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鼻祖的卢卡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现象持强烈的批判态度,并将对物化现象的超越诉诸于无产阶级意识。卢卡奇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集中地体现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物化的批判和对无产阶级意识的论述上,但是卢卡奇并不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批判后就直接得出无产阶级意识的,而是通过对以德国古典哲学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思想进行深刻的哲学反思,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现象的批判引申到对整个现代性的批判后得出的。对现代性的批判、对资产阶级思想的哲学反思、无产阶级意识的觉醒,三者不可分割地统一在无产阶级革命的进程中。

  • 标签: 物化 二律背反 无产阶级意识 中介 总体性
  • 简介:“十月革命”前后,无产阶级文化派一度把持苏联文坛,但因部分主张违背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的基本原则,且与苏维埃政权在文化领导权上发生争执,最终走向衰落。然而茅盾却误将无产阶级文化派视作苏联文艺政策的执行者而盲目崇奉。这对此后中国左翼文艺的发展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但在看似机械刻板的照搬、仿写中,早期译介者对无产阶级文化派也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改写,曲隐表达了个人体认和本土语境要求。茅盾仿照波格丹诺夫《无产阶级的艺术批评》而完成的《论无产阶级艺术》,就在一系列的细微“误读”中显示出某种本土转化的努力,尽管其中仍有不少误区。

  • 标签: 无产阶级文化派 波格丹诺夫 《论无产阶级艺术》 《无产阶级的艺术批评》
  • 简介:恩格斯1882年10月20日在致爱德华·伯恩施坦的信中,揭示了“一个大国的任何工人政党,只有在内部斗争中才能发展起来”的一般辩证发展规律。对这一规律的揭示,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的认识成果,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是其理论依据,长期的艰苦斗争经验是其实践基础,党的建设现实状况是其现实条件。这一规律不仅蕴含着深刻的理论内涵,而且系统阐述了开展党内斗争的基本前提、基本出发点、方法准则等。这是恩格斯对无产阶级政党斗争哲学的总结升华和系统诠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政党理论,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 标签: 无产阶级政党 马克思恩格斯 内部斗争 一般辩证发展规律
  • 简介:围绕党纪的相关问题,列宁进行了一系列的重要理论阐释,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可贵的实践探索。对于无产阶级政党为什么必须要有铁的纪律,他深刻认识到无产阶级政党铁的纪律是党的一切事业成败的关键对于什么是铁的纪律,他提出无产阶级政党铁的纪律就是“行动一致,讨论和批评自由”。对于如何严格遵守无产阶级铁的纪律,他强调严守政治纪律、巩固党的统一;严明组织纪律、维护党组织的纯洁性;严格执行财经纪律、惩治贪污腐败。

  • 标签: 列宁 无产阶级政党 铁的纪律
  • 简介:【专题概述】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野蛮、贪婪的欧洲资本主义用血与火铺设了殖民扩张之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也激起了亚非拉国家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 标签: 殖民扩张 殖民地 无产阶级 抗争 人民 近代
  • 简介:'东方刘别谦'电影以娱乐为基础,通过观众的观看与体验来完成艺术审美的过程。这一过程具有使人获得教益的功用。在将批判性的观察融入观影过程的同时,洪深充满信心地运用了一门前卫艺术的修辞,这便是表演术。在1925年至1926年间发表的《课余漫笔》的基础上,1928年,

  • 标签: 世变际 传统革命家 寻求蔑视
  • 简介:洪深一生共创作、编译了38部话剧剧本,编、导电影9部(其中,编剧兼导演6部),编写电影剧本18部。他关于电影的教育理念,与民国前期的社会时代相联系,反映了当时对于电影普遍的价值诉求和心理预期。洪深的早期电影剧本写作,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倾向。作为

  • 标签: 世变际 传统革命家 寻求蔑视
  • 简介:核心素养是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浙江省‘历史与社会教学关键问题实践研究’课题组针对历史与社会学科以历史、地理及其他人文社会学科核心知识为载体的综合人文课程特点,把‘时空观念’‘区域认知’‘历史认识’‘综合联系’‘社会参与’等作为本学科最核心的素养,并由此出发,结合教与学的实际,遴选相应的教学关键问题主题。"

  • 标签: 教学策略 历史认识 问题实践 教学关键 社会学科 人文课程
  • 简介:对于阶级斗争,传统马克思主义习惯于从唯物史观的决定论角度加以理解和解释,强调阶级斗争史观与唯物主义史观的一致性。事实上,阶级斗争也是一种伦理诉求,带有强烈的主观意志色彩。这种伦理诉求是否具有现实性、正当性需要接受历史的检验和校正。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物理原理,实际构成了阶级斗争史观的物理视野,马克思主义的伦理学原理构成了阶级斗争史观的伦理视野;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实践中,需要同时把握物理与伦理两种视野,实现物理与伦理两种价值的历史整合。在中国近现代革命化的历史上,以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为探索和实践两种价值的整合留下了深刻的经验教训。

  • 标签: 阶级斗争 唯物史观 伦理视野
  • 简介:一份教育肾怀的生命牵引出生于上海农村的张轶超,小时候一直是家长、老师眼中的“乖学生”。高中时,他饱读中外名著,由此开始思考人生与世界。1996年,考进复且大学文科基地班的他,接受了当时“大文科”的贯通教育,后直升入复旦哲学系,专攻中国哲学史。

