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程序死亡分子(programmeddeath-1,PD-1)作为一种抑制性免疫受体,一直被视为肿瘤免疫调节反应中的关键角色。近年来发现的肿瘤免疫逃逸反应中,一些重要因子可通过作用PD-1依赖和非依赖机制促进肿瘤特异性T细胞的凋亡,通过PD-1依赖机制抑制T细胞增殖并促进患者体内肿瘤细胞发生免疫逃逸反应。本文主要对PD-1与肿瘤免疫逃逸关系研究的一些新进展作一综述,希望能为肿瘤免疫治疗提供新的借鉴。

  • 标签: PD-1 T细胞 肿瘤 免疫治疗
  • 简介:摘要近年来,程序死亡因子(PD)-1及PD配体(PD-L)1抑制剂在肿瘤治疗相关研究中的重要性突显。PD-1/PD-L1抑制剂主要通过阻遏PD-1/PD-L1信号通路,解除后者对T细胞的抑制,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目前,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已批准多个PD-1/PD-L1抑制剂用于肿瘤治疗。在肿瘤治疗中,与PD-1/PD-L1抑制剂单药应用相比,PD-1/PD-L1抑制剂与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联合应用,已显现出较好的疗效。笔者拟就PD-1/PD-L1抑制剂在实体瘤及血液系统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现状进行阐述,旨在介绍PD-1/PD-L1抑制剂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 标签: 肿瘤 免疫疗法,过继性 程序性死亡受体1 免疫检验点抑制剂 受体,嵌合抗原 信号转导
  • 简介:摘要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抗体已被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其中结直肠癌由于被视为免疫"冷"肿瘤而对抗PD-1治疗不敏感。错配修复缺陷(dMMR)/高度微卫星不稳定(MSI-H)的分子特征是筛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治疗患者的重要分子标志物。然而,只有部分患者能从ICIs治疗中获益,有部分患者甚至出现疾病进展。本文总结了近年来MSI-CRCPD-1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包括耐药机制、新的疗效标志物和治疗方案,从而为扩展免疫治疗在结直肠癌中的应用提供思路。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微卫星不稳定 免疫 错配修复缺陷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
  • 简介:<正>肿瘤免疫学是免疫学深入到肿瘤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它是研究肿瘤的发生、发展与机体免疫的关系,以及应用免疫学原理和手段对肿瘤进行诊断、治疗和预防的一门科学。肿瘤免疫的概念起源于本世纪初[1]。1909年Ehrlich首先提出,免疫系统不仅负责防御微生物侵犯,而且能从机体内清除改变了的宿主成分。此后人们认识到癌细胞是改变了的宿主成分。20世纪中期,Foley证实,

  • 标签: 程序性死亡 肿瘤免疫学 黑色素瘤 免疫系统 肿瘤学 肿瘤免疫治疗
  • 简介:摘要随着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在多种恶性实体瘤临床治疗中取得的突破性进展,肿瘤免疫治疗开启了新时代。然而,临床实践证明该疗法的应答率低,寻找限制其应答率的关键因素成为该领域的研究重点和热点。程序死亡受体配体2(PD-L2)是继PD-L1后发现的能与程序死亡受体1(PD-1)结合的第2个重要配体,编码的蛋白可与PD-1结合,进而发挥抑制免疫细胞的功能。文章就PD-L2的生物学特性、在免疫调控中的作用机制及在实体瘤免疫治疗中的研究进展简要综述,为实体瘤免疫治疗提供更多理论支持。

  • 标签: 肿瘤 免疫疗法 程序性死亡受体1 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2
  • 简介: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组成了完整的细胞周期。高等植物有机体的生长和发育的过程,正是由一代代无数的细胞周期运行的结果。过去,人们对于细胞的分裂和分化,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而近些年来,细胞的死亡却成了细胞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细胞死亡的形式分为坏死性死亡程序死亡两种,

  • 标签: 中学 生物教学 脐橙 植物细胞 程序化死亡
  • 简介:2018年6月、7月,免疫治疗药物欧狄沃和可瑞达(即“O药”和“K药”)在中国获批上市;中国自主研发的免疫治疗药物PD-1(程序死亡蛋白1)单抗于2018年年底上市。2018年被称为中国真正的免疫治疗元年。“免疫治疗”(immunotherapy)这一概念曾在中国备受争议和质疑,曾因2016年的“魏则西事件”被贴上了“骗子”的标签,如今,它终于摆脱虚假治疗的负面影响,再次成为医疗界、媒体和大众关注的焦点,为癌症治疗带了光明的前景。

  • 标签: 免疫治疗 治疗药物 程序性死亡 自主研发 中国 上市
  • 简介:摘要在慢性病毒性感染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免疫系统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免疫系统通过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等发挥正向的积极抗感染作用;另一方面,机体通过免疫负调控机制,发挥免疫抑制作用,以防止免疫系统的过度活化。而慢性病毒性感染中,免疫抑制作用过强则会阻碍机体正常抗感染效应的发挥。本综述就该过程中免疫抑制分子程序死亡蛋白1(PD-1)及其配体PD-L1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并对靶向于PD-1/PD-L1免疫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程序性死亡蛋白1 免疫治疗 慢性病毒性感染
  • 简介:摘要程序死亡因子-1(PD-1)/程序死亡因子配体1(PD-L1)抑制剂通过阻断PD-1/PD-L1通路进而使被抑制的T细胞激活,进而发挥强力的抗肿瘤的免疫反应,已彻底改变了包括食管癌在内的多种局晚期恶性肿瘤的治疗模式。目前研究结果提示PD-1/PD-L1抑制剂单药治疗不足以激发强有效的抗肿瘤免疫反应,PD-1/PD-L1抑制剂需联合化疗、放疗、血管生成药物等联合治疗才能具有更好的抗肿瘤疗效。然而目前PD-1/PD-L1抑制剂联合用药方案在食管癌中的抗肿瘤作用机制尚未阐明,且联合治疗方案在提高抗肿瘤效果的同时也给患者带来相关药物不良反应。因此,运用PD-1/PD-L1抑制剂联合方案治疗食管癌患者时,即要寻求抗肿瘤效应较强的免疫联合方案,又要注意联合方案带来的不良反应。从这个角度,我们讨论了基于PD-1/PD-L1抑制剂联合其他药物的协同抗肿瘤机制,总结了近期PD-1/PD-L1抑制剂联合方案治疗食管癌的临床试验最新进展,以指导我们寻找更高效、毒性更小的治疗食管癌的免疫联合方案。

