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抽搐电休克治疗方式应用于难治性抑郁的方法及效果。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我院接受治疗的难治性抑郁症患者84例进行研究。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常规组采取药物方式进行治疗。实验组采取抽搐休克措施。观察并对比情绪状态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在干预前两组患者情绪状态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情绪状态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少于常规组,P<0.05。结论:抽搐电休克治疗方式可以有效应用于难治性抑郁,对于患者的症状改善作用显著,有利于患者情绪状态的改善,值得推广。

  • 标签: 难治性抑郁 无抽搐电休克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介绍抽搐电休克治疗的作用、优点、具体方法,以及对104例精神病患者实施优质护理的具体措施。认为抽搐电休克治疗患者应用优质护理,体现了人文关怀,提高了精神病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能够促进精神疾病早日康复。护士善解人意的语言和行为关怀,给患者留下美好印象,也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 标签: 精神疾病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 优质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进一步熟悉抽搐休克(MECT)治疗精神障碍不良反应,掌握其不良反应的原因及预防,护理。本文通过我院198例(1136人次)患者治疗过程观察及出现的一些不良反应的表现,探讨护理经验。结果198例患者治疗后临床痊愈55例,显著进步93例,进步5例,无效5例。呼吸恢复时间延长(>6min)21例,循环虚脱8例,记忆力障碍153例,呼吸道分泌物85例,全身肌肉酸痛98例,头痛头晕93例,急性谵妄3例。结论目前MECT是当代最先进的治疗重性精神病的方法,被世界很多国家精神病医院采用,收到了较好的治疗效果1。早期识别和预防不良反应、加强心理护理和躯体护理,可降低MECT治疗的风险。

  • 标签: MECT 不良反应 临床观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MECT对精神疾病拒食行为的疗效。方法对38例精神疾病患者行MECT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MECT治疗次数3~6次后,所有患者拒食行为完全好转,能恢复自行进食。结论MECT治疗精神疾病伴发拒食行为快速有效。

  • 标签: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 拒食行为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MECT患者家属焦虑的程度,探讨护理干预对缓解家属焦虑反应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精神卫生焦虑量表(SAS)对80例首次行MECT患者家属进行测评,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比较两组在护理干预前后焦虑程度。结果两组患者家属在MECT护理干预前焦虑反应(P>0.05),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实验组焦虑反应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MECT患者家属进行护理干预,可降低家属的焦虑反应。

  • 标签: MECT 家属 焦虑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士在抽搐电休克治疗过程中的作用。结果通过分析、研究,使护士能全面掌握抽搐电休克治疗的护理新技术,能熟练配合医师和麻醉师完成该项治疗操作。

  • 标签: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 护士 配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抽搐电休克治疗期间患者血压变化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抽搐电休克治疗的46例患者临床资料,记录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值,观察对比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患者舒张压、收缩压均明显升高,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抽搐电休克治疗后患者血压会显著升高,除与药物相关外,还与抽搐电休克治疗本身相关。

  • 标签: 无抽搐电休克 血压变化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精神障碍抽搐电休克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总结对80例行抽搐电休克治疗的精神障碍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总有效率为90.9%。治疗癔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及躁狂症有效率分别为87.5%、100%、78.0%和78.9%。患者不良反应包括短期记忆障碍、头痛头晕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抽搐电休克治疗具有较高安全性,且疗效较为理想,严重不良反应。

  • 标签: 精神障碍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心理干预在抽搐休克(MECT)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38例接受MECT治疗的住院精神疾病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在MECT治疗中施以心理干预,采用自制“MECT治疗评估记录表”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进行评估,并对资料加以整理和分析。结果研究组在MECT治疗期间,焦虑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治疗的认同和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干预能明显减轻MECT治疗过程中患者的焦虑情绪反应,提高其对治疗的认同度和依从性。