  • 标签: 固化 中国哲学 基地班 教育 文科
  • 简介:阶级艺术论争,是20世纪前期无产阶级文学阵营和纯文学阵营之间展开的文学论争。20世纪10年代后期,以本间久雄、大杉荣和加藤一夫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文学阵营,明确指出第四阶级的文学才是当下最重要的艺术,由此诞生了早期无产阶级文学的萌芽,但这时的认识局限于对'民众'和'民众艺术'概念的讨论上。进入20年代后,以中野秀人和平林初之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认为,无产阶级代表了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无产阶级文化是高于资产阶级文化的。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性质对比来看,无产阶级劳动大众的精神和文学精神都比资产阶级高贵,因此无产阶级文学也是优于资产阶级文学的,这就肯定了艺术的阶级性。而以菊池宽、久米正雄和芥川龙之介为代表的纯文学主义者,则主张艺术本身所具有的自律,即超阶级性,认为若无产阶级艺术从属于无产阶级运动,那么无产阶级艺术也就不可能存在艺术至上主义思想。阶级艺术论争是之后展开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有力前提,也是我国20世纪30年代文学论争的理论源泉之一。

  • 标签: 阶级性 超阶级性 无产阶级文学 纯文学
  • 简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如何在班级教学中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上述问题是教育领域长期以来一直探索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难题.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为破解上述难题提供了新环境和新方法.

  • 标签: 革命 课堂 现代教育理念 现代信息技术 实践能力 教学质量
  • 简介:革命可谓20世纪人类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向来为国内外学者所重视和研究。20世纪的中国,在某种意义上是革命展演中的中国。近年来,中国革命史的书写出现了值得关注的新趋势,不仅试图突破传统革命史观的政治架构,也积极地将革命与社会变迁关联起来,以新史学视野重新解读中国革命,为中国史研究的纵深发展开辟了新愿景。本文对中国革命史研究的最新代表性成果进行了评述,在此基础上,又对李泽厚"告别革命"说的主旨及其引发的多种争论做了重新解释;进而提出了重提革命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对今后新革命史研究的可能走向进行了一些思考。

  • 标签: “告别革命” 新史学 新革命史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毛泽东和陈独秀都曾对中国社会各阶级进行了深入分析。他们都自觉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武器,对中国社会各阶级进行了详细划分。陈独秀对阶级的分析有一个过程,且存在错漏,而毛泽东的分析则更全面、准确、稳定。他们对于阶级划分的体系和标准都有区别,对有些具体阶级的看法也有不同。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陈独秀的分析更多的是一种教条主义,毛泽东则把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 标签: 毛泽东 陈独秀 阶级划分
  • 简介:朱亚坤在《人文杂志》2016年第9期撰文认为,雇农是旧中国农村社会中一个十分特殊的群体。毛泽东对雇农的阶级归属认识有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他既有过雇农属于农民阶级的看法,又有过雇农属于工人阶级的判断,而后逐步将雇农确定为农村工人阶级。对此可从传统、现实与策略三个角度加以把握:一是中国传统将雇农归属于农民和马克思主义将雇农归属于农村工人之间的话语冲突,使得雇农亦“农”亦“工”有其传统影响.

  • 标签: 农民阶级 毛泽东 再认 农村社会 工人阶级 中国传统
  • 简介:17世纪晚期的英国“光荣”革命,曾经被众多史家所研究和讨论,“是大家都颂扬、称赞,认为只带来了进步、建设与光明,而没有野蛮、流血和残酷,更没有破坏、混乱和倒退”的革命。然而,新近的研究却发现了其中被遮蔽的面相,改变了过往的“定论”。这场革命“和所有现代革命一样,是群众性的、暴力的、造成分裂的”;“它是牵涉流血、冲突的全民性大规模斗争,它造成了思想上、政治上、社会上、宗教上、外交上等各方面的断裂和根本改变”;它“和其后法国、俄国、奥斯曼帝国、中国等等的革命并没有基本分别,它们都是社会向现代转型过程中所要经历的相同阶段”。

  • 标签: 光荣革命 奥斯曼帝国 17世纪 转型过程 群众性 全民性
  • 简介:尽管马克思的阶级分析理论影响巨大,但他既不是阶级分析理论的原创者,也不是终结者。在现代西方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充当了问诊施药的角色。在马克思之后,雷蒙·阿隆的阶级分析理论开创的研究方法和由此得出的结论,标志着西方阶级分析理论的转型:从马克思开创的“历史哲学模型”转换为“政治哲学-社会学模型”,阶级问题的研究方式由宏观研究和总体叙事转变为微观研究和片段描述。作为“政治哲学-社会学模型”的阶级分析理论建构者,雷蒙·阿隆关注的问题是:工业社会的不平等事实会不会必然导致阶级斗争?工业社会的发展趋势,是走向托克维尔预计的“社会拉平”,还是马克思预计的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斗争并最终导致政权更替?雷蒙·阿隆所要反驳的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到底是真理还是谬误,工业社会已经通过各种事实做出了自己的判断。

  • 标签: 工业社会 阶级 阶级利益 阶级关系
  • 简介:01节假日的朋友圈盛产定位不重样的浪人。这些人大多是些职场精英,有创业者,有团队leader,也有正处于职业转型期的朋友。他们的朋友圈基本上能满足一部分人对中产阶级的意淫:有部性能中上的代步车,一般多是奔驰宝马;学区房不一定,但至少有处房产;婚恋状况不详,但孩子念得绝对是国际学校。在公司有自己独立的办公室,但又好像不太用上班;会说标准英音,出国旅行定位不重样。如果你相信了朋友圈里的这片繁华,你很有可能遇到了假的中产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