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4 个结果
  • 简介:<正>最近读到三联书店出版的荷兰学者佛克马、易布思撰写的《二十世文学理论》,其中关于普列汉诺生平的叙述,和事实大有出入.此书写道:“普列汉诺作为孟什维克领导人之一,十月革命后即被捕,1918年死于狱中.”(见该书第113页)普列汉诺对十月革命不理解、不欢迎,曾经在报刊上声明不同意苏维埃国家的政策,但他没有参加颠覆新政权的活动.布尔什维克对他一直采取保护的态度.所谓逮捕、监禁,完全是无中生有的.

  • 标签: 普列汉诺夫 十月革命 文学理论 佛克马 苏维埃国家 联书
  • 简介:<正>中山大学马哲史研究所何梓焜副教授撰写的《普列汉诺哲学思想述评》一书(中山大学出版社1987年4月出版),是我国第一部全面述评普列汉诺哲学思想的论著。作者从普列汉诺哲学思想发展的五阶段;战

  • 标签: 普列汉诺夫 思想述评 哲学思想 马哲史 思想发展 中山大学
  • 简介:学界对普列汉诺宗教思想的研究比较薄弱,并且主要集中于普列汉诺对宗教定义的探讨、对"寻神论"与"造神论"的批判以及关于宗教的起源与变迁等方面的研究,在研究中又偏重于归纳与梳理.本文将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著述作了简要介绍,以期有助于人们对此项研究的了解,并给予相应的重视.

  • 标签: 普列汉诺夫 宗教 述评
  • 简介:<正>苏联有些文章引用普列汉诺的妻子的回忆说,普列汉诺在临终前曾说过这样的话:“是呀,在我们所有的共同斗争中,列宁是正确的,而我,普列汉诺,是错的。”以此来说明普列汉诺临终前承认了自己的政治错

  • 标签: 普列汉诺夫 临终前 机会主义 十月革命 列宁 回忆说
  • 简介:<正>近几年来,我国学术界有的人主张以人性作为道德的来源和基础,或者认为人性和经济状况是道德的双重基础等等。这种观点显然是违背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也不是什么创新。我们介绍普列汉诺对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以人性来解释道德的分析批判,以及关于人性和道德关系的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对于正确认识以人性说明道德的观点的错误所在,会十分有益的。

  • 标签: 普列汉诺夫 人性 人的本性 社会心理 哲学著作 思想体系
  • 简介:<正>瞿秋白在马克思主义东渐史上的卓越贡献已被人们普遍接受。但是他对于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的重要特点之一,即把普列汉诺著名的“五项式”和布哈林“社会系统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却迟迟未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包括最近出版的一些不同类型的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的论著。值得注意的是在30年代初,瞿秋白却又受到苏联批判普列汉诺“正统论”的影响,“修正”了

  • 标签: 瞿秋白 普列汉诺夫 中国马克思主义 社会心理 社会系统理论 项式
  • 简介:普列汉诺对列宁组织原则的态度,有一个从最初支持列宁,到要求列宁让步,再到激烈对抗列宁的嬗变过程。这同二者的生活经历、理论出发点、革命策略有关,也同当时的第二国际背景有关。双方的争论,对后来列宁改进党的组织原则、对今天共产党健全和完善民主集中制特别是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具有一定的反思价值。

  • 标签: 普列汉诺夫 列宁 党的组织原则 民主集中制 民主建设
  • 简介:摘要普列汉诺(1856-1918)是著名的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创始人和领导者,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研究普列汉诺关于唯物史观的相关理论,对我们当前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唯物史观以及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普列汉诺夫 唯物史观 意义
  • 简介:理解和科学全面地阐释列夫·托尔斯泰,是20世纪最初十年、特别是1910年托尔斯泰去世之际俄国思想界和文化界最引人注目的话题。在这一段时间里,有关托尔斯泰创作的性质、意义和价值的话题,在俄罗斯思想文化界引发了一场大论战。马克思主义者、传统的民主主义者、...

  • 标签: 托尔斯泰 普列汉诺夫 意识形态 阶级意识 列宁 贵族阶级
  • 简介:<正>一普列汉诺(1856—1918)是俄国早期一位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理论家。实际上,他还是一位十分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艺术学家。曾经是普列汉诺的论争对手的俄国另一位著名马克思主义艺术学家卢那察尔斯基(1875—1933)在他晚年完成的《作为文学批评家的普列汉诺》(1929~1930)的长文中,对普列汉诺作为马克思主义艺术学家的地位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认为:"可以毫不夸大地说,正是普列汉诺奠定了马克思主义艺术学的基础。""普列汉诺作为艺术学家,特别是作为文艺学家、文学批评家的巨大意义,是没有任何疑问的。"

