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支导丝技术在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totalocclusion,CTO)病变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CTO病变,着重分析其采取分支锚定技术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CTO的方法和效果。结果共对45例冠状动脉CTO病变的靶血管进行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所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采用分支血管锚定技术,成功开通CTO靶血管40例、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达到3级,成功率88.9%。2例患者术中出现靶血管夹层;2例患者球囊未能通过CTO病变部位;2例患者术中导丝穿出靶血管真腔而入心包,1例患者发生分支血管破例,采取球囊低压力堵塞后未见造影剂再渗漏;所有患者住院期间无死亡。结论CTO介入治疗采取分支锚定技术能提高手术成功率且安全有效。

  • 标签: 动脉闭塞性疾病 冠状动脉 分支锚定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宝石CT三维及多平面后重建在双下肢动脉闭塞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年来42例双下肢动脉闭塞的宝石CT三维重建及多平面重建的表现,帮助临床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案。结果宝石CT能清晰显示双下肢动脉血管内栓子,明确栓子的部位、范围及周围侧支血管情况。结论双下肢动脉闭塞的宝石CT三维及多平面重建能清晰的显示血管内栓子形态及血管管腔内的情况,帮助临床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 标签: 宝石CT 三维重建 多平面重建 双下肢动脉闭塞
  • 简介:目的探讨杂交技术治疗累及髂外动脉的股总动脉闭塞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8年5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47例累及髂外动脉的股总动脉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实施了股动脉内膜剥脱及髂动脉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术,观察围手术期结果及动脉再通情况。结果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每例患者平均植入支架(1.51±0.75)枚,术后踝肱指数(ABI)较术前增加0.54,患者下肢缺血症状均明显改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7.0%(8/47),无死亡病例。平均随访时间为(673.6±384.4)天。随访中有4例患者出现支架内闭塞。应用Kaplan-Meier生存率分析,术后12个月一期通畅率为(97.8±2.2)%,术后24个月一期通畅率为(86.3±6.7)%。结论杂交技术治疗累及髂外动脉的股总动脉闭塞围手术期结果及早期随访效果理想。

  • 标签: 杂交技术 髂动脉 股动脉 治疗结果
  • 简介:目的通过对症状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卒中事件的复发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将182例有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首发脑梗死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卒中事件的发生率,根据TCD收缩峰血流速度,将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分为3组:中度狭窄组(86例)、重度狭窄组(80例)、闭塞组(16例);根据头部CT、MRI检查所显示梗死灶的部位将脑梗死分为3类:皮质区域内梗死、交界区梗死和深穿支动脉梗死.在发病6个月内随访,评估卒中危险因素与卒中复发事件的相关性.结果182例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脑梗死患者,发病6个月内病变同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内卒中复发率为13.2%.不同狭窄程度患者卒中复发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7),重度狭窄患者卒中复发率最高.不同梗死类型患者卒中复发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以交界区梗死患者卒中复发率最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卒中复发事件与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密切相关(P=0.0015,0.0098).结论大脑中动脉的狭窄程度、卒中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及脑梗死类型与患者卒中的复发有关.卒中复发机制可能与脑组织低灌注以及动脉栓塞有关.

  • 标签: 大脑中动脉闭塞性病变 卒中 复发率 危险因素 脑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机械减容技术在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介入血管外科应用Rotarex机械减容治疗的52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37例,女性15例,年龄(69.4±10.1)岁(范围:47~89岁)。病变位于髂动脉6例,股腘动脉42例,同时累及髂动脉和股腘动脉4例。所有患者应用Rotarex机械减容,残余狭窄>50%的患者同期行腔内血管成形术,部分患者应用药物涂层球囊,必要时植入支架。收集患者手术情况、并发症情况、术后靶血管再狭窄、再次手术情况等。数据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和秩和检验,并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术后靶血管通畅率。结果52例患者均成功行血运重建,技术成功率100%。所有患者行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11例应用药物涂层球囊扩张;24例患者植入支架共26枚(2例植入2枚支架),其中9例为髂动脉支架,15例为股腘动脉支架,支架长度为(11.3±3.3)cm(范围:6~23 cm)。术中发生远端栓塞2例,均以大腔导管抽吸方法取出栓子。1例髂动脉病变患者术后发生靶病变急性闭塞,急诊行股动脉切开取栓术,术后恢复良好。患者住院时间(4.8±1.9)d(范围:2~9 d),出院时踝肱指数为0.81±0.16,较术前的0.34±0.16明显改善(t=-25.160,P<0.01),卢瑟福分级为[M(IQR)]1(1),较术前的3(1)明显降低(Z=-6.825,P<0.01)。中位随访时间19个月(范围:6~42个月)。随访期间,2例患者因停用抗血小板药物,分别于术后2周和2个月时发现靶血管急性血栓形成,其中1例因静息痛明显再次行血运重建,另1例因消化道出血,不能行抗凝治疗,未再次手术;4例患者死亡,死亡原因为腹腔感染1例,肺癌1例,冠心病2例;13例患者超声提示靶血管病变再狭窄>50%,均位于股腘动脉,其中3例再次行腔内治疗。本组患者术后半年、1年和2年的靶血管累积通畅率分别为94.2%、87.4%和51.4%,股腘动脉病变术后半年和1年的靶血管累积通畅率分别为92.9%和84.3%。结论对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采用Rotarex机械减容安全有效,与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联合应用可减少股腘动脉支架的应用。