  • 标签: 精神病治疗学 临床试验研究 心理干预 无抽搐电休克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与分析抽搐电休克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自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30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对其采用抽搐电休克治疗,并应用汉密顿抑郁量表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估。结果该组患者治疗后1w、2w、4w及6w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明显由于治疗前,且治疗后1w、2w、4w及6w的减分率明显提高(P<0.05)。该组患者总有效率高达83.33%。结论抽搐电休克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临床疗效较为突出,且在治疗期间未发生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 标签: 无抽搐电休克 难治性抑郁症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抽搐休克(MECT)治疗抑郁症的疗效。方法对我院从2011年3月到2012年3月60例接受MECT治疗的抑郁症患者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项)对治疗前后临床疗效评价以及对患者依从性的观察。结果行MECT治疗前后显效率80%,总有效率93.3%。常见不良反应有头昏、头痛、记忆障碍等,症状多轻微,可自行恢复。结论抽搐电休克治疗能有效治疗抑郁症,安全性高,依从性好。

  • 标签: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 抑郁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抽搐休克(MECT)治疗精神病的疗效。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20例精神病患者采用MECT进行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后4w末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安全性,与疗效评定同步进行。结果治疗4w末患者的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一般精神病理和总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出现严重的合并症。结论MECT是目前较安全而且有效的物理治疗方法,值得精神科临床广泛推广使用,但在操作时应该掌握好其适应证及禁忌证,认真作好治疗前的常规准备工作,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与意识的恢复。

  • 标签: 无抽搐电休克 精神病
  • 简介:目的探讨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349例接受抽搐电休克治疗的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总显效率为79.9%,其中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神经症、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显效率为91.7%,其次为躁狂症88.5%、抑郁症85.7%、急性短暂性精神病性障碍80.8%、精神分裂症77.1%、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66.7%;但各组患者之间疗效比较差异显著性(F=4.408,P〉0.05),且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抽搐电休克治疗是一种疗效肯定,安全性高,不良反应较轻的物理治疗方法。

  • 标签: 无抽搐电休克 精神障碍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抽搐电休克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入组的患者施行抽搐电休克治疗治疗前,治疗3次时与终止治疗2周后评定其抽象思维能力和记忆水平。结果无抽搐休克对认知功能有暂时性影响,治疗结束2周后可恢复至病前水平。结论抽搐电休克治疗对患者认知功能影响是暂时的,随后可恢复。

  • 标签: 无抽搐电休克 认知功能 精神分裂症
  • 简介:摘要目的深入探究老年精神病患者采用改良抽搐休克方式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本次研究所有参与者均来自在本院精神科接受治疗的老年精神病患者,患者位于2016年6月至2017年7年接受治疗,老年神经病患者总数为140。将140例患者借助接诊时间的先后划分两个组别,一组为观察组,一组称之为对照组。对于观察组所有患者的临床治疗而言,应用改良抽搐休克方式;对于对照组患者而言,应用常规药物治疗方式,观察患者临床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所有患者接受为期8周时间的住院治疗,并且通过阴性和阳性症状量表评定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效果,随时进行仔细记录。结果评定所有患者接受一定治疗时间后的临床效果,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两组患者改善数据对比,观察组患者数据更为理想。两组患者都需入院治疗8周时间,观察组患者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数据分别为62.85%和95.71%,对照组数据则为42.85%和81.43%。两组患者接受治疗一段时间内均发生了轻度的不良反应,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照组为51.43%,观察组为32.86%,观察组患者数据更为理想。结论将改良抽搐电休克治疗方式应用在老年精神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可显著提升治疗效果,并且具有相对理想的治疗效果和较高的治疗安全性。

  • 标签: 改良无抽搐电休克 老年精神病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障碍患者的麻醉处理。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10例精神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5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丙泊酚、阿托品和司可林进行抽搐电休克治疗的麻醉处理,观察组患者则采用阿托品、异丙酚和琥珀乙酰胆碱进行抽搐电休克治疗的麻醉处理,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SBP、DBP、HR、SpO2显著性差异,但治疗后3min观察组患者的上述参数值更接近于治疗前;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出现率为14.5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4.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阿托品、异丙酚和琥珀乙酰胆碱进行抽搐电休克治疗的麻醉处理的效果更好,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荐。

  • 标签: 无抽搐电休克 精神障碍 麻醉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