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6 个结果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10-18
  • 简介:明中叶以来山西一些地方民风的变化中,明中叶以来山西民风发生变化的地方,民风勤俭州县

  • 标签: 山西民风 明山西 民风变化
  • 简介:明中叶至清中叶的三个世纪中,苏州城市有显著扩大.这个扩大同时表现为城市地域范围的扩展与城市人口的增加.苏州城市变化的主要趋势,是城市从府城内扩大到城厢附郭和郊区市镇,从而形成一个以府城为中心、以郊区市镇为"卫星城市"的特大城市.苏州城市变化的主要动力来自城市工业的发展.城市工业的发展,并非单纯的府城工业向外转移,而是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形成的合理的地域分工.经过这三个世纪的发展,到了清代中期,城市工业在苏州经济中已经居于主导地位.苏州的城市变化代表了明清中国城市发展的一种新道路,亦即傅衣凌先生所说的"苏杭型"城市的发展道路.

  • 标签: 工业 城市 明清 苏州
  • 简介:明中叶江西地方财政体制的改革经历了一个定额化过程,形成了一个以定额管理、分级包干为特征的地方财政体制.本文通过考察明中叶江西"四差"制度的演变,论述了这一地方财政体制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

  • 标签: 江西 地主财政体制 定额管理 “一条鞭法” 明朝中期
  • 简介:《宝剑记》、《浣纱记》和《鸣凤记》都描写了忠义之士“烈烈轰轰做一场”的反权奸的斗争,反映明中叶士大夫恃道抗势的心态。忠臣抗争的方式有三种:批评、反叛和远离。在传奇中出现对这类行为的描写,原因在于明中叶思想统治的放松和作者主体意识的强化。

  • 标签: 明代中期 三大传奇 戏剧精神 道势观
  • 简介:隋至明中叶是中华文明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文明发展的大趋势就是在整合中创新。具体地说,有三个最显着的特徵:一是呈现多元化的形态,二是城市的繁荣和通俗的市民文化蓬勃发展,三是文化重心下移。这三方面形成一种综合的效果:文化格外富於创造性,也格外绚丽多彩。

  • 标签: 市民文化 隋朝 明朝 民族文化 文化交流 儒家文化
  • 简介:明中叶,在文坛和思想界,几乎同时出现了以前七子为首的文学复古运动和王守仁的"阳明心学",代表了当时"张扬主体、反理倡情"进步思潮的两种表现形态,他们在复兴古学的口号下,对文学和哲学进行了新变,成为明代最受学界瞩目的现象.在此后的一百年中,彼此发展几经起伏,两者之间的关系也经历了和衷共济、并驾齐驱、改弦易辙几个阶段,呈现为一种错综复杂的格局.

  • 标签: 明朝中期 “前七子” 文学 复古运动 阳明心学
  • 简介:理学对文学的侵入戕害了文学之为文学的本质存在,"前七子"把握住了"情"这一文学最基本内核,以之为基点昌复文学."后七子"反对为左派王学浸润的唐宋派,进一步卫护了文学的独立.但前后"七子"未能恰切掌握"情实"与"格调"的关系,陷入机械摹古的绝路.后期王世贞力图将两者统一起来,并循此思路统合了中国文学理论与创作中许多对立范畴和流派,中国传统文学至此走完了它"自生展"的全部逻辑历程.因此,晚明才出现了个性主义等现代性质的文学因子.

  • 标签: 文学本性 传统文学 明朝中期 复古派 哲学 理学
  • 简介:明中叶心学在《左传》研究上有季本、湛若水代表的两种倾向,季本发展了王守仁直觉解经的观点,将《春秋》看做孔子脱离旧史的独创,以自己设定的孔子直书标准去取左氏其事其义;湛若水将《春秋》看做旧史的标题,继承《左传》史学义例的部分而排斥其引申字例的部分,在叙事上呈现左氏叙事和义理为本并重的二元倾向。二人以《左传》解经的不同路径是其心学观点的反映。心学在《左传》解经上的分歧体现出,以史解经既是《春秋左传》学发展的方向,同时其自身也需要义理以外的科学方法的更新。

  • 标签: 《左传》 叙事 义例 季本 湛若水
  • 简介:蒙古族人口在清朝初期约217万,较明末稍有回升。但由于清朝统治者长期实行削弱蒙古族力量的政策,1840年后我国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致使蒙古族人口出现持续下降趋势,清末降至172万。民国时期因外蒙古独立,我国蒙古族人口减少54万以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全国蒙古族人口为131.6万。民国时期蒙古族人口虽略有增长,但各地并不平衡,有的地区主要是农区、半农半牧区增长幅度较大,有的地区主要是牧区则下降甚多

  • 标签: 蒙古族 人口 清朝 民国 外蒙古 中国
  • 简介:<正>1757年,英国推行殖民政策的有力工具——东印度公司发动普拉西战役,用武力打败纳瓦布,占领了孟加拉。孟加拉的被征服,在印度历史上具有重大的划时代意义,它标志着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从此,“英国东印度公司由一个商业强权变成了一个军事的和拥有领土的强权,正是那个时候,才奠定了现时的这个东方不列颠帝国的基础”。以后,英国殖民者又通过多次侵略战争和各种讹诈手段进行侵占,境内各个公国和土邦先后成为公司的领地和藩邦,1843——1849年间兼并了信德和旁遮普后,英国最终完成了对印度全境的占领,把