  • 标签: 动脉硬化,闭塞性 下肢 完全闭塞 Rotarex机械减容 机械减容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下肢血管闭塞中行多层螺旋 CT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次研究中,以本院收治的 51例下肢血管闭塞患者为研究对象,两组患者均实施超声诊断与多层螺旋 CT血管造影,对比两组患者诊断结果。结果:已经导管血管噪音检测结果为金标准,在本次受检的 51例患者检验结果中,超声组基恩侧结果显示,腘动脉单侧闭塞患者 18例,双侧闭塞 7例,胫前动脉 7例,胫后动脉单侧闭塞 1例、腓动脉单侧闭塞 1例,对 CT组相比较,腘动脉单侧闭塞患者 26例,双侧闭塞 6例,胫前动脉 9例,双侧闭塞 2例、胫后动脉单侧闭塞 4例、腓动脉单侧闭塞 4例,组间数据差异显著( P< 0.05)。讨论:在下肢血管闭塞的临床诊断中,超声诊断与多层螺旋 CT血管造影导管诊断结果数据差异明显,且多层螺旋 CT血管造影在诊断结果上诊断准确率极高,临床应用价值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下肢血管闭塞性病变 多层螺旋 CT血管造影 临床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心脏磁共振(CMR)组织追踪技术定量评估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患者左心室心肌应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入选2014年11月至2019年1月在北京安贞医院行CMR检查的单支CTO患者作为病例组(即CTO组),另选取同期经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和临床病史等排除的无心血管疾病且CMR无异常表现的人群作为健康对照组(即对照组)。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提取入选者的年龄、性别、出院诊断等一般临床资料及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检查结果。采用组织追踪技术测量左心室心肌应变参数,包括整体径向应变峰值(GPRS)、周向应变峰值(GPCS)和纵向应变峰值(GPLS),并分析CTO靶血管区心肌应变情况。采用灰度阈值5个标准差法测量心肌梗死面积,然后分别根据心肌梗死面积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将CTO组患者进一步分为心肌梗死面积>10%组和≤10%组,以及LVEF≥50%组和<50%组。比较CTO组及其各亚组与对照组相关参数的差异。结果CTO组入选患者52例,男性34例,年龄(54.1±11.7)岁,体重指数(26.2±2.5)kg/m2,对照组入选30人,男性14人,年龄(51.6±12.3)岁,体重指数 (25.6±3.3)kg/m2,两组间年龄、性别及体重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CTO组患者LVEF、GPRS、GPCS、GPLS均较低(P<0.05),而左心室容积(LVED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CTO组患者中心肌梗死面积>10%组26例、≤10%组26例。与对照组比较,心肌梗死面积≤10%组的CTO患者的LVEF和LVED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GPRS、GPCS、GPLS均较低(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梗死面积>10%组的CTO患者的LVED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LVEF、GPRS、GPCS和GPLS均较低(P均<0.05)。与梗死面积≤10%组比较,梗死面积>10%组的CTO患者的LVEF、LVEDV和GPL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GPRS、GPCS则较低(P均<0.05)。CTO组患者中LVEF≥50%组40例,LVEF<50%组12例。与对照组比较,LVEF≥50%组和LVEF<50%组的CTO患者的GPRS、GPCS和GPLS均较低(P均<0.01),LVEF≥50%组的CTO患者的LVEF和LVED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LVEF<50%组的LVEF较低、LVEDV较大(P均<0.05)。LVEF≥50%组的CTO患者的GPRS、GPCS、GPLS和LVEF均高于LVEF<50%组(P均<0.01),心肌梗死面积小于LVEF<50%组(P<0.01),而LVEDV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CTO组中,前降支闭塞患者21例,靶血管供血心肌节段数126个,供血区域心肌的径向应变峰值(PRS)、周向应变峰值(PCS)和纵向应变峰值(PLS)均较对照组低(P均<0.01);回旋支闭塞患者7例,靶血管供血心肌节段数35个,靶血管供血区心肌的PRS、PCS和PLS均较对照组低(P均<0.05);右冠状动脉闭塞患者24例,靶血管供血心肌节段数120个,靶血管供血区心肌的PRS、PCS和PLS均较对照组低(P均<0.01)。21例CTO患者前降支闭塞,其供血的126个心肌节段中梗死面积≤25%的91个(72.2%)、26%~50%的17个(13.5%)、51%~75%的11个(8.7%)、76%~100%的7个(5.6%)。7例CTO患者回旋支闭塞,其供血的35个心肌节段中梗死面积≤25%的31个(88.6%)、26%~75%的4个(11.4%)。24例CTO患者右冠状动脉闭塞,其供血的120个心肌节段中梗死面积≤25%的96个(80.0%)、26%~50%的11个(9.2%)、51%~75%的8个(6.7%)、76%~100%的5个(4.2%)。结论尽管大部分单支CTO病变的患者射血分数保留,但是整体及靶血管区的心肌应变能力已经降低,且梗死面积越大径向和周向应变能力下降越明显,提示存在左心功能早期损害,而CMR组织追踪技术提供了一种更为快捷、可靠的心肌应变分析的手段,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磁共振成像 心肌应变
  • 简介:<正>近20年来,随着腔内介入技术的成熟和设备改进,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的数量迅速增多。许多无法耐受开放性手术的患者也得到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一项Meta分析总结了10项随机对照研究包括656例病例,发现腔内介入治疗股腘动脉段病变的并发症发生率为8.53%~12.67%[1]。并发症有可能引起严重后果导致患者预后不良,甚至危及肢体存活及生命。本文简述了预防及处理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疾病并发症的一些相关经验。