  • 标签: 胸外科 食管癌 程序性死亡因子-1/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抑制剂 临床试验
  • 简介:胃癌在所有癌症发病率中排第5位,死亡率排第3位,全球范围内东亚地区胃癌死亡率最高,其中男性14/10万,女性9.8/10万。大多数胃癌患者在初诊时即处于进展期或存在远处转移,此类患者需接受手术,辅助化疗或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化疗是进展期胃癌标准治疗方案,主要以5-Fu加铂类为基础.目前临床常用的一线化疗方案包括FOLF0X(5-Fu+奥沙利铂+左旋叶酸)、S0X(S1+奥沙利铂)、DCF(多西他赛+顺铂+5-Fu)、ECF/E0X(表柔比星+顺铂/奥沙利铂+5-Fu/卡涪他滨)。

  • 标签: 胃癌死亡率 免疫治疗 进展期胃癌 标准治疗方案 奥沙利铂 一线化疗方案
  • 简介:摘要程序死亡因子-1(PD-1)/程序死亡配体-1(PD-L1)抑制剂能特异性阻断免疫检查点PD-1/PD-L1介导的肿瘤免疫逃逸,增强抗肿瘤免疫应答,被广泛应用于恶性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肾细胞癌等恶性肿瘤的治疗中。然而,并非所有患者都能从中获益。阐明导致PD-1/PD-L1抑制剂出现疗效差异的原因,对临床选择合适的获益人群、评估疗效与预后、避免延误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影响PD-1/PD-L1抑制剂抗肿瘤疗效的主要因素,对其现存的研究分歧和可能原因进行简要分析。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有助于为临床实践制订合理的疗效评估方案、解决耐药问题。

  • 标签: PD-1/PD-L1抑制剂 免疫治疗 生物标志物 肿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辅助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后手术治疗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可行性及早期疗效。方法2019年9月至2020年1月,6例患者确诊为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接受了2周期新辅助化疗联合PD-1免疫治疗,新辅助治疗后进行了外科手术,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分析。结果6例患者中5例在新辅助治疗期间出现不良反应,给予对症处理后好转。患者主要病理缓解(MPR)率为50%(3/6),其中1例达到病理完全缓解(pCR)。6例均手术顺利,术后仅1例出现疑似的微小支气管胸膜瘘。结论初步数据显示新辅助免疫治疗联合化疗治疗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具有较满意病理缓解率,且无严重不良反应,不增加手术风险,较为安全,但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新辅助治疗 非小细胞肺癌 抗PD-1免疫治疗 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细胞因子检测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我们对2022年1月至2023年9月期间的30例肿瘤患者进行了研究,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进行常规治疗免疫治疗加细胞因子检测。通过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进行比较,并利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细胞因子检测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质量。

  • 标签: 细胞因子检测 肿瘤免疫治疗 临床价值评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辅助免疫+新辅助化疗(NAC)后手术治疗T4期食管鳞癌(ESCC)的可行性与早期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2020年7月至2021年1月期间广西国际壮医医院确诊的5例T4期ESCC患者,对其进行2个周期新辅助化疗+程序死亡因子-1(PD-1)免疫疗法后实施外科手术,收集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例患者新辅助治疗时均见不良反应,行对症干预后改善。患者主要病理缓解(MPR)率达80%(4/5),这些患者中2例患者符合病理完全缓解(pCR)标准,1例患者未达病理缓解。所有患者皆成功手术,术后1例患者出现乳糜胸,1例患者疑似发生吻合口瘘。结论免疫干预+NAC用于T4期ESCC的治疗,可获得较理想的MPR,同时未见严重不良反应,手术风险可控,安全性好,远期效果尚需通过更深入研究及多中心数据来明确。

  • 标签: 食管鳞癌 抗程序化死亡因子-1免疫治疗 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T1D)是一种由T细胞介导以胰岛β细胞破坏为主要病理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临床上外源性胰岛素替代治疗是其主要治疗方式。虽然胰岛素能够有效控制血糖,改善了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但是不能从根本上治愈T1D。随着病程进展,患者可出现肾病、神经病变及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的身心健康和增加经济负担。随着对T1D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断深入研究,研究者希望通过免疫治疗的方式来达到预防和逆转T1D的目的。该文将围绕近年来T1D的免疫治疗研究进行总结。

  • 标签: 1型糖尿病 免疫治疗
  • 简介:摘要:1型糖尿病是一种具备遗传倾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此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该病的发病机制相对复杂,目前临床上还未有明确的阐明。近几十年来,免疫干预临床试验逐渐进行,其中包含免疫调节药物,、调节性T细胞等。即便此类试验经抑制自身免疫应答以及胰岛β细胞替换,能够对胰岛β细胞功能的减退予以延迟。本次对1型糖尿病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1型糖尿病 胰岛β细胞 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