  • 标签: 普列汉诺夫 艺术科学 文学批评家 艺术理论 艺术起源 哲学世界观
  • 简介:个人利他与社会利己──论普列汉诺的伦理思想沈玉龙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任何人首先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而独立自存。但这种人又“不是某种处在幻想的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状态的人,而是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

  • 标签: 个人利益 普列汉诺夫 社会利益 利他主义 功利主义 经济关系
  • 简介:普列汉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很多自己的独特的看法,特别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 标签: 普列汉诺夫 马克思主义哲学 唯物史观 唯物辩证法
  • 简介:互联网的出现使得文学形式发生了彻底的变化。网络文学的出现与发展瓦解了传统文学的权威,呈现出一系列不同于以往的新特征。如果依照以前的文艺标准对网络文学进行研究评判,就会发现这些标准已有较大的局限性。究其原因,从作者的创作动机来看,审美不再是核心目的,新的情况急切需要我们去寻找合适的理论来解释当下的新现象。运用普列汉诺的"社会心理"中介论,遵循经济基础-社会心理-观念的思想体系结构,可以对网络文学做出合理的解释。可以看出,在解释某一历史时期宏观的社会文艺现象时,马克思主义文艺心理学对时代精神和文化现象的阐释仍具有权威性。

  • 标签: 中间环节 社会心理 网络文学
  • 简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普列汉诺是一个转折点。在他之前,人们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才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作为自然科学唯物主义,只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部分;而在他之后,辩证唯物主义被当作马克思主义的一般世界观和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则被当作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这一特殊领域里的应用。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 历史唯物主义 自然科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 简介:列宁和普列汉诺在党内民主问题上曾发生多次争论。争论的内容涉及党内权力授受关系、党的代表大会的实效性、严格党的纪律与保障党内个体权利的关系、少数服从多数与保障少数的关系等问题,争论的实质是如何处理党内权力与权利的关系。他们的争论对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内民主的启示主要有:必须维护党的代表大会的权威,进一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必须明确党内权力授受关系,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和党员的基本民主权利;必须正确处理民主和集中的关系,维护党的集中统一,严格党的政治纪律。

  • 标签: 列宁 普列汉诺夫 权力 权利 党内民主
  • 简介:普列汉诺是俄国现实主义文艺理论大师。他秉持"为社会而艺术"的口号,认为文学艺术可以促进社会的持续繁荣和不断发展,其理论的核心是艺术的功利性要大于审美性。20世纪20年代末他的艺术思想被翻译家传入中国,影响了中国现代的文艺思潮。鲁迅、瞿秋白、冯雪峰三人则直接受到了普列汉诺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影响并付诸实践。因此可以从不同角度分析普式现实主义艺术对这三人的不同层面的影响以及三人对普式现实主义文艺观的理解。

  • 标签: 普列汉诺夫 文艺观 鲁迅 瞿秋白 冯雪峰
  • 简介:学界关于普列汉诺与列宁之间思想关系存在着三种观点:师生论、独立论及继承论。通过研究列宁与普列汉诺的理论政治活动,对照他们哲学思想的重要文本,我们更赞成继承论。但这种'继承'绝不是盲从,因为列宁在哲学的研究和认识上,从来没有丧失自己的'独立性'。在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上,他超越了普列汉诺所认为的俄国革命的道路只有一条的'单线论',而提出世界历史发展带有特殊性的'多线论'。在对历史唯物主义本质的理解上,他超越了普列汉诺立足于物质本体论的视域,在历史唯物主义前面先验地预设着大全真理的'一般的唯物主义'的思想,而转向'历史',将人的实践活动看作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理解上,他超越了普列汉诺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作是囊括'历史唯物主义'在内的辩证唯物主义体系的思想,而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由'一整块钢'构成的历史唯物主义。

  • 标签: 列宁 普列汉诺夫 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 简介:摘要:普列汉诺提出的社会心理理论是解读其与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争论的一把钥匙,双方在社会主义革命一系列问题上几乎都持相左甚至相异的观点。以社会心理视角对十月革命历史和相关问题进行解读寻找某些启示,这对深化社会主义革命研究还是十分有帮助的。社会心理受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也与生产关系息息相关。这种影响是相互的,不能割裂这种联系和影响。它仍然可以为今天研究社会主义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 标签: 十月革命 社会主义 社会心理理论 革命
  • 简介:上世纪80年代初期,你终于如愿以偿地进入大学读中文。那是一个属于文学的时代,就连燕子的呢喃声里,似乎都有着文学的腔调和韵致。那是中文系学生节日一般美好的春天:几乎每天都有可谈的新鲜话题,几乎每天都有可读的优秀作品。

  • 标签: 文学批评 美学理论 阐释学 决定论 灰色 一元