  • 标签: 严重并发症 动脉闭塞性病变 治疗并发症 介入治疗 动脉闭塞性疾病 开放性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64层CT造影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24例开展观察研究,术前均进行64层CT造影检查,并根据造影检查结果进行介入治疗,术后进行CT血管造影复查。结果64层CT造影结果明确显示24例患者下肢动脉闭塞/狭窄程度、范围准确,行经皮腔球囊扩张术及血管内支架治疗18例,单纯行经皮腔内球囊扩张术6例。术后踝肱指数(0.88±0.12),显著高于术前(0.49±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随访中进行64层CT造影检查,发现血管狭窄4例,再次开展皮腔内球囊扩张术治疗。结论64层CT造影检查无创、准确、快捷,可作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介入治疗的重要评估依据。

  • 标签: 64层CT造影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 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采用跨越腹股沟韧带支架置入治疗左髂静脉长段闭塞病变的疗效。方法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共有73例长段髂股静脉闭塞患者(包括42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溶栓后残余左髂静脉长段闭塞和31例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接受了介入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进行球囊扩张并置入至少两枚支架,支架远端越过腹股沟韧带。结果技术成功率为100%,围手术期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肿痛症状均有显著改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溶栓后残余左髂静脉长段闭塞组平均手术时间短于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组[(35±12) min比(62±12) min,P<0.05]。平均支架数量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位随访时间28.34(12~50)个月,总体累积一期、辅助一期和二期支架通畅率在6个月时分别为100%、100%和100%,12个月时为87.7%、95.9%和100%,24个月时为75.8%、85.1%和96.3%,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期间未发现支架断裂。结论跨腹股沟韧带支架置入治疗长段髂静脉闭塞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方法。

  • 标签: 静脉血栓形成 血管成形术 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下肢动脉闭塞方面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4月至2017年3月诊断的124例下肢动脉闭塞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62例,采用数字血管减影检测。观察组62例,采用CT血管成像检测。对两组患者血管诊断结果和检查情况进行观察与对比。结果两组患者在轻度狭窄、重度狭窄和重度狭窄方面诊断结果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闭塞方面诊断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应用于下肢动脉闭塞患者临床诊断,能够提供较为准确的诊断结果,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 标签: 数字血管减影 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 CT血管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伴和不伴糖尿病的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行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后的存活心肌、心功能的变化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78例冠脉慢性闭塞病变患者,根据是否患糖尿病(糖尿病病程1年以上)分为糖尿病组(35例)和非糖尿病组(43例)。采用计算机辅助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系统(QCA)行量化分析冠状动脉病变。于PCI术后1周和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计算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和射血分数(LVEF)。LVEDV、LVESV均以体表面积(BSA)校正为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和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评价心功能的情况。通过对比分析两组6月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来评价预后,包括心源性死亡、心绞痛、冠脉搭桥、心肌梗死的发生。结果糖尿病组1级及2级侧支循环比率大于非糖尿病组(P<0.05),其他临床资料及介入治疗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1周时左室功能指标LVEDVI、LVESVI、LVEF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6个月随访时,两组LVEF较前显著增加(P<0.01)。随访6个月,糖尿病组总的MACE与非糖尿病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于冠脉慢性闭塞病变患者,无论是否患糖尿病,如证实存在存活心肌且无明确禁忌,均应行再灌注介入治疗挽救存活心肌,改善心功能并减少中期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