  • 标签: 英国殖民者 十九世纪 十八世纪 英国东印度公司 田赋 孟加拉
  • 简介:清代中叶,尤其是乾隆年间,是中国戏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即“花雅争胜”时期。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以梆子腔、皮黄腔、弦索腔为代表的众多地方戏(俗称“花部”)与昆剧(俗称“雅部”)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经过近百年的角逐,

  • 标签: 昆曲 近百年 梆子腔 戏曲发展 地方戏 弦索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中叶切除术的技术要点和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肝中叶切除术治疗的患者86例,其中男49例,女37例。中央性肝癌47例,肝门部胆管癌15例,肝血管瘤4例,胆囊癌13例,肝中央部肝内胆管结石7例。按手术方式分为精准肝中叶切除术组(A组)25例,不规则肝中叶切除术组(B组)61例。分析手术策略、术中情况、术后并发症及围手术期情况。结果在25例精准肝中叶切除组(A组)中,实施IV、V、VIII段切除15例,IV、V段部分切除10例。在61例不规则性肝中叶切除组(B组)中,实施肝中叶切除35例,肝中叶局部切除26例。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肝功能损害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发生并发症13例次(52%),B组患者并发症41例次(6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1.757,P=0.185>0.05)。结论精准肝中叶切除术有利于减少术后肝功能损害,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 标签: 肝肿瘤 胆结石 肝切除术
  • 简介:受清朝廷以“政统”兼并“道统”的诸多措施和理学本身的影响,清代中叶士人形成正体化的书写习惯和审美观念,因而,书法创作也呈现出正体化的倾向。这种倾向不但表现为楷书和篆隶等正体文字书法的兴盛;还表现为文字构形与朝廷规定的标准字书的一致,绝少异体、别体;更表现为点画用笔的踏实沉稳、起收动作的完整,单字体势的完美和端庄,字与字之间缺少意态的呼应,章法排布的大小匀称甚至界格整齐等。作为经过严格书写训练的书法创作主体,士人的这一倾向构成清代中叶书法的时代风貌。

  • 标签: 清代中叶 士人 书法 正体化
  • 简介:袁枚是清中叶最负盛名的诗人.他生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卒于嘉庆二年(1797).他字子才,号简斋,晚号随园老人,世称随园先生,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他驰骋文坛近五十春秋,于诗、文、小说等均有成就.他论诗主性灵,得到了许多人的响应,在当时影响极大,大江南北靡然从之者甚众.

  • 标签: 妇女诗歌 袁枚 诗歌创作 清中叶 随园诗话 随园女弟子
  • 简介:叶飞是开国上将,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第六、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新中国的诞生和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但在"文化大革命"中,叶飞受到诬陷和迫害,被"四人帮"反党集团以"莫须有"的罪名"隔离监护"达6年之久.叶飞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倒行逆施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并刻苦学习毛泽东著作和马列主义经典,仅就研读三遍,写下20多本学习笔记.他始终坚信党和人民,相信历史会作出公正的评判,一直希望有朝一日能再次为国家的建设出力.

  • 标签: 文化大革命飞 飞复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右肺中叶综合征的病因。方法对38例经X线胸片及胸部CT证实为右肺中叶综合征患者予纤维支气管镜检查,38例常规抗生素治疗,3例联合抗结核治疗,9例外科手术治疗。结果非特异性炎症18例(47.3%),结核5例(13.1%);肿瘤15例(39.4%)。结论右肺中叶综合征以炎症为主要原因,但恶性肿瘤在50岁以上患者中发病率高,应警惕老年人中叶肺癌。

  • 标签: 右肺中叶综合征 纤维支气管镜 病因
  • 简介:黄仲则是乾隆朝最杰出的诗人之一,镂心苦吟,“并力作诗人”,以求自异于众。乾隆中叶,朴学兴起,黄仲则徘徊于诗歌与经术之间,面临着艰难的人生抉择,最后回归诗文“小道”。其诗被时人及后世论者推许为“诗人之诗”。然而,在朴学大盛之际,他未能与时代学术相割裂,深受考据学影响,以学为诗,以学入诗,开辟出一条融性情与学问合一的诗歌道路。本文考察考据学兴起过程中黄仲则诗心的变化与诗歌艺术的嬗变,揭示其诗歌与考据学的关系及艺术特征,并对“诗人之诗”的历史定论进行了辨析。

  • 标签: 黄仲则 考据学 诗歌艺术
  • 简介:南京人司马章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之后裔,由附贡生捐纳县丞,嘉庆后期为蓟州知府,其生活时代约为乾隆后期至嘉庆、道光之交,工于词章,颇有政绩,年少多才。司马章创作了《种石山房二种曲》,其《双星会》传奇作于乾隆五十五年,《花间乐》传奇应在《双星会》前不久完成。其剧作内容集中在追求自由的男女至情真爱、批判揭露社会的黑暗与丑恶、透露士人的悲情哀绪等方面。

  • 标签: 司马章 生平行实 《种石山房二种曲》 剧作时代 剧作内容
  • 简介:20世纪中叶,出于冷战格局的需要以及对泰国军人独裁统治的不安,美国积极介入泰国政治生活,极力帮助泰国军人集团组建政党筹备大选,对其进行军事保护和经济援助.与此同时,泰国奉行一边倒的亲美政策,成为美国在东南亚地区的桥头堡和马前卒.至此,泰国军人集团的执政地位得以合法化,美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亚洲紧张局势持续升级.

  • 标签: 美泰关系 威权政治 政治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