圈活动的应用,心内直视手术配合当中设备传递时间有了明显剪短,在心内直视手术配合错误问题出现当中,出现次数也有了明显减少,且在心内直视手术整体配合度上,有了明显提升。结论品管圈活动在心内直视手术配合中的应用作用是比较明显的,采用品管圈管理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心内直视手术操作人员的管理水平和工作积极性,明显提升心内直视手术安全性和团结配合度,明显减少手术操作时间,减轻患者和家属经济负担。

  • 标签: 品管圈活动 心内直视手术 配合 应用 效果
  • 简介:目的评价婴幼儿右腋下直切口剖胸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的早期效果。方法2002年6月至2008年2月,选择年龄10个月至6岁,体重7~24kg的先天性心脏畸形患儿640例。根据手术径路,将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右腋下直切口组320例,胸骨正中切口组320例。观察右腋下小直切口对手术时间、术后24h胸腔引流量、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ICU停留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的影响。结果两组均无早期死亡病例,右腋下直切口组术后24h胸腔引流量显著少于正中切口组(P〈0.05),右腋下直切口组手术时间、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经超声心动图检查均未发现残余漏。结论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采用右腋下直切口行心内直视修补手术,能明显减少术后出血量,避免传统手术切口的弊端,且切口隐蔽、美观,疗效好。

  • 标签: 婴幼儿 心脏外科手术 临床分析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心内直视手术中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治疗心房纤颤患者的疗效。方法选自2013年11月到2014年10月,收集到的实施心房纤颤疾病治疗的患者36例作为研究对象。给所有心房纤颤的患者采取心内直视手术中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进行治疗,观察手术治疗后一年内患者的复查情况,对比影响患者窦性心律维持率的因素,包括其与左心房大小、房颤病程的关系。结果心房内径在55mm之内、房颤在2年之内的患者窦性心律维持率,要显著高于左心房内径超过55mm、房颤超过2年的患者。对比患者窦性心律维持率影响因素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针对心房纤颤的患者,采取心内直视手术中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进行治疗,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能够保证较高的安全性。

  • 标签: 心内直视手术 射频消融 改良迷宫术 心房纤颤
  • 简介:目的研究在心内直视瓣膜置换手术中应用氨甲环酸的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收治的106例心内直视瓣膜置换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3例。对照组患者按常规方法进行手术治疗;治疗组在手术期加用氨甲环酸。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术中新鲜冰冻血浆(freshfrozenplasma,FFB)用量,心脏停跳时间,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总引流量、术后24h红细胞悬液使用量,术后FFB用量,以及术前、术中、术后的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浓度,血小板(platelet,Pt)浓度,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ivatedcoagulationtime),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partialthromboplastintime,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结果治疗组术中FFB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而手术时间、CPB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治疗组患者术后24h红细胞悬液输入量、术后FFB用量、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引流总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组间同时点比较,治疗组的术中术后PT、APTT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Pt、FIB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瓣膜置换手术中应用氨甲环酸能够对血液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减少术中、术后输血量,有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氨甲环酸 体外循环 心脏瓣膜置换术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心内直视手术后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的护理体会,以期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回顾我院69例心内直视手术后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完整临床资料,对患者器官功能障碍出现频率以及累及器官与死亡率进行分析。结果心内直视手术后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术后发生早,肺脏为“高发”器官且常常首先受累。结论重视预见性防护,完善与注重循环检测,加强呼吸道管理,减少并发症发生,合理的代谢支持以及有效的预防感染,可提高抢救成功率。

  • 标签: 心内直视手术 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 术后护理
  • 简介:目的:比较4∶1含血停跳液和冷晶体停跳液在心内直视手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评价体外循环期间含血停跳液间断灌注的心肌保护价值.方法:将拟行心内直视手术的6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4例,分别采用含血停跳液灌注(观察组)和冷晶体停跳液灌注(对照组),进行心肌保护临床观察.观察组先用高钾4∶1混血停跳液灌注心脏停跳,以后每隔20~30min用低钾含血停跳液灌注一次.对照组用4℃冷晶体心脏停跳液灌注,每隔20min灌注一次.结果:观察组心脏自动复跳率(94.00%)明显高于对照组(76.40%).术后心低排发生率,观察组(8.8%)明显低于对照组(17.60%).结论:4∶1含血心脏停跳液较晶体停跳液具有更好的心肌保护作用.

  • 标签: 体外循环 心肌保护 含血停跳液 心内直视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心内直视术后有创血压监测的护理经验。方法分析2016年12月-2017年5月634例心内直视术后患者有创血压监测的护理过程。结果除3例患者导管脱出,2例连接不紧密,1例与测压管脱开,2例导管堵塞外,其余均未发生感染、出血、栓塞及肢体远端肿胀等并发症。结论有创血压监测是心内直视术后必不可少的监测方法,护理的重点是保持管道通畅、固定,预防感染、出血、栓塞及肢体远端肿胀。

  • 标签: 心内直视术 有创动脉监测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常温下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中出现的问题及护理对策。方法将2016年9月至2017年4月间在本院中进行心内直视手术的4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手术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观察护理方案的有效性。结果本次研究中,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38-387min,平均手术时间(251.2±67.4)min。其中8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6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包含18例二尖瓣置换术,主动脉瓣置换术4例,4例双瓣膜置换术。所有患者有2例术中死亡,死亡率5.00%,2例风湿性心脏病超大心脏(5.00%),导致出院时间延长,其余均顺利康复,住院时间16-53天,平均住院时间(32.6±5.2)天。结论通过分析发现,常温下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中常见的问题包含气栓、心内回血、术中心跳停止跳动、并发症发生率高等,但若采取合适的护理措施,能够降低其出现的并发症,促进患者尽快的恢复,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心脏不停跳 心内直视手术 护理对策
  • 简介:目的探讨右胸外侧小切口行心内直视手术的疗效及治疗体会。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6月~2009年3月期间,常见先心病患者行经右胸外侧小切口手术97例,与同期行正中切口进行同类先心病手术129例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研究,对比研究两组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术后胸液量、辅助呼吸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鸡胸发生率及住院死亡率。结果两组均无住院死亡;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右胸组与正中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胸组与正中组比较:平均总胸腔引流量分别为(223.9±127.1)ml,(379.4±203.9)ml;辅助呼吸时间分别为(248.5±74.4)min,(293.1±122.3)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7.7±1.2)d,(9.4±0.86)d;鸡胸发生率分别为0%,2.3%(3/129);右胸组均低于正中组(P〈0.05)。结论右胸外侧小切口可安全有效地用于部分心内直视手术,与正中切口手术相比,明显缩短术后气管插管及住院时间,切口隐蔽,美观效果好。

  • 标签: 心内直视手术 右胸外侧小切口 胸骨正中切口 先天性心脏病 住院时间 对比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常温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在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中的效果。方法收集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大连市儿童医院心脏中心行单纯室间隔缺损心内直视手术69例,记录患儿的手术时长、ECC时长、心脏停跳时长、复跳情况、住院时长、并发症。结果患儿手术时长为(2.8±0.3)h,ECC时长为(35.1±3.9)min,主动脉阻断时长为(25.3±3.6)min,全部心脏自主复跳,住院天数为(10.2±2.4)d,随访(15.6±4.1)月,无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常温ECC下的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能保证术中组织灌注,减少了主动脉阻断时间和体外循环总时间,无并发症发生,具有良好的效果。

  • 标签: 婴幼儿 常温体外循环 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