  • 标签: 慢性闭塞 糖尿病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 心功能
  • 简介:摘要1例主诉为"活动后胸闷、胸痛2 d"的13岁7月龄患儿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科。经病史询问、心脏彩超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诊断为川崎病、右侧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成功于局部麻醉下进行经皮腔内冠状血管成形术及冠状动脉内雷帕霉素洗脱支架植入术。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小型猪冠状动脉慢性进行性心肌缺血模型,动态评估血管进行性狭窄至闭塞过程中左心室(LV)整体功能、心室重构、心肌灌注和存活性的变化特点。方法中华小型猪8头(雄性5头,雌性3头;10月龄),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第1对角支分叉处以下1 cm处放置Ameroid环,建立慢性心肌缺血模型,在不同时间点(术前及术后1、4和8周)分别行门控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 SPECT/CT显像、门控18F-FDG PET/CT心肌代谢显像、冠状动脉造影(CAG),动态评价LV射血分数(LVEF)、LV舒张末期容积(LVEDV)、LV收缩末期容积(LVESV)、室壁运动异常总积分(SMS)、室壁增厚率异常总积分(STS)、心肌总灌注缺损程度(TPD)、存活心肌面积(HM)的变化。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检验和Bonferroni校正法分析数据。结果8头中华小型猪建模成功,7头完成术前及术后1、4和8周显像。显像示TPD进行性增大,在术前及术后1、4和8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12.0%(0,33.0%)、(41.1±23.7)%、(49.3±24.5)%;H=17.03,P=0.001];HM在术前为100%,在术后1周[21.0%(6.0%,100%)]至4周[18.0%(3.0%,33.0%)]逐渐减少,8周[(23.0±15.4)%]较4周增加,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3.09,P=0.004),但术后1与4周、4与8周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onferroni校正法)];LVEF逐渐降低,在术前及术后1、4和8周分别为(73.7±8.4)%、(63.7±19.1)%、(53.7±14.6)%、(49.9±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22,P=0.004);LVEDV[9.0(6.0,21.0)、(31.4±16.3)、(32.9±17.4)和(36.4±17.5) ml]和LVESV[(3.8±3.2)、(15.9±15.3)、12.0(10.0,17.0)和(19.3±10.9) ml]均随时间逐渐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值:8.58、10.51,P值:0.035、0.015);SMS及STS随时间均逐渐增加,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H值:16.49、13.33,P值:0.001、0.004)。结论在冠状动脉慢性狭窄过程中,心肌灌注受损范围和程度逐渐加重,HM逐渐减少,相应的LV功能、心室重构逐渐恶化;之后,在血管慢性闭塞后心肌血流灌注有所改善,HM有所增加。

  • 标签: 冠状动脉闭塞 心肌灌注显像 体层摄影术,发射型计算机,单光子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99m锝甲氧基异丁基异腈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氟脱氧葡萄糖F18
  • 简介:近来,随着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胰腺囊性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为提高对此病变的认识,将有关问题介绍如下。

  • 标签: 胰腺囊性病变 诊断 治疗
  • 简介:<正>病史摘要患者男性,48岁,于1995年3月体检时B超发现“肝右叶占位性病”,遂于当地医院行CT、MRT检查,均提示“肝海绵状血管瘤”。5月在该院行肝动脉栓塞化疗。7月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肝呈结节样变,肿瘤质地较软、界限不清,切除困难,考虑为“血管瘤”,仅行肝动脉结扎,术后恢

  • 标签: 肝脏占位性病变 肝海绵状血管瘤 早期肝硬化 栓塞化疗 肝占位病变 肝动脉结扎
  • 简介:摘要脉管性病是儿童期最常见的病变。国际脉管病变研究协会成立并推出其分类,方便了临床医师对患者的管理,对治疗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在国内多学科的推动下,该分类逐步被认可和应用。本共识结合此分类,对儿童及青少年期常见的病变进行总结,以期统一诊断名称,方便学科间的交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对慢性患者开展药学服务的具体措施与实践体会。方法:纳入我院 2017 年 5 月至 2019 年 4 月期间收治的接受药物干预的慢性患者 40 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双盲随机法分为研究组( 20 例)及对照组( 20 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用药治疗与指导,研究组患者联合开展药剂科药学服务干预,连续干预 12 周后,对两组患者生存质量改善情况、用药依从性等进行评价比较。结果: 干预后两组患者 QOL评分均有一定程度升高,研究组患者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 0.05 ), 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用药总体依从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 0.05 )。结论: 对慢性患者开展药学服务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慢性病变 药学服务 用药依从性 生活质量
  • 简介:肝内见囊实性病灶,如果肝实质内见多发囊性病灶,肝内多数囊性病CT诊断较为准确

  • 标签: 囊性 性病变 病变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